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蚕神信仰习俗初探
2022-11-23王海娜
王海娜
(佛山市博物馆,广东 佛山 528000)
佛山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境内地势平缓,多为冲积平原,河渠纵横。北宋时期,南海县修筑的“桑园围”地跨佛山市南海、顺德两区,由北江、西江大堤合围而成的区域性水利工程,历史上因种植大片桑树而得名。明清时期,当地发展了“桑基鱼塘”综合利用土地的生态农业模式,“近年业蚕之家,将洼田挖深取泥,覆四周为基,中凹下为塘,基六塘四,基种桑,塘蓄鱼,桑叶饲蚕,蚕矢饲鱼,两利俱全,十倍禾稼。”[1]30清同治十二年(1873),陈启沅在家乡南海西樵镇简村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民族机械缫丝厂——继昌隆缫丝厂,促进了机器缫丝业的大发展,使珠江三角洲走上了蚕桑专业化的生产道路。佛山市南海、顺德两区曾是蚕桑业的重要生产基地,当地蚕农从事种桑养蚕缫丝等生产活动都要祭祀蚕神。
一、佛山信仰的蚕神及传说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桑养蚕的国家,在男耕女织的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中,蚕桑业占有重要的地位,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普通的蚕农都信仰蚕神。全国的蚕业产区广布,各地因地域和文化的差异,信奉的蚕神也不尽相同。元代王祯所著《农书》卷二十二记载:“蚕神,天驷也。天文辰为龙,蚕辰生又与马同气,谓天驷即蚕神也。淮南王《蚕经》云:‘黄帝元妃西陵氏始蚕。’至汉祀宛窳妇人、寓氏公主。蜀有蚕女马头娘,此历代所祭不同。然天驷为蚕精,元妃西陵氏为先蚕,实为要典。若夫汉祭宛窳寓氏公主妇人,蜀有蚕女马头娘,又有谓三娘为蚕母者,此后世之溢典也。然古今所传立像而祭,不可遗阙,故并附之。”[2]624《农书》一书中,除了对不同的蚕神进行文字介绍外,还绘有各个蚕神的具体形象,包括天驷星、黄帝元妃西陵氏始蚕、马头娘、宛窳妇人、寓氏公主、大姑、三姑、蚕母。
佛山民间信仰的蚕神主要为凌氏、马氏、邓氏三位蚕姑娘娘。其中,凌氏蚕姑娘娘为黄帝正妃西陵氏嫘祖。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是标志着我国原始社会由初级进入高级,从野蛮走向文明的一个重要转折点。[3]这一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成为中国蚕桑业的起源地。《周易·系辞下》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孔颖达《疏》云:“垂衣裳者,以前衣皮,其制短小,今衣丝麻布帛,所作衣裳,其制长大,故云垂衣裳也”。[4]352因此,后人将养蚕和丝织技术的发明归功于黄帝正妃嫘祖。《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正义》云:“西陵,国名也。”[5]10南北朝时期,嫘祖已被作为蚕神供奉,北周皇后曾亲自拜祭先蚕,如《隋书·礼仪志》所记:“以一太牢亲祭,进奠先蚕西陵氏神。”[6]145宋元明清各朝代,黄帝正妃嫘祖作为正统的蚕神逐渐流行,各王朝的皇后于先蚕坛祭拜先蚕,也成为民间广泛信仰的蚕神。清宣统《南海县志·建置略》记载:“华先师庙,在九江北方龙涌市,祀汉征士华佗。乾隆间建,嘉庆己未重修,道光辛巳毁于司祝不谨,旋即建复。……华先师庙宅三社之中,滨海北向,其灵最著,庙以内并祀慈悲大士先蚕西陵氏及土地之神。”[7]35另外,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收藏的民国时期佛山木版年画《蚕姑娘娘》的神龛上部刻有“西陵圣母蚕姑娘娘”字样。由此可见,黄帝正妃西陵氏嫘祖是佛山蚕农供奉的蚕神之一,被称为凌氏蚕姑娘娘。
