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西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2022-11-23邱爽,潘伟
邱 爽,潘 伟
(西华师范大学 商学院,四川 南充637009)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其中,高质量人才是关键,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是重要基础。[1]《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年)》强调在社会经济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不管是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方面,还是在服务高质量发展和促进就业方面都是至关重要的。[2]但是,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相对落后以及教育管理体系的不健全,导致高等职业教育(本文中的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指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包括学历教育和职业学校承担的各类培训)发展面临着吸引力不足、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以及校企合作模式难以持续的问题。对此,如何多措并举地筑牢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是西部地区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一、加快推进西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义
西部地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所处的阶段决定了需要大量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导向是增强劳动者就业技能、创业能力、服务质量、稳定就业。西部各省市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3]四川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 年)任务目标是力争实现2019 年至2021 年全省共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要高达220万人次以上,[4]强调高等职业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培训主体的多元化。西宁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明确提出,2021年要扎实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活动,积极推进职业技能培训提质增效,实现全年城乡各类劳动力技能培训达3.5万人次,建设一支技能型、知识性、创新型的劳动者大军。西藏自治区提出要全面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力争2021 年实现培训8 万人次以上等。从以上各省市规划可以看出,西部地区正在紧抓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坚持需求导向,充分发挥职业人才供给的重要作用,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一)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前,随着国家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视与投入,西部地区通过政策改革、吸收外资、宏观调控等一系列符合自身实际的改革,其经济发展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不可忽视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必然带来就业岗位的调整,急需大量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对接社会岗位需求最紧密的教育,是西部地区缓解就业压力的主抓手。同时,社会经济发展升级必然对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进一步要求,以此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未来发展现代化的高等职业教育,创造更大的技术型人才红利,是满足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5]
(二)为社会输送优秀的技能人才
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6]截至2019年6月15日,教育部公布全国高职院校共计1 423所。西部地区高职高专院校数量达404所,其中四川是高等职业教育大省,共有职业院校74所,居西部第一,位居第二的是云南,有49 所,贵州有43 所、广西有40 所、重庆有39 所、陕西有38所、新疆有36所、内蒙古有36所、甘肃有27所、宁夏有11所、青海有8所、西藏有3所。尽管大规模的机器生产取代了人工操作,但能够熟练操作机械的技术工人以及相关产业的技术人才依然是供不应求。根据我国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显示,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2020 年的人才缺口将超过1 900 万人,[7]2025 年将接近3 000 万人,从目前人才的需求端来看,西部地区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快培养应用型、实用型、创研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西部地区本身作为我国制造业的“后花园”,在制造业重点领域,如新一代信息技术、电力装配、农机装备以及新材料等方面人才缺口巨大,要提升现有劳动力的专业技能水平和智能化水平,就必须依靠高等职业教育。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不同,主要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务,西部地区要加快高等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水平,为地区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支持。[8]
(三)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提高全民素质
高职教育门槛比本科院校低,且没有严格上的年龄和职业限制。[9]除学生外,社会人员要想接受高水平教育很难,但高等职业教育则让普通大众(应往届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毕业生以及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基层农技人员等)群体可以走进学校,接受教育培训,主要是培养受培训人员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帮助大众家庭实现就业、脱贫。加之近年来,西部地区积极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各省市在举行普通高考的同时,积极实施高职对口单招考试、技能招生考试、技能拔尖人才免试招生和对口“专升本”招生考试等,突出“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提高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升学率,[10]满足学生在进行职业技术学习后还可以进行更高水平的教育,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提升全民素质。
