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1935—1941年阿英六则佚文辑释
2022-11-24田丰
田 丰
(河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1)
2003年7月,柯灵担纲主编的《阿英全集》(共12卷)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收录了阿英长达半个世纪创作完成的各类作品。这不仅为学界全面认识和评介阿英所取得的成就及其贡献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深入研究阿英及其作品提供了极大便利。2006 年5 月,该出版社又出版了《阿英全集·附卷》,使得《阿英全集》更为完备。然而由于阿英创作时间跨度极大,且在戏剧、小说、诗歌、散文、电影、评论及史料研究等诸多领域都卓有建树,一生著述十分丰富,因此难免会有遗珠之憾。近年来笔者不断翻阅旧刊,又发现六则阿英的佚文,分别为《杂志年》《〈青年军事常识〉的介绍》《缠足史的考证》《怎样编剧》《别忘却卫倩》《十玉人传》,均未被《阿英全集》及其他阿英作品集收录。现依照刊发时间顺序予以披露,并略作考释,以供阿英研究专家学者参考,并补全集之不足。
一、一九三四年中国文学小记
杂志年
更趋于不景气的一九三四,文化方面,在中国是一个“杂志年”。大型,小型,单本,散页,一切种类杂志的产生,平均起来,几乎有六百余种。每一家书店的门前,真是可以“罗雀”,只有应时而生的上海杂志公司,自朝至暮,顾客们挤得水洩不通。这儿仿佛是一个竞赛场,跑在前面的,落在后面的,不前不后,亦前亦后的,当你约略的翻看一过,是全部的呈现在你的面前。
这现象,是和泰纳①“泰纳”一译“丹纳”(Hippolyte Adolphe Taine,1828—1893),法国文艺理论家、史学家。论巴尔扎克,所说明的巴黎城中一样,“思想的潮流,不像以前同小河一般,现在成为大江大河,而且杂了各种的成分,各种神秘的,无神的,前进的,绝对的,以及一切极端的,中庸的,和大同小异的思想。思想像水蒸气一般的由脑海蒸发起来,我们不觉的在那里呼吸,各种眼光,各种面目,各种态度里,这思想都在那里照耀。店铺的玻璃窗上,陈列台上,纪念碑上,广告上,都是勾心斗角的思想构造而成。”
就是这些杂志,这些单本,反映了一九三四年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学。在这里,有着不断的论争,大的,小的,重要的,不重要的。伟大的作品产生问题,文学的遗产问题,文艺自由的问题,京派海派问题,《庄子》《文选》问题,抄与剪问题,西洋文学翻译问题,标点古书问题,以至于作为更主要的小品文论战,手头字发展运动,现实主义文学的讨论,一切,都是历年所不曾有过的热烈现象,不曾有过深度发展的讨论。
说杂文,这是一九三四年最发展的,最有丰富的出产的。这是因为这一类文字,最适宜报纸杂志的刊载,也是由于不景气,生活的紧张性,说话的必要性所至。然而这里面有进步,也有沉落。幽默作品是一样的,或者仍前保持它的前期的积极性,或者走向无意思的说笑话,但也是大量的产生。小品文,更是有数不清的制作,有接触现实的,有徘徊空想世界的,有战斗的利器,也有文房清供的“小摆设”,而游记文学,是发展得更特殊。这一年,有的是杂感小品幽默的作家,有鲁迅,有茅盾,有曹聚仁,有陈子展,有林语堂,姚颖,老舍,有郁达夫,巴金。但仍然有必须追记的,就是在小品文之中,有了科学小品,地方志的新型。
这些现象造成的主因,是些什么呢?由于新闻事业的发展么?诚然,但这理解是不够的。里面有着不景气,购买力日渐薄弱的原因,有动乱的时代,谁都要听听别人说话的原因,有都会生活的紧张性日渐加强的原因,有时代发展,使一切问题走向更深入的原因。原因多端,主要的不外乎此。这一切,造成了杂志年的一九三四,我们有的是文学杂志,主要的,有《文学季刊》,有《文学》,《现代》,《春光》,《学文》,《水星》,《作品》,《新垒》,《矛盾》,《民族文艺》,有《太白》,《新语体》,有《论语》,《人间世》,有《新诗歌》,《诗歌漫画》,《诗与散文》,有《译文》,有《文学评论》。杂志年,我们有的是杂志。但也不能忘却,在这一年,死掉了朱湘①此处表述有误,刘复于1934年7月14日因病去世,而朱湘1933年12月5日投水身亡,两人并非同一年逝世。,也死掉了刘复,两个曾有过巨大影响的艺人!
