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学的创新思考
2022-11-22曹琳张倩
曹琳 张倩
(陕西开放大学(陕西工商职业学院)陕西西安 710082)
2020年,教育部发布了中职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深入改革中职语文课程教育教学机制,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下去,以便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过去一些中职语文教师着重向学生们传授语言知识,忽视了德育内容的渗透,没有深入融入思政元素和学科知识,难以有效引导、熏陶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面对这种情况,中职语文教师要进一步革新教育观念,深入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巧妙融入语文知识教学中,全面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道德品质与价值信念。
一、中职语文融入课程思政的必然性与可行性
具体来讲,课程思政指的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非思想政治类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效应,依托课堂教学推动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实现。通过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科教育教学主渠道,可更加有效地影响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等。
1.必然性
学校教育涵盖较多的学科课程,但每一学科的最终目标皆是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在各学科教育教学实践中,既要向学生们传授学科知识,又要渗透德育内容,充分融合教育和教学,有机统一德育和智育,以便促使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得到实现。社会性与时代性是教育的重要特征,结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国家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而语文课程则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载体。通过将思政教育融入中职语文课程教学中,能够准确呈现中职语文课程性质,有效实现语文课程任务,符合中职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和要求[1]。如果教师难以发挥中职语文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仅仅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能力,将难以体现母语学科的教育功能,无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职学生尚未完善形成价值观念,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遇到挫折和困难容易选择放弃,要求进一步改善思政教育效果,提升中职学生的思想素质,以便适应社会行业及企业的要求。而单单依靠思政课堂无法充分保证教育成效,因此,需发挥语文课程的协同作用,将语文学科的独特育人功能体现出来,服务于中职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2.可行性
一般来讲,可从这些方面进行分析:第一,语文课程的意识形态特性较为浓郁。引导学生学习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其紧密结合着国家意识形态。通过分析语文教材中的古文、现代文可以得知,皆具备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将“文以载道”“文道并重”的特质呈现出来。语文学科涵盖十分丰富的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了解历史、社会、自然等诸多领域的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由此可见,中职语文课程十分适宜开展思政教育建设,教师要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将学科本身独特的思政教育元素出来,深入结合教书和育人,促使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品质以及人文素养等得到提升。第二,语文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十分丰富。作者在创作文本的过程中,会将自身的情感思想、理想信念等融入进去,为语文课程的思政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对作品中蕴含的职业精神、道德情操、家国情怀、人性光辉等思政教育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可帮助学生将正确的价值观念树立起来,促使文道并重、教书育人的目标得到最终实现[2]。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学的创新策略
1.提升教师思政修养
语文教师的能力水平,直接决定着语文思政教育教学质量。如果语文教师具备较高的思政修养,将能够给予学生积极的影响,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在课程思政背景下,语文教师要革新思想认识,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政修养。其中,思想政治学习是提升思想政治素养的主要途径。中职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闲暇时间,深入学习国家政策方针以及理论精神,对学习强国、灯塔在线等App推送的内容进行及时了解。要积极阅读课程思政方面的书籍资料,明确课程思政的背景、意义及实施措施,结合语文课程育人目标与中职学生实际特点,制定科学的思政教育方案。为有效提升教师的思政修养与教学水平,中职院校要积极参与进来,定期组织课程思政为主题的培训活动,引导语文教师透彻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借鉴学习其他学科的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吸收先进理念和做法,不断提高中职语文教师的能力水平[3]。
2.挖掘教材思政元素
语文教学活动主要依托教材内容来开展,只有将中职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充分挖掘出来,方可以顺利推进语文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通过分析现行中职语文教材可以得知,教材涵盖的板块众多,如阅读、口语交际、写作、综合实践等,选录了诗歌、散文、小说等不同类型的经典作品。其中,可供教师挖掘利用的思政资源有这些类型:第一,爱国情怀。思政教育的永恒主题是爱国主义教育,在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育实践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现行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本属于爱国主义题材,学生通过对这些文章进行阅读和感悟,能够获得强烈的心灵震撼。以《水调歌头 游泳》一文为例,作者利用“长江水”“武昌鱼”“万里长江”等词汇将祖国江山瑰丽的图景描绘出来,下阙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利用长江的变化对中国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进行了描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一系列现实事例补充过来,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第二,职业素养。中职院校承担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只有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方可以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因此,语文教师要深度挖掘教材文本中有关职业素养的思政资源,如《敬业与乐业》《寻找时传祥》等。第三,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精神圆圈,只有充分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可以推动国家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教材中的很多文本,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如《劝学》《廉颇蔺相如列传》等。教师在开展这些文本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感受体会传统文化,主动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3.发掘语文思政专题
