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大理历史文化与文物艺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2022-11-24朱安女吕余萍黄俊杰
朱安女,吕余萍,黄俊杰
(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云南大理 671003)
2021 年12 月6 日至8 日,由南诏大理历史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云南省博物馆、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大理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澜湄合作)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南诏大理历史文化与文物艺术研讨会”在云南大理古城召开。来自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民族博物馆、云南省文物鉴定专家委员会、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理州博物馆、大理州文物管理所、大理市博物馆、巍山县南诏博物馆、丽江市博物院和四川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广州美术学院、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大理大学、大理州白族文化研究院等多家科研机构、文博院所与高校的专家学者50 人,以线下、线上视频会议的方式参与了大会交流和评议,会议收到论文38 篇。
7 日上午,会议开幕式由大理大学特聘教授李东红主持。云南省博物馆马文斗馆长致辞,认为此次会议汇集了众多的专家学者,议题集中、针对性强,对提高南诏大理历史文化的认知和激发文化自信有积极意义。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寸云激院长回顾了南诏大理历史文化研究的历程,认为此次会议对于南诏大理历史文化的研究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新时期南诏大理历史文化的传承及科学研究任重道远。新加坡云氏基金的贺词提到,南诏大理历史文化研究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兴趣和关注,通过更多的研究、探索、合作、交流和信息分享能更好彰显南诏大理历史文化的风采。英国诺森比亚大学贺词,希望此次会议能更好地加强中国、英国、新加坡在国际文化交流的对话与合作,对未来南诏大理历史文化艺术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产生促进作用。
会议先后举行了两场大会发言和两个分会场的四场小组讨论,专家学者们讨论热烈、发言踊跃,交流了南诏大理历史文化与文物艺术研究的新成果。
一、南诏大理研究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代民族工作的热点,云南民族大学王东昕教授从整体论视角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阐释,认为单一民族隶属于中华民族,单一民族的研究应置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背景之下,从不同层次把握五十六个民族与中华民族的关系。云南大学廖国强教授认为清代云南大规模的改土归流既可视为“以汉化夷”治边方略指导下的重要产物,又为“以汉化夷”的顺利、全面实施提供了政治保障,“以汉化夷”“因俗而治”共同促成云南“多元一体”地域文化的形成。大理大学寸云激研究员认为坝子是云贵高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骨架,元明清建立的朝贡体制把山区和坝子与国家体制和地方能动性结合起来,确保了朝贡交通的安全,促进了东南亚和长江流域的沟通,体现了边疆和外国对中原王朝的认可。赵敏主任编辑认为南诏大理国主动认同中华文化“书同文,行同伦”的标准,崇尚中华金石碑铭传统,尊奉“天命观”“仁孝观”“崇德思想”等中华伦理文化,对多民族共同体融入“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产生了促进作用。黄正良研究馆员以大理凤仪遗存的《唐代天宝随留后李宓征南殉节参谋张公之墓碑》等碑刻为切入点,对天宝战争中唐将李宓的部将张参谋的身世、儒风土主信仰进行研究,认为儒家思想对大理地区民族融合与民间信仰影响深远。何俊伟研究馆员认为中原谱牒文化对南诏大理国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南诏大理国的谱牒文化体现了中国谱牒文化的基本特征,这是南诏大理国与中原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
二、南诏大理历史文化
