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全媒体时代网络编辑的职业道德与专业素养

2022-11-23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网民内容

王 瑞

(北京印刷学院,北京 102600)

自2020 年春以来,我国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逐渐常态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在此过程中,不少网络编辑能够自觉发挥主动性与能动性,综合运用多种媒体新技术、新形式,积极强化优质网络信息知识内容的生产与传播,有效提升用户体验,引导激励广大网民同心协力、共克时艰。 但是,也有部分网络编辑面对疫情防控的复杂形势,无视职业道德规范,片面追求经济效益,通过发布低俗、虚假、暴力、色情等网络不良信息博取关注、吸引流量,甚至引发严重舆情。

全媒体时代,网络编辑担负着生产与传播网络信息知识,建设网络强国、文化强国的使命与责任。根据第49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 年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0%。 在此背景下,针对网络编辑队伍的职业道德与专业素养进行深入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全媒体时代网络编辑工作内容与职能的拓展

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全媒体时代。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尤其是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全媒体时代的内涵在不断拓展。 新形势下,全媒体时代不仅以信息、知识传播的多种媒体表现手段及媒介形态深度融合为特征,而且在新型传播理念指导下逐渐涵盖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等多层面传播协同创新与发展。

在2005 年网络编辑员被列入国家职业大典之前,人们对于网络编辑的认识大多停留在“网络”+“编辑”的层面,而且多关注于新闻编辑的信息化、网络化转型。 2005 年3 月24 日,由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公示的第三批10 个新职业名单中,将网络编辑员列入国家职业大典,同时颁布《网络编辑员国家职业标准》,并推出网络编辑职业资格考试。 这一变化对于网络编辑队伍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依据《网络编辑员国家职业标准》,网络编辑员是“利用相关专业知识及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从事互联网站内容建设的人员”。 相关从业人员的基本文化程度是“高中毕业(含同等学历)”,其职业能力特征为:“具有一定的文字表达、沟通能力;手指、手臂灵活,动作协调;色觉、形体感、空间感较强。”国家对网络编辑员实行职业资格认证,要求各级相关从业人员具备申报条件,并通过理论知识考试和专业能力考核鉴定。 按照职业等级来划分,包含网络编辑员(国家职业资格四级)、助理网络编辑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网络编辑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和高级网络编辑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四个等级。 其中,网络编辑员的职业功能主要包括素材采集、内容编辑和内容传输;助理网络编辑师的职业功能主要包括内容编辑、组织互动和网页实现;网络编辑师的职业功能主要包括栏目策划、专题制作和内容编辑与管理;高级网络编辑师的职业功能则主要包括频道策划、内容管理和运营管理。

事实上,网络编辑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是非常丰富、不断拓展的。 概括而言,网络编辑是指依托互联网,在具有网络出版者资格的单位或机构中从事网络信息、知识的生产与传播,面向网络用户群体提供网络出版物及相关服务,以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人员。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商业化及移动互联网兴盛,我国针对网络出版及其服务的界定也有了一定的拓展。 2016年2 月4 日,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第5 号令,即《网络出版服务管理规定》,将“网络出版物”界定为“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的,具有编辑、制作、加工等出版特征的数字化作品”,其外延主要包括四大类。 与之相对应,网络编辑的外延主要包括在具有网络出版者资格的单位或机构中从事以下相关工作的人员:(一)针对文学、艺术、科学等领域内原创数字化作品进行选题策划、稿件资料组织、加工整理修改、校对审核把关、维护发布运营等活动的人员;(二)针对传统出版单位、机构中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作品进行数字化活动的人员;(三)通过选择、编排、汇集等方式,将原创数字化作品或传统出版物的数字化作品制作成网络文献数据库等数字化作品的人员;(四)参与编辑、制作国家新闻出版署或相关管理部门认定的其他类型数字化作品的人员。

2016 年6 月15 日,国务院宣布取消包括网络编辑员、录音师、数字视频合成师等47 项职业资格认定。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市于2016 年6 月7 日开展首次数字编辑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工作,两个事件相距只有一周时间。 难怪有论者认为:“北京市率先推行数字编辑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制度,这标志着我国网络编辑职业开始有了明确的职业规范和标准。”[1]诚然,数字编辑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制度与网络编辑员职业资格认定制度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前者是针对专业技术干部的技术水平能力等级评价制度,后者为针对工人的技能等级鉴定制度,二者是“我国人才评价两个不同维度的标准体系”,但是“通过数字编辑专业技术资格认证,国家加强了数字出版产业管理,网络编辑也为自己的职业打通了上升的通道”。[2]可见,在国家取消对网络编辑员资格的认定之后,网络编辑通过数字编辑专业技术资格认证是大势所趋。

