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2-11-22胡忠柱
胡忠柱
(宿州市埇桥区解集镇中心学校 安徽宿州 234000)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构建意义分析
生活是一个广博的大课堂,不仅蕴藏着优渥的数学教学资源,而且有助于培育学生的生活观念和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能够基于生活去构建完整的数学模型、高效解决数学应用类问题。经过深入的分析研讨,我们将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有效结合的价值整理为以下三点:第一,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有效结合,是提升学生探究积极性的捷径。数学知识点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逻辑关系,且具有比较强的抽象性,很多小学生常常感到数学知识难以理解,这种不良认知很容易熄灭学生参与数学探究活动的热情,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主动性不足。虽然小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还有待构建,但是基本的生活经验学生普遍具备,因此教师可以借助这一有利学情条件,创建数学课程教学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向学生讲授数学概念知识,也能更好地消解数学理论的抽象性,从而提升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和数学理解能力。第二,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有效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探知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教改工作所追求的主要目标,不是纯粹地向学生讲授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点,而是培养学生透过日常生活、自主发现数学现象的能力。这样,学生才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技能,解决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教师创建数学课程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实现数学知识点和日常生活本质的融会贯通,帮助学生探知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从而增强学生数学探究能力和数学实践力。这些都可以深化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改立意。第三,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有效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是小学数学教改工作的重要内容。数学思维包含了数学综合性学习能力以及思维品质的多个维度,而且应用生活资源以及生活化教学手段,是启动小学生数学思维闸门的有力措施。教师基于生活和数学知识点讲授需求,组织学生展开生活化观察、生活问题分析等探究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抽象、观察、比较、逻辑推理、逆向、归纳总结等思维能力。这些思维能力的形成可以促进小学数学从灌输式教学向学生自主学习顺利转移,从而彰显数学教学和生活实际关联整合的非凡价值。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存在的误区
1.生活化教学缺乏创新且流于形式
生活化教学是素质教育理念下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且已在数学教学中得到了普遍的认同与推广。但是从目前其教学应用情况来看,不少教师对于生活化教学缺乏创新性思维,对于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解不够深入,并没有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有益的、大胆地创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教师日常教学压力较大,难以有更多的精力探究新的教学模式,他们只是将教学内容进行了生活化处理,并没有体现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质;另一方面也与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相关,不少教师难以转变固有的思维,在教学中不自觉地延续着应试教育理念,导致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优势和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出来。长此以往,循环往复,就造成了负面的影响,不仅对教师的教学生活不利,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情况。
2.生活化教学素材选择脱离实际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着不小的压力,很多教师要兼顾学习成绩的提升和教学创新,使得他们在教学生活化方面难以投入更多的思考和精力。这也导致他们在教学中选择生活化教学素材时存在一定误区且缺乏深入思考,没有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符合生活实际且易为学生理解、灵活思维的素材。素材这种东西需要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由于素材的选择脱离实际,使得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难以有效发挥数学教学生活化对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应有的推动作用。
三、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构建措施分析
1.生活化教学理念
生活教育理念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从有了人类的生活和产生便有了生活教育,并且生活教育还会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在生活中接受教育,在教育中发现生活。数学教学中生活理念的融入也是非常关键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学科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学好数学能够让人们更好地处理数据、进行计算、解决问题……可见,生活教育理念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改变传统以教材为全部教学内容的弊端,在贯彻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同时,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去,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探究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以“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为例,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首先确定了三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等多层次的活动目标,最终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内容,引导学生掌握转化思想和多种思维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以教学目标为基础,在课堂活动中,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复习与图形面积计算相关的公式、定理等,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或图表的方式总结;然后从在制订具体教学计划的过程中,教师创设了计算学校不规则草坪面积的情境,然后可以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一步步地进行组合图形面积的分解计算;有条件的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测量、自主画图、自主分析等过程,将组合图形的面积进行逐一分解,最终明确组合图形面积的算法。如此,从生活情境入手,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能够明确自己接下来要做什么、怎么做,最终探究出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同时在探究活动中还能够进一步探究数学思想的应用。总而言之,生活教育理念下的数学学科,不仅能够提升数学教学的综合质量,更重要的是能拓展学生数学学习的思路,让数学学科发挥出教书育人的双重功效。
2.生活化教学方式
(1)采用生活化课堂导入,优化数学新课题的揭示方式