佛山民间信仰的马氏蚕姑娘娘源自古蜀地区的马头娘传说。东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四记载:“旧说太古之时,有大人远征,家无余人,唯有一女。牡马一匹,女亲养之。穷居幽处思念其父,乃戏马曰:‘尔能为我迎得父还,吾将嫁汝。’马既承此言,乃绝缰而去,径至父所。父见马惊喜……亟乘以归。为畜生有非常之情,故厚加刍养。马不肯食,每见女出入,辄喜怒奋击。如此非一。父怪之,密以问女。女具以告父……于是伏弩射杀之,暴皮于庭。父行,女与邻女于皮所戏,以足蹙之日:‘汝是畜生,而欲取人为妇耶?招此屠剥,如何自苦?’言未及竟,马皮蹶然而起,卷女以行。……后经数日,得于大树枝间,女及马皮尽化为蚕,而绩于树上。其茧纶理厚大,异于常蚕。邻妇取而养之,其收数倍。因名其树曰桑。桑者,丧也。由斯百姓种之,今世所养是也。”[8]116据此可知,晋代已有“女化蚕”的马头娘传说。唐宋时期,蜀中地区的寺观流行供奉马头娘,江南地区将马头娘称为马明王、马明菩萨等。清代同治年间学海堂学长樊封《南海百咏续编·紫姑井》云:“二樵岚霭远相望,遇合机缘久自彰。博得红丁黄女口,恩光不让马头娘。”[9]27从这首竹枝词的最后一句可以判断,清代同治年间南海西樵山附近的蚕农有祭祀马头娘的习俗。由此可知,马头娘也是佛山蚕农供奉的蚕神之一,被称为马氏蚕姑娘娘。
佛山民间信仰的邓氏蚕姑娘娘相传为佛山本地的养蚕能手邓宪忠。《南海县续志》记载:“邓宪忠,南海沙头人,游肇庆至鹿步墟,地宜桑蚕而土人未尝业此。宪携种往,教之治具,于是植桑、饲蚕、缫丝渐广其传,而桑蚕之利兴,家祀宪忠以为蚕神。”[10]于是,佛山蚕农将本地精通蚕技和推广能手的邓宪忠作为蚕神祭祀,被称为邓氏蚕姑娘娘。
佛山的蚕桑从业者根据自身的信仰需要,将来自中原的蚕神黄帝正妃西陵氏嫘祖和来自蜀地的马头娘进行了地方化的创造,并将西陵氏嫘祖、马头娘与本地的养蚕能手邓宪忠统称为蚕姑娘娘或三娘。清代顺德人鹧鸪山樵《龙山乡竹枝词》亦云:“万人如海斗新妆,看剧争登第一行。隐隐中情因客热,赧颜先自嚼槟榔。……庙拜三娘逐队忙,金兰爱结忽参商。仙灵否是吴宫女,管领群花作战场。”[9]239清代顺德人赖振寰《龙山乡竹枝词》云:“缫丝工价柳塘夸,半愿无郎蒂并花。不肯春光归管领,出墙终怕过人家。……绿衣黄里事诚非,妒甚刻眉理亦违。红妆爱拜三娘庙,盍咏葛累礼后妃。”[9]252这两首竹枝词中,都有关于顺德龙山地区缫丝女工去庙里拜祭蚕神三娘的记载。
佛山地区的大多数蚕姑庙将嫘祖、马头娘与邓宪忠三尊蚕神一起供奉,通常共用一个神位牌,如“西山圣母凌马邓蚕姑娘”“西山大胜凌马邓氏蚕姑娘娘”“西山大圣凌马邓氏蚕姑娘娘”等。有的庙宇只供奉一尊蚕姑娘娘神像或蚕姑娘娘神位牌,也有的庙宇供奉两尊蚕姑娘娘神像。蚕姑庙里具体供奉哪几尊蚕姑娘娘,完全由当地的蚕农根据自己的信仰需求而定,没有统一的说法和标准。这些不同的蚕姑娘娘供奉方式,说明了佛山地区蚕桑从业者关于蚕神信仰的民间性和随意性。
在顺德乐从镇沙边村,至今仍流传着关于蚕姑娘娘的本地传说。相传,当年村庄内一户以耕塘种桑为主的贫苦人家,育有三个女儿。一天,三姐妹偶然发现有一条条白色小虫子在桑树上吃叶,便把这些小虫子拿回家。开始时,她们不以为然,想把虫子扔掉作罢,但又舍不得,于是就让它们在桑枝上随意爬动。过了一段时间后,她们惊讶地发现,这些小虫子居然能吐出一条条又长又韧的白丝,并结成茧。她们顿然意识到这些是生丝,于是开始琢磨缫丝技术。村人得闻此事,纷纷上门拜访求教。三位姑娘因种桑养蚕技术精湛,又精通缫丝,更乐于教导村民,深得附近村民的爱戴。后来,为怀念终身不嫁、传播缫丝技术的三位姑娘,村民为她们修建一座蚕姑庙,用来供奉三位蚕姑娘娘。乐从镇沙边村关于蚕姑娘娘的传说,明显吸收和借鉴了有关嫘祖教民养蚕和丝织的传说,并将发明养蚕缫丝的黄帝正妃嫘祖改编为本地农家三位姑娘,从而增强本地蚕神信仰的亲民性和大众性。
