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从以人为本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2-11-23黄梦佳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现代性共同体

黄梦佳

(1.上海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433;2.上海市医药学校,上海 200433)

一、引言

现代性是人类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结晶,是一个关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不同领域全过程的整体性概念。今天,“现代性”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持续发挥着作用。正如马歇尔·伯曼指出,现实中很多人也许没有听过“现代性”一词,但是这些人同样可以成为现代主义者。现代性作为一种广泛的术语引起当代国内外学术理论界不同学科众多学者的热烈探讨和极大关注。“现代性”在其发展历史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明成果,但同时不断引发各种矛盾和问题,尤其随着全球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全球现代性”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面对西方现代性的生成、拓展、遇挫,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西方现代性,运用马克思关于现代性问题的辩证分析得出的现代性理论,理性思考中国现代性发展的前景以及为全球现代性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二、西方现代性的本质:以资为本

现代性是一个出自西方的词,现代性的源头在西方。从时间划分看,现代性表征的是有别于过去传统社会的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它意味着完全挣脱旧时代束缚的一个全新的时代的来临,是现代之所以为现代的本质规定和核心标识。现代性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所在时代之根本属性,是现代化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有别于过去传统社会突出的特点,现代性作为现代化的结晶,同时也是现代化进一步发展的推动力。

(一)现代性的产生

现代性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是在社会外部环境和内部运行机制的共同作用下生成的。对现代性的考察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宗教神学,中世纪倡导以神性为核心的宗教,提出恶的人性预设,由此形成了神性操控人性,教条成为法则。中世纪逐渐成高扬神性、掩盖理性的时代特征。文艺复兴时代倡导以俗性为核心的宗教。从天国的宗教转向尘世的宗教这个过程是历史的进步,这种以俗性为内核的宗教也就是现代性,其中世俗性包括对商业、交换、货币、资本等的崇拜。在此过程中理性主体全面崛起并得到了内在巩固,理性获得前所未有的权利和地位,至此,一个由理性主导和支配的现时代确立了,开始建构起以理性为根基和原则的现代世界。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和突显、对理性的肯定和高扬,人们由对宗教神学的崇拜转向世俗社会,这些为现代性的生成提供了思想准备。

近代欧洲工业革命是现代性产生的现实基础。现代性的产生是随着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逐步出现、形成和发展,现代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也即现代性的历史。现代化是工业革命的产物,第一次工业革命在欧洲形成规模和趋势,标志着现代化浪潮的起步。19世纪中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到20世纪30年代,现代化浪潮席卷全世界范围。现代化表现为一个动态过程,不仅从空间层面快速铺开,而且还从内容层面逐步深富丰富,其内涵不仅包括最初工业、技术上的进步还包括了制度、思想的进步,概括来说现代化是相较于传统社会发生的一系列以工业文明、政治民主、思想理性等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社会变革发展趋势,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方向。

现代生产、资本和现代性三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现代生产的形成、资本的生成构成了现代性的主要成因和重要基础。在此意义上的现代性指向资本主义及其建立的现代生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可以说是建立在现代生产基础上资本运动的产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劳动者和他本人的劳动条件分离;二是劳动者一无所有只能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进行出售。这样的后果就是导致直接参与生产的劳动者角色转化为雇佣工人,社会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转化为资本家的资本。资本的特殊性在于它是能够产生剩余价值的价值,其实质是资本家对雇佣工人最大限度剥削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关系。资本一旦形成就会创造出增殖的前提条件,于是资本按照自己的增殖逻辑不断生产出自己的前提,拓展自己的疆域,巩固自己的统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的结合与运行使得现代性生成和持续发展,一方面,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实现增殖;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依靠资本的增殖本性不断实现扩大再生产。因此,资本逻辑成为西方现代性内在发展逻辑,表现为“以资为本”的本质特征。

(二)现代性的悖论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创立了划时代的成就,“资本的文明面之一是,它榨取这种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同以前的奴隶制、农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短时间创造的生产力比之前各个历史时期创造的生产力总量还要庞大,这方面的进步性是不能予以否定的。所以,西方现代性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中的开创的史诗般的贡献必须充分肯定。

