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职数学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的思考

2022-11-24

山西青年 2022年7期
关键词:评量数学课程调研

季 霏

黑龙江职业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2016年教育部在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会议中提出,职业教育要适应需求,科学定位,深化改革,创造和提供有效的、优质的教育供给,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做出新的贡献。同时,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高职教育文件,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适应需求、面向人人。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强调“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传统的应用数学课程重在知识传授,更加偏向应试教育,导致学生应用能力不足、素质结构失调、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能满足社会、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打破以往高职教育知识本位的培养模式,构建高职教育能力本位的培养模式,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已势在必行。

以提升教学质量工程为契机依托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转变观念,重新设置数学课程的核心能力、构建体现综合素养能力的高职数学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评量方式等,创建并丰富教学资源,形成能力本位的数学课程体系框架,并全面实施。

一、高职数学课程体系架构

依据成果导向理念,根据“一主、三需、四课、六力、多辅”的思路构建能力本位的高职数学课程体系。我们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专业对接调研,了解“三需”即专业需求、企业需求、社会需求,确定最终成果需要达到的六力(即协作力、学习力、专业力、执行力、责任力、发展力),以六力为起点反向设计包含四门课程的高职数学课程体系,最后进行了多种教学手段与资源改革辅助教学,包括教学方法改革、评量体系改革、教材建设、在线开放课建设、以赛促建等。

(一)一主

根据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规划,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作为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以学生为中心的成果导向教育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在整个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过程中都要紧紧围绕促进学生达到学习成果(毕业要求的能力结构)来进行,要求提供适合学生学习的教育环境、了解学生实际学情(学前基础、学习效果等)、根据学生需要达到的学习成果确定学生学什么(内容)和如何学(方式与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并实施合适的教学评价来适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成效。

(二)三需

“三需”具体包括专业需求、企业需求、社会需求。

以能力为本位即通过调查与调研确定学生达到学习成果,学习成果代表了毕业要求的能力结构而不是知识。这种能力主要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为此,课程体系构建对达成学习成果特别重要。能力结构与课程体系结构应有清晰的映射关系,能力结构中的每一种能力要有明确的课程内容来支撑,学生完成课程体系的学习后就能具备预期的能力结构。通过与各专业进行对接、调研,明确了每个专业的具体知识需求,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形成各专业对应的教学大纲;根据企业需求,设计教学案例,形成对应的教学单元设计,引导学生逐渐提高合作、交流沟通、创新等能力;通过合理的课堂设计培养学生逐步形成工匠精神等满足社会需求。

(三)四课

成果导向教育在确定学习成果时包含了学生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符号我国职业教育提出要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构建包含应用数学、经济数学、计算机数学、数学建模四门课程的三必一选的课程体系,其中应用数学、经济数学和计算机数学是根据专业群特色设置的三门必修课,能够满足各专业的不同需求,每门课程会针对不同专业进行模块化教学内容组合。

而数学建模是一门着重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选修课。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丰富课程类型,使学生走出教室,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数学课程体系设置了数学建模选修课,该课程由学生自主决定社会实践类学习主题和学习计划,由学校指派指导教师协助学生制定课程的能力指标,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数学建模课程内容尽量生活化、接地气,不以知识传授为目的,重在启发学生心智,使其掌握方法,活跃思维,拓宽视野。

(四)六力

这里的“六力”是根据三需调研归纳而成的,具体包括:协作力、学习力、专业力、执行力、责任力、发展力。协作力是指学生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沟通技巧和团队分工协作的能力,能够将相关领域的知识进行整合,还要具有尊重多元观点的素养。学习力是指学生具备持续学习和多渠道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能够掌握学习方法,独立思考。专业力是指各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应的技术能力。执行力是指运用专业知识发现、分析、解决相关领域的问题。责任力则是社会和职业的基本需求,指的是学生具备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发展力是指学生具备遵守职业规范、忠诚职业的素养以及具备职业生涯规划和适应岗位变迁的能力。

高职数学课程体系在构建时就要根据学科特点认领这六力中能够承担和完成的培养任务,例如课程设计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或者在授课内容中增加数学建模的相关内容,学生在通过协作的方式完成建模过程中就会逐渐培养协作力,即团队合作的能力。而上述提到的四课中,三门必修课也是根据专业需求设置对应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能掌握每个专业对应的数学知识,这就是高职数学课程体系中专业力能够承担的一部分培养任务。责任力和发展力则是通过课程思政建设来实现的,在授课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逐步培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五)多辅

辅助教学资源包括:多元评论体系建设、教材建设、在线开放课建设、以赛促建等。

1.针对传统高职数学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单一且不完善等问题,重新构建多元、多角度、多层次考核体系

依据成果导向教育理念,重新调整了考核方式及权重,打破了传统以纸笔测验为主的评量体系,重点强调学习过程,加强过程管控,在考核方式上引入了实作评量和档案性评量,重新构建了能全面评价学生综合能力的多元、多角度、多层次考核体系。原有的期中、期末纸笔测验更倾向于知识考核,无法完全满足素质能力的考核,因此在原有纸笔测验的基础上,大幅度增加档案评量、实作评量和口语评量等形式,既有过程评量又有结果评量,将过程评量覆盖整个学习过程,从而呼应不同教学目标,目的更明确。不同向度对学生进行评量,不但包括传统知识考核,还包含各项素质能力考核以及努力程度、参与程度等向度。尤其把努力程度即自己现在与过去相比是否有进步也作为评量向度,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评量人员除包括教师以外,学生进行自评和参与小组其他同学的评量。学生在给自己评量和给其他同学评量的过程中,养成主动学习和积极参与的习惯[1]。

