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消费文化建设的百年探索和基本经验

2022-11-23施承成

关键词:消费建设文化

施承成

(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着重强调:“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69。换言之,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中国共产党消费文化建设是党领导百年社会消费实践的综合表现,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宝贵资源,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因素之一。具体而言,中国共产党消费文化建设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力量的中国共产党对何为消费、为何消费及如何消费的认识而形成的消费思想、消费理念和消费道德,并将这些理论认识在整个党内得以认可和传承,进而通过一定的形式传递或灌输于全体社会成员,从而引导和规范其消费思想和行为的活动。回溯百年历史,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繁荣兴盛消费文化的建设道路上,紧跟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历经一个复杂的循序渐进的推进过程,总体表现为从物质消费层面的探索,扩展到精神消费层面的发展,进而升级到生态消费层面的优化,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消费文化建设系统。

作为一种显性的社会文化现象,20 世纪90 年代初学术界开始关注消费文化。随着21 世纪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消费文化成为研究热点。大多数学者集中以经济学、社会学为理论背景,就消费与社会转型、消费文化变迁等问题展开考察,并形成了相应的消费文化理论。然而,目前关涉党的消费文化的研究略显微薄,具有代表性的如学者曾薇分析了党的消费思想演进历程,学者柴勇则从理论层面分析了党的消费文化内涵、历史脉络、现实诉求,其他学者则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文化,探讨其特征、内涵、主要内容、建设路径、建设方法论、创新价值等,而对于百年史的整体性展示迄今尚无研究成果。鉴于此,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爬梳党的消费文化建设的百年探索历程,总结建设的基本经验,对丰富消费文化的研究,对推动全党全社会统一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对全面抵制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消费文化建设的初步探索

1921-1949 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救国救民伟大壮举的历史时期,也是党对消费文化进行初步认识和探索的时期。党在成立之初,提出“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的革命纲领,旗帜鲜明地从“共同富裕”的层面确立了党的消费文化建设方向。然而,面对这一时期革命战争的现实考验,党的消费文化建设的“共同富裕”目标无法实现,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成为首要任务。

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克服经济困难,赢得革命胜利,成了党不能回避的重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红军一边参加战斗,一边在“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下,自力更生,发动大生产运动。通过发展生产,以“解决粮食和衣服、砂糖、纸张等日常用品的原料即棉、麻、蔗、竹等的供给问题”[2]131,以及根据地不能生产的食盐、煤油等工业品供给问题,有效保障了红军的给养以及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此外,中共中央结合当时的经济条件,为引导和规范党内军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制定了相应的分配制度。在国家财政分配上,中共中央制定了“生产第一,分配第二;收入第一,支出第二。保证需要,是军队第一,学校第二,机关第三”[3]289的分配总方针。在具体人员分配上,中共中央对从事党的工作的一切人员实行整体平均的生活供给制;对农民群众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分配政策,通过减租减息,减轻农民的负担,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以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对工厂职工的收入分配,党中央强调必须克服平均主义,实行“以计件累进工资制”[4]464的按劳分配方针。此分配方针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根本原则,“耕者有其田”及“计件累进工资制”在保障了人民最低限度的生活需要的同时争取使群众生活有适度改善,“生活供给制”在减轻群众的负担的同时保证士兵的给养和装备,为赢得革命胜利奠定基础。

此外,中国共产党人一方面积极发展生产,一方面带头克己为民,节衣缩食。为了弘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消费价值观念,中国共产党多措并举。首先党和政府的财政支出上遵循节省的原则,实行精兵简政的方针,成立“中央政府节约经济委员会”,在党内开展节省粮食节约经费和物资的运动。其次开展反浪费、反腐败运动。党中央成立中央党务委员会和建立发动群众检举的控告局,双管齐下同浪费和腐败消费行为作斗争;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度,防止和惩罚党员干部的贪污浪费行为。再次开展党内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作风,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通过创办《红色中华》《青年实话》《红星》等红色报纸杂志,出版红色书籍,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优良作风大力宣传和颂扬,对贪污浪费现象进行有力地鞭挞。最后通过创建典型模范,使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变成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看得见的现实。这些政策方针的实行使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同时也形成了党在生活消费领域的价值观念。中国共产党清醒地认识到,变革腐朽的消费文化的领导权,就是要建立没有剥削、没有浪费、没有腐败消费行为的先进政党。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消费文化建设呈现以下特点:第一,作为局部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消费文化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以满足军民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为本质要求,以争取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革命的支持和拥护为直接目的,强调消费文化服务政治任务的作用。第二,党对消费的认识处于自然属性阶段,即满足人民群众生理需要是消费的第一大要务。因而,党的消费文化建设总体上体现为表层结构的物质文化属性。第三,党的消费文化建设主体主要集中于局部执政区域内的广大党员和群众,大力倡导发展生产、厉行节约的消费理念,在党内实行“生活供给制”的消费分配制度,具有“节制消费”的文化特性。历史地看,这一时期党的消费文化建设适应当时国情和时代环境的要求,也为即将开始的新的历史时期的消费文化建设准备思想基础。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消费文化建设的曲折发展