新课导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关键性流程,同时采用生活化课堂导入手法,既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数学教学导入模式,也是实现小学数学教学和生活实际联系整合的必要措施。因此,教师在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时,应该将生活化导入作为主要的课堂导入手段,合理开发利用数学课程和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点。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已经具备的生活经历、认知经验得到切实的唤醒,也能优化数学新课题的揭示方式,从而在数学课堂教学开展伊始就调动学生的探索积极性,提高后续数学知识技能的输出效率。数学教学生活化课堂导入的具体操作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教师可以结合数学课程知识要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设计开发猜谜导入游戏。教师可以在互联网资源库中搜索和数学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谜语素材,搭配形象、直观的生活情景资料,为学生营造生动、和谐的猜谜游戏氛围。接下来,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以分组探究形式对谜语展开讨论。教师在此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资料猜测谜底,帮助学生顺利探知谜语答案的同时,也能完成生活化、游戏化的数学课堂导入,使学生对数学新课程探究主题有所认识和了解[1]。第二,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可以利用多种生活资源和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再现含有数学现象的生活场景。如教师可以根据数学课程内容,在互联网资源库中搜索与之密切相关的动画、影视、音乐和儿歌资料,然后制成图文结合、有声有色的多媒体微课件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在直观的多媒体情境和生活场景中探知数学元素和数学现象。或者,教师还可以基于学生共有的生活经历,结合数学课堂导入需求,为学生设计生活化数学导入问题,如“这种现象同学们见过吗?”“你在生活中有与之相关的经历吗?”等等,然后引导学生和同桌互动讨论,针对问题交流生活经验、归纳总结新课学习关键点。这些都可以使数学新课题的揭示方式得到优化,并有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数学教学。
(2)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融入生活情境
在小学数学当中,有一些内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单纯通过课堂讲解的方式,学生理解起来会非常吃力,导致教师虽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也投入了很多的精力,但是仍然难以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为了能够改变这一问题,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充分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这样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而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生活化的情境,则是能够很好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且还能够点燃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教师的带动下进行积极的思考,能够使得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更有趣味性,学生参与的程度更高。数学知识很多是来源于生活,并且在生活当中,也能够感受到与数学是息息相关的,这也为生活情境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例如,在学习二年级数学下册中的混合运算时,教师就可以采用生活情境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设置一个与购物相关的情境:今天,小刘同学的妈妈给了小刘25元钱,让小刘同学去超市买东西,要买2瓶水和4个面包,水是2元一瓶,面包是3元一个,小刘带的钱够买这些东西吗?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购物的场景是比较常见的,学生也比较了解,教师提出的问题很容易就能让学生燃起兴趣,进而积极主动地去进行计算,最后就可以得出,买水一共要花4元,买面包一共要花12元,加起来一共是16元,小刘同学身上的钱是够的,并且还能剩下9元。生活化的情境能够让学生对于混合运算有更加直观和深刻的理解,能够认识到生活当中数学的重要性,燃起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把混合运算的相关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3)利用教学资源丰富数学课堂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断发生转变,越来越多的辅助教学设备被应用到了教育领域中,并且在教学实践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把抽象的、难以通过语言表述的内容转化为更加直观和生动的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并且图片、视频的形式也更加生动活泼,能够很好地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能在极大程度上减少教师进行讲解的时间,使得课堂教学的效率大大提升。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生活情境的创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生活情境,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在学习二年级数学下册中的图形的运动这部分内容时,由于涉及图形运动的知识使用语言讲解比较复杂,并且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也不一定能够很好地理解,因此,教师就应当适当转变自己的教学思路,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图形运动的轨迹,还可以引入一些生活当中的实例,这样能够把复杂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方式展示出来,同时再佐以教师的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就不会太过困难了,并且学生还能认识到图形运动相关知识在生活当中的应用,当在生活当中遇到图形运动相关的数学问题或者数学现象时,也自然能够回忆起课堂上教学的内容,并且利用学过的图形运动知识去对于数学问题或者数学现象进行解答,真正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也有极大的帮助,能够帮助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成长[2]。
(4)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数学知识的影子,合理地利用生活经验去解决数学问题也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让数学融入生活,就是要求教师能够在教学内容中融入生活的元素,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加清晰、直观地去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千克与克》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体,让学生去猜测其重量。如一枚鸡蛋、一瓶矿泉水,让学生通过亲身的感受产生对于重量的初步印象。这也能够帮助学生对于千克、克的概念有一个更加形象地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去称一下生活中的其他物品,如书包、衣服、晾衣架等,以此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千克与克的概念。又例如,在学习《元、角、分》一课时,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模拟开一家“商店”,将一些日用品标号价格,让学生进行自由选购。在买卖的过程中,也能够让学生对人民币的单位有一个更加直观的了解。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加强与家长之间的联系,鼓励家长在日常生活的购物中允许孩子自己去拿钱结算,给孩子创造更多的机会,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也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计算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核心素养的提升。
(5)改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数学融入生活最为简单的一个方法便是对教学内容做出对应的调整,让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地“平易近人”。例如,在一些例题中出现了新的条件与地点,教师就可以适当地做出改编,将例题中涉及的地名转变为学生耳熟能详的地名,将例题中出现的物体转变为学生所熟悉的物体,通过这样的设计也能够让学生在处理习题的时候更具亲切感。改情境的主要方法就是将例题中的事件改成学生日常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情。改位置就是将例题中出现的地理位置改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地点。改名字就是将例题中出现的角色名称改成学生的名字,以此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带入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共鸣。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的构建是一项综合性的教学任务,作为教师要从数学教学思路、教学内容、课堂活动、教学评价、课后作业等诸多维度入手,将生活化课堂教学理念融入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通过多元化的数学课堂活动、课内外作业等,还能够建立起多元化的数学活动平台,有效推进小学生数学学习综合质量的提升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