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医大师葛琳仪浅谈痔术后“气”的演变及诊治规律

2022-11-23孙灵钰徐素美方征宇张烁指导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生肌膏药外治

孙灵钰 徐素美 方征宇 张烁(指导)

1.浙江中医药大学 杭州 310053 2.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痔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常表现为便血、肛门肿物脱出、疼痛、坠胀等。目前手术为痔的主要治疗手段,由于肛周神经及血管丰富,患者术后排便、换药均易引起疼痛,而排便困难及粪质干硬则会加重疼痛程度。以上问题均可导致肛门括约肌痉挛,从而引起局部水肿,甚至继发感染[1],严重影响创面愈合。葛琳仪教授是第三届国医大师,学贯古今,谨守病机,在诊治疾病时遵从《黄帝内经》“百病皆生于气”的理念,擅长从“气”论治,注重气机失调在疾病中的重要作用,从不同层面治“气”[2]。葛老指出,痔手术会损伤人体的气血、脏腑及经络,影响整个机体,故临床可从恢复三焦气化来治疗,并倡导内外兼治,使肿退、瘀消、痛止、肌生。笔者有幸对葛老经验进行传承,现归纳总结其理论,以期增益。

1 病因病机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气”是万物之本,气化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本源[3]。气对机体的作用主要通过气化过程来实现,气化是对人体生命活动水液代谢及能量转化的具体概括。《素问·灵兰秘典论》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意指三焦具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但这里仅限于下焦与气化。明代赵献可扩大了气化的范围,认为气化与三焦均有关,近代张锡纯提出“人生之气化以三焦部位为纲”,进一步认为两者密切相关[4]。三焦作为气化之总司,总领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三焦气化失常,则百病丛生。

痔疮首见于 《素问·生气通天论》“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提出痔疮是气滞血瘀所致。陈实功[5]在《外科正宗》中指出“夫痔者,乃素积湿热,过食炙煿;或因久坐而血脉不行,……以致浊气瘀血流注肛门,俱能发痔”,认为痔的发生主要由气滞血瘀、湿热蕴结所致。肛门为魄门,为糟粕所出之处,《素问·五脏别论》云“魄门亦为五脏使”,其意为肛门启闭功能依赖五脏之气的调节,而其启闭正常与否,又影响着脏腑气机的升降,因此魄门在调畅气机中意义重大[6]。肛门属下焦,痔手术在破坏肛门直肠局部组织结构的同时,必然会损伤下焦分清泌浊及传导功能,使原气、水谷精微通行之路阻滞,形成气滞、气逆、气虚、气陷等病理状态,进一步加剧后将导致气病[7],从而进一步损伤人体气血、脏腑、经络,加重病情。《景岳全书·诸气》云“医之治病,不离乎气”[8],故葛老指出,患者痔术后创面疼痛、水肿、感染、创面愈合缓慢乃“三焦气化失常”所致,其基本病机正是“三焦气化不利,瘀血阻滞经络”。

2 治则治法

痔术后患者主要存在局部疼痛、水肿、感染、创面愈合缓慢等问题,葛老指出本病可内外兼治,内服治拟清肺润肠、调气运中、清热活血以疏利三焦气机,外治采用局部涂抹膏药联合脐部芒硝外敷以行气活血、祛瘀生新、收敛生肌,内外相合,从恢复三焦气化功能以治痔。

2.1 内治法 内治法拟清肺润肠、调气运中、清热活血三法,在治疗时常相兼使用,根据三焦辨证各有侧重,临证时需详辨。

2.1.1 清肺润肠 “上焦如雾”,上焦主要指胸中心肺。人体上焦之气化,依靠心肺之阳气以宣通。肺与大肠相表里,痔疮术后,尤其是术后1~2 d内[9],患者气血亏虚,肺气不降,致腑气不易下行,大肠气滞,失于通降;同时肺热下移大肠,引起肠道津液不足,无水行舟,致大便涩滞,而患者术后往往予半流质饮食,大便未通,常有胃脘胀满不适等症状。肺主一身之气,主宣发肃降,肺与大肠相表里,肛门位于大肠之末端,肺气宣降正常,则肛门启闭正常,此时采用清肺润肠法有利于排便功能恢复,故临床上常采用黄芩、桑白皮、金银花、瓜蒌皮、杏仁、牛蒡子以利上焦之气[10]。

2.1.2 调气运中 “中焦如沤”,中焦主要指上腹,涵盖肝、胆、脾、胃。脾胃地处中焦,脾胃之气即中气,张锡纯[11]《医学衷中参西录》云“中气为和降水火之机括,三焦气化之枢纽”,中焦气机调畅是保证人体生理功能正常的关键,摄精气、排浊气均依赖中焦气机的调节。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气血生化乏源,正气虚弱,无力抗邪;脾升胃降的气机失调,升清降浊的功能减退,痰瘀阻滞经络,从而影响气化功能。痔术后,元气损伤,气血亏虚,瘀血阻滞,致使气血运行不畅、气机升降失调、经络不通,而引起肛门周围组织水液运行不畅,导致局部水肿。临证时需甄别虚实,虚者以益气健脾为主,实则以行气利水除胀为主,笔者所在团队在传承葛老治“气”思想的基础上,不断探索调气运中法以促进痔术后患者恢复,运用补中益气汤加枳壳等调气运中[12],促中焦之气化功能恢复。

