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促进传统文化认同的策略

2022-11-23张丽

教育界·A 2022年27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核心素养

【摘要】文化传承与发展在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被置于重要位置。高中语文统编教材编者十分重视对传统文化内容的编排,所选的古诗文中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本文主要论述了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促进传统文化认同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传统文化认同;传统文化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资助经费重点课题(A类)“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在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中的功用及其实现路径研究”(编号:2021A009)和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专项课题“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编号:2021ZJY258)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丽(1988—),女,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高新区实验学校。

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和源泉。没有文化认同,就不可能增强文化自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促进文化认同的关键。语文统编教材中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占50%以上。高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学生对文化的传承和理解,从教材中挖掘并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一、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促进传统文化认同的意义

(一)促进传统文化认同能切实践行课程标准的宗旨

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文化战略中的地位得到提升。关于语文学科建设,《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1]这体现了有关部门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随着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提出,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也有了新的编排。教材内容的设计遵循高中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保证所选课文质量高,具有审美价值,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能够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促进传统文化认同,可以更好地实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践行课程标准的宗旨。

(二)促进传统文化认同能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当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构建学生核心素养框架也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3个方面,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其中,国家认同及文化基础等都指向了传统文化认同。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文化传承与理解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含义包括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中华文化等内容。这是一种文化责任与担当。基于核心素养的背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促进传统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在教学中有效落实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是教师应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促进传统文化认同能有效凝聚学生的民族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青年学生认识、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尤为重要。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促进文化认同,可以有效凝聚学生的民族精神,为构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做贡献。

二、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促进传统文化认同的策略

(一)在分学段整合教学中促进传统文化认同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不应简单地加入教学中,而应进行总体设计,结合语文教学规律和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形成系列和梯度,有序推进。教师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活动的设计、组织和指导工作,注重学习效果。教师应注重整合教材中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引导学生体验、探索、讨论和交流,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通过主题阅读、群文阅读、研究性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方式,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1.基于新课标,依托新教材,有序探究研习

高一到高三学段的统编教材中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课文体例丰富,从古代诗歌的源头《诗经》到清代的诗歌,从先秦诸子散文到之后各朝代的历史散文,以及两汉政论文、明清小说等均有涉及。2册必修的统编教材中有25篇古代作品,有3个独立的古诗文单元,其他作品或按文体或按内容主题,和近现代作品编排在同一个单元;3册选择性必修的统编教材中有23篇古代作品,有4个独立的古诗文单元;每册教材末尾都编排了4篇古诗词诵读篇目,共20篇。高中统编教材总共有68篇古代作品。另外,新教材还设置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和“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任务群学习专题,旨在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基于新课标,充分依托新教材,有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促进文化认同。

2.统筹三学段,整合大单元,适当拓展延伸

教师要有全局意识,统筹高一、高二、高三学段,整合大单元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从而进行总体设计,搭建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教师可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专题教学活动。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教材是按照特定的任务群专题来编排单元的,如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的任务群,节选了《论语》《礼记》《孟子》《老子》《庄子》《墨子》这6部先秦诸子著作,目的是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之根有所理解,强调传统文化教育的专题性、体验性和探究性。教师需要研究教材的编写意图,让学生开展相应的专题学习、体验式学习、探究性学习,才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顺利地完成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促进文化认同。

教师应该适当拓展延伸,将阅读传统文化作品与深度精读、体验相结合。新课标和新教材要求学生在课堂内外广泛阅读各种体裁、各种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新课标在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中,除了《论语》《孟子》《庄子》,还增加了《老子》《史记》等文化经典著作,让学生积极阅读各朝各代不同风格的古诗文;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数量从64篇增加到72篇,内容更加丰富,更有助于渗透传统文化,促进文化认同。教师需要衔接好必修教材和选择性必修教材中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教学,对高一到高三的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整体的设计和构思,做到有梯度、有

实效。

如对于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第16课《赤壁赋》《登泰山记》这2篇描写风景的游记散文,教师可以开展单元整合群文阅读教学。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师应下功夫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笔者认为,学生对这些文章背后的人物会更感兴趣,于是,确定教学思路为“赏景—品情—明志—立人立己”。教师也可以节选其他朝代的文本,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进而了解到许多古代文人常常会从山水风物中汲取力量,获得智慧。此外,教师还可以延伸到现代散文的阅读,让学生传承文化,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从课内到课外,从古代到现代,一篇带多篇,让学生由浅入深地阅读;从他人到自己,让学生在体验式学习中得到熏陶和成长;将几篇文章联系起来,让学生对类似的文学作品形成整体、宏观的认识,这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价值的体现,有助于促进文化认同[2]。

(二)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中促进传统文化认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入选教材的几十篇作品难以完全体现其深度。在渗透传统文化时,单纯的文本教学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部分学生在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不可忽视的。教师要想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有趣、有效、有用,需要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习惯,采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方式,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创新传统文化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任务驱动学习,体验多种学习过程,进行互动交流,让传统文化教育浸润人心,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促进文化认同。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千秋史话》《中国通史》《故宫》《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孔子》《跟着唐诗去旅行》等历史、文化纪录片,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也可以让学生观看古诗朗诵的视频或文化综艺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典籍里的中国》等,创新传统文化传承模式,激活传统文化教育,促进文化认同。

《诗经》是一部儒家经典著作,也是一部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著作。在讲解教材中节选的《诗经》篇目《芣苢》《静女》《无衣》《氓》时,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索与《诗经》及上述4首诗歌相关的视频、图片、文章等,选择其中合适的内容进行教学,如,播放《经典咏流传》节目,让学生欣赏《诗经·秦风·无衣》《诗经·郑风·子衿》等歌曲,让学生以另一种形式感受《诗经》的魅力,对《诗经》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激发学生阅读《诗经》的兴趣。此外,教师可以剪辑《典籍里的中国》节目中关于《论语》《楚辞》《道德经》的精彩片段,让学生沉浸在传统文化中,产生共鸣,促进认同。

(三)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促进文化认同

教师不应把传统文化教育局限在课堂上,把传统文化作品的阅读局限在教材中。教师除了利用好语文课堂时间,积极运用教材中的资源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还应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学校校本課程体系中,开发传统文化特色课程,促进文化认同。

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时,需要注重唤起学生的兴趣和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如开发“笑背诗人”“诗词创作” “汉服文化”“古琴吟唱”“古诗中的节气”“孔子传奇”“春秋笔法之古代史事传记研读”“千古圣贤之古代诸子散文研习”“山水情怀之古代游记研习”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校本课程。以“笑背诗人”课程为例,教师可选择在诗歌史上有重要地位或学生比较喜欢的诗人,以引发学生的共鸣。之后,教师还应精心设计课程内容,避免一味地选取晦涩难懂的诗歌,而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情况来编写教材和教案,适当穿插图画与漫画,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又如,在“春秋笔法之古代史事传记研读”课程中,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春秋时期的经典史事传记,让学生进行阅读研习,在了解古代历史事件的同时,汲取古人的智慧,借鉴古人的笔法,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此外,校本课程的内容应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拓展,让学生学会迁移和应用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语文核心素养。教师除依托新教材外,还应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语文教学资源,跳出教材,拓宽教学范围。

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教师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应明确在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促进传统文化认同的意义,在分学段整合教学、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校本课程开发中促进文化认同。

在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视域下,领会《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这份文件的精神,利用好统编教材的丰富资源和信息技术的优势,构建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多途径、多层面、多角度地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有效促进传统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是每位教师都应该积极探索和实践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黎艳.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解读与利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18):44-45.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教育核心素养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探讨
试分析提高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史教育的必要性
浅谈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