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这一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百废待举的国内情况,为使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建立强有力的国防,党确立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总战略,这成为党的消费文化建设的现实背景。

建立初期的新中国,在落后的生产力,有限的资金,匮乏的资源的条件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党必须提高重工业发展的资金和资源的积累,相应地就会减少生活消费的资金和资源。因而,党形成了“高积累、低消费、先生产、后生活”的“抑制消费”的思想观念,同时也成为这一时期党的消费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在此思想指导下,党中央倡导树立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建国方针和消费理念。毛泽东强调:“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5]240因此,党提出要大量节减国家机构经费,办工厂、办商店、办一切国营事业和合作社事业,都要执行勤俭的原则;强调“一切从事国家工作、党务工作和人民团体工作的党员,利用职权实行贪污和实行浪费,都是严重的犯罪行为”[6]208;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要勤俭持家。可以看出,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作为强国富民的建国方针,作为消费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从国家公共开支到个人消费,从党员领导干部到普通群众,都必须践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消费理念。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党中央意识到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高积累,低消费”的消费政策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人为地抹杀了市场调节作用的问题,使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极大的损害。为此,毛泽东指出“生产、生活同时抓,两条腿走路,不要片面性。”[5]452八大会议上,党中央指出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关系到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协调发展,提出积累和消费均衡发展的思想。同时强调在制定与消费相关的税收、物价、工资等收益分配方面的政策时,指出“应当既能够保证社会建设所需要的资金积累,又能够保证人民生活的逐步改善。”[7]347这些论述不仅表明党中央积累和消费均衡发展的思想,而且彰显了党在制定经济政策时重视积累和消费的紧密联系。然而这一正确思想,由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的发生没能贯彻落实。

这一时期,党中央还制定相应的社会制度加以确定和强化。在个人收入分配上,党和国家为了积累重工业发展的资金,对全国职工的工资标准进行统一管理,并正式实行低工资政策。在消费资料分配上,对全国人民的粮食、棉花、食用油等生活消费产品实行统购统销和票证政策的制度,由党对人民在基本生活消费产品上的内容和数量进行计划和配给。在公共消费领域,党中央确立了对劳动保险、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公费医疗制度、职工的子女教育、住房分配、生活及文化方面的服务、女职工生育保险等的相关的社会福利制度。[8]324通过思想动员和政治教育的方法,深入城镇的机关、团体、学校、企业和事业单位,以及农村的人民公社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自觉树立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从而促使全国人民“养成以艰苦朴素为荣、以奢侈浪费为耻的社会风气”[9]536,这些社会制度和措施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个人生活消费,使得全国人民在一定时期内处于低水平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单一的消费方式和消费模式,但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对于国家积累资金、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消费文化建设具有四个特点:第一,从消费文化建设主体上看,党的消费文化建设主体从党员干部扩大到全国人民,相应地建设路径也被拓宽。第二,党结合新中国的政治状况、经济状况,将勤俭建国和反贪污浪费的合理消费理念上升为建国方针,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消费政策,从而形成了“抑制消费”的文化建设思路,有助于推动优先发展重工业。第三,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党从社会大生产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到消费与积累、分配、交换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系列正确的观点和政策。第四,加大对党的消费文化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节约为荣、浪费可耻的消费道德风尚。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消费文化建设的转型调整

