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精准化的思考与研究

2022-11-22夏园明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13期
关键词:贫困学生资助对象

夏园明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河南郑州 450046)

传统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开展过程中,受识别机制、管理模式等因素影响,出现了资助申请对象识别不精准、资助申请意愿不强烈以及资助政策效能低下等现实问题,难以实现资助育人的理想成效。在新的育人场景下,为做好资助育人工作,需要重构资助育人范式,引入多方资助主体,通过引入智慧资助管理系统,强化资助对象的思想教育工作,以精准资助的方式,全面提升资助育人工作的实际成效。

一、起因解读:传统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现实问题

贫困学生是高校相对特殊的学习群体,需要予以特殊关照及合理资助。当前,我国各高校通过发放助学金,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和给予特殊生活补贴等多种途径,基本形成了完善的奖助体系。但是,由于资助育人工作不够精准、智能,在资助对象认定、资助政策实施及资助对象管理等多个方面存在问题,直接影响了资助育人工作的实际成效。

1.现实难题:资助对象认定精准度不够

对真正需要资助的高校学生进行精准识别,并充分、全面了解贫困学生的实际诉求,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高质量开展的基础前提。但是,受申请程序、申请标准等因素影响,资助对象认定精准度明显不足[1]。其一,认定依据不规范,容易产生“虚假资助对象”。结合目前多数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流程,需要贫困生在生源地出具相关贫困证明,由于开具该证明相对容易,加上民政部门未全面掌握学生的基本学习,并且缺少回访、甄别等手段,无法保障贫困证明的真实性与有效性。其二,认定标准不科学,容易产生“区域贫困对象”。高校贫困学生具有一定地域性,受生源地经济发展状况层次不一、贫困程度认定标准不一等影响,现有的高校贫困生认定方案,仅出台了资助对象的统一评价标准,缺少灵活、自由的弹性空间,难以实现精准甄别的目的。其三,认定程序不严谨,容易因“隐私泄露”,挫伤贫困学生申请资助的积极性。当前高校在评选资助对象时,采取“主动申请”制,为确保评选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需要贫困学生在提供完整申请材料的基础上,以信息公示的方式,接受其他师生监督。部分高校贫困学生受个人自尊心、隐私保护意识等影响,拒绝或者放弃资助申请,造成了部分真正贫困的学生无法正常享受资助政策的问题。

2.措施问题:资助育人政策精准度不够

做好资助育人工作,需要在精准识别资助对象的基础上,针对贫困学生的实际需求,综合高校实际、资助资源等状况,出台相应的资助政策。但是,受资助流程复杂、资助思维僵化等因素影响,多数高校尚未形成精准、科学的资助育人政策[2]。首先,资助对象调整政策不够灵活、精准。现阶段,高校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时,大多采取“学年认定”的方式来确定资助对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由于认定周期过长,部分学生家庭出现突变,无法及时享受资助政策。其次,资助政策内容不够完整、精准。目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偏重经济资助,缺少必要的精神启发、素质教育,忽略了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部分资助对象未能形成感恩的心态,甚至出现了过度依赖资助、挥霍资助资金等现象。最后,资助育人政策未能充分考虑贫困学生的实际需求。部分高校所采用的资助育人政策长期不予更新,在制定具体资助政策时,也未能充分倾听贫困学生的心声,直接影响了资助政策的实际成效。

3.时代命题:未能形成精准覆盖的资助育人体系

为实现资助育人的理想目标,需要关注资助对象的现实诉求,制定精准覆盖、多元参与及内容完整的资助体系[3]。但是,传统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参与主体相对单一,忽略学生思想引导,加上缺少智慧化的资助管理体系,难以实现资助育人的最佳成效。其一,资助育人主体相对单一。传统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多单一依赖学工部门开展,其中缺少其他学校部门、社会力量等广泛参与,影响了资助资源的持续投入。其二,资助育人手段相对单一。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偏重经济手段,其中缺少思想教育、勤工俭学等多种手段辅助,难以实现经济资助、思想引导的理想目标。其三,资助育人智慧化管理缺失。多数高校未能充分利用智慧技术、智能系统,构建智慧化的资助育人体系。尤其是未能利用智慧系统对资助对象的生活、学习状况进行动态追踪、精准评估,影响了资助育人管理方案的精准度。