(原载1935 年1 月15 日《文艺电影》第2期,署名阿英)
刊载于《文艺电影》1935 年第2 期的《一九三四年中国文学小记》,系由《杂志年》《历史小说的新倾向》《游记文学》三篇短文组成。其中后两篇分别更名为《历史小说论》和《游记文学论》后又组合成《小记二章》被收入《海市集》(北新书局1936年11 月初版),且各自题名下方均有副标题“一九三四文学小记之一”,后又随《海市集》一起被收入《阿英全集》第4 卷,但《杂志年》一文始终遗漏在外。值得注意的是,《阿英全集》第4卷中收录有一篇曾被收入《夜航集》(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 年3 月1 日初版)的同名文章《杂志年》(为便于叙述简称“全集版”),然而两者内容并不相同。
1934年,全国各地掀起出版杂志的热潮,以致于该年又被称作“杂志年”。阿英对此予以热切关注,作为“杂志年”的亲历者他为我们生动描绘出当年杂志热销的空前盛况。1934年5月方才创办的上海杂志公司竟然如同竞赛场一般,“自朝至暮,顾客们挤得水洩不通”。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其余各家书店鲜有顾客临门,真可谓冰火两重天。透过该佚文我们也得以了解1934年杂志的大致出版状况,“平均起来,几乎有六百余种”。
相较而言,阿英在“全集版”中更为注重小型杂志。他先是介绍了如同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的小型刊物的出版情况,紧接着分析了造成杂志市面繁荣的原因。[1]阿英此篇佚文的观察视野较之“全集版”显得更为开阔,对于“杂志年”形成原因的阐释也更加深入。首先,在观察视野方面,他充分借鉴泰纳论说巴尔扎克的观点,从而对“杂志年”进行了全新观照。同时,阿英还对这些杂志所涉及的伟大作品的产生、文学遗产、文艺自由、京派海派之争等诸多问题进行了评析,认为这是此前不曾有过深度讨论的热烈现象。此外,他还对1934年发展最为迅猛的杂文,以及幽默作品、小品文、游记文学等的发展演变状况做了剖析。其次,在原因阐释方面更趋向多元化,他认为主要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经济不景气,购买力日渐薄弱;第二,身处动乱的时代,谁都要听听别人说话;第三,都会生活的紧张性日渐加强;第四,随着时代发展一切问题走向更为深入。
二、《青年军事常识》的介绍①本文先刊载于《申报》1936年3月12日第16版“出版界栏”第46期,1936年3月28日又被《商务印书馆出版周刊》74号全文转载,除个别字句和标点符号外内容完全相同,此据《申报》版。
阿英
王锡纶编译 商务出版
在出版界非常沉闷而又凌乱的印象中,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一部《青年军事常识》,当然是很值得注意而又异常重要的一部书。
谁都痛感国家地位之危迫,谁都愿意以一己的智力,体力,财力贡献给国家,可是怎样贡献呢?如何効命呢?我想除掉武装同志以外,不论优秀的或普通的知识份子,都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叹,非但如此,简直连自己逃命的本领都没有,遑论其他了。少数的知识份子是如此,其他一般不识字的大众更不必谈了。这是何等危险而可怕的事。
国难已到了不是请愿游行所可了事的阶段,一般民众也已到了不是宣传听口号所可满足的阶段,那么实际的准备工作是怎样呢?连普通的一本军事常识的刊物且不可得,还谈得到其他的一切吗?在这现状之下,我们对于王锡纶先生编译。②“。”应为“,”。商务印书馆版的《青年军事常识》,实在不能不引起很大的注意,而详密地浏览了一次以后,更郑重地介绍给读者的必要。
该书一共分为三册,第一本是《陆军》,第二本是《海军》,第三本是《军事航空》。作者现在把它分别介绍如次:
①陆军
在这本小册子里,它把中国的国防机关如军事委员会,参谋本部,军事参议院等的组织和任务,首先加以说明;然后把我国陆军编制,兵役,国民军事教育,军人的阶级等,加以阐述;其次把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宪兵等的任务,和作战时的常识等,也都加扼要的叙述。再其次把陆军的新旧兵器,如步枪,机关枪,火炮,电气炮,战车,毒气等,一一加以说明;使用的方法,以及每种兵器的利弊,也有比较的分析;最后把世界各国陆军的现状,加以统计,读者并可得到一个比较的概念。
②海军