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将党的工作调整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在党的十三大上,党制定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部署: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10]16显然,这三步走战略目标不仅体现了生产与消费、生产与生活并重的思想,而且体现了党领导人民逐步“实现温饱消费、小康消费和全面小康消费三大消费目标”[11]487的美好愿景。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创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总结上一时期消费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从政治、经济两个维度正视消费在社会建设中的价值和地位,在继承勤俭消费文化的基础上形成适度消费的文化。改革开放初期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活动,使党和人民形成敢于追求消费生活的思想意识;1986 年党内开展“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消除因对外开放带来的西方腐朽消费主义思潮的侵蚀。党中央强调我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号召党员干部要起到带头模范作用,以良好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在“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新八字方针的指导下,调整国民经济结构按照农、轻、重的顺序进行发展,加大粮食、农副产品和轻纺工业的投资比例,废除统购统销票证制度,提高工人和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并实行奖金制度,增加公共消费领域的补贴收入,建立粮食批发市场和贸易中心。这一系列措施和制度改革不仅丰富了消费品市场,给予人民群众自由选择消费市场和消费品的权利,而且提升了人民的消费能力。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体现了党中央对提高消费质量和完善消费结构的价值追求。

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时期,受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影响,导致国内出现商品和企业产能过剩,市场需求不足的情况。为了保持快速健康的经济发展态势,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指出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应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目的。“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使全国人民过上小康生活,并逐步向更高的水平前进。努力增加城乡居民实际收入、拓宽消费领域,引导合理消费。在改善物质生活的同时,充实精神生活,美化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特别是改善居住、卫生、交通和通信条件,扩大服务性消费。”[12]29这一重要论述,反映党中央对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体现该时期扩大内需、合理消费文化的建设目标。党中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我们的消费要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反对脱离实际的高消费。为了引导人民合理消费,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包括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开办信贷消费业务、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等措施,以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当然,合理消费不能仅仅依靠制度来规范,还需要精神上的滋养。基于此,全党开展“三讲教育”活动,全社会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使全党全社会形成“以艰苦奋斗、勤俭朴素为荣,以铺张浪费、奢侈挥霍为耻”[13]14的良好风尚。此外党还制定《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行为的若干规定》,提出了制止奢侈浪费的八项规定,以消除不合理消费现象。

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和协调发展新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和谐社会的构想,倡导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成为消费文化建设的主线。这里的可持续的发展观,在消费领域,就是要求人民的各种消费也必须具有可持续性。对于党内,党中央要求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促进党的优良作风可持续发展。对于党外,党中央倡导人们进行的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都要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出发点而展开,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此后,为了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党中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合理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二是在分配制度上,坚持将劳动要素与生产要素结合起来,调动更多的生产要素投入生产和经营,从而扩大就业,并提高劳动者收入,保障不同方面群众的基本生活消费。三是重点培育金融、劳动力、房地产、技术和信息市场,提供多样化的消费产品和服务需要,扩大消费领域和完善消费结构。四是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增加农业发展补贴,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促进城乡居民增加收入,提高消费水平。五是进一步扩大对教育、医疗、住房建设、城乡基础设施以及科教文卫各项事业的投资力度,九年义务教育在全国城乡的实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全面覆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实施、自住房消费政策的支持、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和规范,广播电视“村村通”以及农家书屋建设等,既拓展消费领域,也体现党中央“可持续消费”文化建设的目标导向。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消费文化建设取得进一步发展:首先,通过解放思想,进一步认识到消费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作用,倡导树立以“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为核心的适度、合理、可持续的消费理念。其次,对消费的认识上升到社会结构层面,倡导文明消费,注重完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消费结构,提出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消费方式。再次,增加公共消费的投入,促进消费公平,通过提高国民收入、壮大消费热点、完善消费环境等方面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总体上看,党对消费的认识形成了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的消费思想。这些成果在推进党的消费文化建设的同时,也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四、新时代党的消费文化建设的升级优化

十八大以后,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的新时代,党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新常态下力求我国经济增长从重速度发展向重质量发展转变,内在地要求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的消费方式,以推动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向合理化方向发展。随着我国主要矛盾由“需要”与“生产”的矛盾向“需要”与“发展”之间的矛盾转变,也就意味着人民群众对消费产品和服务消费需求呈现出个性化和多样化特征,从追求“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对于这一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要求要不断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扩大消费内需制度。可见,这是党中央从消费政策角度,对新时代“消费什么、如何发展消费”的深刻思考。