20 世纪80 年代以后,佛山地区随着产业的调整已经不再种桑养蚕,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仍坚持到庙里拜祭蚕姑娘娘,然而她们并不关心拜祭的蚕姑娘娘具体是哪位蚕神,只是将其统称为蚕姑娘娘,把她们当做众神之一,祈求蚕姑娘娘保佑平安。
二、修建庙宇供奉蚕姑娘娘
蚕桑是中国农耕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生产活动,养蚕、丝织大都由妇女来承担。筑土为先蚕坛,皇后亲自祭祀先蚕的记载可追溯至周朝,《周礼·天官·内宰》云:“中春,诏后帅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以为祭服。”[11]528晋武帝太康年间,开始建筑庄严的祭祀场所,设立有一定规制的先蚕坛,“坛高一丈,方二丈,四出陛,陛广五尺。在采桑坛东南帷宫外门之外,而东南去帷宫十丈。在蚕室西南,桑林在其东”,形成与藉田相对,有一定规制的先蚕坛、采桑坛、蚕室、桑林的建筑格局。晋代后妃亲蚕躬桑礼仪为后世所沿袭,逐渐形成各王朝以皇后于先蚕坛祭拜先蚕、蚕神并亲蚕躬桑的典仪。[12]位于北京北海公园东北隅的先蚕坛,建于清乾隆七年(1742),总占地面积17 000 平方米,建筑包括亲蚕坛、观桑台、亲蚕殿、先蚕神殿、神库、神厨、牲亭、蚕署、浴蚕池等,为北京的九坛八庙之一。进入民国,先蚕坛的祭祀功能消失,建筑逐渐遭到破坏,昔日的亲蚕坛、观桑台等已被拆除,只有红墙绿瓦建筑上的“先蚕坛”匾额提示着人们这里曾是清代后妃祭祀蚕神的地方。
除了作为官方祭祀场所的先蚕坛外,各地民间也建有大量的庙宇供奉不同的蚕神。明清至民国时期,佛山作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主要的蚕桑业生产基地,蚕神作为蚕桑生产的行业神拥有广泛的信众,各个乡村修建了大量庙宇供奉蚕姑娘娘,以祈求蚕姑娘娘保佑蚕业丰收。现将笔者近年来实地调查的佛山地区现存的蚕姑庙情况记录如下。
(一)龙江镇苏溪社区蚕姑庙
苏溪社区蚕姑庙、都天府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龙江镇苏溪社区南方大街,为顺德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庙宇建筑,当地村民将这两座庙统称为财神阁。都天府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蚕姑庙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民国十一年(1922)重修。两庙坐西北向东南,共用一墙及屋顶,都天府位于左侧,蚕姑庙位于右侧,进深两间,庙前为香亭,正殿为硬山顶,绿色琉璃瓦当、滴水剪边,青砖墙,花岗岩脚。都天府石门额刻有“都天府”大字,正殿供奉都天至富财帛星君;蚕姑庙石门额刻有“蚕姑庙”大字,正殿供奉一尊蚕姑娘娘坐像,神前木牌位上写有“西山圣母凌马邓蚕姑娘神位”。清光绪二十年(1894),蚕姑庙修建之时,龙江镇苏溪村的信众们敬送了两副石对联。蚕姑庙庙门石对联为:“生成大德侔天地,温暖深恩遍里闾”;对联的上款为“光绪二十年孟冬吉旦”,下款为“沐恩弟子联胜社敬送”。蚕姑庙香亭石柱对联为:“南阜沐神恩墙下缫盆传手泽,西陵崇妇事祠前叠鼓祝心香”。蚕姑庙庙门石对联的两侧还粘贴有一副红色纸对联:“年代五千帝妃嫘祖,西山三氏凌马邓姑”。由此可见,蚕姑庙正殿供奉的应为一尊嫘祖神像,神位牌上却写着凌氏、马氏、邓氏三位蚕姑娘娘。