这本书分类的方法,和陆军是一样的:首先叙述我国海军的组织,如海军部,舰队编制等;次述海军舰艇的种类和任务,如战斗舰,巡洋舰,航空母舰,潜水艇等的战斗力,防御力,以及构造等,都有扼要的说明;再其次是海军兵器的阐述,关于大舰,水电③“电”应为“雷”。,光学兵器,电气兵器,化学兵器等的使用,効能,原理等,都有简要的叙途④“途”应为“述”。;最后是世界各国海军的现状和统计,读者同样可以得到一个比较的概念。
③军事航空
空军在现代的战争里,是可以决定一个战争的成和败,胜和负的,它不仅可发挥威力毁灭敌人的阵地,而且可捣乱敌人的后方,毁灭敌人的后方;所以今后的战争,实在是立体战争。在这本小册子里,除掉说明军用飞机的特征和种类外,对于战斗机,侦察机,轰炸机,运输机,教练机等的功能,装置,战斗能力,作战方法等,都有简要的说明;致于空中袭击防御袭击的方法,也有详细的叙述;最后是世界各国空军现状的报告和统计,读者,当然可以得到一个清楚的概念。
这一部《青年军事常识》,不仅在文字方面有浅显扼要的说明,而且刊载了差不多有二分之一的篇幅的摄影,读者在国⑤“国”应为“图”。文参阅之中,当然更可以瞭然于陆,海,空三军的内容,而接受军事上的基本知识了。该书的内容,确实相当完备,适合于中国国民一般的需要,笔者虽推荐于读者大众之前。①“。”应为“,”。倘使定价能低廉一点,那么我想造福于中国的民众,更非浅鲜了。
(原载1936 年3 月12 日《申报》第16版“出版界栏”第46 期,又于1936 年3 月28 日被《商务印书馆出版周刊》新174号转载,均署名阿英)
阿英此文先刊载于《申报》1936年3月12日第16 版“出版界栏”第46 期,后又被《商务印书馆出版周刊》1936年新174号转载,均署名阿英。《青年军事常识》系由王锡纶编译,共分三册,分别为《青年陆军常识》《青年军事航空常识》《青年海军常识》。值得注意的是,这三册书并非同时出版,依照先后顺序分别为1935 年2 月、1935 年11 月、1936年1月,历时长达近一年方才出齐,而阿英此文于1936 年3 月12 日首次刊发,可谓非常及时的推介文章。
阿英在文末说希望定价能够低廉一点,认为这样更能起到造福中国民众的功效。《青年军事常识》总价为“一元四角”,其中《青年陆军常识》为五角,《青年海军常识》为四角,《青年军事航空常识》为五角。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青年军事常识》的售价实际上并不坚挺,1936年3月20日刊载于《商务印书馆通信录》第419期第2版的《馆事纪要:二月廿九日》中便发布了特价售卖的信息,“星期标准书第廿一种,《青年军事常识》一书,……在星期标准书特价期内,须三种并购,始可照定价对折计算。”[2]由此可见,早在1936年2月29日也即《商务印书馆出版周刊》转载阿英此文近一个月前已经开始半价销售,而在与此同时刊出的书讯中也有“二月二十九日起发售半价一月”的字样。由此可见,《青年军事常识》的实际销售情况并不理想,这恐怕也是《商务印书馆出版周刊》在《申报》刊出阿英此文半个月后予以转载的原因所在。
三、缠足史的考证
从来文人之于女性,专喜用纤小细微等字以形容其精妙。若据此“纤纤细步”四字而谓其缠足,则《古诗十九首》又有“纤纤出素手”之句,岂其手亦曾缠过耶?《杂事秘辛》虽有“约缣迫袜”之语,然其上文明言“足长八寸”,若以今尺折算,约五寸许,其长度恰与现代女性相等。至所谓“约缣迫袜”者,大约等于近时之包脚布,而其质为丝织品,宫禁中及世家大族乃得有此。梁皇后父商,兄冀,贵为大将军及其爵侯,故其少女塋之足,“约缣迫袜,收束微如禁中”也。此微字又当作略字解,不可以为细微之微,收束字,言其非若小家女子之粗而且阔。
又上文言“底平指敛”,亦是包脚布包成之现象,若系缠足,则指屈骨折,虽敛而底不得平矣。上又有“跗妍丰妍”②原文为“踁跗丰妍”。之句,缠足者贵其瘦削,将奚取夫丰富?
兹更旁引他书以证之:
《飞燕外传》载:“后歌舞归风送远之曲,风大起,帝令后所爱侍郎冯无方持后一履,久之风乃霁……后泣曰:‘帝使我不得仙’”③原文为“后歌舞《归风送远》之曲,帝以文犀簪击玉瓯,令后所爱侍郎冯无方吹笙,以倚后歌。中流歌酣,风大起,后顺风扬音,无方长嗡细袅与相属。……帝曰:无方为我持后。无方舍吹持后履。久之风霁,后泣日:帝恩我,使我仙去不待。”(伶玄:《赵飞燕外传》,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9-10页。),若缠足者断不能一足被人持,而一足支持全身重量如此之久。又云:“帝④漏掉“尝早猎,”。触雪得疾,阴缓弱不能壮发,每持昭仪足……昭仪常转侧,帝不得⑤“得”应为“能”。长持其足”,若缠足者,不特欲人之持人足,且欲其徐徐捏之也,昭仪不令帝持其足,则其足之未缠明矣!
