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信仰阿嵯耶观音始因初探
2009-02-25杨玉莲
杨玉莲
阿嵯耶观音的由来。阿嵯耶观音圣像及其名称最早出现在作于南诏中兴皇帝舜化贞中兴二年(唐昭宗光化二年,公元898年)的《南诏图传》中。《南诏图传》也称《南诏中兴二年画卷》,分为图画卷和文字卷两卷。在图传中,阿嵯耶观音七次化为梵僧,七次度化众生,并授记南诏立国,以诏诰天下,南诏立国是君权神授,神圣不可动摇。
阿嵯耶观音,梵文应为AcayaAvalokitesara。在《南诏图传·文字卷》中记有“保和二年(825年)乙已岁,有西域和尚菩立陀诃来至我京都云:‘吾西域莲花部尊阿嵯耶观音从蕃国中行至汝大封民国,汝今何在?语讫,经于七日,终于上元莲宇,我大封民始知阿嵯耶观音来至此也”①,阿嵯耶观音名称由此而来。从《南诏图传》分析来看,阿嵯耶观音就是图传中授记细奴罗父子建国的梵僧。“梵僧”原是对南诏早期一些外来游方僧人的泛称,而在《南诏图传》中,直接将梵僧写成为观音,是有意把“佛教最初传入南诏的史实和他们所听到的一些传闻内容,以相互间不完全有联系的几幅画表现了佛教不可思议的神奇力量,试图通过供养最早把佛教传入南诏的僧人的图像来达到安定国家、淳化民俗的目的”。②阿嵯耶观音名称完全可以说是为了满足南诏统治者宣扬君权神授的政治需要有意将梵僧神化创造出来的,因而也称“建国圣源阿嵯耶观音”。自从《南诏图传》中第一次出现了阿嵯耶观音圣像后,阿嵯耶观音就逐渐成了云南佛教密宗被供奉的主要神祇,在后来绘于大理国时期的《张胜温画卷》中、剑川石宝山石窟“愁面观音”窟内与沙登箐区的2号窟中、还有1978年崇圣寺三塔出土的文物中,都有大量的阿嵯耶观音圣像的发现。据目前发现的阿嵯耶观音造像来看,像呈站立姿式,体态纤细修长,上身裸露,赤脚,手结妙音天印,头戴莲花宝冠,冠正中还嵌有一尊呈跏趺而坐的阿弥陀佛像。阿嵯耶观音俗称为“细腰观音”,是南诏大理国佛教造像的典型代表,具有“滇密”阿吒力教的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被誉为“云南福星”。
佛教在南诏的广泛传播是阿嵯耶观音信仰产生的背景。有关佛教传入南诏的最早记载,见于李京《云南志略》中说“晟罗皮立,是为太宗王……开元二年(714年),遣其相张建成入朝,玄宗厚礼之,赐佛屠像,云南始有佛书”。佛教的兴盛,大约在南诏中后期,在南诏王室的大力倡导下,佛教逐渐成为南诏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信仰。特别是从南诏王劝丰佑时期(824-859)开始,除修建崇圣寺千寻塔、弘圣寺塔、佛图塔等外,还铸佛11400尊,封到南诏传播佛教的胡僧赞陀崛多为国师③。而世隆在位期间(860-877年),更则“建大寺八百,谓之兰若;小寺三千,谓之伽蓝。遍于云南境中,家知户到,皆以敬佛为首务。”④南诏王隆舜甚至自称“摩诃罗嵯”,即佛教护法天神“大黑天神”,改年号“嵯耶”,充分反映出佛教在南诏传播之广泛。
观音信仰的盛行。传入南诏社会的佛教,主要是唐朝大乘佛教瑜伽密宗“阿吒力”派,“阿吒力”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特征就是崇拜观音。“从七世纪中期佛教传入后……由于蒙段二氏的相继张扬,观音菩萨便成了威力强大的根本信仰。于是,慈悲救苦、利乐有情、行善积德、戒杀放生的教理教义成了全社会包括统治者在内必须遵循的原则,”⑤对南诏以及后来的大理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南诏王隆舜甚至自称“摩诃罗嵯”,改年号“嵯耶”,也进一步证明南诏以佛法治国,对观音的信笃。正如古正美先生研究所说:南诏、大理是一处长期使用佛教信仰作为其治国意识形态或教化传统的地方,南诏、大理所重视的观音信仰,就是密教金刚顶派在南天成立的一种密教观音佛王信仰或传统。⑥观音信仰的普遍性从大理国时期的《张胜温画卷》和石宝山石窟中,以及大量的南诏大理国时期的文物中发现的观音造像都能得到进一步证实。