苏溪社区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龙江镇,由南雄珠玑巷南迁苏姓人开村,由于有一条河涌贯通全区,水路交通方便,故称苏埠。后来叶姓、梅姓迁往河涌的背面,称为“北坊”;陈姓、胡姓迁往河涌的西南面,称之“南坊”;周姓在开村的原址,由于在河涌的东面,称之“东村”,逐渐形成东村、南坊、北坊三个自然片。当年先民以种桑养蚕养鱼为主,有专卖桑叶的商业市场,名为“苏埠桑市”,远近闻名。在都天府前香亭的左侧墙上,镶嵌有民国十一年(1922)所立的《重建庙碑记》,碑文记载如下:“伏以仓库星明,俨南薰阜财之象,桑蚕泽溥,效西陵创法之奇。我苏埠西海南坊,蔀屋云连,桑田棋布,赖神之显赫,致民物之安康。仰荷恩光,宜崇祀事此,财神庙所以建于咸丰辛亥,蚕姑庙所以建于光绪甲午也。惟气运所趋,即凭依所在,自前清以递民国,又阅数十年矣。据堪舆家言,两庙坐向,原日乙辛兼辰戌,不如辛乙兼戊辰,乃卜之,神曰大吉。爰集坊人捐赀改建,用是土木大兴,功成不日将见,神人共乐,泽洽千秋矣……”据此可知,在清代至民国时期,苏溪一带人口密集,房屋连片,桑田棋布,种桑养蚕,富裕安康,因此龙江镇苏埠南坊居民捐资修建蚕姑庙,以答谢神恩。
(二)龙江镇西溪社区蚕姑庙
西溪社区蚕姑庙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龙江镇西溪社区西社北街坊,1986 年重建。该庙与华佗先师庙为一体建筑,面阔三开间,砖石结构,绿色琉璃瓦屋面。华佗先师庙为主庙,坐南向北,石门额刻有“华佗先师庙”大字,上款为“嘉庆十三年吉旦”,庙前为香亭,面向河涌。蚕姑庙作为华佗先师庙的附属建筑,坐东向西,石门额刻有“胜意堂”大字,庙门石对联为:“胜堂就手如人愿,意欲从心喜地灵”,正殿供奉嫘祖木雕彩绘坐像一尊。蚕姑庙的正殿对外敞开,没有庙门,略显简陋。
西溪社区具有悠久的历史,聚集了以黄、蔡、简、薛、张及凌姓为主的居民,分成儒林、独岗、西社及南镇四个自然片。据蚕姑庙正面左侧墙上镶嵌的西溪西社坊于2007 年所立《西社华佗庙》碑记记载:“西社华佗庙始建于清嘉庆十三年,即一八○八年,经历两次重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曾被损坏,一九八六年重建至今。该庙在过去二百年中,一直香火鼎盛,每年农历四月十八华佗先师诞,前来祈福者更是人山人海数以千计。”据此可知,西溪蚕姑庙作为华佗先师庙的一部分,应该也有200 多年的历史,吸引众多本地信众前来拜祭祈福。
(三)龙江镇涌口村蚕姑庙
涌口村蚕姑庙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龙江镇涌口村涌口大道,面向河涌。该庙与三界庙、财神庙为一体建筑,坐南向北,面阔三开间,砖石结构,硬山顶,灰塑博古花脊,明间高于两侧的次间。明间的三界庙为主庙,正殿神龛里供奉魏征;左侧次间为财神殿,正殿神龛里供奉都天至富财帛星君;右侧次间为蚕姑庙,正殿神龛里供奉蚕姑娘娘坐像三尊,居中的蚕姑娘娘手中拿着梭线,左侧的蚕姑娘娘双手叠放在袖中,右侧的蚕姑娘娘手捧一篮蚕茧;石门额刻有“蚕姑庙”大字,庙门石对联为:“风调桑梓旺,雨顺蔗禾丰。”
据蚕姑庙左前方所立的《重建三界庙碑记》记载:“三界庙,祀唐名相魏征,始建于明清年间,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村中乡贤认为是天意,遂合议于此地建庙供奉,并将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定为三界公圣诞之日,全村举行隆重庆典,祈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物换星移,庙历沧桑,虽几经修缮,但原庙简陋,不得其势。今逢盛世,岁遇升平,欣村民提议,筹委倡导,于贰零壹柒年筹资重建。”据此可知,蚕姑庙作为三界庙的附属建筑,始建于明清,于2017 年重建。
(四)龙江镇东头村蚕姑庙
东头村蚕姑庙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龙江镇东头村龙门社龙门大街,与龙门社学并立,坐北向南,均为一开间,面向河涌。龙门社学位于左侧,石门额刻有“龙门社学”大字,为清光绪乙酉年(1885)所立,社里右侧墙上还有丙寅年(1986)冬所立的《复建龙门社学蚕姑庙捐助碑记》。蚕姑庙位于右侧,比龙门社略矮,石门额刻有“蚕姑庙”大字,庙门两侧贴有纸对联:“恭祝新春行好运,国泰民安颂华年”,庙内墙上为毛笔书写的“西山大胜马邓凌氏蚕姑娘娘”神位,并用红布贴成简易神龛。蚕姑娘娘神位两旁用毛笔书写的对联为“起眠逢日午,大熟遇天晴”,“起眠”为蚕睡眠后起来的意思,蚕的幼虫期以就眠为准,分为五个龄期,当蚕起眠后,意味着又大了一龄,如果恰逢中午利于喂食桑叶;“大熟”指最后一龄的蚕停止吃桑叶,蚕体收缩而稍显透明,进行吐丝结茧活动,如遇到晴天则丝的质量就会非常好,表达了蚕农对蚕桑业丰收的美好期盼。