《宋书·五行志》云:“初作履者,男子方头,妇人圆头,晋太康中,妇人皆履方头,与男无别也。”⑥原文为“昔初作履者,妇人圆头,男子方头。圆者,顺从之义,所以别男女也。晋太康初,妇人皆履方头,此去其圆从,与男无别也。”(许嘉璐主编、杨忠分史主编:《宋书》第二册,北京:同心出版社2012年版,第738页。)自汉魏以下,历鲜⑦“鲜”应为“代”。《舆服志》所载后妃履舃,考其长度,皆足以证其足之末①“末”应为“未”。缠,汉魏以前,更无论已。如《周礼》云:“履人掌王后之服履,夫命舃,黑舃,赤繶:黄繶,案履,葛履,及命命妇履,功履,散履”②原文为“屦人,掌王及后之服屦。为赤舃、黑舃、赤繶、黄繶、青句、素屦、葛屦。”“辨外内命夫、命妇之命屦、功屦、散屦。”(李光坡著、陈忠义点校:《周礼述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第80-81页。),亦系合王后命夫妇言之,并未分别男女也。
《拾遗记》:“穆王起灵台,王母纳丹豹文履”③原文为“三十六年,王东巡大骑之谷,指春宵宫,……西王母乘翠凤之辇而来,前导以文虎、文豹,后列雕麟、紫麏。曳丹玉之履,敷碧蒲之席,黄莞之荐,共玉帐高会。”(王嘉撰、孟庆祥、商微姝译注:《拾遗记译注》,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5-76页。);《汉武内传》:“蹑元璚凤文之履”④原文为“履元璚凤文之舃”。(班固撰、金山钱熙祚锡之校:《汉武帝内传》,王云五主编:《〈穆天子传〉〈汉武帝内传〉附录校勘记》,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56页。),《齐着》⑤“《齐着》”应为“《南齐书》”。:“高更宫人,监令着紫丝软履”⑥原文为“(齐高帝)上少沉深有大量,宽严清俭,喜怒无色。……宫人著紫皮履”。(萧子显撰、周国林等校点:《南齐书》,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22页。);梁武帝诗:“足下丝履五文章”;《邻⑦“邻”应为“邺”。中记》:“石虎皇后出女骑千人皆着五采织成靴”⑧“季龙又尝以女伎一千人为卤簿,皆著紫纶巾,熟锦袴,金银镂带,五文织成靴,游台上。”(陆翙:《邺中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页。);《东宫旧事》:“太子纳妃,有缝地文履”⑨原文为“太子纳妃,有绛地文履一量。”(张敞:《东宫旧事》,盛恩德总主编:《中华秘本》第1卷,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第59页。);《异苑》:“梅姑着赤履行水上”⑩原文为“秦时丹阳县湖侧有梅一作麻姑庙,姑生时有道术,能著履行水上”。(刘敬叔撰、范宁校点:《异苑》,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41页。);皆详甚颜色形状而未言其弓细。又《说文》“鞮草履也,屣,鞮属……释文:履,草屦也”⑪原文为:“屩 屐也。”“《释名·释衣服》:‘屩,草屦也。’”(许慎著、李翰文译注:《说文解字》,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第692页。),《合璧事类》“单底为屦,以木置其下曰舃,用庥为屦。”凡此等等,皆末⑫“末”应为“未”。特别标明女人之履所以异于男子者,然则单底麻底草底皆软底也,缠足女人,断不能著软底鞋,此又彰明昭著,张邦基《黑⑬“黑”应为“墨”。庄漫录》云:“缠足起于近世,前世起传皆无所自,如古乐府《玉台新咏》皆词人纤艳之言,而无一言称纤足者,唐之李杜,多言闺中事,亦无及之者”⑭原文为“缠足起于近世,前世书传皆无所自,……如古乐府《玉台新咏》皆六朝词人纤艳之言,……无一言称缠足者,如唐之杜牧、李白、李商隐之徒,作诗多言闺帏之事,亦无及之者。”(张邦基:《墨庄漫录3》,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8-9页。),韩握⑮“韩屋”应为“韩偓”。诗云:“六寸圆肤光致致”!亦不言其细小,惟《道山清话》主载李后窅娘事,而后主词中,又有,“划袜步香阶,手提金镂鞋”之句,缠足者着鞋而行,尚呼足痛,安有划袜而可步者哉?可见后主虽为缠足之发明家,亦不过偶然令窅娘一戏为之,又未免纤小至于三寸也。
