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众参与下新西兰奥克兰植物园建设经验及启示

2022-11-22赵建华

中国园林 2022年10期
关键词:奥克兰之友植物园

赵建华

李小琦

邢 君*

蔡健婷

“公众参与”广泛应用于西方现代公园规划建设,是城市景观营建必不可少的过程[1]。植物园作为城市公园类型之一,是城市重要的生态和文化资源。2019年,《中国植物园标准体系》中将植物收集、迁地保育管理、科普开放及公众教育列为植物园绩效评价的4项标准[2],公众参与对中国植物园发展的重要性逐渐明晰。因此,探求公众参与机制下我国植物园的建设更新策略,是实现植物园良性发展的关键[3]。这不仅满足公众对城市空间的多元需求[4],更将激发植物园的多元化服务效益和文化潜能,推进我国公园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新西兰作为“绿色花园之国”[5],有着系统、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植物园规划设计、维护管理、活动组织及运营养护等环节均实现了广泛而深入的公众参与。“植物园之友”(Friends of Botanic Gardens)组织作为新西兰植物园公众参与的主导力量,在公众和植物园之间搭建了有效的链接,以植物园为介质推进了城市发展和文化资本积累,其经验值得我国植物园在更新建设中借鉴与参考。

1 公众参与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1.1 国外相关研究

“公众参与”源自20世纪60年代发起的新公民运动[6],指“居民、游客、相关利益团体和专业人士,通过协商的方式共同参与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的各个阶段”[7]。随着实践发展,公众参与在城市公园的前期研究、规划设计、管理维护等多个阶段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3]。

当今植物园建设面临着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会效益低等诸多问题与挑战[8]。2018年,BGCI对全球119个植物园展开持续调查,发现多数植物园制定有明确的战略发展计划和绩效评价标准,但有近半数的植物园未开展过公众需求及满意度的调查,从而影响了植物园综合效益的提升[9]。据调查,植物园的公众参与程度主要受游客数量、举办活动次数、公共收入等因素影响。

根据对国外优秀植物园的调查发现,植物园公众参与的实现有赖于各类组织团体和政府力量的共同推动。目前,国外植物园公众参与的组织力量可以分为社会公益组织、政府及政策推广、植物园管理部门3类。

社会公益组织主导是植物园公众参与中最广泛的组织形式。欧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许多国家植物园通常设有“植物园之友”非营利组织,旨在通过公众参与支持植物园发展,创造更多环境福祉。在新加坡,政府组织及政策推广则是公众参与的主导力量。新加坡公园局、旅游局在公园建设中广泛推行“文艺复兴城市计划”“艺术渗透生活”等城市文化经济政策,从国家层面推进新加坡植物园的公众参与度,丰富城市文化资本,提升国家文化特色[10]。此外,有些国外植物园以社区为服务对象,通过开展环境教育、可持续教育等“社区计划”加强公众对生态、历史、文化的关注和保护。例如,英国邱园定期开展历史环境教育,以提升公众对历史遗产价值的认识与传承[11]。

在具体实践中,社会公益组织、政府、植物园3种组织力量往往相互交织,共同组织植物园公众参与活动。这不仅能够提升植物园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应对环境变化的积极作用,还能推进植物园适应公众需求、积极融入城市生活,实现植物园的多元社会效益。

1.2 国内相关研究

目前,我国植物园在科学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环境教育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绩[12],社会与学界也越来越关注公众参与在植物园建设中的作用。2014年,中国植物保护联盟制定了《植物园公众科普计划》,支持植物园成立中小学科普教育等公众科普基地[13]。如深圳市仙湖植物园创建的“自然学校”[14];湖南省植物园结合花卉展览开展的科普讲解、环境教育[15]。

总体来看,我国植物园的公众参与正处于起步阶段[16],尚存在以下问题:1)公众参与主体不清、权责不明;2)公众参与以科普教育为主,形式单一;3)公众参与意识较淡薄,主动性不足;4)组织机制尚不健全,缺少有组织、有规模的公共参与社会团体。

