APP下载

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基础*

2022-11-24余佳樱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中心主义思潮资本主义

余佳樱

(1.三明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20世纪中叶开始,工业文明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温室效应导致南极冰川融化,工业污染和科技的滥用造成物种濒临灭绝等问题凸显,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的影响至今未息。面临着“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等问题,习近平提出了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汲取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关于生态本体论、价值观、治理观等层面的智慧,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自然观。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坚持从生成性的角度、“实践原则”和“历史原则”辩证统一的关系去理解人和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哲学范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还批判地借鉴、并且超越了国外生态学思潮和生态文明理论,强调人与自然不仅仅是相互依赖、而且应该是和谐共生的关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需要,创造性地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两山理论”“命运共同体”等思想,形成了“德法兼备”、以人为本的新时代生态文明理论。[1]

一、天人合一: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否具有生态学上的意义?学界经常就这个问题进行争论。[2]本文认同中国传统哲学中具有的生态智慧,并且认为“天人合一”思想具有生态文明理论的意蕴,从生态本体论、价值观、伦理观等层面都对化解生态危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提供了构建生态文明理论的中国智慧。

“天人合一”在《中华思想大辞典》中的概念界定是“强调天与人的和谐一致”,这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调。方克立先生曾说,天人关系中最基本的含义就是指向人与自然的关系,当然其中还有其他丰富并且复杂的内容,“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哲学的最高生态智慧。[3]实际上,中国传统哲学流派尽管表述各不相同,但是都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孔子认为人和自然都要顺应“四时”,既要以自然为万物的基础,同时还要要遵循普遍规律。老子则认为,不论是人还是“天”都要受到自然的制约。虽然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存着某些主观神秘主义色彩去认知人与自然的关系,对“天”的阐释和理解是建立在人对自然的敬畏、不可抗力的基础上的,但是这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表达是不同于西方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的。将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的思想,蕴含着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汤一介深入阐发了中国传统哲学命题“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对当代解决生态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指出“天”和“人”的统一是寓于“生命共同体”的时代内涵之中的。[4]从生态伦理层面来看,“天人合一”体现了自然对于人的内在价值,人类不仅仅是保护自然,还应该尊重、热爱自然。从“应然”的角度来看,“天人合一”充分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揭示了人这个主体要像对待自己生命一样对待自然,为我们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伦理性要求。

2015年,习近平在巴黎世界气候变化大会开幕式上讲话指出:“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5]。习近平说:“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6]。这种理念和中国传统哲学体现出来的智慧是一脉相承的,并且又有新的创造和发展。这种“合”不仅仅是中国自己内部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同时还有“天下为公”的生态政治层面的理解。习近平指出,“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7],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共有的问题,各个民族、国家应该看到虽然处于不同的发展水平和阶段,但是应该以多元文化的共通共融、以开放包容的形态,以“环境正义”作为协调各国生态利益的价值诉求,“合而不同”地开展新时代全球生态治理。

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哲学范式

虽然在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论,究竟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是否包含了生态学思想?这在中国生态文明理论建构的过程中早已经被证明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自然辩证法》《资本论》等都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础,为我们揭示了生态危机的根源和实质是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

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坚持从生成性的角度、“实践原则”和“历史原则”辩证统一的关系去理解人和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首先,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坚持自然的优先性,自然制约着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人既能够以自然为活动对象,又根据自我的需求能动地对自然进行改造。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8]519,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同样是要以自然为前提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和深化决定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关系。其次,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自由自觉的感性实践活动,并且把它看作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点。通过实践活动,人类根据自己的需要将自然视为对象并且能动地改造对象,使其成为“人化的自然”和“自然的人化”。人类正是通过对客观世界的进行改造的生产过程,才证明自己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类本质”。因此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特质就是一直都不脱离实践去抽象地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后,我们应该看到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重视在实践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既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也要注意解决不合理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把科学技术看作是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能量变化的工具和中介,重视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首先,他们认为,社会的需求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分工的形成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是在打破原有的手工劳动的生产方式基础上形成的,以机器大工业生产为特征,科学技术不但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力,还使得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财富急速增长聚集在少数人手中。在21世纪的今天,这种科学技术为推动力促进社会发展的情况更加突出,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劳动手段和方式的改变呈现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态势。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就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革命性力量,科学技术的进步必然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8]602。最后,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还应该注意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带来的对抗性造成的科学技术负面效应。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由于生产的发展必然导致“物质变换裂缝”,即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会产生的大量废弃物从而影响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与能量的变换。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会造成自然资源的枯竭以及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物质与能量循环的中断,最终导致“物质变换裂缝”。对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只有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对这些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合理的再利用。马克思说:“技术的胜利,似乎结果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8]580。实际上,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是造成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生态危机的根源。

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以科学的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为生态方法论,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和生态资源枯竭的根本原因,对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下工人阶级遭受的巨大的身心伤害作出了客观的批判,只有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矛盾冲突的最终解决途径,为习近平生态文明理论提供了哲学范式。