当前,我国网络编辑依托互联网进行的知识、信息生产与传播,在生产、传播网络出版物的同时,还面向用户提供相关服务。 应当承认,新形势下,网络编辑为了顺利完成网络信息、知识生产传播及相关服务活动,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判断力、态度和价值观等,还应秉持职业道德,自觉提升思维素养和特定智力行为模式倾向。[3]尤其是伴随着我国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各类网站纷纷涌现,网络编辑队伍的多样性、专业化建设进一步提上日程。 无论是新闻网站、文学网站,还是财经网站、体育网站等,都需要网络编辑适应行业发展与受众需求变化,自觉拓展工作内容与职能,分级分类针对细分市场,在专业信息采集、整理与评价的基础上,系统推进选题策划、内容生产与传播,为世界范围的受众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与互动。

二、当前网络编辑职业道德与专业素养的主要问题及表现

网络编辑的职业道德与专业素养密切相关,两者相辅相成。 总体而言,当前我国网络编辑队伍的职业道德与专业素养亟待加强。 特别是近些年来,少数网络出版商受经济利益驱动,对点击率、排行榜、更新率等过度重视,并通过调整平台内部运营体制及考核激励等机制,用这一不良倾向影响网络编辑。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部分网络编辑在网络出版物的生产与传播过程中放弃职业操守,导致出版物格调低下、质量良莠不齐,不仅影响了网络编辑队伍的整体水平,而且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具体来看,网络编辑的职业道德与专业素养在以下方面值得关注并亟待提升。

(一)缺乏底线思维与红线意识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不仅影响了全世界各国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且日益成为跨越时空的重要信息、知识生产与传播平台。 当前,全球网络安全威胁和风险日益突出,并逐渐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国防等领域传导渗透。 与网民的个性化、碎片化、社交化、移动化等阅读趋向相适应,近年来众多网络出版机构的定制服务、公众号运营、虚拟社区建设等发展风生水起。 但与此同时,毋庸讳言,网络空间也存在种种虚假、诈骗、攻击、谩骂、恐怖、色情、暴力信息,网站之间也不乏恶性竞争、欺瞒网民等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特别是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受某些别有用心的中外势力影响,网络上频频出现相关网络谣言、虚假信息,甚至引发大规模舆情。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部分网站和网络编辑缺乏应有的政治立场与职业敏感度。

近年来,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综合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特别是自2020 年3 月1 日起实施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为网络内容生产者划定了底线与红线:不得制作、复制、发布含有“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和“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等内容的违法信息;应当采取措施,防范和抵制制作、复制、发布含有“使用夸张标题,内容与标题严重不符”和“炒作绯闻、丑闻、劣迹”等内容的不良信息。 作为网络出版业的从业人员,部分网络编辑未能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因此在工作中面对真假难辨、纷繁复杂的海量网络信息知识内容时,难免会举步维艰、进退失据。

(二)职业理念有待提升

网络编辑的职业理念,是指由相关从业人员所形成和共有的思想、观念、情感和价值体系。 近年来,在少数互联网企业片面追逐经济利益的不良倾向影响下,部分网络编辑的职业理念发生偏差,面对激烈竞争,不是立足于网络文化建设,积极通过优势资源整合、系统创意策划来生产、传播优质网络信息知识内容,而是一味博眼球、求关注、拼流量。 缺乏针对网络内容选题的系统策划与把关,不仅使得标题党、跟风、抄袭、同质化现象严重,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诸如网络谣言、网络虚假信息、网络病毒、网络攻击、网络诈骗、网络色情、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层出不穷,还有网络暴力、人肉搜索、深度伪造、流量造假、操纵账号等行为严重污染网络生态。[4]

应当承认,网络编辑在日复一日的程式化日常工作中,既要随时关注国内外相关领域发展变化的大量信息,又必须在规定时限内完成网络内容的更新,还得吸引受众眼球、提升点击率、关注度与下载量。 面对上述诸多压力,部分网络编辑往往采集、重组网络现有信息与材料,网络内容的原创性与总体质量不高。 追根溯源,发生这些不良倾向的原因,是因为部分网络编辑功利心太强,不愿意投入时间、精力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导致思维僵化、缺乏创新意识,无法提出有价值、有新意的原创选题。

(三)专业审鉴水平有限

随着网络媒体,尤其是新兴科技的发展,网络编辑的创造性职业特点日益受到关注。 依托互联网载体,网络编辑从属于具有合法地位的网络出版机构或单位,本应通过传统出版物数字化及原创数字化作品等多种形式进行文化传播,为受众提供便捷、及时的知识文化服务。 但是,由于网络编辑队伍的专业能力素养良莠不齐,加上部分互联网企业对网络编辑的岗位职能与分工还不够明确,大大影响了网络信息知识内容的生产与传播,未能很好满足国内外网民的多层次需求。