东头村蚕姑庙旁边还有一座三圣宫,正殿供奉财帛星君,庙内左侧墙上有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同治七年(1868)重修碑记。20 世纪70-80 年代以前,龙门社村民还在种桑养蚕,当时村里有30 多座蚕房,现在仅剩下龙门大街上的一座“红星队蚕房”。以前,逢年过节村民都会去祭拜龙门社、蚕姑和财神,现在早晚也还有上了年纪的老婆婆到庙里进香。
(五)龙江镇南坑村蚕姑庙
南坑村蚕姑庙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龙江镇南坑村里海观音堂内,在观音神像左侧原为三尊蚕姑娘娘坐像,蚕姑娘娘均双手捧着蚕虫。蚕姑娘娘背后上方贴着红纸所写“西山大圣凌马邓氏蚕姑娘娘”神位,由此可知祭拜的为西陵氏嫘祖、马头娘和邓氏蚕姑。蚕姑娘娘背后神位两旁的对联为“起眠逢日午,成熟遇天晴”;其两旁还有一副用粤语方言所写的对联“嚟喳自吾小吾多,喂咪嘈有分有数”,发现这副对联的时候已经是蚕桑业衰落的1996 年。[13]159上联的“嚟”是语气词,即“来”;“喳自”应为“揸住”,即“抓住”;“吾小吾多”应为“不少不多”。下联的“喂”,用作叹词,打招呼时用;“咪嘈”,应为“不要出声”;“有分有数”,应为“自有分寸”。这副对联源自两个喂蚕人的对话,其中一个切桑叶,将切好的桑叶递给另一个喂蚕人时说:“来,抓住,桑叶不多不少”,而接桑叶的人回答道:“喂,别吵,我自有分寸”,生动地描绘了蚕农日常喂蚕的生产情景。
据里海观音堂内所立《重建里海观音堂铭文志》记载,该庙始建于明代,后历经明万历廿七年、清乾隆五十五、嘉庆五年庚申岁、道光四年、民国十一年重修,民国廿六年日寇侵华遭毁坏,20 世纪60 年代“破四旧”时被夷为平地,1984 年乡民在原址搭简易竹棚十余平方供奉观音,1986 年重建红砖杉瓦结构,主殿安奉观音、左边文武二帝、右边佛堂,并增建北帝殿,基本恢复原貌。2000 年,里海观音堂进行改建后,里面设有观音殿、龙母殿、金花殿、文武殿、三宝殿、玉虚宫,现在观音堂里面已经没有蚕姑娘娘的神位。在观音堂左前方的入园处,建有“百姓姑婆”厅,里面供奉着大量的姑婆牌位,记录着清末民国时期顺德一带许多养蚕缫丝女工盛行不嫁、终生为处女的风俗。
(六)杏坛镇马宁村蚕姑庙
马宁村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中心城区南面,村中原建有蚕姑庙,但庙已损毁无存。马宁村现今仍保留有蚕姑庙小区,小区内的民居门牌号以“蚕姑小区”依次进行编号,村中385 路公交车设有“蚕姑庙站”。明清以来,马宁村一带村落成聚,当地人靠种桑养蚕谋生,因此修建有蚕姑庙,以祈蚕姑娘娘保佑蚕桑丰收,这些保留下来的地名是杏坛镇马宁村曾经建有蚕姑庙的重要历史见证。
在距离马宁村“蚕姑庙站”约600 米处的马宁村华光庙里,在正殿华光大帝神龛右侧的小神龛里面供奉有三尊蚕姑娘娘彩绘木雕坐像。华光庙位于杏坛镇马宁村金北大街,始建于清代,重修于1984 年。该庙建筑面积为50 平方米,一间正殿一间偏殿,硬山顶,绿色琉璃瓦当、滴水剪边,正殿石门额刻有“华光古庙”大字,前为香亭。村中很多人已经不知道华光庙里面还供奉有蚕姑娘娘。
(七)杏坛镇上地村蚕姑庙
上地村蚕姑庙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上地村安东街,与水月宫、华佗庙为一体建筑,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光绪十六年(1890)、民国十三年(1924)重修,新中国成立后曾作为农民住宅和学校课室,2004 年重修,是顺德保存较完整的清代建筑风格庙宇。该庙坐西南向东北,面阔三开间,进深两间,由香亭与正殿组成,硬山顶,中间为水月宫,左侧为华佗庙,右侧为蚕姑庙,当地村民将这三座庙统称为水月宫。蚕姑庙石门额刻有“蚕姑庙”大字,前殿供奉三尊蚕姑娘娘坐像,庙门石对联为:“蚕姑创业垂世代,桑麻兴盛泽国中”。