二、特征解析: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精准化的内涵、特征及价值

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既是充分化解高校贫困生入学、日常生活等难题的重要措施,也是充分保障学生受教育权的关键途径。在智慧育人、全面育人理念指引下,通过以“精准资助”理念为指引,找准资助工作与育人机制的衔接点,通过重构资助育人工作体系,将充分发挥资助资金的应用优势,拓宽资助育人的价值空间,以实现资助育人的理想成效。

1.内涵解读:以精准识别、精简流程实现精细化资助目标

随着高校资助育人理念不断成熟,资助育人逐渐从传统的“保障资助”向“发展资助”升级。以精准化理念为基础,开展资助育人工作,主要体现为:第一,以精准识别资助对象,科学划分贫困学生等级为前提。各高校要针对学生实际,以数据量化的方式,制定具体、详细的评价标准,采取“材料筛选—信息甄别—民主评议”的评价方式,确保资助对象的精准度。第二,以精简、科学的资助育人管理流程为核心。精准资助要求高校从贫困学生充分、有效享受各项资助政策出发,通过对传统的资助申请制度、申请流程进行精简、优化,确保贫困学生能够及时获得资助[4]。第三,以精细化的资助育人管理模式为重点。推动资助育人工作精准化发展,需要以精细化的资助模式为重点,通过引入智慧资助管理系统,倾听资助对象的实际诉求,实现资助对象的动态、持续管理。

2.特征解析:资助对象、资助结论、资助方式的精准性

面对精准育人的全新生态,重新定位资助工作,重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范式,将有效避免资助资源浪费,真正实现资助育人的理想成效。基于精准化理念的资助育人工作,呈现以下特征:首先,资助对象的精准性。在精准化资助理念指引下,通过采取精准、科学的认定方法,全面收集资助对象的客观信息,通过对其进行精准分析,制定针对性强的资助方案。其次,资助结论的精准性。为实现精准资助目标,需要以规范、标准的资助原则为基础,通过规避“人为干扰”,确保资助结论的精准性。最后,资助方式的精准性。为真正实现精准资助目标,需要注重引入智慧技术,建立科学、智慧的在线资助系统,通过对资助对象的实际需求、思想动态和消费状况进行智能分析,并采取灵活、自由的资助方式,全面提升资助育人工作的实际成效[5]。

3.价值阐释:彰显育人职能,增强育人实效

高校资助育人是化解贫困学生入学难、生活困难等问题的关键举措,也是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手段。在新的育人场景下,通过以精准化理念为核心,将资助方案与育人工作全面、有机融合,将实现以下价值:其一,真正化解贫困学生的生活、成长难题。与传统资助方式相比,精细化资助育人切实关注贫困学生的现实需求,注重采用科学、精准的识别方法来了解、掌握贫困学生的资助需求,通过精准分配资助资源,提高资助方案与资助对象实际需求的衔接度,真正化解高校资助对象的现实难题。其二,全面提升贫困学生的学习、成长动力。通过开展精准资助育人工作,采用多元化、复合型资助手段,使学生在自我激励的基础上,实现全面成长的理想目标。其三,重塑资助导向,彰显育人优势。通过引入智慧手段,创新资助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学生资助工作,并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资助方式,实现感恩教育、精准指引的理想目标。比如,在资助对象办理助学贷款业务时,要将诚信意识培养、金融风险防范等内容融入资助育人全过程,确保实现经济脱贫、思想脱困等多元价值。

三、具体应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精准化的实施策略

资助是化解高校学生生活难题的重要方式,育人是精准资助的关键目标。在新的育人场景下,为确保所有贫困学生均能正常完成学业,更好实现个人价值及职业梦想,需要以精准识别高校资助对象为基础,以经济解困为手段,通过引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资助育人工作,采用自信教育、感恩教学和勤工俭学等多种资助方式,进而营造资助育人的全新生态。