古人无论男女,本不必着鞋而行,稽之经传,大约在户外始着屦,户内则着袜,如《礼记》:“户于有屦⑯原文为“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是其明证。且古者席地而坐,若令着屦入户,则污席矣,放户内着袜,实固应耳;而女子罕出庭户,其划袜而步,乃常事也。《瑯環》言:“阳太真,着鸳鸯运①“运”应为“莲”。花袜,帝戏曰:此真莲花也,不然何得有此藕?”想系抚其腿而比之以为藕耳!度其袜之式样,颇似近年摩登男女所着之短统套袜,故其腿部外露如藕也,东坡诗云:“有女白如玉,赤脚洗白纻”②遍查《苏东坡全集》未见此诗句,疑为对《读孟郊诗二首》中“吴姬霜雪白,赤脚浣白纻”这句诗的误用。(苏东坡:《读孟郊诗二首》,《苏东坡全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384页。),以赤脚而洗白纻,非洗于江河之旁,即洗于池沿之内也,岂有白足女人而可以赤其白如玉之脚以行于沙砾瓦石之上而赴江河池沿洗其白纻哉?可见唐宋之世,缠足尚未风行,谅在明清之间,始由宫中而推及民间也。
(原载1937 年3 月10 日《好文章》第6期,署名阿英)
不惟在当时,即便当下也常有人以“纤纤细步”四字和《杂事秘辛》书中所载“约缣迫袜”等作为古代女子缠足的凭证,阿英对此却不以为然。《杂事秘辛》是一篇笔记小说,其中描绘梁塋“足长八寸,踁跗丰妍,底平指敛,约缣迫袜,收束微如禁中”[3],杨慎在为该书所作题辞中对此做过阐释:“余尝搜考弓足原始,不得。及见‘约缣迫袜,收束微如禁中’语,则缠足后汉已自有之。”[4]杨慎出身官宦世家,正德六年(1511年)年方23岁时便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虽然此后仕途并不顺遂,但他文采斐然,不仅位列明代三才子(杨慎、解缙、徐渭)之首,而且后人论及明代记诵之博、著述之丰时也往往推他为第一。也正因此,杨慎关于缠足始自后汉也即东汉说一出,影响深远。在杨慎离世近半个世纪后,沈德符对杨慎在《〈杂事秘辛〉题辞》中关乎缠足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杨不过一时游戏,后人信书太真,遂为所惑耳”[5],同时他也不认同缠足始自南唐后主嫔妃窅娘之说,转而依据夏侯审、杜牧、韩偓等人所作的诗文认定缠足始于唐之中叶。阿英与沈德符一样并不认同杨慎缠足始自东汉之说,但也不赞同沈德符缠足始于唐之中叶的观点,而是认为缠足源于李后主嫔妃窅娘,但直到明清之际方才从宫中传至民间。
具体而言,阿英先以《古诗十九首》中“纤纤出素手”之语否定了“纤纤细步”作为缠足之谓的说法,接着结合汉桓帝皇后梁塋的家世背景对《杂事秘辛》中被视为缠足依据的“约缣迫袜”做了新的阐释,又以缠足必然会造成“指屈骨折,虽敛而底不得平”和缠足者“贵其瘦削”之态,而对被当成缠足依据的“底平指敛”和“踁跗丰妍”予以否定。不仅如此,阿英还旁引《飞燕外传》《宋书·五行志》《舆服志》等诸多文献作为辅证。
四、怎样编剧
一个编剧者,最要不得的,是没有清醒的头脑;技巧是其次的问题。
怎样的头脑才算清醒?这不仅是抓住了现实加以暴露;暴露些什么之外,要加些为什么暴露。
这还不够,得体会观众的心理。曲高和寡,必然一无所获。
至于剧作的技巧,那是凭经验,凭天才,凭能力,在文字上,是无法写得明白。
《艺术世界》出个大题目,要我写《怎样编剧》,我却来这几句,实在我的意思,是只有这几句。
(原载1940年《艺术世界》年刊,署名魏如晦)
该佚文署名魏如晦,阿英启用此笔名始于1939 年③1939年,上海剧艺社计划于“八·一三”事变两周年前夕举行“璇宫剧院”开幕演出,为此由阿英改编了一个剧本《碧血花》,送审时上海剧艺社负责人于伶担心署上阿英的名字很难被租界审查机关通过,加之时间紧急来不及商量,于是便自作主张从阿英主持的“风雨书屋”联想到“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从中择取“如晦”二字暂作署名。由于“如晦”一看便知定是化名,于是租界审查机关总来探听作者“如晦”是谁,于伶在与阿英商量后决定加上姓氏改为“魏如晦”。,至迟于1944 年依然在频频使用④肖明在《“魏如晦”是谁?》一文中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钱杏邨同志全家六人奔赴苏北新四军根据地,‘魏如晦’这个名字也就告一段落了。”