回顾现代性的发展历史,始终存在难以克服的矛盾:进步与倒退、文明与野蛮、光明与黑暗、机遇与挑战,现代性在其本质就包含矛盾和困境。在西方现代化的过程中现代性逐渐暴露出其历史局限性,工业革命后形成的现代生产引入的机器、工厂制度,机器的出现淘汰了传统的手工劳动方式,一方面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机器控制了人类,人的主体性被削弱,成为机器的奴隶。造成这种矛盾究其原因是西方现代性“以资为本”的本质特征导致的,资本的逐利性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大限度地追求剩余价值。

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从“以资为本”的立场出发引起了诸如贫富差距悬殊、消费主义泛滥、生态环境恶化、人的精神世界空虚等一系列挑战:资本的逐利性和增殖逻辑必然会使西方这种“以资为本”的现代性发展遇到悖论,一方面资本的大量积累,资本家控制社会的资本,将资本投入再生产环节用于创造剩余价值目的是追逐利润最大化。另一方面贫困的快速加剧,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深刻揭露和抨击了劳动工人陷入异化怪圈:资本家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毫不留情地加强对劳动工人的剥削力度,导致工人生产的产品愈多,产品反过来钳制工人的力量愈大,工人自己生产的产品就这样成了异己的力量,工人为资本家创造的财富愈多自己反而愈贫困;这样的劳动充其量只能算是工人勉强维持自己活下去的手段,工人在这样的劳动中感受不到丝毫幸福,仅是为了养活自己被迫参加劳动而已。资本自带的逐利性和增殖逻辑固然会导致自然生态环境失衡。资本逻辑主导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大自然采取了蔑视态度,只是把大自然当作为实现自我增殖的工具性条件,从而对大自然进行肆意妄为、毫无节制地掠夺,打破了自然界内部的生态平衡性能。资本逻辑支配下的生产为了实现扩大再生产,于是一切生产活动不是为了生产需要而是以刺激和扩大消费展开,这样就激发了人们的消费欲望,人们的日常生活对商品越来越依赖,出现不是为了需求而是为了商品的符号象征意义过度消费,引起消费主义泛滥。资本逻辑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导致人们物化的生存方式,人们的精神世界空虚化。面对西方现代性出现的这种悖论,我们亟需重新考量现代性的实质究竟是什么?

三、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

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提出现代性理论,但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深入考察和研究,从马克思关于现代性的本质、特征和内容的阐述中,反映出他否定现代性、扬弃现代性的态度。马克思辩证地批判了西方现代性,他一方面充分肯定了西方现代性的重大历史意义,另一方面尖锐地揭露和抨击了由西方现代性引发的一连串连锁反应,马克思对现代性辩证批判目的是重建现代性的新形态。

(一)资本逻辑与现代性的扩展

正如马克思指出:“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2]在这个新时代中“人与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3]西方现代性是以资本逻辑为逻辑起点和核心的,资本逻辑是在资本的增殖本质强制下不停地进行自我生产、实现自我增殖,在这个过程中所内蕴的本质规律和必然趋势就是资本的增殖逻辑,用公式可以表示为:G—W—G′·G—W—G′·G—W—G′·G—W—G′……无限循环。以资本逻辑运行为准则的资本主义生产体系起源于欧洲,随着地理大发现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海外市场遍布世界各个角落,把全世界都纳入资本主义生产运行机制,资本逻辑逐渐伸向和支配全世界,全球化成为时代潮流和历史趋势。在马克思看来,西方现代性同样是以资本逻辑为运行机制,所以势必也将从地方性转向世界全球性。

在马克思看来,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从其发源地西欧逐渐拓展至全世界,究其原因可以发现,其终极动力是基于资本的逐利性和增殖本性即资本逻辑。资本为达到追求利润和实现自我增殖的企图,国内市场已经不能够满足资本的需要,于是就逐步将触角延长至全世界每一个角落以开发和拓展世界市场。为了把商品传送到世界各地,必然要不断更新生产工具和完善交通条件,从而可以把全部民族甚至最落后野蛮的民族都纳入到资本这个庞大系统中来,于是世界通过资本的中介而紧密关联在一起,由此形成了资本的世界历史。正是在资本逻辑的指引下,资本实现了在全球的逐利行动征服活动,使得全世界都加入到现代性的行列之中。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进程及其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在全球化时代被无限放大升级为全球现代性问题,直接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前途和人的生存境遇。所以,需要对现代性进行反思,解决现代性发展中的困境。

