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现代化:人文、科技与可持续发展
——第七届世界比较教育论坛综述

2022-11-23刘云华张馨尹

比较教育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人文教授现代化

刘云华,张馨尹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北京 100875)

教育现代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教育发展共同面临的重要议题。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再次促使人们重新思考教育现代化中人文、科技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也更加凸显了讨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意义。2021年9月17日至18日,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在北京顺利举办了第七届世界比较教育论坛,来自国内外近两百位专家学者围绕“教育现代化:人文·科技·可持续发展”大会主题,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教育现代化面临的新挑战和新发展

一方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教育现代化带来了诸多挑战,社会生态、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的发展。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指出:“当今世界风云变幻,人类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可持续发展遇到了威胁。”然而,如何更好地应对挑战,仍是世界各国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朱旭东教授指出:“未来如何以人文、科技和可持续发展为重点构建科学的理论体系,打造高质量教育现代化道路,仍然需要学界同仁加强学理支持。”

另一方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促进了教育现代化的新发展。首先,教育现代化的新发展体现在以新生态为核心的新人文的出现。华东师范大学彭正梅教授指出:“教育现代化的一个新发展就是教育生态化,中国教育的一个新发展理念就是生态维度的发展。”其次,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育现代化创造了更多的机遇。朱旭东教授表示:“科技改变了教育研究的场域和时空,给教育现代化创造了众多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最后,逆全球化、保守主义以及民粹主义思潮的抬头,更加凸显了教育对国家发展的作用以及通过教育促进国际理解的重要性。西南大学徐辉教授指出:“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质是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增进国际理解,促进国际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它是整个国际社会的教育。”首都师范大学讲师张梦琦认为,中国和法国在百年大变局下,需要在创新文化认知、深化合作办学、加强职业教育和科研合作以及优化留学生教育政策与环境方面努力。

二、人文与教育之依存共生

人文影响着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也反过来促进了人文的创新和发展。

(一)人文影响教育目的,反映教育的价值取向

一方面,人文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定。一个国家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深受本国文化的影响。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许美德(Ruth Hayhoe)教授以中国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为例,指出传统文化不仅能增加全球教育互动的丰富性和持续性,而且也能助力本土文化和自然环境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求。此外,各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也呈现出不同的人文特征,进而有着不同的教育目的。例如,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张伶俐指出了乌干达教育目的从提升基本读写能力到促进终身学习文化的教育目的转向。北京师范大学刘敏副教授结合法国哲学家埃德加·莫兰(Edgar Morin)的“复杂性”人文思想,认为未来教育应该着重提高学生对复杂世界“不确定性”的敏感性,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另一方面,人文深刻地反映着教育的价值取向。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重申了“人文主义”的教育观,提出“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以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化、国际团结和为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的责任”。值得注意的是,人文主义并非西方“专属”。德国图宾根大学卡琳·阿莫斯(Karin Amos)教授认为亚洲的儒家思想和非洲的乌班图(Ubuntu)哲学都体现着人文主义的意蕴。

(二)教育承载人文特征,促进人文创新与发展

一方面,人文以教育为依托,教育能反映出人文的特征。首先,教育是人文的载体,人文通过教育得以显现。彭正梅教授提出:“新人文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就是新生态教育战略。”其次,教育还体现出人文的包容性特征。西南大学王正青教授指出,世界格局的变化进一步强调了包容性发展的必要性,而全民教育在推动包容性发展这一国际主张和全球承诺中起到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教育能促进人文的创新与发展。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使人们开始重新反思我们这个时代“人文主义”的意涵,除了以生态为核心的新人文理念以外,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米歇尔·史维福斯(Michele Schweisfurth)教授在论坛上表示,后疫情时代需要重新思考教育目标,并提出在社会进步国际论坛(The International Panel on Social Progress,IPSP)中四个教育目标(公民、经济、人文、公平)之外,新增“关系性”(relational)这一教育目的,呼吁世界各国的教育相互尊重彼此的主体间性,而不再以主客二分的模式看待彼此之间的关系。

三、科技与教育之相辅相成

科技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的进步,教育的进步又反过来进一步推动了科技的创新与发展。

(一)科技影响人才培养,服务教育研究范式和方法创新

首先,科技改变了教育的形态,进一步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标准。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生活和生产的方式。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安东尼·韦尔奇(Anthony R.Welch)教授提出:“科技的发展和新冠肺炎疫情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教学与生活方式。”当前,线上教学与学习已不再是新鲜事。另一方面,只有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标准,才能使我们培养的人才在未来能够经受住社会发展的考验。彭正梅教授指出:“人类的发展需要从学习基本技能到掌握高阶能力的进步,从生存导向到每个人更高的发展。”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讲师郝理想指出了当前新加坡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两大特征,即以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和重视产业需求导向。

其次,科技服务于教育研究范式和方法的创新,使其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北京师范大学刘宝存教授提出:“科技使一些新研究方法出现,即以数据挖掘为核心的量化研究范式和以解释主义为核心的质性研究范式。”上海师范大学张民选教授也指出:“科技的进步使大规模的国际调查成为可能,文献本身的研究也正向更深更远的方向开展。”