(肖明:《“魏如晦”是谁?》,晓光主编:《阿英纪念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版,第310页)然而,此说不确,阿英一家转移到新四军根据地的时间为1941年12月也即太平洋战争爆发当月,但此后他依然在频频使用“魏如晦”这一笔名,譬如刊载于《万象》1942年第1卷第7期的《牛郎织女传(五幕剧)》、《万象》1943年第2卷第10期的《〈记闻类编〉中的戏剧资料》、《大众》1943年第12期到1944年第21期分十次连载的《辛亥革命书征》、《春秋》1944年第2卷第1期的《作家书简》,等等,均署名“魏如晦”。,目前尚未见到他人使用过该笔名,因此可以确定此文为阿英所作。阿英多使用笔名“魏如晦”发表剧作和剧评,自1939年起开始使用该笔名连续创作《碧血花》(1939)、《海国英雄》(1940)、《杨娥传》(1941)等8部爱国历史剧,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或许也正是由于阿英因着历史剧声名日隆,《艺术世界》特向他发出命题约稿,请他谈谈怎样编剧。
阿英诚如他在文中开头所言的那样有着编剧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清醒的头脑”,因此并未被成功冲昏头脑,顾及到身处“孤岛”的特殊语境并没有放言无忌,而是言简意赅地点出编剧家首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也即必须有明确的创作立场和创作指向,其次才是编剧技巧,并针对这两点做了简要阐释。
五、别忘却卫倩
为着史剧《西施》的公映,新华特地发行一册“特刊”,之方先生也要我来凑上一篇文字。
西施的故事,是尽人皆知的。加以导演卜万苍先生丰厚的经验识力,我虽没有预先知道,他怎样处理这可歌可泣的史材,但依据《木兰从军》和《秦良玉》,我能深信对于目前的中国,在抗建的进程中,是会有着特殊存在的意义的。
画面将把一切告诉观众,我还有什么好说呢?
然而,我却想起与西施同时的另一个民族女英雄的故事。这故事的记载,初见于李亮丞的《热血痕》,是一部近四十年前印行的长篇。我曾经加以改窜,写成了一则新的本事,全书却没有写成,故事的内容,是完全和《西施》相辅的。
如果说,《西施》里所表现的,是那时节上层的情形,那么,我所写的,也就是李亮丞写的,正是那时的民间力量,到复国的时候,他们汇合在一起了。
就写下这故事来塞责,并作观众们的参考罢。
故事的女主人公叫做卫倩①李亮丞《热血痕》作新社1907年初版本中写作“卫蒨”,“蒨”同“茜”,但在其他书籍中有时也写作“卫倩”,本文为保持一致起见统一使用“卫倩”。,一个女剑侠。
她的父亲,当越国战败后,在军中被掳,吴王把他分给大将原楚做家奴。
卫倩得到这个信息,当然是很痛苦,可是又没有方法去见父亲。不得已,只得候到俘虏启程的时候,赶到路上去以图一面。可是,她虽在路上见到父亲,还没有谈到几句话,却被押解的士卒,用鞭子把他们抽开了。
她只有含着眼泪,看着父亲离开自己的国土!
陈音,她的邻舍,也是很要好的朋友,把她拖了回去。
两个人很愤激,计划着复仇。卫倩为孝心所激,一定要到吴国去找父亲,看有没有法子,用钱把他赎了回来。
陈音和卫倩两人,都是深通剑法的。
陈音见卫倩决计去吴,也想跟着同去,但因此行危险,到底被卫倩拒绝了。
他们之间,于是有了惨然而悲壮的别离。
卫倩在到吴国的途中,目击了许多自己国家百姓,遭受吴国军人官僚虐待的惨状,增加了她报仇雪耻的心。②原文此处无标点。
她终于到了吴国,打听到原楚公馆所在地,但她不能够去见他,因为要是被原楚发见了,她和父亲都将受严重的处罚。
在路上,她看到勾践如何忍羞含垢的替吴王赶着马,吴国的人民,怎样地羞辱勾践。
后来,她在原楚的门前,候到了父亲,他正跟着大队出来放马,她不敢上前招呼,一直跟到野外,原楚别墅的附近。
父亲全③“全”应为“拴”。定马,偷偷地过来和她谈话,两个人抱头痛哭。
谁知马竟因无人看守,发起野性来,挣断了绳,直向原楚别墅奔驰,踏坏了藩篱,打碎了花盆,一直冲将进去。
父亲丧魂似的,丢下她,赶了回去。
从此,她便不再见父亲出来。
候了几天,卫倩忍耐不住,午夜越垣而入,最后寻到马厩,她把父亲找到了。
父亲身受了重伤,见到女儿。交代了几句话,就死了。
她把尸身偷背出来,在荒野草草埋下。