四川大学张泽洪教授通过对南诏大理国时期各族群神话的综合分析,认为巍山立国神话佛教、道教母题的转换,反映了明清之际阿吒力教衰落、道教发展的历史现实。南诏大理国神话借助于幻想、神化的语言和手法,讲述族群对梵僧传教、老君点化、土主威灵的认识和理解。他指出,从神话所见南诏大理国多元宗教的考察,有助于深度解读南诏大理国的社会历史文化。大理大学张锡禄研究员介绍了对南诏大理国碑刻、金石铭文搜集整理的成果,认为德政碑、经济碑、宗教碑、墓志铭是研究南诏大理历史的宝贵资料。殷群教授以南诏民间传说《柏洁夫人》在大理凤羽、邓川两个坝子的不同讲述,讨论了坝子在交通网络、空间体系、市场结构等方面存在的共生与博弈的关系以及地方社群的形成脉络和地方社会文化的关系。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研究院张云霞研究员从前人对大理与敦煌佛教文化关系的研究、佛教民俗活动调查与敦煌遗书等多层面,探讨大理与敦煌佛教文化之间存在的相似性和传承性。云南省博物馆熊燕副研究馆员探讨了不同社会背景下白族九隆传说被解读和重构的历程,认为九隆传说祖先故事是构建于文化之上的集体记忆,折射出时代政治文化的变迁。大理大学朱安女副教授基于对云南古代可考见的第一个少数民族文学家族——元代大理总管段氏家族文学作品的综合分析,认为其创作体现了段氏从归附中央政权、臣服到抗衡的复杂心路历程,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风格。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李晓岑教授认为,南诏时期云南较早在中国出现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对提高农田单位面积的产量有重大意义。由于一年有二次收获,《新唐书·南诏传》记载“二收乃税”是指一年二次收获后再交赋税,即田赋,“人岁输米二斗”指的是人头税。由于实行稻麦复种制,南诏的农田税收也得到大幅度提高,进一步导致南诏成为崛起于中国西南、对周围国家和地区产生重大影响的强大政权。大理大学颜文强副研究员将《南诏图传》和大理崇圣寺千寻塔出土的绢帛符咒图联系分析,认为南诏大理国已经具备了“五星七曜”“北斗七星”等天文学知识。何畏助理研究员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分析,认为南诏大理历史地理研究缺乏系统、专门的学术总结,尤其是政治地理、农业地理、民族地理、文化地理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学术价值尚待发掘。云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吴佩桦从威斯勒的文化区理论和类型学的视角,探讨了多样态的水与社会时空的变迁对白族水崇拜的重要影响力。李钊铭基于克里斯托弗·冯·菲雷尔-海门道夫接触地带理论讨论了大理剑川石钟山石窟对佛教密宗和白族文化的交融折射。
三、南诏大理佛教艺术
南诏大理佛教艺术研究一直备受学界关注。近年来海外文物艺术品呈现出集中回流之势。云南省文物鉴定专家委员会张永康研究馆员认为艺术品拍卖市场出现的大理国铜鎏金药师佛立像、大理国阿嵯耶观音像、大黑天立像等大理佛均属海外回流文物,并在长期鉴定的基础上,提出了“大理佛”的概念。云南省博物馆赵云副研究馆员通过对比研究,认为云南省博物馆收藏的一尊密宗造像为难得一见的大理国时期大黑天铜鎏金造像,修正了此前的判断。张永康、赵云认为,在南诏大理佛教造像中,存在“大理国官造式样”,这一认识深化、丰富了学术界对南诏大理国佛教造像的认识。
上海师范大学侯冲教授指出,对于古书的旋风装之前有不同的认识。大理国写经中保存的一批旋风装实物,为“旋风叶子”和“旋风装”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因此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大理国梵像卷》中保存的大理国时期的旋风装图像,与大理写经中的实物互相印证,推进了“旋风装”的研究。二者都是中国书史研究的珍贵遗存。广州美术学院邓启耀教授分析了《大理国梵像卷》和《法界源流图》在整体结构和表现细节的差异,认为这一从原作到摹本的“仿制”式艺术重构,实际上已经成为统一国家意志下的政治规训和文化再造事件。两件视觉历史文本,显示了不同时代不同身份在意识形态、图像认知和艺术表现上的微妙差异,透露出中国社会变迁和文化认同的丰富历史信息。
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罗勇研究员探讨了《南诏图传》的绘画过程及官方如何认识南诏境内的佛教源流的问题,认为《南诏图传》的核心内容是在寻找南诏佛教的来源,而不是解释南诏权力的来源。
大理州博物馆馆长杨伟林研究馆员对比分析了大理崇圣寺千寻塔和弘圣寺塔出土的大理国时期亭阁式和密檐式的塔模,指出其雕有形象生动的五方佛是金刚界曼陀罗信仰的主要特征,具有深厚内涵和丰富寓意。剑川县文化遗产研究院段鹏博士考释榆林窟第19 窟“大礼平定四年”题记,通过与大理国写经、碑刻的综合分析,认为南诏大理国僧人带俗姓制度是调节佛教与本土社会的文化模式与社会需求的互动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特殊制度。大理大学阳珺助理研究员认为南诏大理国佛教的相关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在区域佛教史修撰领域层面,尚无专题性研究成果问世,南诏大理佛教的重要性有待彰显。