三、德法兼备:国外生态思潮与生态文明理论的耦合

国外生态思潮和生态文明理论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49年美国学者利奥波德《沙乡年鉴》的出版可以看成是当代生态思潮产生的标志,提出了“大地伦理”思想期望从整体上维护地球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稳定,并且注重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国外生态思潮和生态文明理论大体上可以根据它们的理论基础和价值立场的不同,划分为生态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潮等[9]。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吸收、借鉴并且批判国外生态思潮与生态文明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德法兼备”的社会主义生态治理观。

由于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后工业时代,生态问题日益凸显,生态思潮由此因运而生,形成了以生态中心主义为基础的“深绿”、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基础的“浅绿”思潮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潮。首先,在生态中心主义思潮看来,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反对近代启蒙运动以来形成的机械论的自然观,要求梳理生态哲学自然观,并且基于生态科学所揭示的生态整体性规律和自由主义的政治哲学为理论基础。生态中心主义把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对其的滥用看作是生态危机的重要根源,主张生态价值观上要实现从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到生态中心主义价值观的转换,并以此为生态治理的核心,要求人类应该限制使用科学技术,摒弃追求经济增长的思想。其次,在人类中心主义思潮看来,捍卫人类的利益是发起生态运动的根本目的,因此应该对当前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进行修正,认为并不需要反对近代启蒙运动以来产生的自然观。实际上人类中心主义思潮是以资本主义自由主义的发展哲学为理论基础,强调人类的生存发展以及利益的重要性,以科学技术革新和环境政策的严格实施作为生态治理的核心,并且重视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的调控作用来调节人与自然的矛盾。我们应该看到,无论是生态中心主义思潮还是人类中心主义思潮,他们的共同点是忽视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变换,割裂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秉承的生态治理观要不是否定科学技术要不就是否定经济发展,而最终是站在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立场上,否定了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和现代化发展进程,生态危机背后隐藏的是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之间的利益冲突,从而陷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关系问题的认识论缺陷中。再次,国外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看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是符合当前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但是应该对“控制自然”的观念进行重新的解释,应该将其理解为利用自然,但是要注重维系人与自然的平衡,对当代科学技术带来了巨大物质财富,而由于资本产生的“异化”导致后工业时代的消费主义盛行,产生了资源分配的不公平等问题,因此提倡建立一个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的社会。

当代国外生态思潮和生态文明理论对中国的生态文明理论的构建是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其实际上并不能成为当前全球环境治理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范式。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既强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又重视经济发展,“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10];既重视生态文化和价值观在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又要求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和法律法规,“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11]209;既要重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要重视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提倡绿色、低碳、循环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这种“德法兼备”的生态治理观是超越了国外生态文明思潮的生态文明理论,破除了基于资本主义国家自身利益基础上构建起来的以资本为基础的霸权,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适合自身的生态治理的可行性范式。

四、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方案

2015年,习近平在联合国第70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认为应该通过各民族国家的互利合作和共同发展来解决21世纪全球面临的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共同体”的思想可以看作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首先,从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继承来看,“天人合一”的关键就是“合”,即中国传统哲学各家流派都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提出人要顺应自然,不仅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还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形成了基于“天下为公”思想的生态政治观,以及在价值追求方面强调“合而不同”。其次,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来看,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共同体”的思想。他们的思想既是对亚里士多德以来的西方思想的继承,又是对当时他们所处的早期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的批判和对人类未来社会的展望。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了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能够促使通过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变革的分析指出,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内部资本对利润的追逐的目的,最终导致由于利益带来的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的殖民掠夺,为了争夺世界市场,资本主义将落后国家纳入到全球化的进程中而沦为资本的手段。这种变迁同时也会促进落后的国家增进彼此间的交往,带来物质财富的丰富以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的进步,最终为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创造条件而建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自由人联合体”。

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念做了继承和发展,从哲学本体论上进一步提出了“生命共同体”的概念,以此来强调人与自然不仅仅是相互依赖、而且应该是和谐共生的关系。他说,“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11]85。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追求的是未来共产主义的理想,在新时代强调的是如何在承认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全人类问题,例如能源的稀缺、物种濒临灭绝、恐怖主义、气候问题等,解决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由于地方性、特殊性带来的利益问题,提倡通过协商、平等对话的、“共同但又差别的”原则实行“中国方案”而不是资本主义的霸权政治,最终追求的是共同发展、共生共存和可持续发展。

发展中国家应该要立足于各个国家自己的民族性,看到生态文明治理中的“全球性”与“地方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矛盾,捍卫民族国家的生态权利、厘清责任和义务,积极构建与自身利益发展相一致的生态文明理论。

猜你喜欢

中心主义思潮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对资本主义及其发展趋势辛勤探索的力作
——《资本主义及其发展趋势的比较研究——基于国际理论家的视角》评述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环境哲学视域下的人类中心主义辨析
试论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西方中心主义遮蔽西方之乱
An Eco—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licts in the Poem “Snake”
2014中外十大思潮(上)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