2 新西兰植物园的发展

新西兰植物园有着积极、广泛的公众参与机制,在区域效应、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应对、景观建设及公益组织建设等方面都具有优秀的经验,对我国植物园更新建设与发展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受英国风景式园林发展的影响,早期的新西兰植物园注重选址和景观营造,以植物收集、养护和园艺展示为主。20世纪40年代后,开始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公共活动功能[17]。在“建立连接”的公园建设理念下,新西兰植物园建设以公众福祉为发展核心,依据公众需求调查研究,制定并调整植物园发展战略,促进植物园向注重休闲和游憩的多功能城市空间转型。新西兰植物园的公众参与组织以“植物园之友”为主,兼有其他志愿团队,在植物培育、环境教育、活动组织和管理维护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表1)。奥克兰植物园作为新西兰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植物园,公众参与制度最为完善,现已成为新西兰主要旅游景点和重要城市公共空间。

表1 新西兰主要植物园公众参与开展情况

3 奥克兰植物园的公众参与实践

新西兰植物园的建设是在城市公园和开放空间战略行动框架之下开展。比如,奥克兰市先后颁布的《建立联系——公园发展战略(2008)》与《公园和开放空间的战略行动规划(2013)》便是奥克兰市植物园更新的总体指引[18]。植物园负责组织编制总体规划、发展战略或管理规划,不仅解决植物园的规划设计等技术问题,更注重在市场调查、公众活动与需求等调研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解决植物园管理运营及未来发展问题。

3.1 构建多方协同的公众参与体系

新西兰植物园由政府联合信托公司、澳新植物园协会①(Botanic Gardens of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BGANZ)、“植物园之友”、植物园管理机构等组织共同负责植物园的运营、管理与发展。

通过责、权、利三方面的相互协同与制约,新西兰植物园构建了权责明晰、利益共享的公众参与平台和机制,形成了以“植物园之友”为主导,全面系统、多方协同的公共参与体系(图1)。“植物园之友”作为奥克兰植物园公众参与的关键组织,具有完整的组织架构,在公众参与中起到了重要的主导和推动作用,不仅为公众提供了良好的体验,更促进了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图2)。

图1 新西兰植物园公众参与平台和机制

图2 奥克兰植物园“植物园之友”组织架构

3.2 依据公众调查修正规划与建设

奥克兰植物园位于奥克兰南部郊区,是新西兰规模最大、最为典型的植物园。1982年在内森庄园的基础上建造而成,面积为64hm2。1998年由新西兰风景园林规划师斯蒂芬·布朗(Stephen Brown)主持完成奥克兰植物园总体规划,对植物园发展进行了初步探索。2008年由“植物园之友”组织开展了奥克兰植物园公众需求及市场调查(图3),对各功能区进行公众满意度和参与度评级。可以发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植物特色是游客前往的重要因素,不同功能活动空间的建立及持久性的节事活动更有利于吸引游客关注。

图3 奥克兰植物园2008年游客市场调查统计[19]

依据此次市场调查结果,奥克兰植物园编制完成了新一轮植物园总体规划与建设,激发了植物园的综合效益和潜能。

3.2.1 融入步道网络,提升公众参与可达性

融入区域步道网络,加强与周边区域的连接,提升植物园的可达性和便利性。就全境来看,新西兰植物园大都融入贯穿新西兰南岛和北岛的蒂阿拉罗瓦步道②(te araroa walkway)(图4),通过游憩步道实现区域空间上的联系互动[20]。

图4 新西兰游憩步道网络空间(引自https://data.linz.govt.nz/layers/global/oceania/new-zealand/)

奥克兰植物园在以“建立联系”为目标的公园战略规划指引下,自2008年开始,通过蒂阿拉罗瓦步道的奥克兰区域段将植物园和街道、公园、海滨等开放空间相连接,提升与周边开放空间的通达性和景观联系(图5)。

图5 奥克兰区域开放空间和步行道系统联系网络(引自http://www.aucklanddesignmanual.co.nz/streets-and-parks/)

3.2.2 拓展多功能空间和主题游径,提高社区参与度

1)满足公众对不同功能空间的需求(图6)。一方面,与学校教育课程相衔接,为社区提供便利服务;另一方面,注重强化植物园为城市文化资本服务的效益,利用不同节事活动吸引人流,促进城市的整体发展。依据实地调查和数据收集,奥克兰植物园功能可分为科普教育、体验感知、文化节事、社区服务4类。