2.1.3 清热活血 “下焦如渎”,下焦意指下腹,包括肾、膀胱、大肠、小肠。“下焦者……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纳,以传导也。”饮食水谷所产生的水液糟粕达于下焦,通过前后二阴排出体外。痔术后初期肛门受刀刃外伤,经脉损伤,气滞血瘀;或因湿热下注,热毒蕴结,阻滞经络,不通则痛。再者,患者术后往往因疼痛而惧怕排便,便干则进一步加重水肿、疼痛,形成恶性循环。治疗上常取当归、浙贝、金银花、紫草,配伍枳壳行滞消胀、凉血活血,取仙方活命饮之意[13];配伍黄芪托毒生肌、祛瘀生新,再加蒲公英、虎杖、苦参等清热燥湿[14]。

2.2 局部外治 中医外治实乃简便有效的方法,其中以膏药、脐贴应用最为广泛,正如《医学源流论》认为:“外科之法,最重外治。”[15]膏药外敷主要通过药物直接作用于肛门局部,从而起到减轻症状、促进愈合的作用。

2.2.1 脐贴 神阙 “为先天之结蒂,又为后天之气舍”。神阙穴处皮肤较薄,直接与腹膜相连,血管丰富,渗透力强,药物贴敷后,可经透皮作用吸收,将药效扩散至全身[16]。芒硝性寒,味咸、苦,归胃、大肠经,具有润燥软坚、泻下通便之效,主要成分为硫酸钠,其硫酸根离子不易为肠壁所吸收,存留于肠内形成高渗溶液,阻止肠内水分吸收,使肠内容物的体积增大,引起机械刺激,促进肠蠕动[17]。取芒硝100 g,碾碎后装入5 cm×5 cm的双层纱布袋内,外敷于神阙穴,待纱布袋潮湿后及时更换,每次敷2 h,每天更换2~3次[18]。

2.2.2 创面膏药外敷 在葛老治“气”思想的指导下,笔者所在团队也在积极探索基于恢复三焦气化的方法,以促进痔术后创面的恢复。临证时,将枳壳、黄芪、大黄等(方保密)研磨制膏外敷,每次换药时涂抹1次,睡前涂抹1次。该自制膏药中衢枳壳性微寒,味辛、酸、苦,归肺、脾、胃经,具有理气宽中、行滞消胀等功效[19]67,为君药;生大黄性寒,味苦,归大肠、脾、胃、肝、心经,善泻热通肠、逐瘀通经、凉血解毒[19]125;黄芪性微温,味甘,归脾、肺经,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之效[19]298,两黄相配,共为臣药,补泻兼施,祛瘀而不伤正,共奏逐瘀通脉、解毒消肿、收敛生肌之效。诸药合用,共同促进术后创面修复,效果甚好。

3 验案举隅

患者张某,女,56岁,2020年6月12日初诊。患者混合痔术后1 d,半流质饮食,自觉腹胀、咽干、乏力,带下量多,会阴潮湿。创面局部轻度红肿,小便正常,大便未解,夜寐安。舌淡红,边有齿痕,苔白腻,脉弦。中医诊断:痔,辨证属三焦气化不利,局部瘀血阻络。宜内外兼治,内治拟清肺润肠、调气运中、清热活血,以疏利三焦气机;外治选用局部膏药外敷联合脐贴疗法,以行气活血、祛瘀生新、收敛生肌。内治法方药如下:黄芩10 g,桑白皮10 g,瓜蒌皮10 g,黄芪15 g,当归10 g,赤芍10 g,枳壳12 g,炒谷芽10 g,甘草6 g,马齿苋10 g,白芷10 g,牛蒡子6 g。 共5剂,每日1剂,早晚分服。术后第3、7天观察患者创面水肿、渗液、肉芽形态以及排便时疼痛情况,结果提示该患者腹胀乏力等全身症状明显好转,排便时疼痛感较前减轻,创面水肿、渗液较前改善,创面肉芽鲜红。术后第3天改为普食,顺利排出成形大便1次,量中等。

按:此患者痔疮术后1 d,刀刃所伤,局部气滞血瘀阻滞经络,表现为创面疼痛、水肿等;加之患者年过五旬,素体亏虚,自觉乏力、咽干、腹胀,舌淡红,边有齿痕,苔白腻,证属三焦气化不利,故治以清肺润肠、行气活血,调畅三焦气化,恢复魄门启闭功能,五脏气机有序,则症状自缓。同时局部膏药外敷,收敛生肌,内外合治,共促创面愈合。

4 结语

“魄门亦为五脏使”,肛肠疾病影响脏腑气机升降,而脏腑气机失常也会导致痔疮的发生发展。中医认为痔术后经脉损伤、气血不畅,影响五脏气机,呈现“三焦气化不利,瘀血阻滞经络”的病理状态,出现疼痛、水肿等症状,此时治疗尤以调畅气机为要。葛老提出治疗宜内外兼治,内治拟清肺润肠、调气运中、清热活血以疏利三焦气机,外治拟行气活血、祛瘀生新、收敛生肌,选用局部膏药外敷联合芒硝外敷神阙穴。在葛老的指导下,笔者所在团队也在积极探索相关药物的研发及转化,在临床观察中医外治膏药作用的同时,也积极对膏药主要成分枳壳[20]、黄芪、大黄等药物进行宏观、微观作用机制研究,以期进一步证明“气”在痔术后肛管直肠黏膜修复中的重要性,以及“调气活血生肌”法的科学性,从而为中医外治法在痔术后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指导。

猜你喜欢

生肌膏药外治
干眼不舒,中医外治有妙招
鼻窦炎中医外治十法
小膏药,大学问
注意细节用膏药
川芎外治 止痛功良
Advances in the Study on "Simmering Pus and Forming Flesh" in Treating Anorectal Diseases by External Treatmen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外治杂志
祖传膏药批发
自制生肌玉红膏联合中药坐浴治疗肛裂临床疗效观察
麝香膏药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