(二)教育增强科技进步,促进人们反思与智能的关系

首先,教育的发展可以促进科技的创新与进步。近年来,各国逐渐认识到人才和科技的重要性,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培养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点。诸多学者一起讨论了美国、芬兰、英国、日本和法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政策改革。例如,同济大学讲师郑高明指出,芬兰自2011年开始对博士研究生教育进行改革,通过加强博士研究生管理、提升博士研究生就业能力、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以及推进在地国际化等措施,不断提升博士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其次,随着科技在教育领域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人与智能的关系。张民选教授认为:“对国外文献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内容层面,而应该继续去考察文件的政治土壤和价值意图,深入挖掘教育现实,而这些都是人工智能无法做到的。”与此同时,教育技术的进步也引起人们对“数据至上”理念的警惕,西南大学博士研究生但金凤指出,尽管美国实现了教育数据的使用文化,促进了教学模式的革新,但却存在着由数据至上文化理念带来的数据主义等系列争议性问题。

四、可持续发展要求人文与科技相统一

首先,尽管科技的发展为教育的进步与革新创造了条件,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科技与人文相统一。北京师范大学王英杰教授明确指出:“教育学科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不仅是科学的,而且还是人文的。研究的方法不仅要用科学的方法与大数据的方法,而且还要有人文情怀,需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只讲科学化对教育学科是一个威胁,是不可能可持续发展的。”

其次,在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如何使科技与人文更好地统一起来,仍旧是未来广大教育研究者需要共同攻克的难题。事实上,科学与人文之争由来已久,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冲突本质上是两种文化的博弈。尽管两者取向不同,但是已经有学者尝试将两者统一。例如,西南大学周琴副教授认为,“人工智能导师+教师”是人机协同教学的高阶形式,通过知识、数据、策略和媒介四大来源实现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慧的耦合。德国卡琳·阿莫斯(Karin Amos)教授还提出了几个问题引起与会者思考:“我们应如何使用科学,我们应如何看待人和自然的关系?”呼吁大家重新审视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最后,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各国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日本上智大学杉村美纪(Miki Sugimura)教授指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鼓励人们朝着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做出思考和行动上的改变。”在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东北师范大学饶从满教授从比较的角度指出:“教师专业标准只有在发展与监管之间取得更好的平衡,才能实现成熟的教师专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方面,陕西师范大学李延平教授认为,中国西部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需要抓住新机遇,明确发展定位,积极应对自身发展存在的资源受限等问题,秉持内涵式发展理念,提升自身竞争力。

五、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比较教育的时代责任与方法创新

比较教育在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时代责任和方法创新成为与会者共同关注的话题。

(一)比较教育的时代责任

第一,比较教育应该进一步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和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是比较教育应然的选择。米歇尔·史维福斯教授提出:“孤立是危险的,联结才有利于生存,比较教育能够建立联结。”其次,比较教育应进一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贡献。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创新对外教育开放的格局。王英杰教授指出:“在当前‘一带一路’的建设中,教育还是很小的一部分,是非常薄弱的环节,比较教育要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的研究。”

第二,比较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服务于中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顾明远先生提出:“教育改革40多年以来,我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世界越来越需要中国参加全球教育治理。”同时,比较教育应进一步加强对国际组织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康云菲指出,世界银行凭借雄厚的资金和知识资本成为全球教育治理的主体,并从发展规则、榜样目标和理念基础三个方面塑造了低收入国家教育发展所面临的制度环境。

第三,比较教育需要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首先,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是需要关注的话题。张民选教授以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的著作《菊与刀》为例,强调比较教育研究者要学会讲故事的方法。中央民族大学常永才教授认为,叙事法有着以小故事能说大道理且打动人心的优势,对跨文化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价值。其次,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不能忘记我们比较教育的初衷仍然是要讲好外国故事。王英杰教授指出:“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不能忘记我们仍然要讲好外国故事。不讲好外国故事,我们比较教育的‘一条腿’可能就断掉了,学科存在的必要性就会被质疑了。比较教育的初心是借鉴与学习,比较教育学者不能头脑过热,要冷静。”

(二)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创新

第一,比较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世界各国教育微观的研究,即实现分析单位的转变。顾明远先生指出:“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需要我们加强对国外的课程、教学和评估等微观层面问题的研究,把握未来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法国波尔多大学教授雷吉斯·马莱(Régis Malet)也建议:“比较教育研究要研究叙述者背后的东西,深入到社会文化当中。”

第二,比较教育应该进一步促进自身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首先,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西南大学陈时见教授认为,人才的培养有助于学科的建设,而学科的发展和壮大又反过来促进人才的培养,两者共同推进比较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比较教育学科建设主要包括了方法的创新、理论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三个方向。就方法的创新而言,张民选教授呼吁:“比较教育学者应该跨学科地采用不同的研究方式去开展研究,在科学技术的帮助下增加历史研究、概念研究、实地访问、人类学研究等”。就理论深化与发展的路径而言,陈时见教授指出:“学生自己的理论是在自身学习过程中形成和积累的。而比较教育学的理论是通过这个学科一代又一代的学者接续奋斗,基于专业知识生产进行理论化、系统化和制度化的发展而来的。”

第三,比较教育人才的培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其一,我们为谁培养人。陈时见教授认为我们应该为学科的发展培养人。他指出“判断一个学科好坏的重要指标就是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彭正梅教授认为,我们应该为中国的发展培养人,即“比较世界,服务中国”。刘宝存教授指出:“以全球主义为核心的价值,通过教育增进全人类共同的福祉。”其二,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王英杰教授提出:“我们要培养一代新人,新人需要具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更深厚的国际胸怀,更深刻的国际理解力,更团结。”其三,我们应该怎样培养人。顾明远先生站在更高的定位上总结道:“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观,坚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来提高教育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猜你喜欢

人文教授现代化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人文社科
“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与十七年文学的现代化
开心格格
恐怖的教授
心不在焉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