二、西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的基础,是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对稳定地区就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受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教育体制的不健全等,西部地区还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现状,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
吸引力是指依靠自身的某种特质把其他事物或别人的注意力引向自己的能力。高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主要来自社会、家长、学生以及相关学习者的关注,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对学习者的吸引力,包括高等职业教育被选择时表现出的吸引力、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对学习者的吸引力以及学习者学习后的满意度。[11]二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条件,包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等。除此之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还受到社会文化观念因素的影响。
首先,受中国传统“精英教育”观念的影响,政府及社会大众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依然较为传统且抱有偏见,普遍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领域是低水平、低层次的教育,是高中生无法继续本科层次教育而被迫选择去职业学校学习的教育,因此,导致社会更加倚重于普通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政府决策以及社会风评偏向于普通高等教育,使高等职业教育生存环境艰难。在西部地区的一些贫困山区,由于办学水平低、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突出,更加没有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教师面对学生只一味地灌输“你再不努力学习,将来就只能去职业技校学习”等落后的教育文化观念。
其次,生产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工资收入普遍偏低,教育重心与就业目标偏离,使得社会忽视一线劳动者培养,出现人们不愿意选择职业教育的情形。据调查,我国企业中约80%的一线技能劳动者均来自于职业院校,西部地区受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对于一线技能劳动者的需求量巨大。
最后,高等职业教育忽略了教育过程的魅力,只一味地强调教育结果的魅力,与职业教育的本质相悖离。
(二)优秀师资力量严重短缺
当前,西部地区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迫切需要一大批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但由于受到区域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西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严重滞后,师资方面存在严重“短板”情况,西部地区“双师型”师资力量薄弱,而高等职业教育中师资是核心,如果师资教学质量不高,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质量和良好口碑的树立。
首先,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严重制约了师资力量的发展。[12]尤其是西部贫困地区,经济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校园环境建设基本只能满足学生求学需求。师资的良莠很大程度影响着教学质量,而大多数优秀教师会对任教地区和学校进行选择,处于发达地区的、环境待遇好的以及重点院校就成为了热门选择,落后的西部贫困地区往往招不到、留不住好教师,造成了西部贫困地区师资严重匮乏,进而导致外部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信息、科学的教学方法带不进来,并且信息获取和交流机制陈旧,使得西部贫困地区长期处于落后、被动的状态。
其次,随着近年来教育大众化的普及,高职院校每年都大幅度扩招,造成师资力量的短缺,于是大量刚毕业的青年教师就成了高职院校新增的骨干力量。西部地区本身存在着思想保守、竞争意识淡薄的问题,很多高职院校中平均主义和论资排辈现象比较常见,还有部分学校的激励还只是停留在评先选优和少量的物质鼓励方面,而评先选优也没有真正和评职晋级挂钩,不足以产生明显的激励作用。评先选优受名额限制,受惠面较窄,缺乏将绩效考核结果与精神鼓励等其他能够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综合方法结合起来的举措。
最后,在高职教育层面,师资队伍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职教师资的培养过程中,拥有一套符合职教师资培养需要的培训模式是至关重要的。目前,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师资培养存在模式较为单一和职业教育特色不突出的问题。这是由于高职院校中的大多数教师基本都是高校中毕业,师资人才培养主要是由国内的普通高校和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来完成,主要以本科层次教育为主,缺乏培养主体多元化,企业未参与师资培养。
(三)校企合作模式难以持续
首先,由于教育体制的改革,几乎所有的行业都退出了高职院校的管理,但是却没有建立起行业实际参与高职教育管理的体制,[13]割断了企业与职业学校之间的联系,导致高等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之间对接不畅,这就造成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关系松散,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货不对版,[14]存在大批事没人干,大批人没事干的情形,这也进一步加剧了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界之间的矛盾,出现资源缺乏与资源分散的问题。