图6 奥克兰植物园功能布局与主要节点[19]

2)设置主题体验游径,提升公众游览植物园的体验度和参与度。设置本土植物识别小径、永久雕塑小径等多条主题游径,让公众在游览过程中深入了解本土地域文化。

3.2.3 构建生境廊道,深化公众环境教育体验

通过连续的生境廊道建设,塑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空间,给公众提供环境教育机会。在奥克兰植物园的设计实践中,将植物园的灌木丛、溪流、湖泊、森林联系成整体,进行统一修复和养护。对植物园珍稀动植物和野生动植物迁徙通道进行严格保护,避免生境廊道的碎片化[21](图7)。

图7 奥克兰植物园生境廊道更新与连接建立(引自https://www.aucklandbotanicgardens.co.nz/about-us/our-policies/)

3.2.4 建构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提升环境保护意识

新建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缓解植物园雨水管理和利用问题,增加公众对可持续水处理的认识和参与。奥克兰植物园与雨水管理团队、相关社区志愿者协作,秉持“低影响、低维护”设计理念,建设绿色基础设施网络,增强植物园自身防御力,产生良性的环境效能。

通过开展雨水管理计划[22],针对湖泊水质污染和雨季雨水过多问题,利用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生态洼地、渗透沟渠、可渗透铺装等措施构建生态循环系统[23](图8)。同时,建立具有教育性的可持续水径,结合科普导览活动、生态展示墙、科普网站等方式提高公众对可持续水处理解决方案的认识[24]。

图8 奥克兰植物园水敏性设计雨水管理[19]

3.3 公众参与下的植物园维护与管理

公众通过参与“植物园之友”组织,从事植物收集、健康花园培育、植物记录、活动服务等管理工作,定期参加植物养护、环境教育等专业培训,组织制作宣传手册、文创纪念品等活动,可更系统、专业地参与植物园的管理建设和运营养护。

3.3.1 组织多样的公共参与活动

公共活动及文化事件是公众积极参与新西兰植物园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植物园之友”主要负责活动策划、招募志愿者、组织联系、宣传管理等工作,对活动开展提供重要的支持。譬如,奥克兰植物园每2年一度的公众雕塑展,在“植物园之友”的精心组织和各方支持及宣传下,广受奥克兰公众欢迎。雕塑展面向全年龄人群,通过青少年组、成年组、老人组等不同分组,形成了完善的公众活动管理运营体系,包括组织筹备、宣传服务、参与评价及活动延续等流程(图9)。

图9 奥克兰植物园雕塑展活动流程

3.3.2 参与日常运营与养护环节

在植物园的日常维护和环境监测、环境教育实践和网络数据库管理等运营养护环节中,“植物园之友”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图10)。

图10 奥克兰“植物园之友”参与维护管理的工作场景(引自https://www.auckland botanic gardens.co.nz/)

1)日常维护和环境监测:清除害虫和入侵植物,监测溪流水环境质量和水位变化,并进行实时数据更新和定期汇报。培养园丁和志愿者开展植物养护工作,通过可持续园艺实践[25],不使用杀虫剂或杀菌剂,以保持植物的健康和产量。

2)环境教育实践:通过环境教育将植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传递给公众,让更多的人参与植物园管理。通过开展不同创意形式的可持续教育活动[26],让居民参与植物培育与养护,了解种植植物、堆肥、土壤管理、健康饮食知识,体验劳作的乐趣,为社区带来更多健康与福祉。

3)辅助网络数据库管理:辅助整理植物园植物生长状况、养护经验及迁地保护成效,登记在“植物生长数据库”中[26],帮助游客认识植物发育过程和了解养护经验。

3.3.3 建立公众参与评价反馈机制

注重公共活动后期公众参与的评价反馈,通过公众评选或满意度调查,不断提升公共活动的组织水平和成效。例如,奥克兰植物园雕塑节活动中,公众可在游客中心或植物园网页投票,选出最受公众欢迎的雕塑。每年的获奖作品将被收藏在植物园雕塑基地。同时,宣传雕塑创作故事,扩大植物园的城市文化影响力。

