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党建文化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思考与研究

2022-11-23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育人互联网+政治

吴 昊

(西华大学 美术与设计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0)

一、引言

高校是培养社会人才的主要阵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内容,但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并不明显。即使是素质教育的开展改变了高校的教育方式,让学校加大了对该项工作的重视和建设力度,这种长远的影响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就能完全消除,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仍然偏低[1]。再加上,社会的开放性催化了文化思想的多元化发展,大学生本身又思想活跃、易于学习和接受外来事物和文化,导致了大学生思想状态也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可度并不高,这也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难度[2]。为了改善这一环境和教育现状,学校通过党建文化的引领,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新的探索与实践,旨在通过两者的结合,发挥出党建文化的政治功能与优势,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帮助学生能够正确分辨和对待不同的文化思想、筑牢主流意识形态、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坚定的政治立场。这样才能更好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高校育人目标。

二、高校党建文化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内涵

(一)高校党建文化

高校党建文化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高校育人工作上提供了明确方向与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高校党建文化建设是对高校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有力支持。把“组织育人”作为高校的思想方针,它是执政教育的十大教育模式之一,旨在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作用,发挥学校的教育保障功能,促进学校各级党组织工作的顺利开展。高校党建文化在高校文化体系建设中起着不可动摇的作用,优质的党建文化有助于组织建设,为教育群众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党建文化的建设和深化过程是组织人、教育人的实践过程。党建文化的建设和深化,可以进一步完善组织育人的实效,改进高校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此外,向大学生传递党的方针政策是高校育人工作的其中一部分,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的党建文化工作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不同文化、价值观的交织,部分大学生的信念产生动摇,高校党建文化工作的改革迫在眉睫。在高校党建文化工作中,突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借助多学科课程功能,丰富高校党建文化的内涵,以此明确党建工作的方向,有利于打破传统,开辟新道路。

党建文化是党建工作在持续发展和治国理政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精神信仰、道德标准,是基层党建的活力之源,是党内政治文化生活的具体体现。高校是中国共产党在基层的组织细胞,高校党建文化是党建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依然要遵循党的思想、践行党的路线,并发挥引领和模范作用来推动学校各项教育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从而切实肩负起育人与文化传承的使命,同样高校党建文化的建设能够促进校园文化体系的完善与成熟,从而为学校教育工作、学生的学习生活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进一步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3]。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通俗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体是“人”,工作的内容就是党组织利用自己的优势,将关于党的发展、国家的政策等方面的知识传输给受教育者,让他们能够真正地了解党、了解国家,真正地将自己与国家、与党融合在一起,从思想上、行动上去支持党、拥护党,同时自觉地去遵守道德观念和规范,实现个人与国家政策、党的发展战略目标保持一致性的目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系列正规的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将党的发展历程、国家制度等传输给学生,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个人素质教育等,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成长为国家需要的、高素质、综合型建设人才。

学习党的建设精神,促进大学生的增强爱国情怀,以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赞赏,引领在校大学生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不移地跟党走。加强党建文化宣传,用党建文化推动思政课程教育的深入开展,让党建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互作用、受益。党建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政治引领和教育中有相同之处,二者通过协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在协同育人中共赢。在党建文化背景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积极的作用,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必要条件之一。

一方面,将党建文化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引导在校大学生树立“不忘初心”的求真精神,积极探索真理,用马克思主义真理指导实践;另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大学生们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巨大贡献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始终不忘初心,坚持走群众路线。将党的建设精神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加深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认同,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经验和伟大贡献的认同。百年奋斗,让大学生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博爱与包容,以及为国家民族做出的巨大贡献。引导大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增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信心。

三、“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困境分析

(一)多元思想冲击了学生的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活跃,他们容易接受外来思想,并将这些思想与中国政府所倡导的社会主义主流思想进行对比,产生对主流思想的不认同,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偏见。另外,当前大学生思想上都比较独立,他们可能对某件事物表现得特别执着,因此在评论和传播这一事件时往往会出现极端化,这说明多元文化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不能客观、全面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情况的出现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看法,从而加剧学生对该项教育内容的反感程度[4],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上加难。

