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思维:儿童音乐审美的触发点
2022-11-22胡兢慧
胡兢慧
一、以“图”激趣,丰富音乐体验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艺术,给人以美的感受。每一首音乐作品的创作,虽无定法,却有共性。[1]美妙的旋律或快乐或激烈或抒情……其节拍、节奏、速度等都表达着不同的意蕴。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一些必要的启发,便能带领学生获得更美好的音乐体验。
首先是链接游戏使童趣相连。儿童视游戏为生命,游戏也是成人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音乐游戏能为学生学习音乐提供感性材料和愉悦平台。[2]如笔者在教学《八只小鹅》这一课时,创设了“快乐的一天”的学习情境,并结合歌曲内容,化身为“鹅妈妈”,带领着一群“鹅宝宝们”开始了快乐的音乐之旅。笔者先用“节奏模仿”的方式,带领学生诵读歌词,引导学生理解“渐强、渐弱”的力度变化,并分步进行后续情景表演的前置性学习;接着邀请学生合作表演“八只小鹅”的音乐故事,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音乐知识亦渗透其中,采用说唱的形式,模仿表演歌曲中小鹅的“叫声、步伐、姿态”,并随机进行了简单的“二声部合作”尝试,为后续演绎音乐情境故事“小鹅的一天”奠定了基础。
其次是链接生活使妙趣相生。学生的音乐学习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当学习过程从音乐世界进入生活世界后,就能有效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新知识与已有经验的整合,实现审美体验。如教学谷建芬老师根据清朝诗人高鼎所作的七言绝句《村居》改编而成的学堂乐歌时,笔者就巧妙地结合诗中所描绘的“春天里,孩子们放风筝”这一生活场景进行趣味性、图示化的音乐教学。改编后的歌曲,其副歌部分的衬句“啦啦啦……”采用了部分级进的创作手法,是歌唱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笔者就将其中级进的音高变化用图形进行直观的“特别”展示(如图1所示),借助如风筝一般灵动的“线条”,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其旋律的细腻变化,并带领学生通过“画画、唱唱、演演”等方式有效解决了教学难点,课堂效果活泼而生动。
图1
二、以“图”启智,丰实音乐探究
其一是从疑难处入手提纲挈领。从音乐角度看,一首曲子是没有温度,或是缺乏形式的,但音乐本身所展现的内容是鲜活灵动的,音乐背后所要表达的情感是强烈真挚的。教学中,笔者发现生动形象的画面,能更好地展现音乐内容,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音乐作品,更好地演绎歌曲。仍以歌曲《村居》教学为例,主歌部分的“忙趁东风放纸鸢”两个乐句是演唱中的难关,学生遇到这种歌词相同但旋律不同的乐句,特别容易将其中的某一句重复演唱两次,类似这样的歌唱“小失误”学生往往还不自知,因此笔者尝试用“女孩与男孩”放风筝的不同场景,将两个乐句的“旋律走向”进行“特别”的呈现,并提示女孩的乐句旋律基调以“上行”为主(如图2所示),男孩的乐句旋律走向是总体“下行”(如图3所示),通过“图片对比”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和表现歌曲的意境。
图2
图3
其二是从知识点入手推波助澜。以捷克民歌《牧羊女》为例,教学中笔者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求他们“了解歌曲的感情基调、体会作曲者的创作意图、发现词与曲的规律”等,从而深度品味音乐魅力,[3]如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歌曲中乐句“同头换尾”的创作特点。为了巩固这一音乐知识点,笔者邀请学生随三拍子的律动模仿生活中牧羊女放牧的模样,第一乐句中的“1 5 0”请学生加上向下甩鞭的动作,第二乐句长音“1—0”则请学生模仿高举扬鞭的模样。在学生理解歌曲后,笔者加入声势律动,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体验,“哗——︱哗——︱哗——︱哗——”水流的声音,“唰啦啦︱唰啦啦︱唰啦啦︱唰啦啦”小草随风摆动的声音,再加上小羊“咩咩 咩咩 咩”的叫声,使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舞台。体验式的音乐教学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穿行于“词曲”之间,产生更美好的音乐审美情感,亦使教学目标得到了更好地定位与落实。
三、以“图”研学,丰厚音乐合作
研学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形态,这一概念契合音乐课堂让学生感受温馨美好的愿景。研学旨在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然舒适的学习场域,让学生在积极的音乐学习环境里自然生长、自主发展。[4]
其一是循序渐进,解读音乐特点。如教学歌曲《春天来了》,笔者先是借助图谱,让学生对歌曲结构有一定的认识与理解,即歌曲为典型的“A-B-A”一段体结构,其中,第一和第三乐句为完全重复,第二乐句,每两个小节,旋律完全重复。随后笔者请学生找出歌曲中的“附点节奏”,并通过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感受体会“附点节奏”的推进感,并通过游戏比赛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歌曲的基本节奏,同时为了更好地丰富歌曲的表演方式,笔者重点拓展相关内容:如请学生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一是要让学生分辨“圆舞板、碰铃、串铃”的不同音响效果,二是让学生能正确地找到相匹配的音乐乐段进行伴奏活动,此外还有尝试“异曲同唱”活动,带领学生感受《春天来了》和《闪烁的小星》碰撞出的和声效果。
其二是化繁为简,演绎音乐特性。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建立明确的合作学习目标,使学生敢于接受挑战性的任务,能够“跳一跳摘到桃子”,同时注重创设合作情境,通过音乐合作带领学生积极主动地走进音乐、理解音乐、感知音乐、表现音乐。[5]如在日本民歌《红蜻蜓》的歌曲表演中(如图4、图5所示),笔者是这样引导的: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歌曲是四三拍,它的强弱规律是强弱弱,因此音乐会给人以摇曳荡漾的感觉,让我们按照这种强弱规律来唱一唱;接下来老师给旋律加上了这些力度记号,让我们感受一下,歌曲的情绪发生怎样的变化呢?音乐的情绪是不是变得优美而深情了?最后笔者小结:看,这些力度记号随旋律起伏而变化,打破了四三拍强弱弱的规律,使音乐更有画面感,显得美好而温暖,这就是《红蜻蜓》这首经典日本民谣的特别之处。
图4
图5
综上所述,音乐课堂上让学生“看”音乐,为培养学生的审美带来无限可能的价值与空间,其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能使学生感受到幸福,使学生得到鼓舞和获得力量。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贴近生命本质,贴合儿童成长为努力目标,带领学生更真诚、主动、热情地沉入音乐作品,遨游音乐世界,且歌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