从生产与传播的流程来看,网络编辑针对海量信息进行审核把关、筛选优化、创新创造,受众看到的网络出版物事实上都是经过网络编辑把关、过滤后的知识与信息。 如果网络编辑针对网络出版物的生产与传播不能有效发挥内容把关作用,那么就无法保证对受众的思想认识与价值观等进行正面引导,摒弃或者尽可能减少负面影响。

(四)技术革新应用不足

伴随着互联网的全球化深入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日益发生深刻变化。 近年来,借势大数据、算法推荐、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虚拟现实、人脸识别等新兴技术,全球互联网络在互动传播、用户体验等方面取得了飞跃式发展。 目前,人们通过互联网可以方便、快捷地使用即时通信、搜索引擎、知识服务、政务服务、公共服务,轻松完成网络阅读、娱乐、购物、理财等。

在人类社会由信息社会迈向智能社会的进程中,网络编辑队伍无疑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与传统出版不同,网络内容的生产与传播非常方便、快捷、时效性强。 但是,部分网络编辑对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方面的技术突破缺乏敏感,未能深入了解互联网传播链条中特定受众群体的构成及需求,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并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持强化网络内容的复合呈现,因此无法为用户提供日臻成熟的个性化定制服务。

(五)互动服务意识匮乏

区别于传统媒体,互联网络信息内容传播最吸引网民的是不仅能够方便、迅捷地获知海量信息知识内容,而且还可以参与日益丰富的交流与互动。 但是,部分网络编辑由于缺乏互联网思维和互动服务意识,因此在观念革新、工作流程优化,以及网络内容生产与传播机制创新等方面裹足不前。 当国内外广大网民热衷于讨论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智能监控、无人驾驶、自动问答、网络医疗诊断、智能家居、政务法务等方面的重大变革时,有些网络编辑还停留在不知所云或被动适应阶段,不能综合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漫、游戏等媒体融合形式,传播针对性正能量内容,寓教于乐,满足用户关于新闻资讯、知识服务、在线教育、数字阅读、电子商务、沟通交流等方面的多层次需求。

事实上,网民也是网络内容建设、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部分网络编辑由于主动服务意识不够,未能掌握与用户之间多样化沟通的知识技能,不仅不善于通过广大网民的点赞、评论、转发、关注等反馈总结其兴趣点与关注点,而且互动交流方式比较单一,缺乏拓展网络信息内容传播渠道、提升传播效果的有效方法,因此对网民认知行为、价值观念和道德素养的积极影响有限。

三、网络编辑提升职业道德与专业素养的趋向及路径

全媒体时代,互联网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媒体格局,加快媒体融合及全球化发展趋势。 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广大网络编辑肩负着建设网络强国、出版强国和文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使命,只有拓展视野、坚定信念,科学认识并遵循网络传播规律,有效提升职业道德与专业素养,切实满足网民的多层面需求,才能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持续为促进国家发展提供驱动力。

概括而言,网络编辑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提升职业道德与专业素养。

(一)综合提升理论素养,增强判断、引导网络舆论的敏感度

新时代,互联网络对于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影响日益凸显,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也日渐增强。 由于网络内容的传播跨越国界、超越时空,因此中外网络文化交流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 新中国成立70 余年来,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5]但是,毋庸讳言,不仅世界各国的民众对于中华民族筚路蓝缕、克服重重困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进程与伟大成就所知甚少,还往往被部分别有用心的媒体所误导,而且部分中国网民,尤其是年轻一代网民也并不完全了解。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了强化对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网络编辑要充分认识到网络空间对网民,尤其是年轻一代网民的重要意义,了解全球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最新动态,创新网络内容生产与传播机制,落实“互联网+”理念,适应网络文化的虚拟化、多元化、大众化趋势,整合优势资源,拓展对于国家社会形态的全媒体、多层次、立体化呈现。

面对种种压力和诱惑,网络编辑的理论素养与水平,往往会影响其对具体网络内容的选题策划、文稿审读、编辑加工与传播效果。 因此,网络编辑应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强化理论素养,提升搜集、整理、筛选、整合网络信息的能力,培养专业敏感度与洞察力,有意识地通过网络出版物全面、客观反映我国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力求在国际社会和国内民众心目中形成良性印象和评价。

(二)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提升创意策划与内容创新能力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网络编辑不仅在维护政治稳定、传播知识信息、引导社会舆论和建设网络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得到进一步凸显,而且在构建全球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全媒体时代,网络编辑应主动适应网络出版物生产与传播的全球化发展趋向,坚持社会效益第一,自觉保障国家文化安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网络出版业作为我国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社会文化事业,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也具有文化产业性。 这一双重属性决定了网络编辑势必面临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网络编辑要秉持职业道德,坚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有意识地追踪时代、社会与科技发展前沿,针对网民关注的热点、重点问题组织策划选题,重视信息内容的深度加工。 只有植根于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养分,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网络编辑才能产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意与灵感。