(二)教师的主导作用逐渐弱化

互联网虽然给教育工作带来了方便,但互联网是开放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从中获取相关的知识,甚至学生对互联网的适应程度、使用力度可能比教师大得多,查询知识的范围也更广泛,从而可能获取教师都未曾涉猎过的领域或知识[5]。因此,教师就很难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掌握话语主动权,从而可能丧失了对教育的主导;同样学生知道得越多、思维越活跃,可能会对教师的专业性产生质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免会出现力不从心的状态。

部分高校教师认为,党建育人工作应该依靠党校学习来完成,专业课教师只负责讲授专业知识,这种看法可能会导致专业课教师政治素养不足,同时也可能导致专业课教师对党建文化缺乏正确认识,难以将党建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知识讲授中。虽然高校一直倡导和鼓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但没有建立和完善专业课师资队伍。除了思想政治教师和党建工作者,部分专业课教师从事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不高。党建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努力创新教学方法,做到善于提取专业课程内容中的思想政治元素,但目前有的教师过分强调专业知识教学内容,弱化了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困扰。

四、“互联网+”时代党建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价值体现

(一)党建文化的引领价值

当前文化的多样性有助于我国文化体系的丰富,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也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6]。另外,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中外合作办学模式长期存在,在这种状态体系下,为了保障学校教学和发展方向的正确性、保障学生思想意识的正确性必须要进一步巩固党建工作在学校管理和育人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必须要加强党建文化建设,以此来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体系,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开展。通过党建文化的引领,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向正确的发展方向,有利于重塑和培养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人格品质。

(二)党建文化的示范价值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艰苦奋斗和自身建设过程中形成和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党建文化。党建文化也跟随着党的发展、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提高而逐渐丰富起来,每个时期都会有大量的优秀党员出现,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去践行党的理论、维护党的信仰。而高校是培养优秀人才的主要阵地,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目的就是实现“立德树人,为国家培育优良人才”[7]。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学习党史,领悟党建精神,充实内心,用辩证发展的思想客观的看待国家发展。坚定理想信念,肩负起当代青年的责任和使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奋斗。面对困难,高校党员往往会第一时间站出来,战斗在一线,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展现党的伟大,用自己的行动为他人做好表率和榜样,这样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产生正能量,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从而达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五、“互联网+”时代党建文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相互作用

(一)围绕党员,建立完善的联系制度

学校应建立学生党员责任制度,以每个班级或每个年级、每个专业为一组,成立党员责任小组,并根据实际工作内容分配联系任务,构建起“学生党员联系班级、团支部和学生党员联系学生个人”相结合的模式,通过微信、邮箱等各种媒体软件或平台进行相互间的联系和沟通,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等及时传播、及时共享,同时还可以利用这些平台来了解学生的心理思想状态、现实困难等,形成以党员为点,学生为线的全面辐射体系,从整体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进而提升学校管理的质量和水平[8]。

在“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党建文化可通过线上与线下党课结合、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学习强国”APP等方式引导大学生思想价值。在此背景下开展高校党建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素质,激发基层党员们的积极性,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使大学生们有更深刻的印象和直观的感受,使党组织有更强的凝聚力,有利于推进高校党建文化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

在此前提下,我们首先应该积极行使学校党委工作职能,以学校党支部为龙头,深化专业课程思政要素,将党建文化融入到思政教学中,以此引导高校教师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实践者和参与者。二是突出精品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打造更多以党建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课程案例,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专业课思政教研室应以党支部为单位设立,支部内的党员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共同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鼓励各教学单位建设思政专业课的精品课堂,建立精品课程示范群,促进党建文化与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最后,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党建文化活动为抓手,打造第二个精品课堂,让党建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更加生动、有活力。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共青团、学生会、社团等优势,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党建文化学习活动。以党课和红色文化教育活动为桥梁,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理想信念政治立场,让更多的高校教师和学生通过参与党的文化建设活动,吸收思想政治养分,把党的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

