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地方戏曲文化 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以恩施南剧为例

2022-11-22谢冯丽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恩施戏曲文化

谢冯丽 朱 蓉

(湖北民族大学 湖北恩施 445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振兴,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对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利于在新时代焕发出乡风文明的新气象,进一步丰富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乡村文化由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组成。其中,物质文化包括人们在生存和发展中所具备的物质所呈现出来的文化。非物质文化包括当地的节庆民俗、宗教信仰、民间艺术、审美观念等。戏剧是乡村流传最广的艺术形式,是乡民人与人之间沟通、人与自然沟通的重要方式,乡民通过看戏收获娱乐、学习知识、增长智慧、知晓道德和秩序,寓教于乐,是乡村文明中最具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动力来源。在民间流传的数百个剧种中,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智慧和传统文化[1]。

恩施地处湖北省西南部,湘、鄂、渝三省交汇处,多为喀斯特地貌特征,气候为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富含丰富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当地杂居着土家族、苗族、汉族、侗族等27个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包括戏曲、民歌、舞蹈、风俗等,拥有5A级景区1个(恩施大峡谷)、4A级景区3个(女儿城、梭布垭、土司城),3A级景区4个(龙鳞宫、枫香坡、二官寨、望城坡)及其他众多旅游资源。作为一个资源富集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下,正迎接着新的发展和挑战,新时代将赋予恩施乡村振兴战略新思维和新举措,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南剧作为恩施地区著名的非遗文化的代表,融独特的民族地区特质和深厚的巴楚文化于一身,深刻影响着恩施地区其他民间戏曲艺术的发展,将其传承和创新的新思路融入乡村振兴之文化振兴过程中,有利于实现乡村文化的自信和守护。

一、南剧

恩施南剧发端于十七世纪末,于乾隆年间传入恩施,是在与楚汉文化、巴蜀文化,和土家文化的长期交流中,并与恩施地方民间音乐及民俗相结合后,逐渐形成的地方戏曲剧种。其与楚剧、汉剧、天门花鼓并称为“湖北四大剧种”,至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南剧的起源、发展及变化与本土民俗习惯密切相关[2]。从改革开放一直到现在,南剧在曲艺、舞蹈、器乐、音乐、风俗习惯、宗教、民间文化等方面体现着时代的变迁,并深刻影响着当地的文化精神和独特的审美意蕴。

南剧起源于当地的民俗,因此,道白和唱腔多含有当地方言土语的特征,语音生活化,幽默风趣,生活气息十分浓厚,唱词多为七字、十字的上下句,剧情多来自乡民的日常生活素材,通俗易懂。其唱腔主要由“南路”“北路”“上腔”三大声腔组成,此外还吸收有民间小曲、高腔、昆区和宗教祭祀音乐的精华,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杂腔。伴奏音乐由锣鼓谱和曲牌音乐组成。锣鼓谱音乐有锣、板鼓、云板、钹等乐器;曲牌音乐由京胡主奏,伴奏主要为唢呐和笛子等乐器[3]。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剧题材广泛,剧目丰富,是审美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较高的文化资源。

二、南剧在乡村文化中的现状

笔者通过对当地的调查采访了解到,目前,恩施专业的南剧剧团有两所,即来凤县南剧团和咸丰县南剧团。民间南剧团几乎没有,专业和业余的传统南剧剧目演出数量都极少,新剧目的创作今年来有一些,但剧目的创新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遇到团里有任务的剧目创作大多从省里聘请作曲和表演的专家,本地没有固定的创作人才团队;南剧演出场所来凤还存有古老的戏台,但是多年未用,几近荒废;传承人方面,面临青黄不接的状况,国家通过湖北省艺校进行定向培养,因为培养的周期时间较长,加上比较小众,当地的年轻人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意学习没有经济预期的民族技艺,所以学习的人极少;剧团体制内的演员因待遇不高,有编制的人员十分有限,临时排演时,经常缺人手,为了演出的需要经常从外面招聘临时演员或签约年轻演职人员顶替;现在剧团的演出乐队已不是传统的几大件,逐渐向电声乐队转变,乐器由民族乐器转向现代乐器,音响效果更加丰富多彩,当然纯粹的传统民乐的味道大不如从前;南剧传承下来的珍贵的艺术资料现在主要演员手上收集的还有一些,也丢失了不少,随着时间逐渐在消亡;现存的演员和创作人员主要凭自己的兴趣和热爱在继续坚持着演出,观众人数逐年递减,并且大部分为年长者,青年人对南剧的兴趣很淡。虽然现在的网络信息发展很发达,但在乡村南剧的传播和推广方面缺少平台,南剧在乡村的传承和影响大不如从前。

在“戏曲进校园”的背景下,2016年,南剧团的演职人员开始到当地的小学推广南剧,到校园热情地为学生进行教学,为校园南剧的爱好者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激发学生对南剧的学习热情,为推动南剧的繁荣发展做出了积极努力。

国家近年在保护南剧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工作,如提高南剧人员的工资待遇、极力改善南剧工作者的环境、争取更多的演出和展示民族文化的机会等,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果,如文化下乡惠民演出活动,在实施政策推广、文化促进和谐等方面起到了引导和推动作用。

2018年10月,来凤南剧团创作的《初心》大获成功,作品在立意、人物塑造、表演手法、音乐风格、舞美设计等方面大胆创新,作为迎接党的“十九大”少数民族精品剧目,在中央民族歌舞剧院连演两场[4];2019年3月底,“一带一路”《争奇斗艳》中泰文化艺术节上两国精英同台竞秀文艺演出活动中,鹤峰县创作《土司抗倭出奇兵》作为湖北省唯一选送的节目受邀参加,登上国际舞台,荣获金奖;2022年元旦,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选送的《唐崖土司夫人》,在2022年央视新年戏曲晚会上,作为湖北唯一入选戏曲,首次亮相央视。