上地村位于杏坛镇东南部,北宋初年开村,是典型的水乡。村内河网交错,水体面积占全村60%,小桥有十多座,桑基鱼塘围绕全村,村中曾建有桑市和丝行。20 世纪80 年代前,村民以种桑养蚕为主要经营之道,待蚕茧成熟后,用农艇装载满筐的蚕茧,沿着水路运到杏坛镇上的茧栈售卖,因此修建庙宇来供奉蚕姑娘娘,期盼蚕业丰收。
(八)勒流街道黄连村先蚕庙
黄连村先蚕庙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勒流街道黄连村涌口广福街15 号,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871-1908)。因年深月久,庙宇残破,村民于1997 年集资重建先蚕庙、天后庙与公所。先蚕庙居中,与左侧的公所、后侧的天后庙为一体建筑,坐东向西,面阔三开间,前面为香亭。该庙石门额刻有“先蚕庙”大字,正殿供奉三尊蚕姑娘娘坐像,居中的蚕姑娘娘手持一盘蚕虫,左侧的蚕姑娘娘右手持一片桑叶,右侧的蚕姑娘娘左手握着蚕茧。该庙庙门木刻对联为:“先民力耕耘重农立国,蚕娘勤纺织经纬成家”。1998 年重修开光后,村民赓续香火,拜祭不断,祈求蚕神保佑人们安居乐业,物阜民康。
黄连村位于勒流街道东北部,原是海滩,有七个小山丘,名为七星岗,后来冲击形成陆地,状似荷花,称为莲地或莲溪,而当时居民多姓黄或连,于是将“莲”字写成“连”改称黄连圩。黄连村河涌交织,早在宋代此地便开始种桑养蚕,黄连蚕丝是蚕丝中的极品。清末民初,蚕丝业和晒莨业成为黄连经济的支柱,晒莨商号达数十家,年输出茧绸价值近百万元,正所谓“一船蚕丝去,一船白银归”。黄连村古迹众多,先蚕庙是当地蚕桑业历史的见证物,村民至今还传承着拜祭蚕神嫘祖的信仰习俗。
(九)乐从镇沙边村蚕娘庙
沙边村蚕娘庙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沙边村堤坝路旁,坐西南向东北,面向沙边公园。沙边村蚕娘庙到底何时建起,已无从考究,原庙于1966 年“破四旧”的时候被拆除,1997 年开始重建,1999 年建成开放。重建后的蚕娘庙与观音庙、魁星阁为一体建筑,面阔五开间,绿色琉璃瓦屋面。其中,观音庙居中三开间,左侧一开间为蚕娘庙,右侧一开间为魁星阁。蚕娘庙石门额刻有“蚕娘庙”大字,正殿供奉三尊蚕姑娘娘立像,居中的红衣黑裙蚕姑娘娘手捧一箩正在吃桑叶的蚕虫,左侧的蓝衣黑裙蚕姑娘娘和右侧的绿衣黑裙蚕姑娘娘手中各捧一盘桑叶。该庙庙门石刻对联为:“早登庙祀尊蚕母,时降灵休惠茧农”,该对联由何魁吾先生于戊寅年(1998)冬月题写。
沙边村大概于明代洪武年间开村,当地村民历来以种桑养蚕为主。20 世纪20 年代,村里开办有维泰、祯泰、大昌三间丝厂,村中妇女多在丝厂里做工。1959 年至1960 年的“公社化”时期,沙边村的部分生产队曾建有集体大蚕房和桑市,有力推动蚕桑任务的完成。1990 年后因乐从镇家具行业的兴起,村民便不再种桑养蚕,仍有不少人从事耕塘、养鱼等农业活动。村中至今仍流传着蚕姑娘娘的传说,村中妇女仍保留着前往蚕娘庙拜祭蚕姑的习俗,奉上香烛、水果,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蚕娘庙也成为村中上了年纪的妇女闲聊聚会场所。
(十)西樵镇上社村蚕姑庙
上社村蚕姑庙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平沙岛上社村,与廷俊李公祠并排而建,坐西北向东南,为清代建筑,1996 年重修。蚕姑庙仅为一开间,石门额刻有“蚕姑庙”大字,庙门贴有纸对联为:“庙貌垂千古,神灵护四方”,神龛里供奉两尊蚕姑娘娘神像,并用黄色布帘遮住,布帘上方帘头为红色刺绣,上面绣有“蚕姑娘娘”大字,神像前水泥神案上摆放有一个石香炉和两个陶瓷烛台。
