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文化的实践表达

2022-11-24刘虎平

江苏教育 2022年74期
关键词:主旨灵魂师生

刘虎平

学校是育人场所,是师生的共同家园,是区域文化场重要组成板块,承载着区域发展继往开来的重任,学校的育人活动在整个社会文化活动中最具效力。学校文化融汇于社会文化场域中,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突显区域特性和文化养分。因而,学校成为传递文化的专门场所。

一、以主旨灵魂确立学校文化定位

我国不同学者对学校文化有不同界定。郑金洲认为,学校文化是“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等”[1];俞国良等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所特有的文化现象,是以师生价值观为核心以及承载这些价值观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2];顾明远认为,优秀的学校文化不是自然生成,是要全校师生用心营造的,它凝聚了全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信念、共同的愿景、共同的努力方向,起着统领的作用、规范的作用、激励的作用、熔炉的作用。[3]可见,学校文化建设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立德树人、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培育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求。

学校必须重视文化建设,凝聚优秀的、充满活力的、常新常青的文化,形成主旨灵魂,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与精神,激励师生不断反思、超越。以主旨灵魂为学校文化定位,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显现一所学校办学特色、办学质量、办学效益的重要标志,能够突显学校的文化底蕴和品牌形象,生发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

二、以溯源创新促进学校文化发展

学校文化的生成凝炼既要客观溯源,又应科学规划,让人类文明、传统文化、地域特色、学校精神,通过核心价值观的传扬不断延续,同时融当下境域、汇时代文明、评现实情状、憧憬教育理想。学校文化是激发办学活力的源泉,源于历史、基于现实、引领未来,在不断发展中敦促并引领着学校不断发展。学校文化有利于生发促进师生发展的“文化场”,从而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同和维护,并且随着学校的发展日益强化、日渐完善,成为学校的精神与灵魂。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行为指南,彰显文化属性、文化自觉,是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气质禀赋。学校在时代变迁中的持续发展可视作文化传承与不断创新的过程。学校将上一代的文化内容进行比较甄别与价值批判,融入时代精神,融合突显教育功能的各种积极因素,形成具有自身独特精神、信念、策略、语言、环境和制度的文化特质,在溯源中传承与赓续,使学校文化在相融时生成与创新,形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发挥规范、导向、凝聚等作用,成为学校发展的永恒动力。

“学校文化在内在逻辑上保持‘一致性’,才可能把丰富、多元的文化肌体、文化现象整合在一起。”[4]这个“一致性”就是将学校文化主旨灵魂加以传承的文化之脉。多元文化在学校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相互关联、激荡、融合、归整,描摹出“一致性”的形态,形成教育共同体意识。融合的过程即凝聚共同气质禀赋、育人化人的过程,而“一致性”的主旨灵魂也在学校文化发展中发挥着积极效应,成为一种链式文化:与校长办学理念紧密相连,每一任校长都应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办学主张融入学校发展蓝图,充分基于学校的过去、现在、未来进行考量;与现实发展情状、师生精气神息息相关,融师生精神与风骨于一体,形成汇聚凝神的价值信仰、品性修养、气质涵养、知识学养;与文化境域相勾连,融历史传统、区域特性、学校定位、师生状况为一体,重视学校有形资源的扩展与融汇,文化资源的利用与拓展,互为观照相互映衬,凝结为引领学校成长的核心发展力。

三、以课程建构夯实学校文化核心

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软实力,是精神文化的风向标,是校本特色的动力泵,更是校本课程建设的立足点”[5]。课程是教育的心脏,是学校发展的引擎,关联着学校教育与发展的脉络。课程文化是学校主旨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和表征。课程文化能够充分显示学校文化软实力的内涵与品格”[6],是学校文化理念的集中融汇和支撑。学校文化的主旨灵魂要融入课程并指导课程建设,因为“今天的课程内容和结构,往往就决定了未来学生的素养知识结构,今天的课程格局,往往决定了未来世界的发展格局”[7]。学校需要对课程进行全面规划与设计,建立基于主旨灵魂、融于主旨灵魂、彰显主旨灵魂的课程架构,搭建课程的“四梁八柱”,设计有效实施路径,实现历史统整、社会统整、知识统整、经验统整、活动统整。

