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高校艺术生校园贷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022-11-24张光洁
张光洁
山西工商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6
一、高校校园贷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作为一个自身缺乏稳定收入来源,又无独立经济能力,对于艺术生来说,不管是自身的个性、爱好还是专业必需品,他们本身就是消费需求旺盛的群体,在信用消费、提前消费的消费意识下,分期贷款消费帮助艺术生解决了高额一次付清和入不敷出的消费情况。当前大多数大学都能看到校园贷款的广告,教室、楼道甚至学校洗手间的门板上面会有校园贷的电话,还有部分金融公司通过第三方渠道收集大学生的手机号码与消费数据,通过收集的数据给学生集体推送校园贷款的短信息。针对某高校艺术生调查数据显示,群体对消费分期的接受程度普遍较高,接近七成,而剩下将近三成的群体中,没进行过分期消费的大概为22%,10.5%的群体用过但表示不会再用。由于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普遍存在不成熟的心理,对于一切从没有接触过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对社会事物缺少正确的判断力,部分同学经受不起诱惑,轻易相信校园贷宣传的花言巧语,从而陷入不良校园贷的漩涡,无法脱身。[1]
在高校日常工作中,辅导员很难精准排查到学生参与“校园贷”的情况。学校每年都会要求高校辅导员摸排学生参与“校园贷”的情况,但是依然存在操作的困难性。在实际工作中,高校辅导员往往只能靠学生干部、宿舍舍长的摸排,或者对有征兆学生进行谈话了解,这些方式确实存在遗漏和不确定,甚至等大学生真的出现问题了,高校辅导员才发现该生参与“校园贷”,这时候高校辅导员再开展相关工作已经为时已晚了。
二、高校校园贷的教育实践
校园贷的“魔爪”是无形的,他的花言巧语和华丽外表,让学生稍不留神就陷入泥沼。针对艺术生,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结合自身专业,利用情景剧的形式将学生心理变化表现出来,防范轻信校园不良贷款的悲剧再次发生。[2]
(一)剧本前期创作
在高校艺术生中广泛宣传校园贷心理剧本招募演员的信息,吸引有表演欲望的艺术生,同时要求有一些校园贷的真实经历,根据不同的形象、性格、经历确定相匹配的角色。其次,通过搜索大量数据和真实事例,与演员们共同探讨剧本创作,将每一个角色的动作都进行细致的加工。在心理剧的筹备与彩排过程中,大家能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变化,从以前的逃避、叛逆到耐心修改剧本,积极地参与活动,总体表现良好,在活动中也有了较大的收获。剧本中涉及一些宣传页、板报、音乐等,召集大量学生一起手工制作。学生们在得知剧本的主题和用意后,都非常用心。[3]
(二)心理情景剧演绎
张小明身处单亲普通家庭,父亲一心挣钱养家,很少关心他。张小明觉得很孤独,于是沉迷于网络游戏。一天他在网吧里结识了一个游戏高手小彭,小彭带他一起打游戏、买装备,关系越来越好。为了打游戏,小彭提议买高额装备,张小明负担不起,但为了面子,他偷了父亲的信用卡,开始高额透支,过了一段逍遥快活的日子。晚上回家父亲发现信用卡欠了很多钱,与小明发生争执,一气之下,打了小明一巴掌,小明赌气离家出走。小明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很纠结,也很害怕,这时小彭提议可以联系朋友,贷利息借钱给小明,小明没办法一口答应。
借钱后的小明在学校无精打采,整个人很颓废,经常旷课逃学,只想着如何还钱。小明的好朋友小常看在眼里,一天放学找到他,询问情况,没想到遇上追债的人,被打了一顿,要挟俩人尽快还钱。小常了解后劝说小明,并且马上报告辅导员。辅导员立马联系家长,小明父亲了解后,后悔莫及。自此,辅导员让小常经常与小明携伴而行,而他父亲则暗中保护他。一天放学小明与小常再次遇到了追债的人,父亲冲过来协调,并协商法律解决办法。小明触动很深,非常惭愧,在辅导员思想工作之下,小明和父亲重归于好。[4]
一个月后,小明和同班同学一起制作了“拒绝网贷”的手抄报,让更多同学也了解到网贷的危害,远离网贷,为了使同学们更深入了解网贷的危害,他们还制作了拒绝网贷的宣传页,共同呼吁:“拒绝校园贷 和谐你我他”。
(三)高校校园贷危害
小明同学的案例只是目前高校校园贷的典型代表之一,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校园贷会给学生本人、同学和朋友、老师和家人都带来很大的危害。
对学生本人而言,学生本来拥有健康快乐的校园生活,但是校园贷打破了一切小明对大学的憧憬,面对校园贷的恐吓和骚扰会给涉世未深的他们留下巨大的心理阴影,在小明的案例中因为朋友、辅导员和家人的及时介入,小明的人身安全差点受到威胁,学业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另外,在小明的案例中,小明将信用卡提供给了借贷平台,巨额的贷款越滚越大,造成他精神上的压力,而且即使将全部欠款还清,个人信息也还是会被陌生人利用,日后会给小明的生活带来无尽的困扰。对于学生家庭来说首先就是经济上的损失,在案例中,从很少的金额累积到无法承担的金额,这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学生的家庭可能也会背上债务压力,另外也会给父母带来精神上的压力。借贷平台除了留下学生自己的隐私信息之外,还可能会要求学生留下他的同学、朋友和老师的个人信息,一旦无法及时偿还欠款,便会对学生的同学、朋友和老师等进行人身攻击,督促学生尽快还钱。比如在小明的案例中,借贷方通过威胁小明和其朋友,以及给小明的辅导员联系,给辅导员和同学造成了严重的困扰。校园贷的发生,也会波及校园治安问题,对学校的声誉在社会上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同时,在网络发达的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各种平台对许多校园贷案例的报道,导致在各类社交媒体上疯传,不仅破坏了网络治安,更破坏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剧后效果
该心理情景剧“拒绝校园贷 和谐你我他”获得某高校比赛一等奖,同时被推送到参加第三届全国高校心理情景剧大赛。将以校园贷为主题的心理情景剧搬上舞台,让学生在聚光灯下感受心灵的碰撞,既生动地展现了大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以及对人生的思考感悟,又为广大学生应对校园贷困惑提供了经验借鉴。充分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进一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对高校学生开展校园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参演同学身临其境,加深了对校园贷的认识,将自己融入角色中,与角色融为一体,深刻意识到校园贷对自己、家人、学校、身边人的危害,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时刻警醒自己免入校园贷漩涡。观看的同学,能够通过表演的这种形式将校园贷的故事映入脑海,从而知晓校园贷的危害之大、之广、之深。通过高校艺术生表演校园贷心理剧演绎的故事,达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及安全意识的加深,是非常有效又有趣的活动。
