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书法教育学科建设与学术谱系建构

2022-11-22张雷

大学书法 2022年2期
关键词:谱系学术书法

⊙ 张雷

2020年11月26日,由沙孟海书学院、西泠印社、中国美术学院合办的“碧血丹心:纪念沙孟海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在北京举行,其中有“全国‘书法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学术研讨会”板块。参会专家和学者们纷纷就目前书法学科建设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并且取得颇丰的成果。拙作《高等院校书法教育学科体系化建设研究——以书法知识“系统化”为例》中提到“学科的合理设置、学科间的互融、学科生态的系统化是需要首先关注的问题。其中,书法知识的‘系统化’是书法学科建设的基础”[1]。由于该论文是从工作经验中总结而诠释的一些问题,所以具有实践意义。然而,近期在实践中观察,欲使此问题得以深化,还需要重视“书法学术谱系”的建构。顾名思义,书法知识“系统化”是书法学术谱系的重要内容,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论证。本文拟结合目前高等书法教育学科建设实际情况及教学经验对书法学术谱系试作建构。

一、学科设置中的书法技法与理论之辩

《蔡元培谈教育》中谈道:

中国书画,均以气韵为主,故虽不讳模仿,而天才优异者,自能表现个性,不为前人所掩。且苟非学问胸襟,超出凡近,而仅仅精于技术者,虽有佳作,在美术工艺上当认其价值,而在中国现代书画上,则不免以其气韵之高而薄视之。此亦中国书画上共通性之一,而在近代始特别发展者也。[2]

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蔡元培的教育观念不容忽视。长期以来,关于书画技法的问题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热点。众所周知,无论是专业书法教育还是业余书法教育,皆以书法技法为主,理论为辅。究其因,一方面,书法学习基础是把汉字写好写规范。汉字书写不仅需要遵循基本的书写规律,还要掌握基本的造字规律,同时技法的提高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训练;另一方面,古人书写以实用为主,讲究“以人论书”,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复杂性决定了书写的品格;今人书写汉字,虽继承了古人的这些优良传统,但在“书法艺术”的时代又多了一份“艺术”性,进而书法作品的评判标准具有时代性。

当代高等书法教育历经四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从培养计划到课程设置再到学科建设逐渐成熟,不同高校之间也因学校性质的不同而相互借鉴书法教育方案。高等院校书法教育分为专业、非专业。在这里,本文以书法专业教育为主,于其他性质课程不作赘述。高等院校书法专业学生是通过专业考试而招收的,所以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具备基本的书法技法。进入大学就是接受系统的技法训练,实际上,在大学接受专业技法训练的学生临摹、创作能力也是具备一定基础的,技法之外的知识学习也是培养计划中不可或缺的。

实际上,高等书法教育中重视技法是各类大学的共性。书法作为以汉字为载体的表现形式,尽管书法专业是美术学下的一个二级学科,但是随着社会科学门类的细分化,“书法学”被视为一个重要学科,开始被重视起来,也有专家开始论证其是否可以升格为一级学科。

面对如此发展形势,大学与大学之间、学科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势必会存有竞争。“搞好教学,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于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只有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大家都自觉尽心竭力地从事教学工作,努力做好教书育人,教育质量才能不断提高。”[3]诚然,提高教学质量很重要,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科研实力都对高等书法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书法专业生源质量也不容忽视,这方面包括学生的文化、技法水平等,不同高校有不同的招生侧重。

尽管各大院校都在开展书法教学,但是仍然受制于中国书法家协会、各省市以各种形式组织的展览,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书法作品是否可以入选、获奖成为高校教师关注的焦点。展览对学生创作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从临摹创作到形式设计再到材料使用,涉及各个方面。众所周知,书法分为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篆书又分为大、小篆,草书又分为章草、今草、狂草,诸如此类的细分在高校教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教师对书体的擅长,甚至对书写材料的擅长都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同时,学生在求学阶段需要系统掌握各类书体的技法,选帖、读帖、临摹、创作皆如此要求。

展览是很好的试金石,书法作品质量的高低在展览中一经比较一目了然,同时也能暴露一些致命的问题,如教师对当代展览的审美取向把握如何?教师及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积累如何?学生创作过程中对创作内容的设计、理解、把握如何?等等。这些问题有些通过展览比较可以找到解决方式,但是仍留有一部分“顽疾”,其中最核心的就是综合文化知识的问题。

综合的文化素养取决于学生自身的文化水平和培养单位的课程设置,于是培养单位培养学生的文化兴趣成为关键,特别是培养学生对书法理论的兴趣。学生理论知识的科学化、系统化决定其以后的发展潜质。研究生阶段检验学生专业理论水平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看其发表的学术论文等科研成果。诸多硕士、博士生在读期间不能正常毕业的原因不是毕业论文写不出来,就是学术论文未能发表。