其次,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育实践,建立教育实践基地有赖于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良好合作伙伴关系。[15]世界各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均十分重视教育实践环节,各参与高职教育的机构均建设与之关系密切的教育实践基地。在国外教育实践也称“临床实践”,旨在使未来的学生能在上岗前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有完整和清晰的认识,把理论付诸实践,锻炼和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目前,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大多并无与广大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学生教育实践的需求。同时,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学生更无法参与到企业界真实的工作情境里来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最后,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过于单一,处于低层次水平,[16]导致高职院校和企业的改革配套设施不完善。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和办学机制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磨合完善下来的,但是对于企业和学校来说,其诸多诉求是不能满足的。除此之外,很多学校和企业合作的形式大都流于表面,企业和高职院校依旧各自为政,没有完备的体制、机制和制度的保障,这种不稳定的合作是很难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法律制度缺失,导致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中任何一方以低代价可随意退出,影响合作的积极性和稳定性。[17]
三、西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加快推进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既有利于缓解当地就业压力,又有利于培养当地急需的高技能人才。西部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在激发办学吸引力、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拓宽校企合作等方面下功夫。
(一)创新管理体制,增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吸引力
由于诸多的历史和社会原因,社会上依然存在着轻视职业教育的倾向,认为职业教育是次等教育,对职业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18]如何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首先,政府要积极弘扬具有中国特色、地方特色以及符合时代发展特征的高等职业教育文化,积极宣传打造一切尊重劳动的职业教育文化。可以通过举办职业技能大赛和职业技能模范推选,来提高全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知度,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同时,政府需要改革招生制度,让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相应的教育,改变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是低层次教育的看法。除此之外,政府也应改革公务员招考制度,改变只关注学历层次的死杠杆,破除高职院校毕业生低人一等的僵化思想,让社会大众在思想上重新认识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重获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和理解,树立服务职业教育的思想,高等职业教育才有光明的未来。
其次,为受教育者可持续发展服务。政府要实现教育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协调,保障高等职业教育首先为学习者就业服务,[19]并为学习者提供进一步学习的便利通道,为以后再就业以及职业晋升服务,以培养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和新专业领域人才为重点,做好高职和本科的衔接,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升学意愿。
再次,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群的建设,突破之前单个专业各自为首的现状。高等职业教育不仅仅只具有就业功能,更是一种成才途径,它提供的是一种有别于其他不同教育的实践学习方式,强调做中学、学中做。随着西部地区产业化的逐步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升级改造,将来可能需要的不是大比例专业化的职业教育,而需要的是学的广一点、通一点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未来工作岗位转换频繁,应对转岗再就业问题。
最后,西部地区在追求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通过政府政策、资金支持来开展研究咨询服务,这是提高吸引力的关键一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要在政府主导、教育管理部门协调的指导下,扎实推进专业化的社会服务,比如家政服务。通过政府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不断提高高职学校专业化发展水平和职教师资专业化培养水平,来满足培养部分专业化程度高的技术业务需求。同时,高职学校要积极改革,增强对企业的吸引力,只有吸引了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才会提高,毕业生就业才会好,才会吸引更多受教育者。
(二)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提升职教师资水平
高等职业教育要想做大做强,除了要有高效的管理体制模式外,也离不开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西部地区师资资源相对匮乏,需要整合社会资源,在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校与校之间、师与师之间建立联谊联教机制,打造一个互动互融的交流平台。同时,西部地区要建设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除了强化培训学习,加强管理外,也要积极引导“双师型”教师到贫困落后的地区任教,通过提高任教教师待遇以及改善基础环境设施,鼓励教师工作积极性。此外,要破除“唯文凭、唯身份”的教师职称认定制度,将技术技能纳入教师职称评聘中,破除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学历偏见,放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教师准入门槛。[20]
其次,通过使用指标法、目标考评法等相关方法把一定的激励机制(学校文化、思想教育、薪酬与晋升体系、福利状况、人文关怀、工作考核、组织绩效、个人绩效)引入到教师业绩评价中去,来衡量教师的岗位系数、落实质量、工作业绩等,建立量化标准,生成考核分数,将该分数作为领导评鉴和公认评优晋升的主要参考依据。建立教师个人成长账户,推行业绩积分模式,结合其工作热情、努力程度等主观评价事项,共同组成评鉴、测评类事项的最终得分,确保数据结果能公开、客观、准确地反映出各教师的工作绩效,提高高职教师绩效工资水平。
