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潮社后期思想转变的原因探析

2022-11-23王甜甜

华夏文化 2022年1期
关键词:罗家伦傅斯年新潮

□王甜甜

新潮社由傅斯年、罗家伦等人于1918年末成立,从一开始就立场明确地站在了新文化运动的一边,积极响应《新青年》,提倡新文学、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旧道德。其出版刊物《新潮》是除《新青年》、《每周评论》外的又一著名白话文刊物,在当时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力不亚于《新青年》,在推动新文化运动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五四运动当天,新潮社成员也积极参与其中,有些甚至还起着领导作用。但五四运动之后,新潮社的思想迅速走向了保守,从研究新潮社思想转变的原因可以看出当时部分青年知识分子对于五四运动的反思。

长期以来学界对于新潮社的关注较少,关注重点大多都在前期。虽然新潮社后期思想偏离了历史发展的主流方向,但反映的是一群知识分子为寻找救国之路的一种尝试。通过研究新潮社后期思想转变的原因可以从中看到当时新旧思想交替的时代环境对时人的影响,以及他们面对西方各种思想的冲击所做出的反应,以便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和认识新潮社。

一、新潮社成立的目的在于学术不在政治

新潮社作为学生社团深受北京大学的影响,蔡元培改革北大后,“兼容并包”的思想使得各种不同的思想流派在北大校园里活跃,“各种分子杂居一处”“大家有一种学术自由的空气”(罗家伦:《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收录在《回忆五四运动》,中国文史出版社,2017年,第54页)这其中也包括固守旧文学、旧道德的一派。傅斯年、罗家伦等人作为思想激进、提倡新文学的青年知识分子自然不甘示弱,所以起初他们成立新潮社的目的是想通过这个刊物来批判旧文学、旧道德(详见顾颉刚:《回忆新潮社》,收录在《五四时期的社团》,三联书社,1979年,第114页)。在罗家伦的回忆中提到他和傅斯年、顾颉刚等人经常聚在一起讨论文学,讨论学术,其结果就是“我们也来办一个杂志”(《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第55页),傅斯年也说过,“新潮社地结合,是个学会雏形,这学会是个读书会”(傅斯年:《新潮之回顾与前瞻》,《新潮》1920年第二卷,第一号“附录”)。对于新潮社的出版刊物《新潮》杂志,社员们也提出了“对于本国学术之地位有自觉心”、“鼓动学术上之兴趣”(傅斯年:《新潮发刊旨趣书》,《新潮》1919年第一卷,第一号)等几点要求,发刊内容“偏重于思想、文学方面,介绍一些外国文学”(俞平伯:《回忆新潮社》,收录在《回忆五四运动》,中国文史出版社,2017,第305页),体现的全是在学术上要有所贡献,并没有考虑过参加政治活动。另外,傅斯年也曾说“学生必须有自助的生活,办有组织的事,然后所学所想,不至枉费了”(《新潮之回顾与前瞻》)。他认为文学门的学生将来定是要从事教育事业或进入出版社工作的,所以不如趁现在的机会提前感受、接触这一行业。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傅斯年等人成立新潮社的目的,更多地是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人一起进行学术研究。他们强调文学革命,强调思想层面的革新,他们只是想要借此传播新文学,反对旧道德,响应《新青年》,在思想层面改变被旧道德束缚的人们,使他们的压抑情绪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和缓解。这是新潮社成立的初衷,也是在后期各种情况发生变化的时候其仍旧坚定选择学术的重要原因和前提。

五四游行学生运动并没有停止,各种罢课仍在进行。《新潮》也因为学生运动停刊长达5个月之久,社员们也都无心研究学问,每天奔走呼号为政治运动奉献精力,这引起了傅斯年和罗家伦等主要负责人的重视。前文我们也提到新潮社成立本身就是为了学术,他们是以文学革命为己任的,但现在完全脱离甚至是背弃初衷,杂志拿不出稿件,学生不在学校上课,学术气氛急剧下降,社会对于新潮社的关注也越来越少,他们将其归结为学生运动产生的影响,“‘五四’以来,我们学生的弱点也一律暴露出来了!……若长久下去,不但人材破产,而且大家思想一齐破产”(罗家伦:《一年来我们学生运动的成功失败和将来应采取的方针》,《新潮》1920年第二卷,第四号)。他们认为当初《新潮》之所以能够得到广大青年学生的喜爱,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提倡文学革命,是在白话文和新文化运动中作出的贡献,是通过思想革新让被旧文化束缚住手脚的人们得到感情释放。现在新潮社如果不再搞学术、不再提倡新文化而是去大谈特谈政治,新潮社也就不再是新潮社了,这也是新潮社为什么会在五四游行这个时间节点发生转变的重要原因。新潮社经过讨论一致决定,仍然专注于文学革新,并在1919年9月更新为新潮学会,更加突出其潜心学问、钻研学术的成立初衷。