中国书法教育发展至今,已经不是过去那种仅凭作品论高低了,而是发展成为综合的评价标准。如近几年来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各项展览都会邀请部分入选作者参加面试,面试的内容涉及书法经典的解读、史论的考察、文字的正误辨识、现场创作等。因此,对书法理论的重视将会成为新时代的“重要工程”。

二、书法知识“系统化”

书法知识,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把书法知识“系统化”,需要人的实践。钱学森谓:“系统就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这些组成部分作为分系统。”[4]可见,书法知识系统也有复杂的整体性和规模化。

高等书法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同步,这由中国实际国情决定。特别是自1963年始,书法教育以专业的形式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开展,也就意味着书法教育走向规范化、模式化、系统化。改革开放至今,高等书法教育从整体规模到学科分化越来越宏大、精细,这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必然。陈振濂曾经把近现代书法发展概括为:“从‘学习的时代’到‘学术的时代’再到今后‘学科的时代’。”[5]诸如这样有逻辑的概括,实际是给现代高等书法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关于这个问题,陈先生用了如下案例进行论证:

今天一个学生,从本科开始,是掌握知识,形成系统,是“学习的时代”,但是到了博士时期,应该进入“学术的时代”,开始写博士论文了,要有观点、思想的发明和发现。博士毕业以后,能够作为一个学者堂堂正正坐在全国书学讨论会上,这个博士还要转换成为一个素质非常高的学者。而在将来,这个学者是什么含义?就是他必须背靠“学科”,进入“学科的时代”。[6]

书法专业本科生除在校期间需要掌握必要的技法外,加强书法理论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也是相当重要的。书法理论包含书法史、历代书论及关于品评书法的诗词歌赋等,这些知识与书法有直接关系,也与文字学、哲学、语言学、美学、艺术学、文学等有间接关系。之所以在此提到社会实践,原因在于,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适应社会能力的必要途径。有些学者提到了美术专业、书法专业学生毕业就业的问题,也有人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然而,这些方案能否真实有效,还需要在实践中论证。有学者做过分析:

目前,在人才市场上,书法专业的本科生甚至研究生毕业了都很少有人问津。原因很简单:私营单位虽然用人机制灵活,但很少会提供舞文弄墨的职务;国家企事业单位已经是人满为患,根本没有空缺。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为什么这些书法高校的学生还会耗费精力去考会计证、驾驶证等与书法相去甚远的资格证的重要原因,无非是想在毕业后找工作时给自己增加竞争筹码。[7]

在书法专业扩招的情况下,学生毕业面临的现实问题就是就业。面对当今高科技信息时代,每年毕业的书法专业学生何去何从,这些人里面能入国展的数量每个院校都有数据,能依靠书法专业在社会立足的人数也很有限。除此之外,少部分本科毕业生考上研究生的,在攻读期间会发现,研究生阶段要求学术论文写作是现实“顽疾”。究其因,首先,高校招收学生制定的培养计划存有缺陷,这与每个招生单位的性质相关。大部分高校教师、学生跟风于各种展览,甚至为了展览而创作,无形中忽略了文化课。其次,师资配备不合理,教师自身的综合文化素养亟待提高。其三,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需要优化,尤其是书法专业知识。书法知识是综合性的,不仅局限在书法专业领域,还应把范围扩大到其他专业,不同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最后,提高行业、专业之间的竞争力。高校之间的竞争、教师之间的竞争、学生之间的竞争都会在“社会大学”中得以测试。所以,本科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础,如果本科生基础打不好,质量不高,研究生的质量也难以提高,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8]诸如这样的连锁反应在高等书法教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高等书法教育的课程设置需随时代发展而调整,尤其是本科生的教学系统需要及时更新。这样能够保证学生学习的时代性,既能适应社会,又能具备高层次科研水平。当代是中国与西方文化不断沟通、互融的时代,西方对艺术、文化、审美、鉴定的标准与中国存有差异,中国书画艺术是传统型的,其生存土壤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因而高等书法教育既要区别对待西方人对文化艺术的评判标准,又要有效地提高本土文化艺术评判标准。

高等书法教育已经形成区域化、规模化、体系化,凡开设书法专业的高校均受当地人文观念影响对书体、风格的选择带有地域特色。学校性质的不同,会对教育模式和知识有人为的影响。书法知识“系统化”是当前高等书法教育的一个重要工程,尤其在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的院校,梳理、设置有逻辑的知识系统是提高学生综合实力的关键。技法课程的设置与教师的书体擅长有直接关系,学生会有自己的选择。相对于书法理论,书法史论构成的知识系统是需要慎重考虑的。“书法史是内向的知识基础,而书法理论则应该是宏观的专业理论,进行顶层设计。在书法理论写作方面,美学、哲学、艺术理论应该是主导。”[9]需要注意的是,各个高校的书法知识系统化设置需要结合学校性质、教学特色、人文审美、教师专长、学生兴趣等进行。

