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名医类案》论噎膈
2022-11-23李佳嘉
李佳嘉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杭州 310053
《续名医类案》由清·魏之琇(字玉璜,号柳州)编撰,凡36卷,计345门,合医案5 800多则,为历代医案著作中极具学术价值的一部巨著。诚如潘骏猷序所云:“实足称黄岐之功臣,青囊之盛业。”[1]8
噎膈乃以吞咽障碍为临床表现特征的一种病证,轻者“宛转难下”[1]413,重者“粒米不入”“滴水不食”[1]414。《续名医类案·卷十四·膈》共载有噎膈医案35则,数量可观且又弥足珍贵。为促进噎膈病证诊疗理论与经验古为今用,提高噎膈病证的临床疗效,现就《续名医类案·卷十四·膈》的理论观点与诊疗特色探讨如下。
1 病因
《续名医类案·卷十四·膈》35案中,发病年龄最小23岁,最大77岁;中老年人46至77岁凡23案,占65.7%。七情内伤,包括抑郁、忧愤、惊恐、悲哀,尤以过怒最为多见,凡9案,占25.7%;饮食不节,尤其是耽恋酒食,凡4案,占11.4%[1]412-420。正如《医碥·卷之三·杂症·反胃噎膈》所云:“酒客多噎膈。”[2]175可见,噎膈好发于老年人,提示其发病与年龄因素密切相关,并以七情内伤(尤其是过怒)与饮食不节(尤其是酒食所伤)为主要病因。
噎膈好发于老年人,乃前贤颇为趋同的观点,如《吴鞠通医案·噎》云:“大凡噎症,由于半百之年阴衰阳结。 ”[3]《金匮翼·卷三·膈噎》云:“膈噎之证,大都年逾五十者。”[4]盖老年人正气虚衰,脾胃运化功能低下,尤易在病因的作用下,出现运化失职,胃纳失司,胃气上逆;或阴血亏耗,胃脘干槁失润,而出现噎膈病证。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所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万病回春·卷之三·翻胃》亦云:“年老之人,阴血枯槁……乃成膈噎之病也。 ”[5]
赵献可[6]则倾向于认为噎膈好发于男性老年人,云“多是男子年高五十以外得之”,且“惟男子年高者有之”。但就《续名医类案·卷十四·膈》所见,35案中妇人凡9案,占25.7%。既然七情内伤为噎膈的主要病因之一,如《素问·通评虚实论篇》迳谓噎膈为“暴忧之病”,又张锐[7]以之为“神意间病”等,妇人便不可避免地成为噎膈发病的重要人群,因其心理特点、情感丰富复杂,更易出现七情内伤,肝气郁结;或肝气(火)横逆,乘脾犯胃,胃失受纳,胃气上逆,继而导致噎膈病证。正如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妇人方上·求子第一》所云:“然而女人嗜欲多于丈夫,感病倍于男子,加以慈恋爱憎、嫉妒忧恚,染着坚牢,情不自抑。”[8]可知赵献可之论不可拘执,而《续名医类案·卷十四·膈》所论则更符合临床实际。
至于酒食所伤,《医碥·卷之三·杂症·反胃噎膈》认为,其机制在于“热伤津液,咽管干涩,食不得入也”[2]140。
2 病机
饮食入胃,全在于胃气之受纳。若胃气壅滞,或胃火上逆,或痰饮、瘀血阻滞,或气滞、痰饮、瘀血、火热四者交织,或蚘虫扰动胃腑气机,胃失受纳,则噎膈之证成矣。如云:“痰在上脘。”[1]415“肝气滞而血凝。”[1]413“痰血互凝之象。 ”[1]416又,“气郁成火,脾志不舒”[1]414;“诸多蚘虫,必上居膈间”[1]414等。以上为实性病机,其中又以痰饮、瘀血最为重要,故云:“胃脘枯槁……惟留一线细窍,又为痰涎瘀血闭塞。”[1]421若胃腑阴血亏虚、干槁失润,致使饮食艰涩难下;或中焦脾胃虚寒,或脾肾阳虚,致使纳食无权,噎膈亦复难免。如云:“脾经血虚。 ”[1]413“阴虚火炎。 ”[1]413“症属燥火。 ”[1]418又云:“虚寒之候也。”[1]415以上为虚性病机。又,“脾肾交虚之候也。脾虚则升降失职而痰起中焦”[1]413案,“病由阴火炎上……此血膈也”[1]417案,此又为脾肾阳虚夹痰、阴虚火旺兼夹瘀血的虚实夹杂病机。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噎膈病机尽管有虚、实、虚实夹杂的不同,但又都是通过影响胃气通降、胃司受纳功能,而最终导致噎膈发生的,可以说胃气上逆、胃失受纳乃不同噎膈证候的共性病机与核心病机,以上病机无不体现着这一观点。
3 诊断
噎膈主以“食不下”[1]412“宛转难下”[1]413“得食辄噎”[1]415“渣质之物不能下咽”[1]415等为主要症状。 呕吐乃其兼症,但又绝非“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而是“食入即吐”[1]412“随食随吐”[1]415或“吐沫”[1]415等。 此外,尚可兼见大便秘结或小便不利等症状。
《医学源流论·卷上·脉症轻重论》云:“噎膈反胃,脉如常人,久则胃绝而脉骤变……此又宜从症不从脉也。”[9]此说固然甚合临床实际,但必须强调的是,它只是针对噎膈初期这一特定病理阶段而言的,并不否定脉诊在噎膈中、后期及其预后判断上的意义。就噎膈的诊断而言,如“方春和年近五旬,多欲善怒,患噎三月……六脉细软,此虚寒之候也”[1]415“金元之之内,患噎膈,胸腹奇痛,经阻,医认瘀血。察其脉细为气衰,沉为寒痼……明非血矣”[1]416。就预后的判断而言,如“一人二十三岁”患噎膈,“自谓必死”。诊之,“脉按有力,非死症也”[1]415。又,“一人膈噎不通……吐沫不已”“口吐白沫,法在不治”,然“脉犹未败”,果然“三月全安”[1]415。可见,在噎膈的中、后期辨证及其预后的判断上,脉诊具有重要的价值,不可偏废,如《脉因证治·卷下·三十五·噎膈》之论噎膈即强调首察脉象[10]。
4 治疗
4.1 辨证论治 《续名医类案·卷十四·膈》重视辨证论治,云:“病象各殊,治亦万变。”[1]421具体而言,噎膈之论治规律大致如下:(1)气滞、痰饮、瘀血、火热,或四者交互。治以疏肝解郁、化痰蠲饮、活血化瘀、清热泻火,或兼而行之,如“散胃脘痰饮恶血”[1]412案。(2)阴血亏虚,失润化燥,虚火上炎。治以补中益气、健脾养血、养阴清热、生津润燥,如“脾经血虚,遂用四君、芎、归,调补脾气寻愈”[1]413案。 (3)中焦虚寒,脾肾阳虚。治以温中散寒、温肾阳以暖脾阳,如“虚寒之候也。用理中汤”[1]415案等。若虚实夹杂,则治以补泻兼施、标本并举。
自朱丹溪以来,在治疗噎膈上,医家们大多视辛温燥烈为禁剂,相反,在《续名医类案·卷十四·噎膈》中却不乏辛温燥烈之用例,如“痰在上脘”[1]415之用半夏,“虚寒之候”[1]415之用理中汤等。可见,只要以辨证论治为遵循,有是证便用是方,不可一概盲目反对辛温燥烈。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噎膈病证蚘虫的治疗,前贤多用驴尿[11]61等,多属辨病用药。而“喻嘉言治倪庆病膈气”[1]414-415案,则是通过辨证论治,以理中汤收功,从而淋漓尽致地诠释了辨证论治调节理论的独特与优势。
4.2 精神调摄等病后将息 七情内伤不仅是噎膈病证的发病因素,而且是促进其病变发展与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如“喻嘉言治倪庆病膈气……又因动怒,以物击婢复呕”,并要求患者“将息二月”[1]415。无情草木终究不能治有情之病,故“当减思虑,断色欲,薄滋味,绝妄想,俾神思清静,然后服药有功”[1]414。足见《续名医类案》对精神调摄等病后将息的高度重视,正如《医学心悟·卷三·噎膈》所云:“药逍遥而人不逍遥,亦无益也。”[12]