南、唐后期关系的转变。说到阿嵯耶观音信仰的产生不能不谈南诏后期与唐王朝关系的转变。南诏后期,与唐王朝的关系时好时坏、时战时和。从异牟寻到劝丰佑当政时期,南诏与唐一直保持友好往来的关系,唐王朝对南诏王的去世或继位都派使者前来吊祭或册封,南诏也年年派使者至唐朝首都长安贺岁、朝贡,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上都十分密切。虽然在劝丰佑太和三年(829年),南诏进攻西川,掠夺西川的财富、技术、工匠,但南诏还是遣使者到长安朝贡,可见南诏并不想因此而破坏南、唐的友好关系。但从丰佑后期的大中十二年(858年)南诏进攻安南,预掠取南海贸易的财富开始,南诏与唐的矛盾冲突开始激化。859年,世隆继位时,因名犯李世民、李隆基之讳,唐朝拒不吊祭劝丰佑,也不册封世隆。世隆于是自称皇帝,国号大礼,改元建极,发兵攻陷播州。南诏又相继又攻安南、入黔中、四犯西川,战乱不断,南唐关系从此破裂。南诏之所以发兵攻唐,一方面是为了掠夺财富和技术、工匠。另一方面是为了改变与唐的臣属关系,力图与唐在政治上的平等。南诏后期,唐王朝的腐朽衰败和南诏的日益强大,助长了南诏统治者权力扩张的野心,但经历多年的战乱,双方最终都还是走向了灭亡。
阿嵯耶观音信仰是南诏阶级王权意识和民族意识自觉的产物
阿嵯耶观音信仰是南诏统治者维护阶级统治的需要。南诏从立国时起,就得到唐王朝的扶持。在与唐的密切交往中,南诏积极向唐学习中原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并效仿唐制,治理国家,汉化程度不断提高,国力日益强大。但在与唐的交往中,南诏与唐始终是臣属关系,政治地位始终是不平等的。如贞元之盟后,丰佑、世隆和隆舜提出要与唐王朝与兄弟相称而不称臣,都屡遭拒绝。而唐王朝在尊华贬夷的“夷夏之辨”的思想影响下,南诏始终是“蛮子”、“鸟兽之民”,受到极大的鄙视,这极大地伤害了南诏民族特别是南诏统治阶级的自尊心。在日益强大的国力面前,政治地位的不平等,促使南诏统治阶级开始寻找提高统治阶级政治地位的手段。于是,南诏开始对汉文化采取淡化、抵制甚至排斥的态度。但由于南诏以佛法治国,信奉佛教,不仅以汉文化为主体,汉地佛教也有相当的地位,南诏统治阶级对此认识很清楚,要提高统治阶级的政治地位,必须要摆脱多年来对唐从政治到文化上的依附。因此,趁唐晚期统治的衰败,南诏向唐发起了一系列的战争,自立皇帝。但战争终究改变不了汉文化在南诏主体文化中不可动摇的地位,而且由于战争,南诏社会也不太稳定。为了巩固南诏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缓和国内的矛盾,同时又能削弱汉文化对南诏民众心志的影响,南诏统治者开始从民众广泛信仰的观音崇拜入手,强调文化的独立性。隆舜帝自称“摩诃罗嵯耶”,确立南诏观音佛王的信仰或传统,并制作了《南诏图传》,把南诏立国说成是观音化梵僧授记,而不是依靠唐朝的扶持,是梵僧最早来传播佛教的,有意对南诏的历史和佛教的历史进行篡改和伪造,目的就是为了要彻底消除与唐文化交往的关系,获得精神文化上的独立,维护南诏的阶级统治。即便在南诏危亡之时,昏愚的舜化贞帝仍命王奉宗、张顺创作《南诏图传》,企图祈求佛陀观音挽救南诏的灭亡,可见阿嵯耶观音信仰已经很明显地变成了南诏统治者维护阶级统治的一种政治工具。
阿嵯耶观音信仰是南诏统治阶级王权意识自觉的产物。南诏统治者推崇阿嵯耶观音信仰,杜撰制作《南诏图传》,其实质就是要以神权来庇护王权,它“以佛王传统为精神支柱,以阿嵯耶观音形象为象征信物,反应了对本民族强烈的自我肯定……它(阿嵯耶观音)既是南诏帝王使用密教观音佛王信仰传统治国的见证,又是南诏帝王以此对抗中原朝廷、自主精神的显现。⑦从隆舜帝自称“摩诃罗嵯耶”,钦奉阿嵯耶观音,大造阿嵯耶观音像开始,阿嵯耶观音成为南诏一致崇拜的对象,成为南诏统治阶级的保护神。南诏统治阶级是一个积极进取,善于学习的集团,他们善于治理自己的国家,注重国家的利益,功利精神十分突出,能很明智地选择依靠什么力量,与谁联合。