书法知识的“系统化”是一个时代话题,需要在教育中论证。一方面涉及学校办学特色和培养计划;另一方面,与该校的教学实力成正比关系,教师知识的积累和学生的文化素养不能忽视。面对新时代新使命,优化学生书法知识系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以便适应社会需求,是高等教育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书法学术谱系建构

书法学术谱系的建构是一个长久的工程,它内在的庞大体系和组合序列如同一张巨网,需要因时、因地、因人有效梳理,才能在当代高等书法教育中起到作用。当代高等教育的诸多学科建设也融入了西方学术思想,原本以“人伦”对象的谱牒学因为西方思想的融入,如“福柯才用‘谱系学’来代替西学中那个本质主义的、‘同质化’和中心化的‘历史主义’”[10],使其研究内容丰富,从此有了“学术谱系”的现代化特征。

开展当代中国科学家学术谱系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各门学科或主要学科分支层面上学术谱系的产生、运作、发展以及在社会中演化的历史过程及一般趋势,促进一流学术谱系及科学传统在当代中国生根、成长。[11]

本文所使用的学术谱系的概念,应具有如下内涵: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话语范型、概念和知识体系、学理和价值取向;具有共同的理论元典、学理通约和公度尺度等。[12]

可知高等书法教育也存在传承有序的学术谱系。当代设置书法高等教育专业以中国美术学院为端,继而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西安工业大学等纷纷开设。中国美术学院在半个多世纪的教学实践中已经有自己的教学模式。潘天寿、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等人早期经过亲身实践,筚路蓝缕才得以使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初具规模。之后又经刘江、章祖安、祝遂之、陈振濂等人的传承,推动书法专业在中国美术学院稳步发展。另外,南京大学近来在哲学院招收书法文化博士(佛教书法)。书法文化内容丰富,需要学生对书法知识系统性地掌握。当代高等书法教育学术谱系的研究以课程设置为对象,而课程设置的内容以书法知识体系为主,可见当代高等书法教育所担负的使命之艰巨。高等书法教育学术谱系研究内容涉及:

(1)学术传承与学科发展、人才成长的内在联系;(2)识别各学科中的主要学术谱系,归纳提炼出代表性谱系的学术思想和学术传统;(3)研究主要学术谱系中代表性科学家(书法家)在相关学科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4)着眼于学术谱系发展趋势,分析相关学科发展的突出特点、主要方向以及潜在突破点;(5)与国外相关学术谱系开展比较研究。[13]

结合当代高等书法教育的实际情况分析,目前对课程设置的知识体系化建设仍需要继续推动。每个高校所处的地域和教育水平存在差异,书法知识体系化建设各有特色,地域特色尤其浓郁;另外,不同地区书法界领军人物和书法教育工作者的文化传统和审美取向对书法学术谱系建构有直接影响。“当然,今天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中国学术已在相当的程度上被西学所浸染、形塑,甚至被改写的状况下,任何中国传统谱系的接续和再造,都已绕不开中西对话、交融的必经之路。”[14]换言之,目前的中国高等书法教育学术谱系的建构与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当代高校书法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

余论

当代高等书法教育的学术谱系建构是一个长远课题,亦是每个开设书法专业的院校面临的现实问题。从目前不同地区高校的学科建设中不难发现其中的共性,即对书法技法的训练已经常规化,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改变文化素养参差不齐的现状。近几年来,以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学术论坛整体情况来分析,从事书法研究的学者投稿数量比不过书法展览投稿量,可见学生在书法知识体系方面的缺陷也愈来愈严重。进而,高等书法教育的学术谱系建构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可想而知。关于这些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将会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注释:

[1]张雷.高等院校书法教育学科体系化建设研究——以书法知识“系统化”为例[J].书法教育,2020(20):52.

[2]蔡元培.蔡元培谈教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5:137.

[3][8][11]吴咏诗.吴咏诗高等教育文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2:189,189,154.

[4]钱学森.钱学森系统科学思想文选[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11:6.

[5][6][10]陈振濂.书法新时代:陈振濂学术演讲录[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8:64,64,103.

[7][9]芦海娇.当代高等书法教育八问[J].中国书法,2020(4):159,161—162.

[12][13]孔子.论语[M].长沙:岳麓书社,2018:29,43.

[14]杨矗.中国人文学术研究的谱系危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119,124.

猜你喜欢

谱系学术书法
书法
神族谱系
书法欣赏
书法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春秋》公羊学胡毋生师授谱系补证
学术动态
王锡良陶瓷世家谱系
中国实践的学术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