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术后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2022-11-24汪昭楚
汪昭楚, 石 荣, 王 菁, 李 阳, 王 勋
肛瘘是以肛门直肠周围反复肿痛、溢脓为主要表现的病理性管道。1958年,Eis-enhammer根据肛腺解剖学的资料首先提出肛腺感染学说,此后多数肛瘘的病因得以明确。2018年日本肛肠病指南[1]表明:每10万人中大约21人罹患肛瘘,男女比例可达2∶1~6∶1;在我国,肛瘘占肛肠疾病的1.67%~3.6%,其中有5%~10%是高位且复杂的[2]。外科手术是治疗肛瘘的主要手段,如今肛瘘的术式仍没有标准答案,但为了消除内口及上皮化的管道,除了少数微创疗法,部分括约肌的切断经常难以避免。因此,肛瘘术后的康复面临着严峻考验,本文就中医学与现代医学两方面对肛瘘术后的治疗综述如下。
1 中医学治疗
1.1 中药熏洗 中药熏洗最早可追溯至《五十二病方》,称作“塌渍”“气熨”与“淋洗”[3],《说文解字》曰:“熏,火烟上出也”[4],是应用中药熏蒸、浸泡肛门患处的疗法,有行气散瘀、脱腐解毒的疗效。蓝菲等[5]的研究提到:先以高温熏蒸患处,待水温降至40 ℃后再行浸泡坐浴,但临床上也有只坐浴而不做熏蒸,目前缺乏研究明确两者的差异。近年来两项Meta分析表示中药熏洗能够促进肛瘘术后愈合、减轻术后并发症[6-7]。中药具有复杂的生物学机制,如Yang等[8]研究芫花提取物对肛瘘术后的影响,发现其通过不同通路上调成纤维细胞的表达,从而促进创面快速生长。2019年一项网络药理学研究纳入了肛瘘术后熏洗方的5味中草药(蒲公英、盐肤木、苦参、当归、寸金草(蛇床子)),功能富集分析显示:在5味药的375种化学成分中,重叠的基因与免疫反应、抗生素生物合成、补体和凝血级联反应密切相关[9],凸显了熏洗药物的配伍效益。
1.2 中药制剂外敷 肛门的阴部神经分支丰富敏感,术后排便与换药是两个艰难过程,常需要对其施以保护。李志等[10]运用紫草油、生肌玉红膏加蜂胶制成一种中药油纱,外敷创面以形成密闭的环境,保持了创面的湿度,显著减少了摩擦与炎性粘连的产生,使患者的疼痛减轻、康复时间明显缩短。另外,中药膏剂以其制备简单、使用方便的特点被广泛接受,如杨艳黎等[11]回顾性分析了84例肛瘘术后的患者,发现黛玉膏(由炉甘石、煅石膏、赤石脂、青黛、滑石、黄柏等制备)外敷显著加快了创面愈合,该研究以随机数字表分组,对脱落进行了详细阐述,并且通过镜下观察成纤维细胞数等理化指标的表达,增加了结局指标的客观性,证明黛玉膏外敷亦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1.3 中医内治法 中药内服后产生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药动学作用,改善患者体质、激发与补充了患者自身的愈合能力。虽《医学流源论》说到:“外科之法,最重外治”[12],但外科疾病但见局部征象而忽视辨证是有时出现的问题。中医学常根据疮疡的不同阶段采用“消、托、补”的治疗方法,但目前少有研究将不同阶段的药物选择作为主要研究终点,取而代之的是更多泛用性广的方剂。如侯艳梅等[13]基于“煨脓长肉”的理念使用解毒生肌汤治疗肛瘘术后患者,方中以紫草、当归为君,辅以乳香、没药、白芷、血竭、冰片与儿茶,体现了补益气血、煨脓外出的“补托”思想。李文等[14]发现双花黄芪汤可有效减少肛瘘术后的并发症,方中黄芪、茯苓、太子参等健脾益气,蒲公英、金银花等清热解毒,使湿清热去,脾胃充足,气血有源,新肉乃生,是“消补”的体现,正如《外科证治全书》中所说:“惟以补中消其湿热之毒,则何漏之不可痊哉”[15]。一项数据挖掘研究表明,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缓慢以阴虚内热、气血不足者居多,用药以当归、生地、玄参等滋补之品为主[16],临床上,不应力求简便忽视辨证的必要性,应依据地域人群特点、四诊所得,权衡运用“消、托、补”的治疗方法。
1.4 穴位疗法 近年来,更多新的治疗手段如穴位疗法被创造出来,在一项研究中,关威等[17]探讨穴位灸结合创面灸法治疗肛瘘术后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对足三里、肾腧及肛瘘术后创面施行艾灸具有促愈的临床意义,充分发挥了艾灸温经通络、扶正固本的中医优势。傅军伟等[18]发现承山穴离子导入同样可以用于肛瘘术后的治疗中,通过微电脑将中药离子以电磁波的形式导入人体,弥补了药物直接涂敷体表渗透性不足的问题。
2 现代医学的认识与治疗
肛瘘术后的治疗无法与手术方式完全分开。近年来指南强调应尽可能在保护肛门括约的前提下治疗,因此肛瘘栓填塞、直肠黏膜瓣推移等术式逐渐崭露头角,但存在手术难度大、成功率参差不齐或复发率较高的问题,更多临床证据仍需进一步明确[19-20]。目前,传统的切断括约肌或联合挂线的损伤术式常被使用,以在牺牲部分肛门功能的前提下达到最佳疗效,但术后广而深的开放性创面将带给患者极大困扰。
2.1 现代医学的认识 现代医学的治疗手段丰富多样,但各种因素对肛瘘开放性创面的影响,将引导不同的治疗方向。