二、思想反封建没有与政治反封建有机结合

《新潮》杂志从创刊起便倾向于将思想文化运动同政治运动相分开,而且新潮社以《新青年》为榜样,在五四运动前《新青年》确实是积极倡导文学革命的。胡适曾说“大家办《新青年》的时候,本有一种理想,就是20年不谈政治,20年离开政治,而从教育思想、文化等等非政治的因子上建设政治基础”(周谷诚:《陈独秀评论》,上海书店,1987,第51页),他们认为在进行政治革命前必须先将国民头脑中的旧思想彻底扫除。于是《新潮》积极响应这一观点,以“批评的精神、科学的主义和革新的文学”为宗旨,只是在思想层面进行宣传,积极倡导新思想、新文学。但在五四运动之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使得历史发展到必须与政治斗争相结合的地步,工人阶级和群众运动也让人们看到了暴力革命的可能性。《新青年》的主编们也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另创《每周评论》谈论政治,使得新文化运动与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但《新潮》并没有做出改变,仍旧停留在《新青年》早期不谈政治只论文化的状态,思想上的反封建没有与政治上的反封建结合起来,孤立、片面地强调改良主义,先改造思想再改造社会,这使得他们仍旧将视野局限于思想革新。

在五四运动以前,傅斯年等人对于俄国式革命抱有肯定态度,认为是有可能在中国实现的,“吾则谓俄之兼并世界,将不在土地国权而在思想也”“俄国式革命——社会革命——要到处散布了!”(傅斯年:《社会革命——俄国式革命》,《新潮》1919年发刊号),罗家伦也认为俄国式革命是“劳动者战胜资本家的革命”,是“社会革命”(《今日世界之新潮》)。五四运动当天,当傅斯年抵达赵家楼后,他曾劝阻学生的行为,但学生们的情绪激昂不可控制,这一系列的冲突致使他开始重新思考和审视学生运动。这种对于群众运动和暴力革命的惧怕,使得他们不得不转向保守的改良主义。

三、胡适对新潮社的影响

作为新潮社顾问的胡适,他对新潮社社员的影响是最直接也是最大的。胡适虽然承认五四运动是带有历史必然性的,青年学生们也是在十分危急的情况下被迫承担起历史的使命,参与到政治运动中,但他“更希望新文化运动沿着思想与文化的方向深入发展,而不愿看到它向社会和政治运动层面拓展”(《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胡适虽然和李大钊、陈独秀等人都属于新文化运动的典范人物,但胡适同他们的思想有所差别。胡适自幼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精通四书五经,后来赴美留学,师从杜威学习的是西方实用主义。胡适身处新旧文明交替的时代,接受两种不同文化的熏陶,所以他本身的思想就存在着新旧矛盾性,他本人的很多行为也往往新旧参半,他不可能坚守传统而盲目地拒绝西学,也不可能全盘西化而彻底地走向反传统,这就使得胡适的思想观念在很多方面不如陈独秀、李大钊那样坚决果断。所以胡适在五四后渐渐与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分道扬镳,就不难理解了。

胡适主张改良主义,提倡一点一滴地改造社会,他更倾向于文学革命、教育救国,想要通过一段时间来改造国民思想,为革命的爆发做好准备。胡适想要继续他的改良主义,所以他作为新潮社顾问自然要在方方面面有所影响。他请他的老师杜威来北京大学演讲,传播实用主义和改良主义,规劝学生立即复课,并鼓励青年学生到欧美留学深造。他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钻研学术,并提出将北京大学现校址迁到上海去,想要以此来避免学生、教师和学校受到政治活动的影响。

五四运动游行后新潮社主要负责人基于对时代环境和成立初衷的考量,本就在学术研究和政治运动之间犹豫,而胡适作为社团顾问,作为他们非常敬重的老师,与他们的想法更为接近,所以在胡适的影响下,罗家伦、傅斯年等人更加坚定了学生应安心踏实地致力于学术研究的观点。傅斯年出国留学,罗家伦担任《新潮》主编,刊物的内容开始转变,笔锋不再锋利勇猛,停留在传播新文化阶段,大量刊载文学创作、翻译文学作品、介绍西洋文化。很快,在胡适的影响下,《新潮》杂志日趋转向,越来越成为拥护胡适改良主义的专刊。

四、结语

从新潮社成立的目的、与政治反封建的结合情况、胡适的影响这几个方面入手分析,可以看出新潮社后期思想转变的原因。虽然改良主义偏离了当时历史发展的主流方向,但它也是青年知识分子探讨救国救民的一种途径,不应被忽视。另外通过研究我们也看到了新潮社成员对于五四运动的反思。

通过对新潮社尤其是其后期转变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当时那个新旧思想交织的时代,各种思想主义学说的涌入对时人的影响。新潮社从紧跟时代潮流到退出政治舞台的过程,也可以说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潮逐渐削弱,社会主义思潮逐渐占据主流的过程。尽情张扬个性,提倡个性解放的个人主义,虽然在当时对于深受传统伦理思想桎梏的人们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但很快人们就发现脆弱的个体必须寻找依托点,依靠群体的组织和力量,所以纯粹的个人主义观念最终逐渐走向沉寂。

猜你喜欢

罗家伦傅斯年新潮
傅斯年
白露月夜吟
“新潮”的旧刷子
藏在最后一笔稿费里的爱
傅斯年向夫人认错
轻松一夏
罗家伦:登门求贤彻夜不眠
罗家伦的倔劲
跟尼赫鲁较真的中国大使
吃零食没有罪!新潮零食令你美丽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