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研究

2022-11-23刘春会

关键词:传统节日古诗词传统

刘春会

(山东省临清市实验小学)

一、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内涵

(一)加强传统文化的熏陶,弘扬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和文化积淀中逐步形成的,是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记录着人们的信仰、天文历史知识、时令节气、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独具特色的节日文化和节日风俗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中华民族的信仰,体现着中国人的智慧、勤劳和质朴。最主要的传统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虽然全国各地56 个民族的人们过节方式会有差异,节日风俗也会不同,但都会被传统节日文化凝聚在一起,形成伟大的中华文明。小学生处在语文知识和传统文化学习的启蒙阶段,每个学生都或多或少对传统节日有所了解,将这些知识作为语文课程的一部分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形成系统的认识,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小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提高其文学修养

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节日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加强小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也是教学目标之一。很多文章和古诗内容在写作背景上都会对传统节日有所融入,如果学生对节日文化或者传统节日知识一无所知,根本无法深入分析课文内涵,也无法体会作者的写作心境,对文章的理解会大打折扣。只有清楚了文章的写作背景才能更加深入地体会写作手法、写作语言和中心思想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节日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只有让学生了解了节日内容、节日文化和节日风俗,才能使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游刃有余,并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

二、将传统节日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的策略

在语文课堂上单独讲解传统文化知识会显得过于单调枯燥,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加之部分教师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程度不够,文化素养不高,很难将节日细节娓娓道来,自然不会引起学生的注意,无法达到学习目标,更不会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精神。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对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视,将节日文化教育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给学生,以点带面,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思考,让学生慢慢积累知识,达到熟能生巧。

(一)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节日文化

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古诗词中也承载了很多的优秀传统节日文化。在当前的小学教材中,描写传统节日的相关古诗词是非常多的,教师可以抓住这一良好契机,以古诗词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向学生介绍一些传统节日文化的相关内容,增长学生文化知识,深入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

古诗中有很多描写“月亮”的诗句,比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诗句描写的都是八月十五对家人和家乡的思念。诗人远在他乡不能和家人团圆,只能抬头仰望明月寄托思乡之情,用诗句叙说心中思念。那么为什么八月十五就要思乡呢?如果没有传统节日文化的融入,小学生无法深入理解作者的心境。八月十五即中秋节,农历八月在秋季的中间,秋季的第二个月又称为“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故称为“中秋节”,也是古老的“祭月节”。秋季瓜果谷物成熟,人们可以稍微闲下来享受一下这一年的收获,一家人在一起品尝劳动的果实。秋天秋高气爽,云雾稀少,月光皎洁明亮,一家人享受美食的同时共赏秋月,岂不美哉?人们还会在中秋节一起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等,这些习俗从古流传至今,中秋节也就成了“团圆节”。有了这些知识的铺垫,学生就不难理解上述诗句的内涵了,对中秋节也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不再是放几天假那么简单了。

(二)在文章解读中融入传统节日文化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目标更加注重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应用到语文课文解读过程中,就不再是简单的学习汉字、段落和总结中心思想了,更应注重文章背后内涵的解读,以及文章中融入的传统文化和知识扩展,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感,激发其语文学习兴趣。尤其是文章中涉及传统节日的描写部分或者是专门描写传统节日的文章,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需要以此为中心不断融入文化内容,提高学生的节日文化认同感。

比如,在学习《北京的春节》一文时,作者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北京过春节的习俗。从腊月初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一直到正月十九孩子们上学大人们忙着做事,春节才算结束,大家在一起过年分外热闹。那么,同学们知道春节童谣吗?怎样祭灶神?为什么要放鞭炮?贴窗花和对联有什么讲究吗?这些习俗预示着什么,寄托了人们怎样的愿望?春节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传统节日,但是各地风俗会有差别,我们当地的风俗和北京的春节风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为了能解答这些问题,就需要深入探究节日背后的传统文化,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让学生明白春节的真正含义。讲解文化习俗,单靠教师的讲说无法给学生立体呈现,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图片和声音讲解的方式给学生多角度展示春节习俗,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让学生熟悉节日文化的目的。

(三)在“语文园地”环节融入传统节日文化

语文教材每单元学习结束后都会有“语文园地”栏目,这个环节是对单元知识的总结和扩展,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丰富课外知识,积累写作知识,也是学生学习传统节日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语文园地”中给学生播种一颗节日的种子,让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和对传统文化的感知能力。可以通过组织口语交际的方式,以“寻找节日”为主题,让学生完成口语交际任务,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或者搜索关于传统节日的描写,给学生讲解节日趣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比如,以“二十四节气歌”为例,可以让学生背诵二十四节气歌,并能搜集材料理解其中内容。二十四节气歌是古人表示季节变迁和指导农事劳作的历法,是古人生产生活经验的积累,体现着古人的智慧。将天文气象变化规律用二十四个节气来表示,这个节气时令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指导人们的生产活动,至今仍然适用。二十四节气还对应着相应的节日风俗,形成了丰富的节日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可见熟记和理解二十四节气歌不仅是语文知识的积累过程,也是帮助学生掌握生活常识、指导生活实践的过程。对二十四节气的解读也可以让学生增长见识,提高对传统文化的探究热情。

(四)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传承节日文化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对语文课程来说,语言和文字的学习在于应用,将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和写作中,可以快速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开展各种各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比如演讲比赛、成语接龙、辩论比赛、讲故事大赛,或者以课下实践的方式,让语文学习深入到社会生活当中。同时,在生活实践中融入传统节日内涵也是丰富学生语文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的最好时机,因为每个传统节日都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而且,这个过程也是学生主动了解传统文化的过程,还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这对学生掌握传统节日文化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比如,春节来临时可以组织学生仿写对联、剪窗花,对联要对仗工整、寓意美好,窗花要形式各样、寓意吉祥,还可以让学生制作新年贺卡,用优美的文字抒写对家人的祝福,让学生亲身实践,过个有意义的文化年。

三、结语

融入和学习传统文化的方式还有很多,需要教师和学生都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不断积累,加以重视。在每个传统节日来临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讲节日的由来,让学生谈谈过节的风俗和习惯,再到书海中翻阅一下节日的描述,以生活的点滴来感悟节日的内涵和文化,并以节日文化的点不断扩大到传统文化的面,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中华文明的精髓,提升文化素养,做好中华文明的传承人。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古诗词传统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我爱古诗词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