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法典融入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思路与路径

2022-11-24巩军伟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民事民法典依法治国

巩军伟

(上海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0 )

一、民法典融入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大意义

民法典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民法典在民法领域中发挥着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1]民法典融入大学生法治教育是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体现,是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大学生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重要载体。

(一)民法典融入大学生法治教育是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体现

民法典是公民权利的宣言书,它调整的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是对公民人身权和财产权的确认和保护,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要义。2020年11月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我们党正式提出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十一个坚持”内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力量源泉。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依法治国的主体。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必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要依法保障全体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保障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证公民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民法典规定民事主体的民事权利、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责任、物权、合同、婚姻家庭、人格权、侵权等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民事内容,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典,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因此,民法典融入大学生法治教育是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体现。

(二)民法典融入大学生法治教育是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将“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做为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之一。中共中央印发《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要求深入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广泛宣传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人民群众自觉尊崇、信仰和遵守法律。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中共中央印发《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也强调,全面依法治国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改进创新普法工作,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民法典为民事主体权利与政府权力确立了边界,厘清了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相辅相成,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点,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法治政府建设是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对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具有示范带动作用,要率先突破。[2]民法典要求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是政府行政决策、行政管理、行政监督的重要标尺。民法典融入大学生法治教育,使青年大学生掌握民法典框架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掌握民法典中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核心要义和重点内容,可以运用民法典维护自己人身权和财产权。与此同时,青年大学生掌握民法典主要内容,也可以掌握和熟悉政府行使行政权力边界。民法典规定的内容,涉及人民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大学生通过学习民法典法律知识和社会实践活动,能使大学生认真地对待民法典规定的各项权利和义务,以法律思维来指导各类民事活动的开展,同时倡导大学生将遵循民法典作为一种基本生活方式。民法典融入大学生法治教育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奠定了群众基础。

(三)民法典融入大学生法治教育是提升大学生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的重要载体

青年大学生是国家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的守法意识和法治素养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民法典是广大人民群众“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在中国特色法律法治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发挥着民事法律基础性作用。青年大学生通过民法典课堂学习、校园法治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让民法典中平等自愿、公平诚信、绿色、公序良俗走入大学生内心,提升民法法治素养。要在青年大学生中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将其作为“十四五”时期普法工作的重点来抓,以大学生法治教育品牌文化建设为载体,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到民法典既是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也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循的规范,养成民事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

二、民法典融入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载体和路径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全民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使全体人民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民法典要发挥作用,走到大学生身边,走到大学生心里,需要大学生认同民法典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这离不开有效的民法典法治宣传教育。民法典法律知识的课堂授课、校园民法典活动举办和民法典社会实践的开展是宣传民法典的三个重要载体和途径。

(一)民法典与大学生理论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聚焦民法典总则编和各分编需要把握好的核心要义和重点问题,阐释好民法典关于民事活动平等、自愿、公平、诚信等基本原则,阐释好民法典关于坚持主体平等、保护财产权利、便利交易流转、维护人格尊严、促进家庭和谐、追究侵权责任等基本要求,阐释好民法典一系列新规定新概念新精神。[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大学生思政必修课,也是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主要课程。民法典融入《思想道德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内容契合点:

1.将民法典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结合起来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第四章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民法典融入到这部分内容时,要向学生讲清楚民法典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事基础性法律。民法典第一条明确规定了立法目的:“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充分体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鲜明特色。要向大学生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自由、公正、诚信、民主、文明”等内容已成为民法典的基本原则。比如民法典第4-7条规定:“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在民法典分编中,选择分编中重要法条,阐释好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等各编内容如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释好物权编侧重对财产权的平等保护,合同编体现了民事主体签订和履行合同时契约自由和诚实守信原则;人格权编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格尊严;婚姻家庭编坚持婚姻自由,男女平等,营造和谐、文明、友善的婚姻家庭关系。

2.将民法典与“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中的民商法结合起来

民法典内容有7编内容,1260条,是我国法律体系中条文最多、体量最大、编章结构最复杂的一部法律,这么多的内容不可能讲得面面俱到,因此,要侧重讲清楚民法典总则编中的民事主体、民事权利、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责任等重点内容,讲清楚分编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民法知识,比如“个人信息保护”“见义勇为免责”“高空抛物”“校园贷”,也是大学生格外关注的内容,这些民法条款讲解和阐释应当成为理论课堂授课与讨论的重点内容。课堂授课中要加强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由于课时所限,民法典理论教学不可能讲完所有的内容,理论授课侧重讲解民法典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和新规定新概念新精神;案例教学侧重于民法典施行以来发生的经典案例,案例要全面,围绕民法典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等内容,将民法典中居住权、自甘行为、保理合同、金融借款合同、婚姻撤销、代位继承范围扩大、好意同乘、建设施工合同纠纷、环境污染公益诉讼等发生的经典案例融入课堂教学中去。

