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感性视角混合式自主选学模式探索
2022-11-23杨波,朱括,田伟
杨 波, 朱 括, 田 伟
(1.重庆市南川区教师进修学校, 重庆 408499;2.重庆市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 重庆 400000;3.重庆市教师发展中心, 重庆 400000)
自2011年《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提出“鼓励教师自主选学”以来,每年的相关文件都多次提及“自主选学”。自主选学培训强调将培训“自主权”交给参训老师,满足教师个性化需求,受到广大教师认可。整体来看,自主选学在全国推行得还较少,相关的探索还不多。在自主培训项目试点中,我们发现:在自主选学实施中,运用高感性思维,让线上与线下学习有机融合,项目培训与校本教研充分对接,多样性与个性化高度统一,意义感、设计感、娱乐感、交响力、共情力、故事力六大高感性能力贯穿教师培训全过程,能真正实现愿学、能学、乐学、善学。
一、缘起:破解传统培训共性问题
传统的培训常常基于“这些知识与能力是必备,因此我需要你学习这些”的逻辑思维,在项目设计、课程内容、培训实施、培训评价等诸多方面,组织者或培训专家们总是站在高处,俯瞰受训者,缺少对个性的尊重、忽略情感的共鸣、少了学习的快乐,从而导致教师培训存在被动参与、被动学习、学非所需、效率低下等共性问题难以解决。丹尼尔·平克在《全新思维》中提出的高感性能力,提倡同步的、情景的、全局的、综合的思维方式,发展共情、关怀、鼓舞士气等高感性能力[1],不但在生活中给予我们灵感和幸福,在教师培训中亦将带给我们新的启示和思考。
(一)“自主权”回归破解主动性不足难题
传统教师培训项目往往是自上而下,从计划出发,基于预订的假设,从知识能力素养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培训目标;而大多数参训者往往是被动地参加这些培训,其主要目标莫过于完成培训任务或者获得继续教育学分,学习过程你讲我听,你安排我完成。显然,项目设计者的意图和参训者的动机没有在一条线上,培训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高感性视角教师混合式自主选学让教师参训自主权回归。项目设计基于学校的发展,聚焦解决教师发展实际问题,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了学生成长为根本目的,培训主题具有针对性、学习内容具有实用性、培训方式具有体验性,有效激发学员自主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选择权”回归破解训学用脱节难题
一些培训机构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要么力求前卫,或者力求新颖,从培训者的视角,或者所谓理论的视角去设定培训内容,涉及师德、通识专业知识,似乎方方面面有所考虑;而参培老师现实性的真问题是什么,在职业发展上最需要什么,培训机构往往不能真正把握。在培训现场,往往出现台上专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台下教师玩耍手机恹恹欲睡的情景。没有从参训者实际出发,不理解参训者的学习需求,不去触及参训者的痛点和兴奋点,又怎能让他们找到培训的意义和价值呢?