为改善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育效果,教师可将专题化思政教育活动开展起来,对课程、教学以及生活中的思政专题进行发掘,全面整合具备相同或相近思政教育主题的课文或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的系统性与全面性,切实优化思政教育成效。在具体实践中,语文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品读和分析,用多个思政专题系列集合零散的文章。其中,常用的思政专题包括“爱国情怀”“职业素养”“传统文化”等,学生通过集中学习这些文本内容,自身的语文素养、思政水平能够得到显著提升。此外,语文教师设计语文思政专题时,也可将课外文章引入进来,组织开展对比阅读活动。以老舍先生《我的母亲》一文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以及朱德先生的《回忆我的母亲》等文章组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横向角度对三篇文章中母亲形象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感悟与体会母爱。同时,语文教师在带领学生系统化探究教材知识的过程中,也可进一步拓展延伸学习范围,将紧密联系教学内容的德育知识补充过来,促使思政专题的完善性得到增强[4]。例如,在学习《赤壁怀古》一课时,教师既要整合教材中的《赤壁赋》,又要将教材之外的《后赤壁赋》引入进来,这样“苏东坡与黄州”这一新的思政专题将会形成。学生通过整合阅读三篇文章,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乌台诗案这一事件及对苏东坡人生的影响,进而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培养出来。
4.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过去一些中职语文教师沿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学生处于被动听讲的状态,师生之间缺乏密切的沟通与交流,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影响到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中职学生的学习目标往往不够明确,不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容易出现课上走神等问题。如果教师不能够及时创新教学方法,将难以保证思政教育效果。因此,作为中职语文教师,要综合考虑班级学生特点与喜好,将一系列新型教学方式综合运用过来,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融入思政教育,切实改善语文课程思政教育效果。在具体实践中,一般要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诗歌类文本教学中,教师可着重应用诵读教学法,引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对诗情诗意进行深刻体会。为增强诵读过程的趣味性和有效性,教师要带领学生对文本情感线索、感情格调等进行分析,结合作者情感变化将轻重、停连、节奏语调等技巧综合运用过来,促使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等得到展现。同时,要引入多元化的诵读形式,如学生自读、师生分读、小组共读等,规避单一诵读的枯燥性。在小说话剧类文本教学中,可将角色扮演法运用过来。此类文本往往具有较长的篇幅和复杂的人物关系,如果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中职学生很容易失去阅读的热情。面对这种情况,先引导学生了解故事梗概与人物角色,再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等形式自主创编剧本,生动表现出故事内容,这样学生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人物情感与故事内涵。在议论文类课文教学中,可将辩论教学法运用过来。议论文的观点鲜明,作者往往从正反两个角度进行对比,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新的看法和观点。因此,语文教师要适时地组织辩论活动,引导学生畅谈各自的想法,在思维碰撞中加深认识,形成正确的态度和观念[5]。在基础知识等内容学习中,可将竞赛法运用过来。语文课程含有较多琐碎的语言知识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失去乐趣,不利于思政教育的开展。因此,教师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可将“语文基础知识竞赛”等活动组织起来,激发中职学生的求生欲望,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5.组织语文实践活动
现阶段,中职语文教师结合国家政策要求,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一些教师将理论讲解与分析作为思政教育的重点,没有紧密结合实践活动,导致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得不到持续提升。面对这种情况,中职语文教师要联合学校社团将多元化的实践活动组织起来,如“红色记忆”主题征文比赛、“爱国”主题书画比赛等,发挥学校社团的作用。也可联合学校团委等相关主体,将各行各业的劳模等邀请过来,以专题讲座形式向学生们传授德育内容,促使思政教育途径得到拓宽。此外,语文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展开课题研究活动。例如,当学习过“热爱家乡”为主题的文本后,可鼓励学生自主调查家乡的风土人情、风景名胜等,学生通过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形成更加深刻地认识,有助于改善语文课程思政教育效果。
6.健全育人评价体系
为促使中职语文课程思政目标得到顺利达成,需对思政教育评价体系进行完善。第一,评价主体多元化。过去教师是单一的评价主体,导致评价的全面性得不到保证。而在课程思政背景下,要求将多元化评价主体建立起来,综合采用师生互评、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等多样化形式。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评价自身的学习表现以及知识掌握情况,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各自的学习表现,这样学生将可以更加全面地认知自我。第二,评价标准多样化。过去中职语文教师主要依靠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导致很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遭到挫伤。因此,中职语文教师要改变评价观念,不能够单单依靠成绩进行评价,而是对学生的知识把握与素质养成进行全面关注,从日常表现、道德提升、行为习惯等诸多角度综合评价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就要对普遍的学生表现进行关注,又要针对性评价特殊个体的学习表现,将班级各个学生的闪光点挖掘出来。当发现学生取得微小的进步后,教师要及时进行评价和激励,鼓励学生保持正确的学习态度与良好的学习状态。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提出,对中职语文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深度融合语文教学和思政教育,方可以进一步改善语文课程的育人效果,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因此,中职语文教师要深度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巧妙融合到知识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与素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