3.将民法典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内容中的“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知识结合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法治建设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民法典是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民法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以“典”来命名的民事基本法律,也是第一个以“民”命名的法典,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社会生活法律的新要求新期待。民法典体现了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与依法立法特点,民法典草案在编纂过程中,草案印发地方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中央有关部门征求意见,并在中国人大网公布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多次召开多个座谈会,听取有关部门、专家的意见,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以保护民事权利为根本,切实回应人民的法治需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向往,也充分彰显了我国的人权事业的发展。

(二)民法典与大学生校园法治文化活动的有机融合

积极创新民法典宣传的方式方法,通过校园法治文化活动,讲好民法故事,传播民法知识,推动形成校园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良好氛围。上海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校园民法典宣传活动,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使民法典入脑入心,提升大学生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一是开展了民法典的专题讲座。马克思主义学院邀请校外民法专家进校园,专家为同学们作了题为《民法典的基本内容和制度创新》的专题讲座。报告从“我国民法法典化历程”“《民法典》的继承和创新”“《民法典》的架构”“《民法典》的意义与特色”“居住权”“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届满续期”“离婚冷静期”“打印遗嘱”等《民法典》中新修改和增加的热点法律问题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二是举办首届大学生法治电影节。法治电影节是丰富校园法治文化重要的载体和形式,大学生法治电影节采用集中观影和个人观影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同学们集中观看了法治类优秀电影《秋菊打官司》,电影《秋菊打官司》涉及到人身权侵权、行政法中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民事纠纷的调解和法律意识等综合法律内容。同学们自行选择观看了《邹碧华》《马背上的法庭》《被告山杠爷》等多部法治类优秀电影。同学们在班级课堂上分享了自己的观影心得,对多部法治电影所体现的民法法律知识和民法法治理念进行了课堂专题讨论和总结。三是举办“民法典,让我们生活更美好”大学生法治演讲比赛。演讲比赛分为初赛和决赛,参赛学生根据上课授课内容,课下认真学习民法典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和新规定新概念新精神,讲述大学生自己与法典的故事,表达自己对民法典“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的独到理解,加强大学生对民法典熟悉和掌握,提升大学生的民法法治素养。

(三)民法典与大学生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

在2019年3月18日举行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八个统一”的具体要求,其中“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是“八个统一”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大学生实践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将民法典理论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在一起,才能提升民法典宣传的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民法典与大学生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一是指导学生开展民法典微电影的拍摄与制作。上海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民法典微电影的拍摄与制作。学生微电影聚焦“校园贷”“高空抛物”“名誉权侵权”“网络暴力”等民法典热点问题,指导教师在微电影选题、剧本框架结构和民法典专业法律知识等方面给予学生团队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微电影所涉及民法典专业知识,通过参与剧情的演出,将民法典法律知识展示出来,提高了民法典宣传的有效性,深受大学生欢迎。大学生法院旁听民事案件也是学习民法典法律知识等重要途径。学生首先在上海市高级法院网站选择庭审公告,选择民事案件旁听的类型,提前学习旁听案件所涉及的民法典法律知识,认真撰写旁听民事案件社会实践报告,最后就旁听案件案情、事实认定和法律是适用以及自己心得体会在课堂上汇报与分享交流。

三、结语

民法典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民法典融入大学生法治教育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民法典普法工作要求,按照中共中央印发《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要求,在大学生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让民法典走到大学生身边、走进大学生心里,在民法典理论教学、校园法治文化和实践教学基础上,继续完善大学生校园法治文化活动载体,将民法典情景剧、辩论赛、民法典知识竞赛融入民法典法治教育内容,让大学生认识到民法典既是保护自身权利的法典,也是必须遵循的民事基本法律规范,遵法守法学法用法,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强国夯实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猜你喜欢

民事民法典依法治国
甘肃两当县站儿巷镇:“民事直说”小程序派上大用场
民法典诞生
中国民法典,诞生!
民法典与“小明”的故事
民法典如何影响你的生活?
礼赞70年:从五四宪法到全面依法治国
法治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推动力量
英国人婚姻状况十分多元
两会布局 依法治国
镜头·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