多元、多角度、多层次评价体系从相同标准的统一性评量转变为关注个体差异的个性化评量,能够量化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实时监控教育实施情况。

2.针对普遍高职数学课程内容抽象晦涩、逻辑性强、与专业衔接不紧密等问题,重新编写配套教材

编写成果导向课程的配套教材,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必需、够用”为基本原则,优化教学内容,同时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充分体会到数学相关内容与专业的匹配性。同时考虑到各专业的不同需求,配套教材在编写时可以采取模块化方式,让各专业授课时能够根据需求灵活组合教学内容,最大程度上增强了数学教学的灵活性,满足了专业对内容的选择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提高学生持续性学习的能力,还要在教材中引入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相关内容,数学实验可引入一些命令结构简洁、交互性较好、易于掌握的数学软件,让学生能够利用工具解决较复杂的计算,弥补高职学生学时短、计算能力较弱的缺陷,为以后的学习提供必要的计算工具。而数学建模主要是对学生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培养。通过一些开放性的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用理性思维作出科学决策的优势,把数学知识、应用能力与团队合作意识融于一体,通过这样的模型训练使学生的思维更开放、更灵活,提高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3.针对学生学习高职数学内容生搬硬套、应用性不强等问题,提出实施“以赛促建、以赛促改”的教学模式

通过培训和指导学生参加大赛,促使教师全面掌握应用型人才技能要求,从而不断更新教学案例素材,满足专业与社会需求,进一步增强数学教学的针对性与实用性。这些不断更新的案例再融入到课堂中,从而提升学生的抽象能力、沟通能力、应用能力和可持续学习能力等。

4.针对学生学习方法传统、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提出线上平台自主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师讲授相结合学习模式

借助于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录制在线开放课,借助智慧树、钉钉等平台,学生可以完成观看教学视频、小组协作建模、提交课程作业等个人学习任务,从而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二、高职数学课程体系实施

(一)精准定位需求,调研数据分析

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前和课后两种类型的问卷调研工作,精确了解学生现状和需求,再通过课前和课后的调研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对比,整改反思反馈到下一个阶段的教学过程,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也要对专业和社会需求进行调研,以专业群为调研对象划分标准进行大类调研。根据现在社会对职业院校学生的招聘特征,由于同一专业群内各专业有很多相似需求,因此不需要进行更加详细的各专业调研,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工作量[2]。

学情调研的主要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已接受数学课程教育的老生对课程内容、课程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的接受程度的调研具体包括教学内容难易度调研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量方式的接受度调研;二是针对未接受数学课程教育的新生基本情况的调研,具体包括学生初等数学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调研、六力相关情况调研等,以上两项调研都是为了对课程进行反向设计作为理论依据和反向设计的起点;三是针对已接受数学课程教育的学生在提升方面的调研,调研内容与第二项调研内容相似,但是调研的重点是各项能力的提升情况,然后根据调研结果进行整改反思,对课程设计进行再次调整。这样就构成了一个有效的循环,能够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不断根据实情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

在对调研结果分析时,一定要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特点,用定量数据结果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3]。例如,在课前调研中关于教学方法和评量方法的分析就可以利用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的基本原理,利用统计软件分析不同教学方式是否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显著影响。也可以使用多因素方差分析,在分析不同教学手段、不同教学内容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时,可将学生成绩作为观测变量,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作为控制变量,利用多因素方差分析研究不同教学手段、不同教学内容对教学效果有什么影响,并可以进一步研究哪种教学手段与哪种教学内容的组合能够更加优化教学效果。

(二)根据数据分析结论进行反向设计

利用调研结果的统计分析,明确学生的知识需求、方法需求等,然后进行反向设计。反向设计是以最终目标(最终学习成果或顶峰成果,即毕业要求的能力结构)为起点,反向进行课程设计,开展具体教学活动。我们从需求(包括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对学生的就业能力要求)开始确定数学课程最终学习成果(六项核心能力);由数学课程最终学习成果决定数学课程培养的目标,再由数学课程培养目标决定数学课程体系。

(三)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单元设计

通过与各专业进行对接和深度调研,准确定位各专业对数学课程需求。根据各类专业不同需求设置对应的教学目标以及核心能力权重,并侧重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应用数学》为例,融合后的教学内容都能明确体现出各专业特色。电类专业特色教学内容包括微分方程和线性代数简介,机械类专业特色教学内容包括三角函数的图形变换,管理类专业特色教学内容包括简单的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将这些教学内容与之前制定的核心能力相结合制定每个专业对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单元设计,这样就初步完成整个课程体系基本架构工作。

(四)课程实施和调整

首先要选择试点专业进行具体的教学实施工作,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信息采集工作,随时汇总教学效果反馈进行整改反思。在第一个阶段教学过程结束时,还要有相应的满意度调研和提升效果调研,作为下个阶段整改的数据支撑。

构建“一主、三需、四课、六力、多辅”的能力本位课程体系并实施,再通过实施过程中的效果反馈对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等进行整改反思,从而形成一个可持续、可循环、可改进的课程体系,不断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评量数学课程调研
基于在线教育技术下的大学数学课程预习
利用绘本优化大班数学课程之浅见
大学数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
让钟表发展史走进数学课程思政课堂
台湾地区素养导向的语文评量研究及其启示
心理量表,你应该知道的那些事儿
大数据时代基于OBE的线上会计基础培训评价
“三注重”扎实做好调研工作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