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肛瘘术后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2022-11-24汪昭楚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22年2期
关键词:肛瘘生长因子创面

汪昭楚, 石 荣, 王 菁, 李 阳, 王 勋

肛瘘是以肛门直肠周围反复肿痛、溢脓为主要表现的病理性管道。1958年,Eis-enhammer根据肛腺解剖学的资料首先提出肛腺感染学说,此后多数肛瘘的病因得以明确。2018年日本肛肠病指南[1]表明:每10万人中大约21人罹患肛瘘,男女比例可达2∶1~6∶1;在我国,肛瘘占肛肠疾病的1.67%~3.6%,其中有5%~10%是高位且复杂的[2]。外科手术是治疗肛瘘的主要手段,如今肛瘘的术式仍没有标准答案,但为了消除内口及上皮化的管道,除了少数微创疗法,部分括约肌的切断经常难以避免。因此,肛瘘术后的康复面临着严峻考验,本文就中医学与现代医学两方面对肛瘘术后的治疗综述如下。

1 中医学治疗

1.1 中药熏洗 中药熏洗最早可追溯至《五十二病方》,称作“塌渍”“气熨”与“淋洗”[3],《说文解字》曰:“熏,火烟上出也”[4],是应用中药熏蒸、浸泡肛门患处的疗法,有行气散瘀、脱腐解毒的疗效。蓝菲等[5]的研究提到:先以高温熏蒸患处,待水温降至40 ℃后再行浸泡坐浴,但临床上也有只坐浴而不做熏蒸,目前缺乏研究明确两者的差异。近年来两项Meta分析表示中药熏洗能够促进肛瘘术后愈合、减轻术后并发症[6-7]。中药具有复杂的生物学机制,如Yang等[8]研究芫花提取物对肛瘘术后的影响,发现其通过不同通路上调成纤维细胞的表达,从而促进创面快速生长。2019年一项网络药理学研究纳入了肛瘘术后熏洗方的5味中草药(蒲公英、盐肤木、苦参、当归、寸金草(蛇床子)),功能富集分析显示:在5味药的375种化学成分中,重叠的基因与免疫反应、抗生素生物合成、补体和凝血级联反应密切相关[9],凸显了熏洗药物的配伍效益。

1.2 中药制剂外敷 肛门的阴部神经分支丰富敏感,术后排便与换药是两个艰难过程,常需要对其施以保护。李志等[10]运用紫草油、生肌玉红膏加蜂胶制成一种中药油纱,外敷创面以形成密闭的环境,保持了创面的湿度,显著减少了摩擦与炎性粘连的产生,使患者的疼痛减轻、康复时间明显缩短。另外,中药膏剂以其制备简单、使用方便的特点被广泛接受,如杨艳黎等[11]回顾性分析了84例肛瘘术后的患者,发现黛玉膏(由炉甘石、煅石膏、赤石脂、青黛、滑石、黄柏等制备)外敷显著加快了创面愈合,该研究以随机数字表分组,对脱落进行了详细阐述,并且通过镜下观察成纤维细胞数等理化指标的表达,增加了结局指标的客观性,证明黛玉膏外敷亦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1.3 中医内治法 中药内服后产生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药动学作用,改善患者体质、激发与补充了患者自身的愈合能力。虽《医学流源论》说到:“外科之法,最重外治”[12],但外科疾病但见局部征象而忽视辨证是有时出现的问题。中医学常根据疮疡的不同阶段采用“消、托、补”的治疗方法,但目前少有研究将不同阶段的药物选择作为主要研究终点,取而代之的是更多泛用性广的方剂。如侯艳梅等[13]基于“煨脓长肉”的理念使用解毒生肌汤治疗肛瘘术后患者,方中以紫草、当归为君,辅以乳香、没药、白芷、血竭、冰片与儿茶,体现了补益气血、煨脓外出的“补托”思想。李文等[14]发现双花黄芪汤可有效减少肛瘘术后的并发症,方中黄芪、茯苓、太子参等健脾益气,蒲公英、金银花等清热解毒,使湿清热去,脾胃充足,气血有源,新肉乃生,是“消补”的体现,正如《外科证治全书》中所说:“惟以补中消其湿热之毒,则何漏之不可痊哉”[15]。一项数据挖掘研究表明,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缓慢以阴虚内热、气血不足者居多,用药以当归、生地、玄参等滋补之品为主[16],临床上,不应力求简便忽视辨证的必要性,应依据地域人群特点、四诊所得,权衡运用“消、托、补”的治疗方法。