4 对我国植物园建设中公众参与的启示

随着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我国植物园发展亟须提高公众参与度,积极更新以适应城市发展需求(图11)。新西兰植物园的公众参与机制和方法对我国植物园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和启示。

图11 公众参与下植物园与城市的良性发展

4.1 凝聚多方力量,构建植物园公众参与体系

汇聚多方力量,协同政府、植物园管理机构、社会公益组织及其他专业人才,组建公众参与体系,明晰各方权责,完善激励机制,实施多元化资金筹措计划,确保公众广泛参与活动策划、宣传、组织及评价各个环节。首先,需要政府及相关协会组织积极引导,将公众需求纳入植物园发展规划战略,提高公众参与的重视程度。其次,建立公众参与的社会组织团体,如“植物园之友”组织,形成具有完整组织体系的参与形式,拓宽公众参与空间与渠道,让公众通过参与“植物园之友”组织,可更系统、专业地参与植物园的管理建设和运营养护,促进公众参与模式从表象、被动向有效、更具实质性的参与转变。

4.2 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完善植物园规划与建设

依据公众的需求和满意度适时更新完善植物园的建设,健全公众参与机制,注重多元功能的建设和活动组织,以提升植物园的生态和社会价值。一是可将我国植物园纳入城市绿道网络,加强植物园与城市游憩系统的衔接,建立生境廊道,利用步行、骑行等不同交通方式,提升植物园的可达性和开放性。二是拓展多功能空间和主题游径,除体验感知、环境教育等功能外,举办具有影响力的文化节事活动,并建立主题游径,针对不同年龄阶段提供相应服务,增强植物园参与的互动性与体验性。三是推进植物园绿色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如利用可持续雨水管理措施增强植物园应对暴雨、台风等突发性气候变化的能力。

4.3 建立社区合作组织,促进植物园的维护管理

通过与社区合作,提升公众在植物园维护管理和运营方面的参与,减缓目前我国植物园管理人员不足、资金缺乏的问题。一是开展社区参与计划,在社区与植物园之间建立信任关系,构建以社区为单元的植物园志愿组织,搭建公众参与平台。具体可与社区服务点、基金会、志愿者、植物爱好者合作,推进公众在植物园公共活动开展、日常维护和环境监测、环境教育实践和网络数据库管理等环节的参与。二是建立公众参与反馈体系。注重公共活动后期公众参与的评价反馈,由社区志愿组织定期对公众参与满意度进行评估调查,及时调整反馈,不断提升公共活动的组织水平和成效,提升植物园维护性管理水平。

5 结语

公众参与对提升植物园发展建设、建立更具活力和参与度的城市公共生活空间具有重要意义。当今,“公园城市”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理念。“以人为本,共享发展”是“公园城市”的核心价值观。“公众参与”政策势必在城市景观规划、更新、治理等领域产生更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因此,探讨我国植物园的公众参与路径和策略,不仅是植物园自身更新发展的需求,还将唤醒植物园的多元效益与文化潜能,在植物园与城市生活间架起融合沟通的桥梁,促进植物园积极融入城市公众生活,推进我国公园城市建设,实现城市人居环境的高质量发展。

注: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由作者绘制。

致谢:感谢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谷凯副教授、王绍续博士在调研中给予的帮助与支持。

注释:

①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植物园协会: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植物园利益的倡导者。包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每个植物园,以及各种机构和协会团体(包括大学、地方议会)和对园艺有兴趣的其他团体组织。https://www.bganz.org.au/。

② 蒂阿拉罗瓦步道(Te Araroa Walkway)是贯穿新西兰全境的一条游憩步道,连接南北两岛的主要城市开放空间。1994年成立特·阿拉罗阿信托基金筹备建造,2007年政府拨款拓展步道经过的自然保护区内相关的游憩路段,全长约2 900km,大约有300个路段。http://thelongpathway.co.nz/。

猜你喜欢

奥克兰之友植物园
植物园的“虎”明星
华南广州 国家植物园揭牌
藏家之友
大暑傍晚的中山植物园
《诗词之友》赠阅
70岁华裔律师竞选市议员
藏家之友
藏家之友
奥克兰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