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新华社和人民日报上的关于餐饮浪费和公款消费的文章作了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重要批示。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把反对奢靡之风作为新时代条件下全面从严治党的着力点,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党内法规,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消费理念上升为全体共产党员廉洁自律的规范原则,同时对违反该规范原则作出严格的处分规定。党中央领导人率先垂范,无论是各种会议,还是外出调研,都身体力行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的消费理念。党中央强调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各人民团体、国有企业的各级领导干部,发挥带头作用,严格落实各项节约措施。

建设生态文明的自然环境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解决粗放型生产方式和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根本方法。因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着重引导全社会形成文明的、健康的、绿色的生活消费模式和生产消费方式。在这一思想引领下,节能、绿色、环保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增加,共享经济、互联网+零售、服务租赁、二手交易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全国人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发起了光盘行动、低碳出行的生活消费模式。这些全面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改进党风民风的一贯做法,进一步促进了从领导干部到人民群众对健康理性的消费理念的拥护和执行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居民吃穿用住行消费和各种服务消费,从供给的源头出发,以增加品种、提升品质、创建品牌为着力点,以创新驱动发展新兴消费业态为重点,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人民满意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宗旨,必须加强质量标准监督体制以及消费评价体系,不断完善个人信贷业务和企业信贷业务,多渠道加大消费者权益宣传和教育,创造生态文明的消费环境。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是人民群众敢于消费的强大后盾。为此,党中央推出“构建家庭、社区以及医养相结合的新型老龄服务业体系”[14]3,“优化教育资源配置”[15]366及“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16]46的教育制度,建立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分级诊疗制度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14]3等社会保障机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强化消费政策配套和宣传引导,提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完善财税金融土地配套政策”“优化消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加强消费统计监测”“健全消费宣传推介和信息引导机制”[17]16-19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战略,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促进消费体制机制改革。

进入新时代,党的消费文化建设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大局中,显得更加全面和完备。第一,人类消费实质上就是对资源的消耗,倡导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文化建设的准则。第二,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阐发消费发展的问题,表明党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一社会再生产四环节的认识升华。第三,紧紧抓住民生问题,加强党的消费文化建设。民生与消费是一个铜板的两面,缺一不可。消费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更是体现为满足美好生活而主动选择健康合理消费行为的意义所在。

五、中国共产党百年消费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百年的艰苦奋斗,百年的筚路蓝缕,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展开了颇具特色的消费文化建设,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文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一)坚持科学消费理论的指导地位是党消费文化建设的关键原则

马克思从唯物史观出发,指出:“消费的本质是人们处于一定的环境中,在一定观念的影响和支配下,利用消费客体以满足主体自身生存、享受和发展等需要的过程。”[18]10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消费本质上具有文化特性,环境和观念的不同,表现出生存型、享乐型、发展型等不同层次的消费需要。

百年征程中,党的消费文化建设,始终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的科学消费理论的指导下进行。革命战争时期,领导人民群众进行人民解放、民族独立的革命斗争是党的中心任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消费思想的指导下,消费文化建设彰显出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生存需要为主旨,以“克己为民、舍生取义”为主题的革命英雄主义价值观。建设时期,领导人民群众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党的中心任务,消费文化建设展现出以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为原则,以“发展工业、勤俭节约”为主题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思想的指导下,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改革、开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党的中心任务,消费文化建设在转型调整中呈现多元的特征。无论是革命时期的克己为民的革命英雄主义价值观,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抑或是改革开放后的多元消费价值观,再或是新时代提出的健康、合理、绿色的消费价值观,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时代要求和中国实际提出来的,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强有力地发挥了消费文化的凝聚人心的重大作用。由此可见,党的消费文化建设所凸显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巨大动力。

(二)坚持人民群众的政治立场是党的消费文化建设的价值目标

马克思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9]43这一重要思想不仅明确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一切运动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而且表明无产阶级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换言之,党领导的消费文化建设当然也是坚持人民群众的政治立场。

人民是消费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消费文化建设的价值所在。党成立以来,党的消费文化建设一直秉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发展路线。改革开放前,党的消费文化建设始终围绕着关心群众的生活为主题主线,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发展生产、开展厉行节约运动。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所倡导全党全社会树立适度、合理、可持续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还是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目标所倡导树立的健康、绿色、科学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都体现党的消费文化建设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回答了为谁建、谁来建的基本问题。正是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政治立场,党的消费文化建设才得以从曲折发展中转型调整和升级优化。