(二)围绕课程内容,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利用上述所构建起的学生党员联系体系,不仅可以做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宣传,发挥出党组织育人的功能,还可以向学生讲述优秀党员的事迹,从而向学生传输党的高尚品质以及勇于拼搏、攻坚克难、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新思维和教学方法,向学生讲解我党的发展历史,让学生通过这些真实事件去感受党在推动我国发展中所作出的牺牲与贡献,从而让学生懂得感恩、懂得珍惜。比如党史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教材与网络中的其他资源进行整合,制作成课件,通过多媒体播放出来,南湖上的小船、炮火连天的战场、革命烈士就义前的回眸一笑,都展现出了对未来新中国的盼望和对我党必胜的决心。

在“互联网+”背景下党建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促进高校育人的发展,课程思政与党建文化宣传工作的融合发展,可以营造高校教育新生态。当前,党建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形成上下结合的立体格局。党建工作者和教师本应是宣传党建文化的载体,但没有将专业优势充分发挥,以致党建文化育人效果不理想。在“互联网+”背景下党建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提出,是教育教学顺应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要求党建教育工作要立足时代发展背景,寻求改革方向。“互联网”应成为党建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良好的环境是影响高校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这与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三全育人”的本质上是一致的,高校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高教育质量。然而,当前党建育人思想仅限于校园,对社会资源缺乏正确认识,对家庭教育重视不够,阻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

因此,一方面,以党的建设精神为主要内容,定期举办专题研讨会,由专家主持,邀请知名学者研讨相关课题。通过对党建文化的内涵、逻辑、主题、价值等方面的研究,深入挖掘伟大党建文化的精神。同时,高校之间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视频会议等方式举办全国性的高校专题研讨会,实现全国各大高校马克思主义专业教学方向的互联互通,利用大数据技术更高效地开展学术交流和研讨。各高校内部要组织教学单位积极开展党建文化和思政教育研究工作,以各教研室为小单位,举办党建精神主题研讨会,加深教师对党的建设的认识。大力弘扬党建精神,提高思想政治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另一方面,高校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将党建精神充分融入思政教学中。如听红歌、看红色影视作品等。通过活动将内隐教育与外显教育结合起来,将伟大的建党精神切实嵌入大学。

(三)依托教学活动,推动党建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首先,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党建团建活动,比如开展党员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学生干部观看教育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不仅有助于拓宽党建文化建设的覆盖面,也能在其引领下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进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其次,可以通过完善校园文化体系来发挥党建文化的作用,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结合各学院专业特色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凝聚力,激发师生爱校热情[9]。举办相关主题文艺晚会,鼓励学生和教师都去参与,每个人在参与的过程中都能将自己对党建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思考和创意点都融入进去,不仅能进一步深化学生和教师对“中国梦”的理解,也有助于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把党的建设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关键是教师。教师不仅要厘清理论、讲解透彻、生动活泼,还要用生动的案例打动学生,用身边的典型事例来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一方面,要结合高校各类思政课的特点,分类进行整合,将党的建设精神融入思政课。思想政治课程教师要增强问题意识,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对新问题及时给出最合理、最有力的回答,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学科属性。另一方面,要利用“互联网+”时代背景,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推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在微观层面,思想政治课堂要运用大数据工具,从学生最关心的方面出发,选择更精细、更具体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甚至结合学生的关注点,依托大数据,为学生提供符合专业学习特点的思想政治教学方案。例如,在讨论党的建国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精神时,采取看红色电影、听红故事、参观红色云博物馆等线上信息化方法实现教学目的。又比如可以把小组演讲和课堂讨论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教师的叙述、自我感悟和深刻体验,将中国共产党党建文化精神带入他们的思想。在宏观层面,依托宣传部门等机构,开展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网络平台上分享与伟大党建精神有关的内容。深化宣传内容,丰富宣传渠道,通过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将伟大的党的建设精神深入学生心中,引导学生正确指导自己的实践,以伟大的党的建设精神,实现知行合一。

六、结语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必须要有党建文化的引领,只有巩固了党建工作在学校的地位和作用,发挥了党建文化的功能与优势,才能稳定校园内部环境,构建起和谐的校园文化体系,才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进而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促进学生在多元文化思想下保持思想上的先进性、纯洁性,以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实现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育人互联网+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