1.以“精准识别”为前提,重构资助育人新体系

为全面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成效,需要以“精准识别”资助对象为基础前提,通过充分发挥智慧技术的应用优势,建立科学管理、动态追踪的智慧资助体系,确保实现资助育人的理想成效。第一,立足“精准”,构建智慧识别资助对象的新系统。在智能育人场景下,通过将智慧系统与资助育人工作相融合,融合高校资助工作实际,制定精细化的资助识别模式,建立精准的资助对象认准模型,为做好资助育人工作奠定基础。要充分发挥智慧系统、智能平台的应用优势,通过将资助申请与隐私保护、对象识别相融合,在确保资助识别对象公正、客观的基础上,尊重贫困学生的个人隐私。第二,立足“精细”,构建严谨规范的资助对象识别机制。为有效应对资助育人新场景,需要以“精细”识别理念为基础,通过制定流程严谨、步骤规范的资助对象识别机制,确保资助对象实现精准、全面覆盖。第三,立足“精简”,构建高效、清晰的资助育人工作流程。为真正发挥资助育人工作优势,需要以“精简”流程理念为核心,及时回应学生需求、深度挖掘学生诉求,通过重点关注资助学生的实际诉求,制定符合高校资助工作实际的个性化育人方案,真正发挥精准化资助的育人价值。

2.以“育助并举”为重点,重塑资助育人新模式

为真正做好资助育人工作,需要转变资助理念,积极从“他助”向“自助”转型,通过确定高校贫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为学生提供经济资助的同时,通过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资助条件,通过激励学生形成自强、自立的积极精神,合理渗透道德理念、感恩教育,不断健全资助育人体系,确保实现资助育人模式的真正升级。首先,以育助并举为导向,通过构建经济帮助、道德激励和精神引导等多元融合的资助育人模式,形成“经济解困—精神育人—积极成才—全面回馈”的良性循环机制。要以完善的经济资助为基础,通过合理融入感恩教育、诚信教育,适当开展勤工俭学工作,促使资助工作更好地服务全面育人。其次,以过程资助为重点,通过采取动态资助方案,实时调配资助金额、动态管理资助对象,确保资助育人工作取得理想成效。要从提升资助育人效能出发,通过重点关注资助对象的成长变化、实际需求,不断调整资助方案,使资助育人方案真正惠及学生。最后,以规范资助为保障,制定科学、完善的资助管理制度。要以清晰、透明的资助制度为基础,根据资助政策的具体实施状况,不断调整、优化资助方案。

3.以“回馈赋能”为延伸,重建资助育人新生态

资助育人是全面育人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解决贫困学生生存、生活及学习难题的关键举措。为有效帮助学生释放成长负担,消除心理压力,需要不断完善“资助赋能”体系,积极延伸资助反馈空间,通过将经济资助与精神扶志、励志教育相融合,为家庭困难学生提供持续不断的“成长动能”。一方面,要将资助育人与全面育人体系有机融合。要从经济资助、心理激励和思想引导等多维度出发,通过开展心理辅导、思想引导和实践启发等活动,为贫困学生学习、成长提供全方位支持。要注重做好资助对象的心理矛盾梳理、心理素质成长工作,通过关注其个人成长变化,不断调整、优化资助方案,助力贫困学生更好适应未来就业场景。要注重利用不同资助场景,将自强自信、励志教育等思想内容以合理、科学的方式渗透融入其中,从多渠道帮助资助群体学生成长。另一方面,要将资助育人工作与社会协同全面融合。通过将资助育人与社会志愿服务相融合,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积极构建“经济解困—全面育人—社会回馈”的良性循环机制。要充分利用校友会、校友资源,延伸资助育人链条,通过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广泛参与资助育人工作,持续扩大资助规模,凝聚助力学生全面成长的优势资源,持续改善资助效果。

结语

资助工作精准化,是彰显资助政策育人优势,充分化解贫困学生入学难问题的关键举措。在推进全面育人工作进程中,通过充分发挥资助工作的多元育人优势,精准覆盖至校内品学兼优的学生群体,为其提供经济、思想及学业等全方位资助,使其真正获得成长、成才的机会。在新的育人语境下,为全面提升资助育人工作质量,需要发挥智慧技术优势,精准识别资助对象,通过整合多方资助资源,充实资助育人力量,创新资助育人模式,补充资助育人手段,实现贫困学生经济解困与精神突围的理想育人目标。

猜你喜欢

贫困学生资助对象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图说车事
陕西全省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南明区离休干部党支部慰问嘉润学校贫困学生
澳门爱心人士吴少芬、释会明等赴兴仁县看望贫困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