最后,教师高质量培养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培养模式。英国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中,以培养打造专业化的职教师资力量为核心,社会、高职院校、企业三方共同参与,三方共享教育资源,形成高效的英国特色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同时,英国也采取专职与兼职教师并举的制度,邀请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行业权威作为兼职教师来授课,加强职教师资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美国职教师资培养具有两大特色,一是设置了双重标准,即国家标准和各州标准。两个层次的标准均对职教师资培养具体模式、教师资格认定以及职教师资培养准入条件做出了具体规定。如,美国劳工部统计局发布的手册中规定,要想参与和获得职业技术教育教师资格证书,要有具体的从教学科的工作经验证明。二是定期为正在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教师和已经取得职业技术教育资格证的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教育,要求并安排这些教师到企业一线去进行实践锻炼,并到专业的学校或学院接受继续教育,确保其理论学习的先进性和实践操作的专业性。总而言之,美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养更加关注标准化和专业化,虽然师资培养准入门槛相对较低,但最终合格的标准却较为正规和严格,即宽进严出。同时,美国根据职业技术教育的特殊性,为职教教师提出了后续学习要求,确保这些职教教师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强调教师学习的持续性。新加坡对待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养上,十分重视师资人才的准入制度和终身培训制度。[21]“双师型”和“末位淘汰制”是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养的两大特色。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养的“双师型”教育资源主要来自两个层面:一是行业、企业的技术人才或专业骨干,二是高校教师和科研机构。同时,新加坡的职教师资的培养要求十分严格,主要体现为考核制度、过程和结果的严格,实行“末位淘汰制”,[22]考核中十分重视职教师资的实践经验,对其职业教学工作经验、语言水平、道德品质和健康状况都提出了要求。欧洲国家如丹麦,要想成为职业教育的教师,就要接受相应的学徒培训,才能进入对应的学校进行教学,冰岛、挪威、希腊等国也有类似的要求和规定。这样的培训模式,让学员的自主选择权得到了尊重,也让整个职教师资培养更加专业和高效,让职教师资培养的双方能够互利共赢。
因此,西部地区可以借鉴发达国家职教师资培养的经验,确定本地区特色的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和制度,突破现存单一的、定向的、封闭的培养模式,向多样化、灵活化、开放化的方向发展,改定向为主的师资培养模式为非定向与定向相结合的多元开放的师资培养模式。[23]
(三)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培养主体多元化育人
首先,西部地区要解决高等职业教育中企业参与动力不足的问题,最关键的在于办学管理体制方面。目前,高职院校的办学主要以政府主导、学校化办学为主,形式过于单一,因此,要加强校企合作,深入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改革,提高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比例,为学生实践提供便利空间,同时,企业中的优秀骨干也为高职院校育人提供必要的师资力量,鼓励行业、企业参与到职业院校的管理中,重建起行业、企业实际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的体制。[24]
其次,深化产教融合来培养技能型人才。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存在特殊性,因此其培养主体还是要兼顾知识、职业、师范等多个维度,也就要求协调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不同主体之间的需求与行为,加强校校合作、校地合作。[25]校校合作就是职教院校之间的合作以及与普通高校合作,优化资源配置;校地合作,就是学校和地方政府合作,共同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全面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既保证了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也落实了教育实习实践环节,这种合作模式有利于高职学生对其日后所要经历的工作情境和素质要求有较为感性的认识,从而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最后,西部地区要借鉴国外政府和行业混合办学的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是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模式的一大特色,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大不同的教育资源与实践环境,采取课堂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26]鼓励跨机构、跨部门合作,确保职业教育培养质量;日本“产学合作”模式是政府和教育部门的主导下,企业、院校、社会力量之间形成积极的互动联系。日本各个院校通过“产学合作”模式,加强了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沟通,帮助学生明确了职业前景和规划,同时企业和院校之间的紧密合作,也为日本企业发展增添了活力,提高了企业的招聘效率和社会形象。英国政府历来较为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在长达几年的研究与探索中,英国政府几经尝试与变革,最终确立了企业“雇主”扮演主导角色,拥有充分的选择权,也就使英国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机制具有明显的“市场化”特点。法国通过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协作的力量,建立起了职业培训基地,政府及时更新国家资格证书的目录标准,企业、学校准确把握市场的需求,明确办学培养方向。
因此,西部地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和保障利益的作用,从法律和政策两方面为校企合作机制合法顺利运行提供相应的保障。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其主要诉求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企业所寻求的是获得人力资本来源。虽然二者利益诉求不同,但通过相互合作把双方从利益对立转变为利益协同,实现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