实践证明,南剧在当代的生态环境下有一定的生命力,在乡村振兴之文化振兴背景下既保持本体特色,又要随着时代的变迁进行升华、发展,形成现代的艺术形态,还是有潜力可挖掘的。

三、乡村振兴下南剧的发展策略

传统戏剧文化不仅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还担负着振兴乡村经济和精神文明的重担,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文化软实力,更是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的关键所在。恩施南剧的传承与发展是符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整体布局的,通过考察恩施南剧在当地乡村振兴中的现状,提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发展模式,正是本课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剧本的创新

南剧的剧本创作既要立足于当代文化生态,又要从民族民间文化中汲取灵感。南剧的创新要求内容是现代的,形式是传统的,表现现代的人和事,但又不能失掉“南剧”的味道,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

以恩施来凤南剧团创作的《初心》为例,该剧作为少数民族地区艺术院团向十九大献礼的十台剧目之一在北京汇报演出,反响良好。《初心》取材于老百姓身边发生的真人真事,剧情紧促吸引人,反映干部和群众工作和生活中的危机与矛盾,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故事贴近新时代人们的感情,和观众达到一定的共鸣,其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都应顺应了现代人的社会心理,主要人物的塑造既有一定深度又形象生动,没有简单化、脸谱化,人物的唱腔和表演动作虽然还是沿用传统的南剧动作,但呈现在舞台上的语言与传统文化的隔阂都已消弭,把一个勇于担当和深明大义的书记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从《初心》剧本的成功可以借鉴,传统南剧的改编与创新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都应顺应现代人的社会心理,立足于社会,立足于观众,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剧目才会叫座。

2.政策的扶持

人才是地方性戏剧文化发展的第一资源,从当前南剧传承的情况来看,面临着断代的危机,因此要重视文化根脉的培养。一是发挥政府的引导扶持和保护作用,鼓励企业、社会团体、社会力量关注民间戏曲文化,提高戏曲文化的认同感,营造有利于戏曲文化发展的文化语境和社会语境,使当地的人们认识好自己民族所特有的文化价值,自觉成为南剧的传承者和保护者;二是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助,改变地方戏曲对市场环境过度依赖的现状,使其经济来源得到保障,保护传承人的事业积极性,让编剧、导演、演员等戏剧人才相对固定,激发传承南剧的积极性,加快传统剧目的恢复、督促新创剧目的生产;三是采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全面、系统地记录南剧技艺和相关知识,建立南剧的专题数据库,为南剧的传承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

3.增强传播途径

伴随着当代新媒体的发展,人们的信息交流方式正通过手机、电脑、微信、微博、短视频等呈现出多元化,其庞大的信息量和高速的传播速度深刻影响着现代人的思维方式,身处当代的传统南剧更加要与时俱进地注重形式多样的宣传策略,突出南剧和传承人的地位,提高大众对南剧的认知,提高南剧文化自信和自豪感,培育民间认同,注重培养南剧生存的文化环境。尤其是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更需要注重互联网资源的运用,打造线上、线下双向通道,运用自媒体技术开发传播方式,如以录制音像制品,或是采用动漫形式,建立南剧网站、微信、QQ群、抖音等短视频为主的呈现方式,定期向公众推送南剧的讲座、音乐会、活动、影像、新闻等方面的资讯,增加传播力度,使南剧的受众面增加,还可以将南剧融入年轻人喜欢的网络游戏中去,通过典型的情节和角色改编成戏曲游戏,如现在网络游戏比较盛行的三国杀、英雄杀等,让这部分人接受南剧文化的熏陶,提高南剧的影响力。

4.打造南剧旅游品牌

恩施作为南剧发源地,拥有丰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在旅游市场具有相当的吸引力,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当地的吊脚楼、饮食习惯以及土家族独有的礼仪、民俗文化具有独特性。将乡村振兴建设与旅游、经商、探亲等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比如,南剧文化节庆活动的举办,或依托历史遗存(如土司时代的古建筑群、来凤南剧发源地黄柏村的古戏楼、古院落、古寺庙等)旅游资源开发南剧演艺项目、打造戏曲文化小镇、南剧数码产品制作等,让游客深入了解剧目创作过程,丰富旅游体验,打造当地的旅游品牌。南剧与旅游融合带来的经济价值,既可以增加乡村人民的就业机会,又可为南剧的传承保护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可以提高南剧工作人员的工资,更新服装、道具,改善排练环境,激发南剧艺术家的创作热情,促使南剧文化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为南剧艺术的发展拓宽新的路径。

南剧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其承载着恩施土家族人们的历史文化,虽然目前能够在保持一定的原生态的情况下融入时代潮流,有一定的生存空间,但现实境遇相对不容乐观。在国家大力扶持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南剧这一优秀的乡土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精神支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文化资本。新时期同样赋予了南剧新的文化内涵及文化使命,延续其历史文脉,使这一优秀的农耕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回归乡土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使之成为先进的文化生产力,成为因地制宜的文化符号,从而达到地方戏曲文化在传承中应用,在应用中推广,在推广中起到引导和建设的作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恩施戏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戏曲从哪里来
《广西戏曲》
盛夏的离别
飞檐走壁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谁远谁近?
恩施富硒土豆丰收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