因此南诏立国后,时而依附唐王朝、时而又背唐联合吐蕃,总是为了自己的统治利益不断调整对外政策。在与唐的交往中,他们不仅学到了先进的汉文化,同时也由于军事力量的逐渐强大,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特别是南诏统治阶级,随着国家的日益强大,他们的独立自主意识和掠夺唐王朝财富的欲望也不断膨胀。南诏王室是南诏统治阶级利益的最高代表,他们积聚财富利益需求的增长在与唐战争中一步步得到实现,但在政治上,他们始终被唐王朝所轻视,得不到政治上与唐王朝的平等,甚至在隆舜时,唐王朝已经走向崩溃的阶段,南诏提出的和亲也一直遭到拒绝。这不仅极大地损害了南诏王室集团的尊严,同时也打击了南诏统治阶级要求自主权力愿望。因此,南诏王室集团以佛教为基质,创造了阿嵯耶观音,否定了与唐政治、文化上的渊源关系,使阿嵯耶观音变成了南诏统治阶级的保护神和化身,不仅借用阿嵯耶观音的神力量巩固了统治阶级的地位,同时又以一个独立自主的阶级统治集团与唐王朝相抗衡,求得政治地位上的平等,这充分反映了南诏统治阶级在政治上一种独立自主的权力意识的增强和觉醒。
阿嵯耶观音信仰是白族民族意识自觉的产物。从《南诏图传》中第一次出现阿嵯耶观音圣像时,她就深深烙上了民族的烙印。她的产生目的就是为了取代长期统治南诏的汉文化的主体地位,塑造出一个新兴的、独立自主的民族的象征形象,从而增强南诏整个民族的凝聚力。阿嵯耶观音出现后,她受到上至王室,下至普通民众的敬奉,而将阿嵯耶观音信仰推到极至的则是一个新兴的民族集团——白族。南诏晚期,是白族作为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形成的时期。白族信奉“阿吒力”教,崇拜观音。当阿嵯耶观音被南诏统治阶级创造出来作为一种统治工具在帝王、皇室阶层受到崇奉的时候,她也在白族民众间流传最广,受到敬奉,成为民众心中的保护神。“为追荐祖先而献铜佛者有之,为祈求子嗣安康而献铜佛者亦有之。现存大理各塔之洞中,此类铜佛(即阿嵯耶观音像)寨寨有之。”⑧白族民众信仰阿嵯耶观音,目的是保平安,祈求子孙后代兴旺,与南诏王室追求阶级利益的信仰是有本质区别的。阿嵯耶观音信仰渗透到了白族民众的生活中,成为白族民族认同的重要标识,成为一个新登上历史舞台民族的文化身份标志和精神文化的象征。可以说,阿嵯耶观音信仰是白族民族凝聚力高度增强,以抵御汉文化,树立白族文化最有力的表现手段,在南诏晚期从统治阶级到民众都要求独立自主的特定历史背景下,民族意识自觉产物。
结 语
阿嵯耶观音信仰是在南诏晚期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具有政治和宗教双重意义。她是南诏在与唐王朝交往和矛盾冲突中产生的,一种以佛教为基质,以阿嵯耶观音形象为代表的,被神圣化的王权意识和民族意识自觉的象征,是反映南诏和白族社会历史、宗教文化的一种特有文化现象。当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是从其政治意义和民族意识方面产生的原因试作探讨分析,以供参考。由于笔者学识有限,文中不当之处,敬请见谅。
注 释:
① 李霖灿:《南诏大理国新资料的综合研究》,第43页。
② 候冲:《佛教史料〈南诏图传〉初探》,载《大理文化》1991年第5期。
③ 参见木芹《南诏野史会正》131页。
④ 参见木芹《南诏野史会正》151页
⑤ 雷宏安:《略论观音崇拜对白族发展的影响》,《南诏大理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438页,2002年10月。
⑥ 参见古正美:《从天王传统到佛王传统:中国中世佛教治国意识形态研究》第426页。
⑦ 傅云仙:《阿嵯耶观音》第271、272页,云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⑧ 徐嘉瑞:《大理古代文化史稿》,香港三联书店,1979年7月,3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