三、高校校园贷的启示
依据我国《民法典》中对诚信原则和地位的进一步提升,也就意味着诚信在生活中越来越重要,而大学生是社会未来的主力军,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诚信问题出现多样性和复杂性,社会更是对大学生的诚信地位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在攀比心理、不诚信等心理的作祟下,最终才会涉入非法校园贷,酿成无法想象的后果。
目前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从五花八门的活动到丰富的社会实践,事实上,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各类主题校园文化活动中,既可以展现大学生风采,营造轻松、愉悦、乐观的校园氛围,又容易被学生接受,增强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我们作为高校的一名辅导员,需要全面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健康的消费观念,积极组织相关活动,为学生营造一种勤俭节约、合理消费的校园氛围,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理性、科学的消费观,坚决不能有攀比、炫富、消费至上等心态,不超前消费,制定合理的理财计划。在开学的时候,高校辅导员可以向每一名学生发放安全书之“校园贷”风险告知书,并让学生签字确认。通过现实案例,做好相关宣传工作,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金钱观,教育学生冷静应对“校园贷”问题。[4]
四、不良校园贷的防范措施
对于社会层面,要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有效遏制校园贷蔓延的势头。但是有些不良校园贷形式五花八门,经过改变仍然存在,为了彻底整顿此类社会不良现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继续完善监管体系,明确各部门分工,要通力合作,形成严厉打击制度。二是要继续加大监管力度,全方位排查现有校园贷平台,明晰借贷费率和利率,依法处理不良网贷平台。三是要进一步加大对校园贷平台资质的审查力度,提高市场准入资格。四是严格规范学生申请资质和流程,尽可能地提高借贷门槛。
对于学校层面来说,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坚决抵制不良校园贷,高校应该成为防范不良校园贷的主阵地。这就需要高校辅导员进一步把学生管理工作做实做细,对高校学生进行彻底地摸排,及时掌握学生消费相关信息,同时给予学生必要的关怀和资助。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安全意识,展开更大的教育力度,开展防诈骗和警示教育,从真实案例入手分析,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不良校园贷的严重危害。学校可以通过向学生普及相关金融知识、开设相关金融类课程、举办相关金融知识讲座、普及相关金融借贷法律法规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借贷风险意识。高校辅导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消费行为的引导,例如召开相关主题班会、组织知识竞赛、辩论会等等。同时高校要增设勤工俭学力度,扩大对贫困生的帮扶,更多地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做好创业指导工作,为学生提供创业机会,但是要时刻把握创业资金借贷平台的使用,切断“校园贷”的推广路径。采取家校共同管理制度,老师和家长应该联起手来,共同关注学生的经济情况,如果家校能够及时沟通,那么很多的风险和悲剧就可以及时避免。
对于学生来说,从小要树立正确消费观,平时要增强法制观念和风险意识。在与同学们相处中,不要一味盲目攀比,根据自身的经济情况合理地分配自己的生活费,要懂得金钱来之不易,严格约束自己的消费行为,减少盲目攀比。加强安全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诚信做人,拒绝校园贷。在面对校园贷,一定要保持理智、客观、冷静的态度分析问题,拒绝校园贷,一旦自己陷入“校园贷”的深渊之中,一定要冷静处理,同时及时告知身边人寻求帮助,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5]
五、结语
大学生是祖国的明天,未来的希望,大学校园应该是大学生获取知识、提升素养、欢声笑语的场所,不能让校园贷破坏这份宁静与美好。在今天这个网络如此发达的时代,高校应该要担负起看护的职责,与社会、家长共同努力,为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不良“校园贷”的危害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高校需要联合家长形成共建机制,形成防范和预警的工作合力,利用互联网和自媒体平台建立管理大数据,及时掌握学生的消费信息,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遏制“校园贷”事故的发生,为净化学校氛围和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提供有效保证。
校园贷问题是大学生不成熟的心理观和价值观作用下的不良产物之一,这一现象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自身共同发挥积极作用才可解决。需要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改善消极观念和不合理信念,用积极的态度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正确辨析不良诱惑和正确目标的区别,树立坚定的道德准则,踏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提升个人素质,扎实学识,顺利完成生理和心理上的从稚嫩到成熟的成长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