(二)解决现代性悖论的方案

根据唯物史观的观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作为人类历史发展基本规律,作为社会历史存在的西方现代性不是凭空出现的,它的产生有其特定社会历史条件和存在的合理性。当然也不是永恒的存在,也有它存在的限度和边界。因此,只有将现代性置于在社会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中辩证看待才能整体性把握。马克思认为,要解决现代性悖论还必须从资本主义社会内在基本矛盾着手,现代性的产生、发展源于资本的力量,因此终结现代性的力量也要从资本自身寻找,马克思找到了这种内在力量——资本自我否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运动使得资本自身得到发展,同时形成肢解资本的力量,最终走向自我消亡。

共产主义理论为破解现代性悖论提供了方案。依据生产关系要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上层建筑要与一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这一条社会历史基本发展规律,化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矛盾的途径是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于是共产主义必然会历史地出场,并完成对以资本为核心的西方现代性的扬弃和终结。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对共产主义运动有这样的说明,“随着基础即随着私有制的消灭,随着对生产实行共产主义的调节以及这种调节所带来的人们对于自己产品的异己关系的消灭,供求关系的威力也将消失,人们将使交换、生产及他们发生相互关系的方式重新受自己的支配。”[4]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的本质:以人为本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态势,现代性作为现代化的结晶是任何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普遍性问题。现代性虽然先在西方生成和发展,但是现代性的形式是多样的,不能在现代性和资本主义之间画等号。现代性作为一个全球问题,中国当然不可避免面临对这个时代课题做出回应。中国的现代性从起初懵懂状态阶段对西方现代性的模仿逐渐走向独立清晰阶段,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辩证地认识和批判了西方现代性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牢牢立足于当下中国现代性发育和发展的生活实践,创造性探索和创新性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这种感性活动的确定性深刻地反映在中国工业化、货币化、市场化以及世界交往的进程实践。

(一)“以人为本”对“以资为本”的超越

中国现代性是有别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性,是伴随中国的现代化实践建构起来的。回顾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全过程,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自然深深地打上了“人本”的印记,从“人本”而不是“资本”的立场出发,构成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发展的鲜明特征和优越性。

其实,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提出了“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体的存在”[4],依据唯物史观的观点,“现实的个人”作为一切考察历史的出发点,作为现代性的发展的逻辑起点。“现实的个人”是活生生的“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坚持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人民至上”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取得重大成就的十大经验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坚持“以人为本”的立场,西方现代性追求资本至上的价值取向,国家治理体系依附并服务于资本,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与西方现代性在价值取向方面的根本差别,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以人为本”的本质特征是对西方现代性“以资为本”最突出的超越,中国从“以人为本”现代性的逻辑起点出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到实行改革开放,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二)“以人为本”的现代性发展新方向

《尚书》中提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中华民族历史传统文化自古就强调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坚持把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以人为本”理念在中国共产党的整体价值坐标中一直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无论是革命年代、探索建设阶段还是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探索和建构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治理体系,充分利用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为人民核心利益服务。在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的特殊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义无反顾秉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第一时间就亮明立场,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升到首位,经过全国各族人民同舟共济科学防疫、精准施策,世界范围内我国在最短时间内控制住疫情,世界卫生组织高度评价中国抗疫成果。中国抗疫的阶段性成果和成功经验为全球抗疫争取了宝贵时间,提供了中国援助,传播了中国理念,这也再次有力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的优越性,也必将成为今后现代性发展的新方向。在党的领导下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程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为全球现代性发展提供了新方向。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的进阶: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一直都是负责任的大国,时刻关注世界的发展,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个全球性问题,中国给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从民族视野上升到全球视野意味着人民性上升为人类性,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这种上升性的产物,是“以人为本”基础上的现代性路向的2.0进阶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的独具性创造,同时也为全球现代性发展提供了巨大贡献。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现代性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代性本来就内含全球性特征,随着地理大发现和世界市场的形成,现代性在全世界范围内逐渐生成、蔓延、发展,正如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于是,“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3],民族史向世界史的转变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因此,现代性在全世界范围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互联网+的强力势头,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可谓是“唇齿相依,荣辱与共”,在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命运共同体里任何国家都不可能脱离出去而单独存在和发展。