高感性视角教师混合式自主选学尊重教师选择权,有丰富的学习主题可选,学习内容按照菜单式提供。我们在自主选学实践的流程安排上,除了第一天的集中学习和最后一天的总结展示外,80学时的线上学习,教师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4天的主题研修,学员在教师引领下选择研训具体内容,选择学习伙伴,开展多种研修活动,让训什么、学什么、用什么有机融为一体。
(三)“情景性”凸显破解参与性不高难题
由外而内地构建教师个体知识是教师成长的内在逻辑需求[2]。传统培训总是强调过程管理的规范性,似乎到了、听了、学了就会了,忽视了培训过程中关键细节,忽略参训者的实际情况,淡化施训者与参训者的交流碰撞。虽然以聆听讲座为主要形式的培训,在短时间内可以获得一定的理论成效,但这些理论或观点对于参训者而言,往往是听的时候激动,过后就不动,没有能引发参训者的思考,引领参训者的实践。
教师培训实际上是成人学习的一种形式,参训者本身具有的生活经验、教学积淀和专业素养,决定了他们在培训过程中有自我价值取向和情感依托。高感性视角混合式自主选学围绕研修主题,回应教师教学实践中的真问题,在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中,构建主动性、反思性、情感性及协作性的学习共同体,组织开展参与式、体验式探究活动,让教师真正参与融入培训学习中。
二、实践:高感性视角混合式自主选学运行流程
教师自主选学培训,基于教师专业基础与个人经验,遵循成人学习的规律与特点,树立“尊重人、服务人、提高人”的现代培训理念,以丰富和完善教师培训资源体系,培养和发展教师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和生成教师专业能力与实践智慧。自主选学本身的内涵特点与高感性理念不谋而合,我们将这样的理念贯穿于培训的全过程,具体实施方式是:首先结合区域调研出来的实际创建项目板块,第二批试点采取“1841”项目板块(见表1),分学科组织小班化培训;本土专家团队在对全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调研诊断的基础上,分学科分类别提供多样选学主题(包括主题名称、主题介绍、预期目标);发布通知后,参训教师结合自我发展需求,分学科自主报名,按照先报先学、专家遴选的原则确定参训团队成员,按照报名人数以及关注指数,确定选学主题。培训按照集中学习、网络研修、学科研修、总结提升四个阶段进行。每个培训团队5~7个研修小组,围绕研修主题完成具体的研修任务,研修小组自主安排研修时间、选择研修方式(线上或线下),有效缓解了工学矛盾。
表1 “1841”混合式自主选学培训项目
(一)以分层分类的训前诊断把脉真实问题
训前的诊断要综合考虑培训的多个要素,诊断内容包括个人需求、岗位需求和组织需求,分层分类开展自我诊断、机构诊断、综合诊断,最后形成报告。一是自我诊断,鼓励教师通过教师专业标准对照反思,通过课堂教学的得失反馈等方式,按照SWOT(优势、劣势、前景、风险)的思维框架,填写自我诊断表,更好地认识自己。二是机构诊断,组织者设计科学合理的网络调查问卷;列出访谈提纲,走进学校开展座谈了解需求;预设课堂观察点,走进课堂,调研课堂改革需求。三是综合诊断,既要从参训教师专业现状分析,又要从平时教研活动情况进行斟酌,既要考虑教育教学实际要求,又要兼顾培训目标达成要素。四是形成报告,教师个人的诊断报告对教师自主选什么、学什么、怎么学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以区县分学科推进的,要形成区县学科诊断报告,找准学科教学问题在哪里;整校推进的,要形成学校诊断报告,找到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走向。所有的诊断,都必须以了解实情为原则,理解尊重为前提,但不能是简单的迎合需求,而应是尽量地适合发展,精准地发现问题,诊断结果为教师的个人提升目标和研修计划制定提供依据,为若干选学主题的确定提供参考。
(二)以适宜匹配的资源供给实现选择自主
提供的资源越适宜匹配,教师真正的自主选择权才越能得到保证,高感性视角下自主选学培训,在资源提供方面注重多措并举。一是培训机构与网络研修平台,协同梳理现有的网络数字资源,按照“结构化覆盖、关键性保证、相对性匹配”原则,遴选一定数量可供学员自主选学的课程资源。二是培训机构协同学科专家通过“购买、借用、协同、开发”等方式,围绕主题自建匹配度更高的资源。在重庆市南川区的自主选学培训中,为契合学员需求,音乐学科本土专家与重庆市音乐学科教研员协同开发了《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效率策略》课程,受到教师们的喜爱和认可。三是整合线上与线下课程资源,编制选学主题、整合选学模块、细化选学主题,按照必修与选修的方式,提供选学菜单。四是提供集丰富选学项目、选学课程、研修活动为一体的资源平台供选择,资源平台建设应围绕“资源、活动、工具、管理”,内到外形成个人空间—工作坊(班级、研修组)—学校社区—区域社区—跨区域互联的架构。