她每天就伺在原楚别墅的附近,候着原楚出来报仇。①原文此处无标点。
好容易等到原楚出来打猎,她伺着原楚单骑的机会,经过一场恶战,把原楚杀了。
当天晚上,她逃到一个山野的孤庙里歇宿。
宿在那里有一个越国的大将,因为在战场受伤,又驼又跛,藏着在养伤,打算等待机会回国。
他告诉卫倩,要报国仇,首先应该结合许多民间英雄,只是他又驼又跛,再不能完成这个愿望,他希望卫倩能这样做。
卫倩很高兴的接受了。她先把那个将领送回了国,然后就到各处访求英雄好汉。
她经过了许多艰险困难。
她曾经遇到盗船,被掷下水去。但因为她会水性,反而逃出了来,折服了一班水盗,使他们明大义,死心踏地的愿跟着她。
她遇到了许多能者,打胜了,但能者因为她是女人,不服她,她表现种种技能,严肃而有趣地使他们不得不服,使她②“她”应为“他”。们不得不跟着她走。
她用许多不同的方法,号召了农民,商人,以及许多豪杰……
最后,她可遇到难关了。
着要惩戒吴国的一个大恶霸,她三次的夜上恶霸的绾凤楼,盗取有名的盘利剑,并救剑的主人,一个有正义感的老者。
她经过许多危险,突破了对方设下的陷阱,机关。
她救出了那老人,但那老人却瞬息的不见了。她盗得了剑,可是一刹眼,剑又失踪了。她逃到了险境,但不知谁救了她,却又使她反险为夷了。
她不知那儿来了一个高人。
她愤怒将绾凤楼烧了,恶霸一家杀了,可是回到家,剑却安然的放在床上。她跑到老人的家,老人却安然的在家里望着。她奇怪那一个高人是谁。
她做梦也没有想到,那高人就是陈音。
原来陈音在她走后,也到各地去结合英雄,到此竟无意的碰了头。但他不愿给她知道,只随时帮忙。几次的遇到她,都在最紧要的时候避开了。
直到勾践回国,打算复仇的时候,他才和她相见。
这里,自然有不少互相爱怜的场面。
于是他们同回首都,找那个跛驼的军官。
他把他们介绍给了越王勾践,予以重任。
勾践的部下,没有看见她的本事,不服从她,在演武场,她只得再表现出极大的能力,使他们尊敬,服从她的领导。
他们便互相仇视的人,都团结了起来。
到了最紧要的关头,勾践起兵复仇。
战事很顺利的开展,卫倩陈音都表现了极大的神威。不幸,在最后一战里,卫倩遭了暗算,受了伤。
陈音把她抢救回来,继续推动着战争。
越国的仇终于复了,而卫倩,却在最后胜利的歌声里殉了国。
悲壮的歌声,悽恻的陈音的苦痛,伴着凯旋的歌声,造成了最后的悲剧场景。
这便是卫倩的故事,表现越王民间力量的故事。
看《西施》的观众,我希望不要忘却这另一个以身殉国,越国的女英雄,女壮士。
她悲壮的身世,给予我们的感动,一样是永恒的!
(原载1941年1月15日《西施》,署名魏如晦)
刊载《别忘却卫倩》一文的《西施》是专为电影《西施》而办的宣传特刊,由龚天衣、江栋良担任编辑。龚天衣又名龚之方,也即该文开头所言的“之方先生”。阿英在文中略过西施重点介绍了和西施处于同一时代的女英雄卫倩,其故事初见于李亮丞的白话历史小说《热血痕》。《热血痕》共有4卷40回,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由作新社出版,与阿英此文相隔34年,这也是阿英文中所言“是一部近四十年前印行的长篇”的由来。阿英在《晚清小说史》中称赞其为讲史中的优秀之作,虽然也指出此书下半部存在着卫倩用仙法作战的神话色彩,“不过就大体上讲,这是一部很有意义的书”[6]。李亮丞的《热血痕》也是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起兵灭吴作为故事背景,讲述了女侠卫倩和男侠陈音为报国恨家仇而各自拜师学艺,在经历一番磨难之后学成归来为国效命的故事。最终陈音在攻打吴国的战争中以身殉国,卫倩则在灭了吴国后遵从师命回到崆峒山继续修炼。阿英所设想的结局却与之不同,改为卫倩为国捐躯,而陈音继续领军作战直到打败吴国,从而“写成了一则新的本事”。
六、小说二题①《小说二题》由《王阳明出身靖难录》《十玉人传》两篇短文组成,其中《王阳明出身靖难录》虽未收入《阿英全集》,但此前已收入《小说三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7-18页),故此只对《十玉人传》进行辑释。
十玉人传数月前,杭书贾来信告知,得《十玉人传》一部,以其未曾见诸载藉也,急着其邮寄来沪。检阅知是雍正三年乙巳(一七二五)刻本,凡二十四回,回各一册。目录页题浒墨斋珠士手编,本文又作古越居士编次首有周珠士叙,就内容观之。②“。”应为“,”。似即为珠士之作,早于《珠塔》付印者。有图像。全书刻版者为吴门谭一葵,弹词刻者署名,此实初见。字体工细,刻极精,有类康熙本说部。在个人所得弹词中,此实为最早刻本。