四、南诏大理文物考古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邱宣充研究员认为云南文物考古事业有三个亮点:一是以晋宁石寨山为代表的古滇青铜文化,二是以元谋猿人遗址为代表的古猿及早期人类起源研究,三是南诏大理文物。认为南诏大理王陵遗址的探索、弥渡白崖城址、腾冲西山坝南诏城址、西开寻传的探讨、梵文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尚有较大的学术空间。云南省博物馆副馆长樊海涛研究员通过大量的考古案例论证云南是青铜文化早期遗址比较丰富、年代序列基本完整的地区,大理作为云南青铜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其青铜文化的成就与影响应重新认识。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闵锐研究馆员主要分享了近年自己参与南诏都城阳苴咩城遗址考古发掘的新成果,通过论证,总结出南诏大理时期阳苴咩城具有布局规整、区域地层有堆积的特点,他呼吁要加强对城址的保护。大理州文物管理所所长孙健研究员介绍了大理剑川象鼻洞等旧石器时代遗址及大理茶博院、洱源旧州天平宝塔等南诏大理国时期遗址的考古新发现,指出大理灵山寺出土的“善业泥”(擦擦)是近年来大理文物的一次重要发现,为研究南诏大理国佛教文化提供了新资料。大理大学李学龙研究馆员分门类梳理了南诏大理的考古发现,并对近年来南诏大理考古研究进行了系统综述。大理州博物馆田怀清研究馆员回顾了巍山巄图城的两次考古发掘,认为巍山巄图城发现的南诏大理文物对佛教艺术研究有重要价值。大理大学黄原竟助理研究员认为早期大理地区塔砖“缘起偈”的短暂辉煌可能与东南亚文化“印度化”相关,相对更晚的塔砖内容则多体现中原佛教巨大的向心力。
大理大学艾菊红研究员以西藏林芝地区的门巴族、珞巴族和僜人为例分析了人口较少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认为应当跳脱以民族为单位的保护思路,代之以区域性的文化空间为单位来进行思考,使非遗的保护和发展处在完整的活态“文化场”中。大理巍山博物院刘喜树副研究馆员从规划、立法、理念、文化及社会参与等多方面分享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巍山保护利用取得的成功经验。大理大学谢斐讲师基于对扎染等大理传统手工艺技能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融合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从产品设计、项目开发、商业运营及顾客需求等方面提出融合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在圆满完成全部既定议程之后,举行了闭幕式。王东昕教授、罗勇研究员对分会场的讨论进行综合评议,马文斗馆长和李东红教授分别致闭幕词。
马文斗馆长致辞以《南诏大理历史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的设立和发展规划》为题,言“南诏大理历史文化国际研究中心”旨在推动全球对云南南诏大理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研究及文化遗产保护,它既是公益性学术研究机构,也是为中外学者提供科研服务的合作平台。“中心”成立后,在建立了南诏大理历史文物收藏资料数据库、《南诏大理历史文化研究》出版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在2022 年将通过举办南诏大理佛教艺术专题展、全国各地巡展及国外展览,出版论著,召开“南诏大理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多维度推进“中心”的发展,将携手各方为促进南诏大理历史文化与文物艺术研究工作走向深入而努力。
李东红教授致辞以《建设南诏大理学》为题,认为学术界有关“南诏大理学”学科建设的论述由来已久,费孝通在多次深入大理民族调查后提出“研究中国,北有敦煌,南有大理”的重要思想。李霖灿《南诏大理国新资料的综合研究》提到,“他日历史学家广辑群书,考古学家挥动锄头,民族学家展开调查,加之以更多的南诏大理遗物自博物馆中剖析发掘出来,那南诏大理研究的前途是充满光辉的。”李东红强调,研究南诏大理历史文化、建设南诏大理学,其核心目标是在“四个共同”语境下,深入、系统地揭示各民族共创中华的伟大历史,生动地呈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事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开展包括南诏大理在内的历史上边疆民族政权的研究,具有伟大意义与现实价值。大理大学已将南诏大理学作为特色学科进行建设,并获得各方面的支持,目前已经形成省部级科研平台两个、省级创新团队一个,并在学位点建设、课题研究、学术成果发布、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最后,马文斗馆长和李东红教授表达了对专家学者及工作人员的感谢,感谢各方为大会成功举办所作的努力,认为与会专家学者的学术关注与研究,视野开阔,对南诏大理历史文化的研究勇于探索、富于创新。闭幕式由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党委书记殷群教授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