平沙岛位于佛山市南海区和高明区交界处,是一个四面环水的江心岛,岛上地势平坦,主要以沙质土壤为主,上社村人在此定居已有300 多年的历史。20 世纪90 年代前,上社村民主要靠养蚕、种桑和养鱼为生,村里人一般先去祠堂里拜祭祖先,再来蚕姑庙拜祭蚕姑娘娘。
此外,佛山市顺德区龙江镇世埠社区沙田社沙田大街的回龙社里面供奉有“西山大圣蚕姑娘娘”神位,两旁有“田蚕旺相,十足收成”字样。世埠是古时龙江最早建村的地方,也是龙江经济、文化、商贸中心,由于历史久远,取其“世居于此埠头”之意,故称之为“世埠”。世埠下辖沙田、龙首、南福、长路、西华五社,历来以桑基鱼塘为农业特色,因此村民在沙田回龙社里面供有蚕姑娘娘神位,祈望桑田丰收、蚕造兴旺。
从佛山地区现存的蚕姑庙情况可知,佛山的蚕神信仰主要流行于顺德和南海一带以种桑养蚕为主的乡村,分布在“桑园围”所在的区域范围内,尤其以顺德龙江镇最多,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蚕姑庙石门额上面的名字不尽相同,有蚕姑庙、胜意堂、先蚕庙、蚕娘庙等不同叫法;二是蚕姑庙的规模都比较小,大部分都与其他庙宇合体建造;三是庙里供奉的蚕姑娘娘神像各具特色,多数庙宇供奉三尊蚕姑娘娘神像,也有的供奉一尊或两尊蚕姑娘娘神像,有的蚕姑娘娘为坐像,有的为立像,有的手持梭线,有的手捧蚕虫,有的手握蚕茧,有的手持桑叶,也有的手中空空;四是有些蚕姑娘娘神像或神位牌依附在其他庙中供奉,如杏坛镇马宁村蚕姑娘娘神像供奉在华光庙正殿的右侧,龙江镇的南坑村里海观音堂和世埠社区沙田回龙社里面均供奉有蚕姑娘娘的神位牌;五是大部分庙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近些年才陆续重修或重建。从以上可以看出,佛山地区蚕姑娘娘的信众主要为农村地区的蚕桑生产者,他们把蚕姑娘娘作为行业神供奉,具有鲜明的民间性、地域性和多样性,表达了各地蚕桑从业者对蚕业丰收的美好愿望。
三、蚕姑娘娘相关祭祀习俗
先秦直至清代,蚕桑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蚕神作为重要的农业神,后妃乃至普通妇人都要对其进行祭祀,如《农书》卷二十二所记:“稽之古制,后妃祭先蚕坛,壝牲币如中祠,此后妃亲蚕祭神礼也。《蚕书》云:‘卧种之日,诘旦升香,割鸡设醴,以祷先蚕,此庶人之祭也。’自天子后妃至于庶人之妇,事神之礼虽不同,而敬奉之心一是,谅为知所本矣。”[2]624-625历代王朝都很重视祭祀先蚕,自晋代起到先蚕坛祭祀先蚕、蚕神逐渐形成定制,先蚕礼由皇后亲自参加,并被列入国家祀典。清代的先蚕祭祀典仪包括斋戒、亲蚕、躬桑、授蚕、治茧等,先蚕祭祀时间为季春之月巳日。各地民间祭祀蚕神的仪式也各不相同。如浙江的杭嘉湖地区,约清明节前后,会进行“祭蚕神”的活动;素有蚕乡之称的浙江桐乡,会在清明前后举行“接蚕花”仪式;浙江义乌把腊月十二作为蚕花娘娘马头娘的生日,要隆重祭拜;山西阳城把农历三月三作为蚕神节,蚕农们纷纷到蚕姑庙上香拜蚕神。[14]
佛山地区的蚕神祭祀仪式相对简单,没有官方祭祀典仪那么程序化和复杂,也没有浙江地区和山西阳城那么隆重。佛山的蚕姑娘娘祭祀习俗,见于清代谭宗浚《羊城新正乐府·送蚕姑》诗文记载:“拂莞席,陈兰汤,家家户户迎蚕娘。清水一盂香一炷,迎得娘来愿娘住。朝朝合掌来娘前,但愿丰熟如去年。尔来粤地何萧索,市舶尽从吴楚泊。幸赖蚕桑尚富饶,不教墟镇全零落。果然蚕造真倍收,全家温饱何复求。岁晚鱼龙陈百戏,共喜蚕娘今日醉。”[15]14据此可知,蚕农迎接蚕神的时候,要先将室内的莞席擦拭干净,用熏香的浴水沐浴清身,然后家家户户才可以迎接蚕姑娘娘,并用一盂清水和一炷香供奉,每早要来蚕姑娘娘神前合掌拜祭,希望保佑蚕造丰收;年底丰收之时,还要上演百戏以酬谢蚕姑娘娘。清代顺德人梅璇枢《龙江竹枝词》云:“苎帷竹箔架中央,杉屋明灯是暖房。蚕造今年丝价好,枣糕频祭马头娘。”[9]235这首诗后两句记载了蚕农用枣糕作为祭品,来拜祭马头娘。