(三)坚持科学消费理念的传播弘扬是党的消费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在消费文化建设过程中,消费理念作为消费主体进行消费活动的价值取向和根本观点,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消费内容和消费方式。消费理念的弘扬传播是消费文化功能得以实现的有效途径,因而必须把握好正确、科学的舆论导向。

中国共产党从领导人民夺取政权的革命党到成为掌握新中国政权的执政党,一以贯之地重视对科学消费理念的有效传播和弘扬,努力使节俭、适度、合理、健康的消费理念在全党全社会蔚然成风,从而凝聚全党、教育人民。无论是革命时期借助革命性、鼓动性的宣传手段,如群众运动、标语口号、革命歌曲、党报党刊所传播的“节制消费”的消费理念,还是新中国成立后借助教育性、常态化的宣传手段,如理论教育、广播电台、媒体报道、文艺表演所传播的“抑制消费”的消费理念,抑或是改革开放后借助科学化、法治化、制度化的宣传手段,如电视电影、智能手机、虚拟现代技术,所传播的合理消费、健康消费、绿色消费,都是党顺应历史潮流,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宣传工作理论、方法和手段与特定社会历史环境下消费文化建设的路径相吻合、相依赖的产物,具有实效性、科学性。因此,党的消费理念作为消费文化建设的核心,只有通过有效的传播途径,才能让人们感知并认同其中蕴藏的精神实质。同样,只有通过有效的传播途径,才能使党的消费文化所蕴含的文化形式形成示范而辐射到全党全社会。

(四)坚持消费制度的规范引领是党的消费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消费制度的建立健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消费文化得以良性发展的力量所在。中国共产党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建设改革时期,都始终把建立健全消费制度作为消费文化建设的重点,引领和规范人们的消费活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围绕着革命需要,对党政军民消费什么,怎么消费形成一定的认识,制定了相应的“节制消费”的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制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总路线和总任务,为此实行勤俭建国的方针,“重积累、轻消费”的经济政策,“按劳分配”制度,以及“统购”“统销”等配套制度体制。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明确指出消费在社会经济运行中的重要地位,制定并实施适度消费的政策,使消费回到社会生产中应有的位置。进入21 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中国共产党更加重视消费制度对居民消费生活的引领规范作用,提出坚持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方针,围绕消费能力、消费预期、消费热点和消费环境等制定政策措施。十八大以来,党积极应对经济新常态下的新消费,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消费细分市场、消费品质量标准和消费信用体系、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消费法律法规等方面建立健全消费制度,以促进扩大消费体制机制的进一步完善,调动人民群众消费的积极性,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可见,坚持消费制度的规范引领是党的消费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结语

消费文化作为一种具体文化形态,对于人们消费认知标准和行为准则的引导和规范,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整体发展均具有推动作用。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消费文化建设在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的指导下,立足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时代背景、历史任务,密切联系群众,历经初步探索、曲折发展、转型调整、升级优化的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积累了丰厚的历史经验,并形成了指导消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在建设理论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的理论创新,为中国共产党消费文化建设提供牢靠的思想资源;在建设路径上,一是党时刻把握消费文化建设与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与时代特征相适应的消费文化;二是从党员干部的局部主体建设到全国人民的整体动员,努力实现消费文化建设的先进性与广泛性的有机结合;三是结合现实环境,始终坚持加强党的消费文化宣传载体建设,以及加大党的消费文化宣传力度。在建设价值取向上,一是党的消费文化建设是为了获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需要,二是为了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三是为了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的统一。

总的说来,党在消费认识、消费观念、消费制度等领域的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既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从“节制消费”到“正视消费”,再到“鼓励消费”以及“扩大消费”的升华认识,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消费文化建设自我革命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全新的历史方位下,把握中国共产党消费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有助于我们充分认识消费文化的建设规律,有助于我们客观分析消费文化建设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坚持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对中国共产党消费文化建设的指导地位,坚持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终极目标和根本出发点,加强消费制度建设,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文化的滋养,以期全国人民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文化的共同认识以及行动自觉,是党和人民在未来时期共同奋斗的目标。

猜你喜欢

消费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谁远谁近?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消费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