(三)以多样态学习方式开展主题研修
要激发教师在培训中的主动性,就必须打破传统的单一学习模式的局限。在学习目标的引领下,可以将集中研修、网络选学、跟岗实践、校本研学等多种学习方式融合在一起,使理论与实践相互交互,形成“带着经验(实践)学理论,带着理论去实践”的良性循环。集中研修重在专家引领,解决共性问题;网络选学重在提出问题假设,帮助个性发展;跟岗实践重在示范观摩,情境体验;校本研学重在验证假设,生成方法策略。建立本土专家过程性和常态化的学习指导机制,重点做好四类指导:一是强化需求引领,帮助教师将自身能力短板与岗位职责要求和教育改革发展进行对照反思,找准专业发展方位;二是加强选学引导,结合教师能力现状与发展需求,制定导学单,指引教师选准所需课程并高效学习;三是加大过程指导,对线上学习、线下研讨、校本研修和岗位实践进行全程性指导;四是注重示范教学,针对教育教学能力与行为改进进行示范引领。专家的线下指导以“名师引领、教师实践、问题研讨、二次实践”为主轴,教学上强调场景、生景、实景的学习,学员之间、学员与专家之间、班级与机构之间的对话成为常态,参训者在情境中在交响互动中感受学习价值和乐趣。
(四)以多维度多层面评价促进持续发展
评价目的在于真选、真学、真用、真改,基于高感性的教师自主选学培训不仅关注目标的达成,更加关注教学行为的改进。强调评价促进学习、推动改进、助力发展,实施区域与学校、过程性与终结性、管理者评价与自我评价等多维度多层面的评价。培训过程评价要聚焦任务要求,对学习参与度和学习质量展开评价,可采取行为记录、成果分析、同伴互评等方式进行[3]。训后改善评价以参训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持续改善为价值取向,通过“四说两看一发现”开展评价:四说即本人说、学生说、同事说、领导说,考察训后发展变化;两看,即看课堂教学、看校本研修,观察训后教学、研究、学习行为改善状况;一发现即发现参培教师的新问题、新困惑、新需求,开展针对性选学服务和跟踪指导。
(五)以制度性全方位服务保障助力质量提升
自主选学培训淡化管理职能,注重过程细节的服务意识。教育主管部门、教师培训机构、网络教育企业、基层学校承担各自职能,做好精细化服务。教育行政部门在自主选学的统筹规划、制度建设、过程服务、绩效评估和成果推广的基础上,强化校际沟通,协助解决场地和化解工学矛盾;培训机构组建最适合的专家团队、服务平台建设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培训的问题收集与解决、生活服务与保障,强化班级研修团队建设,注重培训班级各种事务的协调;网络研修平台在根据学员的需求调整平台框架、模块规划、过程管理和线上学习数据处理的同时,进一步关注线上线下学习的对接,生成资源的整理。基层学校将自主选学培训与校本研训有机对接,落实岗位实践,做好成果转化,不断优化本校教师专业发展规划。
三、反思:高感性视角混合式自主选学实施建议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越来越成为人们的选择。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背景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师培训,更突出真实情境中主体的参与,让教师的专业发展在真实场域、真实场景、真实情境中发生[4]。基于学校、为了学生、发展自己,将成为教师学习提升的核心动力。如何促进教师学习培训的自觉自愿、积极主动的内驱力,怎样才能提供适合教师个性化发展的培训项目,需要我们在教师混合式自主选学培训项目实施中重塑思维模式和着力高感性能力提升。
(一)创新思维模式
1.运用全局思维,把握教师培训规律。作为成年人的教师培训,其学习特点必然是任务驱动而非求知驱动;必然是重视实践案例而非学术研究;必然是重视经验价值而非理论探索。在自主选学项目规划和设计之前,通过多角度、多层面的调查分析,把握不同专业发展阶段、不同学校、不同学科教师的培训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自主选学项目设计,做出相应的课程安排。