适宜的微环境将促进创面良性愈合,2015年Carla等[21]首次对创面微环境做出报道,将其分为紧邻伤口的外部微环境、被细胞和细胞外基质所占据的内部微环境,适宜的微环境应同时包含两者,常见于以下情况:1)温度适宜:Lin等[22]发现伤口愈合良好在一定程度上与皮温呈正相关,若平均皮温低于34 ℃则提示愈合不良,Whitney等[23]则发现伤口周围温度达到36~38 ℃将显著加快创面愈合,而目前广泛使用的红光、微波等肛周物理疗法的消炎、消肿、促愈等作用与温度亦有关[24];2)湿性环境:基于1962年Winter的研究提出的“湿性创面愈合理论”已成普遍共识,细胞的爬行与化学合成需要湿性环境,因此如藻酸钙等具有保湿作用的敷料将更有效;3)基质充足:细胞外基质作为一种大分子网络动态调节着创面修复[25],基质充足将使其指导细胞、传递信号、再生修复等功能得到保证,是损伤修复过程的重要基础[26],在肛瘘术后的治疗中,应注重全身营养及创面局部营养的补充;4)环境微酸:Carla等[27]认为完整的皮肤pH值为4~6不等,皮肤屏障损伤后,伤口表面的pH值由于微血管渗漏而增加至7.4左右。Justin等[28]发现创面快速愈合与低pH值相关,并且创面越浅pH值越低,可能与酸性环境提供了一个不可渗透的屏障,防止细菌感染和侵入有关,该理论对肛瘘术后药物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另一方面,肛瘘术后常出现愈合不良的情况,其原因多见于:1)术中未能准确处理内口、高点、支管或死腔,感染根源未得到解决,如一项纳入6168例患者的Meta分析表明[29]:肛瘘术后复发率为2.5%~57.1%不等,肛门多次手术、高位肛瘘、马蹄形肛瘘等均为重要因素;2)换药不当导致引流不畅、肉芽增生、假性愈合或异物刺激;3)术后排便异常,如便秘产生机械损伤,加重疼痛从而导致负氮平衡,或排便费力引起薄弱静脉破裂出血,增加感染风险[30];4)营养状况欠佳,如血流灌注不足、蛋白质或微量元素缺乏导致细胞生物合成障碍;5)饮食不节,如辣椒素等辛辣刺激食物对肛门局部环境造成新的炎症刺激[31];6)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结核、糖尿病血糖控制欠佳或全身重要脏器疾病、慢性消耗性疾病等。
2.2 现代医学治疗 抗感染治疗:在抗菌治疗方面,目前肛周脓肿术后抗生素的使用具有争议性[19,32],而关于肛瘘却鲜有报道。肛门手术区域污染严重,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仍具有较大意义,研究发现肛瘘术后感染中革兰阴性菌占75.00%,阳性菌占20.45%,分别对哌拉西林、克林霉素有较高的敏感性[33]。但刘洪等[34]设置两组肛瘘术后患者,分别给予7~10 d、5~7 d的抗生素治疗,结果两组愈合时间、感染率均无差异,其抗生素使用时间能否进一步减少,仍有待新的研究证实。
2.3 新型敷料 Chen等[35]对328例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结果藻酸钙敷料(DermFactor,上海硅健生物材料有限公司)治疗下肛瘘患者的平均愈合周期为21.14 d,显著低于常规敷料组的27.76 d,其生物活性是基于硅酸盐材料刺激软组织的微血管形成,并且满足了湿性愈合理论,是一种理想的外用药物选择。加入银离子的藻酸钙敷料(拜尔坦银离子藻酸盐敷料,康乐保医疗技术有限公司),具有保湿、高渗、广谱杀菌等优势,韦瑞丽等[36]以155例低位单纯性肛瘘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n=74)给予拜尔坦治疗,对照组(n=81)以凡士林治疗,结果前者在减少创面渗出、减轻疼痛方面显示出巨大优势,并显著缩短了约6 d的创面愈合周期,但在换药费用方面,观察组为(765.0±32.3)元,远高于对照组的(369.5±23.3)元。
2.4 生长因子 肛瘘术后创面愈合需经历止血、炎症、增生和重塑四个阶段,炎症晚期巨噬细胞释放大量生长因子促进成纤维细胞及血管的生成,使创面进入快速愈合时期[37]。生长因子是损伤修复过程中的重要产物,具有趋化、促增殖、调节细胞基质、促血管生成、挛缩瘢痕等作用[38]。血管为伤口提供营养和氧气,研究表明[3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缺乏是慢性创面的潜在重要原因。夏长河等[39]认为胰岛素生长因子缺乏可能导致肛瘘术后创面乙级愈合。姚飞等[40]对79例肛瘘术后患者进行观察性研究,结论是人表皮生长因子水平与创面生长速率呈正相关,该研究继续对其中的难愈性创面进行人为干预,结果均显示了快速愈合。陈稳等[41]基于微酸环境理论对237例肛瘘术后患者分别给予重组人酸性生长因子(rh-aFGF)及碱性生长因子治疗,结果前者缩短了创面愈合时间约4 d,并且具有更低的疼痛应答,显示出酸性生长因子的优越性。
3 结语
肛瘘术后的康复是广泛关注的临床问题,但没有指南或共识限定其标准化的治疗方案,中医学与现代医学各自拥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把握肛瘘术后的特点,采用准确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是最佳途径。目前,关于肛瘘术后的研究十分丰富,随着未来更多循证医学证据的补充,类似难愈性肛瘘等棘手问题将被更有效解决,对于肛瘘术后的研究也必将迈向新的发展阶段、创造更佳的治疗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