“四梁”即“四全”,将文化融汇于动态的课程框架体系中:一是全方位课程观,即时时有课程、处处生课程,课程生发文化;二是全面师生观,即以生为本、守望生长,实现教学相长;三是全新教学观,即课程创生、全面发展,人人共享互助;四是全效质量观,即五育并举、知行合一,综合协调共进。

“八柱”即“八注”,从学校发展、师生成长全空间中整体规划、科学辨识、有机选择课程内容,整合资源,开拓实践路径:一注重素养奠基,着力落实国家课程,并针对学校境况进行校本化实施,从知识技能的学习回归人的发展,从整齐划一的模式走向师生的有机选择与有效适应,重塑人文底蕴;二注重追溯学校办学历史和办学文化,从历史溯源中整合资源,于课程资源中审视并进行文化寻根,汲取精神营养,彰显学校文化品性;三注重地域文化的挖掘与整合,发挥人文教育价值,凸显地域资源的完整性和独特性,渗透乡土情思,弘扬家国情怀,关注价值反思,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观;四注重融汇现实脉络,捕捉时代脉搏,整合信息并生成课程资源,在发展中赓续学校文化;五注重链接生活境域,勾连社会实际,打破课堂与生活、与社会的壁垒;六注重加强情境运用,从学生熟悉的情境中生成并甄选可用资源,开发特色课程,进行有效学习与深层探究,培育积极的合作和成长文化,生发学校文化特质;七注重活动项目的课程化改造,将学校有一定历史的、蕴含文化特质的、模式成熟的、体现优势和办学特色的传统活动纳入课程架构,增加充满时代气息的内容,实现继承基础上的超越与创新,彰显浓郁的学校文化之味;八注重项目式学习与探究性研究,从师生项目主题的创新入手,加深协同学习意蕴的理解,加大师生策划和参与度,提升活动与课程探究性,实现学科跨界、素养统整。

四、以课堂生态观照学校文化价值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实现人的发展。学校文化的主体应该是人,是学生和教师。着眼未来,培育并锻铸具有学校特质、文化特性、区域特色的师生品象是学校文化的旨归。吴康宁提出,检验学校文化之魅力的最佳场所其实不在操场,不在走廊,不在图书馆,而恰恰在课堂。[8]课堂是学校文化价值的集中体现,理想课堂是学校文化理念和教育哲学落地生根的有力据点。只有在课堂中充分体现教育理念与教育哲学,才能使学校文化价值内化、落实、具象化,才能使学校文化转化为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发挥育人功能和作用。因此,学校在文化观照下要打造良好的课堂生态与成长环境,营造自由交往的和融氛围,让蕴含校本文化的课堂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多元的学习平台,让学生经历更加多彩的学习旅程,进行更富活力的合作探究,体验更具获得感的成功快乐,诠释更加灵动的生命意义。

蕴含学校文化的课堂不只是学习知识的场所,更应有学生与教师的生命互动,呈现自然绽放的蓬勃姿态,彰显和融的生命文化。蕴含学校文化的课堂应一直保持着文化敏感性,创造积极的成长文化,关注社会文化背景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依据条件创设活动,鼓励学生尝试、经历、探究,注重经验提升。课堂是学生的生命舞台,师生在知识研习、问题探究、心理表现、意识建构、精神成长等方面获得长足进步,实质性地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并将三者有效勾连,使学校文化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展示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未来追求,成为学生全面成长的精神支柱,成为学校持续发展的灵魂密钥。课堂透射着文化,萦绕着文化,生发着文化,也成为学校文化重要表征,彰显内涵与品质,有利于真正转化为发展实力。

在这样的学校文化大课堂中,学校文化的主旨灵魂不再是外在的、表层的、形式的、抽象的理念和哲学,不再游离于教学日常,在真正渗入课程与教学层面,落实为师生的具体行为与行动策略,演化成积极正向的学习与生活方式。最终,学校文化基本面貌在课堂这个必要空间里得以充分检验,并呈现出活动样态与精神追求;教师生成教学品质,形成教学风格,提升教学质量;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徜徉,丰盈生命。

猜你喜欢

主旨灵魂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以书画教育引领师生成长
他有睿智的灵魂 却孤苦修行一生
主旨演讲
思政课,师生如何“动起来——因为扣准“问题链”
有趣的灵魂终将相遇(发刊词)
“苏世独立”与“遁世隐逸”——《渔父》主旨分析
灵魂树 等
麻辣师生
人闲一闲,等一下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