1.4 穴位疗法 近年来,更多新的治疗手段如穴位疗法被创造出来,在一项研究中,关威等[17]探讨穴位灸结合创面灸法治疗肛瘘术后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对足三里、肾腧及肛瘘术后创面施行艾灸具有促愈的临床意义,充分发挥了艾灸温经通络、扶正固本的中医优势。傅军伟等[18]发现承山穴离子导入同样可以用于肛瘘术后的治疗中,通过微电脑将中药离子以电磁波的形式导入人体,弥补了药物直接涂敷体表渗透性不足的问题。

2 现代医学的认识与治疗

肛瘘术后的治疗无法与手术方式完全分开。近年来指南强调应尽可能在保护肛门括约的前提下治疗,因此肛瘘栓填塞、直肠黏膜瓣推移等术式逐渐崭露头角,但存在手术难度大、成功率参差不齐或复发率较高的问题,更多临床证据仍需进一步明确[19-20]。目前,传统的切断括约肌或联合挂线的损伤术式常被使用,以在牺牲部分肛门功能的前提下达到最佳疗效,但术后广而深的开放性创面将带给患者极大困扰。

2.1 现代医学的认识 现代医学的治疗手段丰富多样,但各种因素对肛瘘开放性创面的影响,将引导不同的治疗方向。

适宜的微环境将促进创面良性愈合,2015年Carla等[21]首次对创面微环境做出报道,将其分为紧邻伤口的外部微环境、被细胞和细胞外基质所占据的内部微环境,适宜的微环境应同时包含两者,常见于以下情况:1)温度适宜:Lin等[22]发现伤口愈合良好在一定程度上与皮温呈正相关,若平均皮温低于34 ℃则提示愈合不良,Whitney等[23]则发现伤口周围温度达到36~38 ℃将显著加快创面愈合,而目前广泛使用的红光、微波等肛周物理疗法的消炎、消肿、促愈等作用与温度亦有关[24];2)湿性环境:基于1962年Winter的研究提出的“湿性创面愈合理论”已成普遍共识,细胞的爬行与化学合成需要湿性环境,因此如藻酸钙等具有保湿作用的敷料将更有效;3)基质充足:细胞外基质作为一种大分子网络动态调节着创面修复[25],基质充足将使其指导细胞、传递信号、再生修复等功能得到保证,是损伤修复过程的重要基础[26],在肛瘘术后的治疗中,应注重全身营养及创面局部营养的补充;4)环境微酸:Carla等[27]认为完整的皮肤pH值为4~6不等,皮肤屏障损伤后,伤口表面的pH值由于微血管渗漏而增加至7.4左右。Justin等[28]发现创面快速愈合与低pH值相关,并且创面越浅pH值越低,可能与酸性环境提供了一个不可渗透的屏障,防止细菌感染和侵入有关,该理论对肛瘘术后药物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另一方面,肛瘘术后常出现愈合不良的情况,其原因多见于:1)术中未能准确处理内口、高点、支管或死腔,感染根源未得到解决,如一项纳入6168例患者的Meta分析表明[29]:肛瘘术后复发率为2.5%~57.1%不等,肛门多次手术、高位肛瘘、马蹄形肛瘘等均为重要因素;2)换药不当导致引流不畅、肉芽增生、假性愈合或异物刺激;3)术后排便异常,如便秘产生机械损伤,加重疼痛从而导致负氮平衡,或排便费力引起薄弱静脉破裂出血,增加感染风险[30];4)营养状况欠佳,如血流灌注不足、蛋白质或微量元素缺乏导致细胞生物合成障碍;5)饮食不节,如辣椒素等辛辣刺激食物对肛门局部环境造成新的炎症刺激[31];6)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结核、糖尿病血糖控制欠佳或全身重要脏器疾病、慢性消耗性疾病等。