2.运用辩证思维,统筹共性个性需求。区域性自主选学项目,应从区域层面、学校层面、教师层面三个维度考虑。教师层面的目标拟定,应着力知识、能力、价值的整体考量,立足提升教书育人质量,想清楚培训开展的意义和价值,如何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建构怎样的知识能力体系等。根据目标要求和培训对象实际状况,就线上学习、线下研讨、岗位实践、交流展示等时间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
3.运用开放思维,建构共享创生资源。任何一个平台、任何一个区域都无法建成完全适合所有培训对象需求的课程资源。自主选学的资源供给,一是要实现平台资源之间的资源共享,通过大数据、高链接的方式实现平台资源共享;二是大力建构本土教师培训课程资源,以解决本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关键性问题为抓手,外引内联,全员参与,过程生成等方式,做大做强本土培训课程资源库;三是强化跨区域之间的资源共享与互补,如在2020年川渝协同开展自主选学项目中,四川的5个区县与重庆的5个区县实现了资源共建共享,建立了培训专家的常态化交流机制。
(二)着力高感性能力提升
丹尼尔·平克认为:对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不仅要实用,还要有设计感;不仅要讲论据,还要有故事力;不仅要专业,还要有交响力;不仅要有逻辑力,还要有共情力;不仅要严肃,还要有娱乐感;不仅要追求财富,还要追求意义感。”[5]在培训实施中,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去提升培训的高感性。
1.培训文化建设注重意义感。在第一阶段的集中学习中,要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员站在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反思教师的价值、深度剖析自己在完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一神圣使命中的差距,从而进一步梳理“为什么学”“学了有什么用”“将会取得什么收获”。在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过程,帮助学员树立成果意识,明确自己可以通过学习,形成哪些看得见、用得着的成果。比如“小学语文单元整组教学”主题自主选学培训,可建构“掌握相关理论”“把握操作策略”“备课一个单元”“打造一堂优质课”“形成一个教学案例”的成果树。
2.培训团队打造提升共情力。共情是深入他人的思想从他人的角度体验世界[6]。培训管理者、培训专家、参训教师三者相互之间的关系,构成的一个特殊交往圈,培训管理者(班主任)是这个圈的核心,要通过开展识别他人情绪、一起共同感受、尊重他人观点等主题活动,引领团队相互理解,消除隔阂,提升培训团队的凝聚力、忠诚度和信任度。
3.培训方式变革增强设计感。优秀的设计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乐趣、意义和美感[7]。同样的课程内容,培训方式不一样的设计,效果也会截然不同。设计培训方式一是要强调参与感与体验感,专题讲座、交流讨论、教学展示、答疑问难等应是交互进行的;二是要有创新思维,根据现实情况将现有的培训要素有机组合,建立各个因素的联系,要引导参训教师将新思想、新知识、新技能等与已有的知识结构、经验状态建立联系,促进参训教师在原有基础上自主提升。
4.培训服务提升突出交响力。最有益于学习的班级氛围是产生信任的氛围[8]。培训管理者不只是关注学员的学习成效,更应在培训班级营造相互信任的环境氛围。一是要尊重他们作为学习者和人的身份,充满热忱地对参训教师表示期望,让参与学习与自我展示成为一种自觉;二是服务要精细,对参训教师的关心要落实到细节。比如参训教师的工学矛盾是否解决,培训的进度节奏是否适宜,生活后勤服务是否合理等。通过有效的培训服务,营造出彼此尊重、相互关怀、严肃而又活泼的团队氛围。
5.培训过程实施体现娱乐感。严肃认真的参训态度是无可厚非的,但整个培训过程是死气沉沉还是愉悦快乐,效果一定不一样。培训过程中插入一些晨读朗诵、互动游戏、幽默视频等将增加学习的乐趣,讲座中老师的幽默语言,学员的快乐分享,交流展示的小组口号、热情掌声等都将让培训拥有快乐的竞争力。
6.培训总结评价要有故事力。大量的数据和材料固然可以支撑培训的效果,而更形象更生动的却是培训过程中的一个个鲜活的成长故事。无论是培训专家还是参训教师都要提升叙事的能力,在培训总结评价的过程中,用故事来回顾学习的美好瞬间,彼此感染,彼此激励,建立深厚的友谊,形成长期的交流研讨,持续推进教学行为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