4.3 独特疗法 通肠接骨草、啄木鸟、生鹅血、舂杵头糠之治噎膈,均属于独特疗法。云通肠接骨草“果神效”“采得汁一盏,便活一人”[1]412。啄木鸟入麝熬膏“时嗅其气以通结”[1]416,结合内服,治愈噎膈2例。生鹅血治愈王御九仲君[1]417。上述疗法的依据均属法象药理,正如《本草纲目·兽部第五十卷·兽之一》所云:“皆以类相从也。”[11]931不可概以“糟粕”斥之,如舂杵头糠便是例证,舂杵头糠用于噎膈的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噎膈病证虽不局限于恶性肿瘤性胃肠疾病,但毫无疑问地包含了食管癌等恶性肿瘤在内[13]。现代研究表明,米糠提取物糠馏油,对移植的小鼠艾氏腹水癌及肉瘤180有效[14],也是治疗食管癌的有效成份[15]。
5 预后
噎膈为“极大之病”“不可治”[1]421,预后差。如王公峻患噎膈,终“致不起”[1]416,顾人月患噎膈,“而毙”[1]416。 《风劳臌膈四大证治》[16]《临证指南医案》[17]《冯氏锦囊秘录》[18]均以之为中医内科四大重证之一。但也不尽然,如云:“大抵噎膈之人,体肥痰逆者可治,枯瘠津衰者不可治。”[1]416又,尽管“口吐白沫,法在不治”,但因“脉犹未败”,却能收“三月全安”[1]415之功。 虽曰 “此为血膈……法当不治”[1]418,35案中死于血膈者竟多达4例,然也不乏起死回生者,如王御九仲君[1]417。一般而言,生死顺逆总取决于正气之盛衰有无,正如《续名医类案·卷十四·膈》所云:“实者可治,虚者不可治,此其常也。 ”[1]421
6 病案举例
6.1 医案1 “易思兰治一人患膈满,其症胸膈胃脘饱闷,脐下空虚如饥不可忍,腰腿酸痛,坐立战摇,大便燥结,每日虽进清粥一二钟,食下呕酸吐水,醋心,众作膈治,二年不效。诊得左右寸关俱沉大有力,两尺自浮至沉,三候俱紧,按之无力,有摇摆之状。此气膈病也,须开导其上,滋补其下,兼而行之可也。遂以畅胃舒中汤投之。制之香附、苍术、贝母各八分,苏梗、连翘各五分,抚芎六分,神曲、沙参各一钱,桔梗四分,南木香半分,大剂煎,徐徐呷之,每日空心服八味丸百粒……服至二七,动履如常。”[1]414
按:畅胃舒中汤即越鞠丸(香附、川芎、栀子、苍术、六神曲)去山栀,加连翘、桔梗、木香等而成,功效:理气解郁、宽中除满,去山栀易性凉味苦、轻清上浮之连翘,并入桔梗开宣上焦,以满足“开导其上”之治。八味丸以温补下元。
6.2 医案2 “蒋銮年六十,体故厚,饮食起居如常,惟胸膈稍稍不宽,直自以为痰火耳,久治无效。桥诊之曰:寸口脉涩,非痰火也,此为血膈,顷之必有死气出焉。勿谓无伤,法当不治。闻者大骇,然疑信半之。又曰:公病之来且速,亟问良医,如稍迟,将咎桥发之晚也。其后呕紫血块如指大者数十百枚,呕后竟胸膈颇宽。桥曰:不然,此肝伤而不藏血,血随气逆行,宿血去而新血继之,缓治则缓死,速攻则速死。后更数医,月余死。 ”[1]418
按:此即平脉辨证,以断生死者也。
7 结语
综上所述,在《续名医类案》看来,噎膈乃包括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在内的疾病,多发于老年人,预后差。其病因以七情内伤、饮食不节为主。病位在脾胃,但又与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其共性与核心病机在于胃气上逆、胃失受纳。临床表现上,以不能纳食、吞咽障碍为特征。诊断上,尤重脉象。治疗上,总以辨证论治为基本原则。此外,重视精神调摄,以及独特疗法的应用,亦颇具特色,值得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