2.2 现代医学治疗 抗感染治疗:在抗菌治疗方面,目前肛周脓肿术后抗生素的使用具有争议性[19,32],而关于肛瘘却鲜有报道。肛门手术区域污染严重,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仍具有较大意义,研究发现肛瘘术后感染中革兰阴性菌占75.00%,阳性菌占20.45%,分别对哌拉西林、克林霉素有较高的敏感性[33]。但刘洪等[34]设置两组肛瘘术后患者,分别给予7~10 d、5~7 d的抗生素治疗,结果两组愈合时间、感染率均无差异,其抗生素使用时间能否进一步减少,仍有待新的研究证实。

2.3 新型敷料 Chen等[35]对328例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结果藻酸钙敷料(DermFactor,上海硅健生物材料有限公司)治疗下肛瘘患者的平均愈合周期为21.14 d,显著低于常规敷料组的27.76 d,其生物活性是基于硅酸盐材料刺激软组织的微血管形成,并且满足了湿性愈合理论,是一种理想的外用药物选择。加入银离子的藻酸钙敷料(拜尔坦银离子藻酸盐敷料,康乐保医疗技术有限公司),具有保湿、高渗、广谱杀菌等优势,韦瑞丽等[36]以155例低位单纯性肛瘘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n=74)给予拜尔坦治疗,对照组(n=81)以凡士林治疗,结果前者在减少创面渗出、减轻疼痛方面显示出巨大优势,并显著缩短了约6 d的创面愈合周期,但在换药费用方面,观察组为(765.0±32.3)元,远高于对照组的(369.5±23.3)元。

2.4 生长因子 肛瘘术后创面愈合需经历止血、炎症、增生和重塑四个阶段,炎症晚期巨噬细胞释放大量生长因子促进成纤维细胞及血管的生成,使创面进入快速愈合时期[37]。生长因子是损伤修复过程中的重要产物,具有趋化、促增殖、调节细胞基质、促血管生成、挛缩瘢痕等作用[38]。血管为伤口提供营养和氧气,研究表明[3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缺乏是慢性创面的潜在重要原因。夏长河等[39]认为胰岛素生长因子缺乏可能导致肛瘘术后创面乙级愈合。姚飞等[40]对79例肛瘘术后患者进行观察性研究,结论是人表皮生长因子水平与创面生长速率呈正相关,该研究继续对其中的难愈性创面进行人为干预,结果均显示了快速愈合。陈稳等[41]基于微酸环境理论对237例肛瘘术后患者分别给予重组人酸性生长因子(rh-aFGF)及碱性生长因子治疗,结果前者缩短了创面愈合时间约4 d,并且具有更低的疼痛应答,显示出酸性生长因子的优越性。

3 结语

肛瘘术后的康复是广泛关注的临床问题,但没有指南或共识限定其标准化的治疗方案,中医学与现代医学各自拥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把握肛瘘术后的特点,采用准确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是最佳途径。目前,关于肛瘘术后的研究十分丰富,随着未来更多循证医学证据的补充,类似难愈性肛瘘等棘手问题将被更有效解决,对于肛瘘术后的研究也必将迈向新的发展阶段、创造更佳的治疗结果。

猜你喜欢

肛瘘生长因子创面
肛瘘切除术联合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治疗肛瘘伴混合痔的临床效果分析
探讨浓缩生长因子(CGF)在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治疗中对溃疡创面愈合的作用
复方雪莲烧伤膏对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的作用及机制
用生长因子美容险毁容
基于自动控制技术的创面软组织负压给液系统研究
肛瘘诊断与治疗
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炎症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表达及意义探讨
中药坐浴治疗170例肛瘘术后患者的疗效分析
清热解毒湿敷剂治疗四肢创面感染11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