所谓十玉人者,娄妃玉燕,刘美人玉凤,范夫人玉莺,仙女一片云玉鸾,鱼篮庵尼玉修,韩女青玉,陶女红玉,谢女紫玉,卢女多玉,瑶钗婢小玉,共十人。以青玉,红玉为主线,展开好几个才子佳人故事。托其时于明,以宁王叛乱,王阳明征讨,穿插其间。结果,阳明也竟不免孱入大收义女,殊属可笑。中间不幸者,为娄妃因宁王叛变自杀,卢多玉被弃亡身,瑶钗婚后一年夫即离去,紫玉夫贪欲早死,大部分则是团圆获封皆大欢喜。青红两玉,尤为幸福中之幸福者。
全书文笔刚健,颇类《珍珠塔》,惟结构布局则远不如,失传之故,其因当在此。一般言之,此书既以青玉红玉为主,书至十七回,则二玉皆已结婚团圆,似应终结,然仍有七回书叙述其他人物未了事,岂非赘疣。且中间插入昆腔,祭文等等,亦非弹词书所宜。总之,作者企图太大,而书则容量甚小,捉襟见肘时时可见,宜乎其为初期著作,不似《珍珠》之老炼③“炼”应为“练”。也。然藉此得知珠士舍《珍珠塔》外,尚有《十玉人传》一书,亦未始非可喜事,而况又为雍正本子,在今日实不易见到者?
(原载1941年11月15日《新流文丛》第2期,署名魏如晦)
刊载阿英此文的《新流文丛》于1941年9月在上海创刊,11 月15 日出至第2 期即停刊。阿英对于弹词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他在作于1936 年3月22 日的《弹词小话引》一文中谈及《弹词小说评考》书稿时说:“我去年写《弹词小说评考》(中华),虽达十数万言,涉及的书却不多,故终以为憾。”[7]292透过《十玉人传》这篇短文我们得以知悉,时隔5 年后阿英仍然在不断设法搜集弹词小说以弥补这一缺憾,为此身居上海的他与杭州书贾保持着密切联系。
阿英十分重视弹词的版本问题,“世人因不注意弹词,买书时对于版本极不注意,实则其间关系是很大的。版本的重要,像听书时要听那一家调子一样,本子是有所不同的”,对于研究弹词而言更是如此,“听弹词要听名家,研究弹词,也不得不广收版本”[7]291。由于弹词刻本向来不大为人注意,更无专事收藏研究弹词者,因而弹词在书贾眼中不过是一般“商品”而并非“善书”,也正因此极易散佚,阿英在文中也说:“乾隆时代刊本,现在已是不大好找,即有所得,也不一定完全是完整售本,是又不得不兼收嘉、道以后本子,以为之辅了。”[7]291但他从杭州书贾手中购得的《十玉人传》却是雍正三年(1725)所刻,所以显得弥足珍贵,在他个人所收藏的弹词中也是年代最早的刻本。尤为难得的是,阿英购得的《十玉人传》还是全本,这也为他全面深入地评析《十玉人传》提供了可能。
结语
阿英不仅是中国无产阶级文艺的拓荒者之一,而且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的构建也有着筚路蓝缕的开创之功。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便开始对近现代文学史料展开系统性整理和研究,正如同柯灵在《阿英全集·序》中所言的那样,“后来兴趣渐渐转移,先是矢志于现代文学作品的研究,史料的钩稽索引;接着又惨淡经营,致力于近代文学史材料的发掘搜罗,整理研究。”[8]此次笔者新发现的六则阿英佚文中有三则《缠足史的考证》《别忘却卫倩》《十玉人传》均属于古代文学史料研究,由此不仅足以见出阿英史料研究视野之开阔和识见之渊博,而且也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入地了解阿英的史料研究状况。其余三则也都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作为“杂志年”的亲历者,阿英在《杂志年》中对于当年杂志热销景象的描绘有着极强的在场感,同时透过其评析也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杂志年”的形成原因;书评《〈青年军事常识〉的介绍》充分显现出阿英对于社会现实的热烈关切,痛感国家地位危迫的他期冀一般民众能够透过阅读此书多获取一些军事常识,以便更好地为国效命;《怎样编剧》一文虽然文字极为简短,但也言简意赅地阐明了阿英此时所秉持的编剧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