佛山地区蚕姑庙里大多供奉嫘祖、马头娘和邓氏蚕姑,因此三位蚕姑娘娘各自的神诞日也不同。每年农历正月初八、二月十五和三月十八均为蚕姑诞,旧时顺德有些乡村会在蚕姑娘娘神诞日,把蚕姑娘娘神像从蚕姑庙里请出来,然后安放在龙椅上面,由村民抬着在村中的各社进行游街,希望蚕神保佑村中各社都能够蚕桑丰收。乐从镇沙边村至今仍保留着蚕姑诞习俗,每逢蚕姑娘娘的神诞日,村中上了年纪的妇女都会来庙里参拜蚕姑娘娘,奉上香烛、鲜花和水果,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佛山地区的蚕农每逢农历初一、十五,都要到村里的蚕姑庙烧香拜祭,尤其是蚕始生和蚕上簇的时候,来庙里烧香祷告蚕茧丰收的信众更是络绎不绝。此外,各家用于养蚕的蚕室最忌讳怀有身孕或者家里有丧事的生人进入,怕有邪气影响蚕宝宝的生长,若有类似的事情发生,蚕农就会到村中的蚕姑庙烧香祭拜,求助蚕姑娘娘帮忙化解。如今,佛山乡村信仰蚕神的人已经越来越少,旧时的很多祭祀习俗也已经不复存在。
此外,明清至民国时期,佛山地区的蚕农家居、养蚕基地和抽丝、缫丝、织绸等手工作坊都会张贴《蚕姑娘娘》木版年画。这些以蚕神为主题的年画产品由佛山各木版年画店铺创作和生产,然后销往珠江三角洲种桑养蚕的农村地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所藏的《蚕姑娘娘》和已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佛山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冯炳棠先生所藏的《胜意蚕姑》,均为民国时期以蚕神为主题的佛山木版年画作品。[16]206-207《蚕姑娘娘》木版年画分为上下两段。上段画面为蚕姑娘娘神像,三位蚕姑娘娘端坐在神龛之中,头部上方为大幔帐,中间正向而坐的蚕姑娘娘为嫘祖,两侧的蚕姑娘娘身体略侧向中间,三位蚕姑娘娘面容端庄,眉眼清秀;三位蚕姑娘娘前的神案上摆放有香炉、烛台、果盘等祭器;神龛左侧刻有“八造多成熟”五字,右侧刻有“周年广进财”。下段画面为养蚕缫丝图,共有采摘桑叶、桑叶过称、喂蚕放架、上簇、缫丝五个场景。《胜意蚕姑》木版年画与《蚕姑娘娘》木版年画的画面构图和风格基本一致,只是按照民国时期流行的服饰进行改动翻刻而成。这两幅蚕姑娘娘题材的佛山木版年画,反映了民国时期佛山地区蚕姑庙里通常供奉三尊蚕姑娘娘神像和养蚕缫丝的生产情景,表达了蚕桑缫丝从业者的喜悦与祈盼,也说明民国时期蚕姑庙里的祭器齐全、祭祀仪式更为隆重。现在的佛山木版年画传承人已不再进行有关蚕姑娘娘题材的年画创作和生产,蚕姑娘娘木版年画已经从旧时的日常之物变成了博物馆的藏品。
结语
“粤人尚鬼,而佛山为甚”,佛山民间信仰体系非常发达,几乎有一事之利,便有一事之神。明清至民国时期,佛山是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生态农业的主要产区,因此蚕神成为佛山民间信仰的重要神灵之一。佛山蚕农不仅修建庙宇供奉蚕姑娘娘,还在家居或养蚕缫丝作坊里面张贴蚕姑娘娘木版年画,以祈求蚕桑业丰收。20 世纪30 年代以后,佛山蚕桑生产因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逐渐走向衰落,尤其20 世纪80年代后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日益崛起的工厂取代了曾经赖以生存的“桑基鱼塘”生态农业,种桑养蚕变成了当地人的历史记忆,蚕神信仰也逐渐被淡化。佛山的蚕神信仰见证了当地蚕桑业的发展历程,深刻地反映了乡村社会的产业结构变化,是佛山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既要着眼于经济振兴,也要加强对乡村传统文化和蚕神信仰习俗的深入研究,更要用文化赋能乡村建设,以增强乡村群众的地域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