(三)适应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趋势,切实把握网络传播话语权

区别于传统媒介,网络内容因其特殊的生产方式与传播方式,对网民的认知行为、价值观念、道德素养等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复杂多变,网络编辑肩负着传播网络信息知识、稳定社会舆论、建设网络文化等重任,必须与时俱进完善从业理念,明确我国现阶段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在情感上认同、在工作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探索应用新兴科学技术,创新传播内容与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国内外部分敌对势力借助网络,针对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思想渗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众多网民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对青少年网民的影响尤其深远。 网络编辑要站稳政治立场,自觉提升政治辨别力,及时发现并处理利用网络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网络安全,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民族仇恨、民族歧视,传播暴力、淫秽色情信息,以及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扰乱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害他人名誉、隐私、知识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等活动。 与此同时,网络编辑还要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变化,拓展全球化视野,结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建设发展理念,深入分析国内外网民需求结构的层次性与可持续性,通过网络内容的选题策划、审鉴优化、发布运营等方面进行合理引导,打造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产品品牌,反映理论与实践创新成果,讲好中国故事。

(四)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培训平台,强化融媒体新技术应用

随着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体系逐渐建立健全,相关管理部门也持续推进制度体系建设与经费保障,积极引导互联网行业协会、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推进政产学研多方协同合作,逐步完善共建共享体制机制,针对网络编辑的职业特点,联合开展网络编辑人才培养,满足互联网企业及网络编辑终身职业技能进阶的个性化需求。[6]

作为依托互联网发展的新兴职业群体,我国数以百万计的网络编辑们为了有效提升职业道德与专业素养,不仅应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进一步强化互联网思维,而且要立足于增强创新能力,坚持以新兴技术为支撑,加强对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前沿的了解与应用。 通过制定个体终身职业技能进阶规划,落实系统化职业技能学习,配套硬软件设施建设,优化工作运行机制,网络编辑可以加快全媒体内容创新建设,有效提高选题策划、信息采集、审稿、编辑加工、发稿等环节的智能化水平,对相关领域网络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把控,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

(五)分层分类满足网民需求,推进网络文化建设与传播

经过近30 年的发展,我国网络编辑队伍建设由最初多为“跨界”人员、低门槛、专业性差,逐渐加强规范化、可持续发展。 当前,网民对网络信息内容的生产与传播,以及网络文化建设日益发挥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笔者认为,未来我国网络编辑的发展,将与网络出版流程再造相结合,只有坚持以网民为中心,立足于国内外网民的多层次需求,培养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市场调研、选题策划、内容生产、品牌营销、互动传播及个性化定制服务等全流程、多层面的知识与技能,才能与时俱进,促进网络文化的建设与传播。

具体而言,网络编辑一方面要随时关注国际国内新闻时事,了解社会、民生热点问题,配合有针对性的前期调研,明确网络平台信息内容特色与目标受众需求,协调技术、运营、管理等各方力量,分层分类针对网民反馈创新选题策划;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微博、微信、投票、有奖征集等多种活动形式激励网民参与,增强与网民的互动交流,强化服务意识,提升传播效果。 在这方面,央视财经和腾讯地图在党的十九大会议期间联合制作的《为十九大打 CALL》节目值得借鉴。 这一节目创造性地将地图定位技术与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相结合,有效激发用户的参与感和代入感,吸引了超过千万人参加。[7]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全媒体时代网络编辑在人类文明积累传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 网络编辑作为网络内容生产的重要主体,应当自觉抵制种种不良倾向,规范网络内容生产与传播,担负起把握网络话语权、保持中华民族精神主体性与独立性的重要使命。[8]习近平曾提出:“经济发展了,但精神失落了,那国家能够称为强大吗?”[9]这一问题值得每位网络编辑深思。

近年来,随着网络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相关管理部门逐步建立健全网络出版物监管制度,互联网企业也日益重视网络编辑队伍建设。 在一定程度上,“互联网+”思维意味着网络编辑自我认知与认知社会的新型思维方式、思维向度。 网络编辑面对海量信息,在筛选、评价、创新、传播等过程中面临的压力日渐增大,因此更要自觉秉持职业道德,努力提升专业素养,时时谨慎、处处严格把关,在确保网站内容发布的真实性、导向性与规范性的基础上,努力提升网络出版物的时效性、艺术性、独特性和创新性。

猜你喜欢

网民内容
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 在线教育用户占34.6%
“台独联署”被岛内网民嘲
现代化网民要有“仁心”“学心”“公心”
有感“网民节”
2.9亿
首届网民节遭遇“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