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推进,社会变革的不断加深,现代性所到之处的人的心智发展遇到了麻烦或者说受到了污染。在工业主义地充斥下人成为机器,机器是人类劳动的劳动对象化存在,是对人的对象化劳动的肯定,是对对象化劳动存在的崇拜。工业革命的兴起意味着异化的开始,伴随工业革命的走向深处,机器对人的管控程度达到了极致。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具体揭示了异化的四个方面的具体表现,概括起来就是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者与劳动的异化,劳动者以及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人和人的异化。在这样全面异化下必然产生一系列全球问题:富裕与贫穷共生、和平与战争并存、进步与倒退并行。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问题,世界现代性体系呼唤新的调整和创新。现实中时代的发展呼唤一种更适合全球治理的现代性运行机制,人类命运共同体就这样应运而生,为全球现代性提供了一种新型的体系。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破解世界现代性问题的中国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有其深厚的理论底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崇整体主义精神、追求命运共同体意识以及大同思想与和合共生的理念。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发表主旨演讲时提出应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难题,中国给出的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享共赢。

中国方案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战略、策略的提出和推进,倡导世界各国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机制是高于国家、民族本位利益之上,超越了西方资本现代性。在现代性的发展方式与路径选择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案坚持“以人类为本”的理念,这既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以资为本”原则的超越,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以人为本”理念的升华与全球重塑。实践证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以其合理性和优越性在世界现代性问题领域的认同度越来越高。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是在中国道路的发展的实践基础提出的,中国道路是一条有别于资本主义道路并且是更具优越性的道路。资本主义道路是以资本扩张为中心、形成了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和行动指南,在国际治理体系中推行霸权主义、单边主义、零和博弈。人类命运共同体扬弃了西方现代性理论从个体本位出发点,以作为个体的民族国家与作为整体的世界达到和谐统一作为立场和出发点。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世界现代性的最新发展,其目标是既实现民族国家的现代化又实现全球现代文明的统一发展,而不是仅局限于小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形成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国际治理新格局。在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过程中,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欢迎世界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与大家分享发展机遇,促进共同发展。在应对全球新冠疫情中,反观西方“甩锅”、伺机制裁他国的行为,中国向世界奉献抗疫经验、向多国分派医疗专家组、无条件捐赠抗疫物资、疫苗科研攻关,倡导国际社会团结携手共同抗疫,建构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现代性方案,从共产主义的全球视野出发,立足人类立场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向度,赋予各个民族国家以平等的地位和交往的权利,致力于人类共同的前途和命运,顺应了各国人民追求团结、合作和共赢的发展需求,顺应全球化时代现代性的发展方向,紧扣全球现代性危机,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的优势,必然会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中国必将为人类现代化事业和现代性培育提供独具特色和优势的中国智慧。

六、结语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准确理解现代性、系统反思西方现代性、建构新型现代性是一项紧迫且必要的时代课题。现代性不仅是一个事实判断,是人类过去几百年所经历的现代化历史的结果,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但也导致了一系列重大危机;现代性也是一种价值判断,是以实现人的全人类的解放为目标旨趣;同时还是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现代性问题成为人们持续关注的焦点,一方面是现代性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另一方面是现代性日益暴露了其内在矛盾和困境。对此,马克思在分析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中掌握了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内在矛盾,为克服资本主义现代性悖论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中国在思考建构现代性中,以马克思现代性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立场,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现代性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以及建构全球现代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现代性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对资本主义及其发展趋势辛勤探索的力作
——《资本主义及其发展趋势的比较研究——基于国际理论家的视角》评述
爱的共同体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牛仔少年的孤独:论《骏马》中现代性对西部空间的争夺
也谈现当代诗词的“入史”及所谓“现代性”的问题
也谈现当代诗词“入史” 及所谓“现代性”问题
《米花之味》:现代性焦虑的现实书写与文化表达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