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理念下高校劳动教育实践路径研究*

2022-11-22姜庆林王彦丽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劳动精神评价

姜庆林 王彦丽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体育教学部 山东青岛 266580)

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核心素养作为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是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的重要举措。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提出新要求,对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进行了明确。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发挥核心素养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探索创新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并建立配套的评价机制,能够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劳动教育的实施情况

为了解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施现状,促进高校劳动教育的更好开展,我们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例,对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实施状况、存在问题和有益经验进行问卷调研和访谈,以厘清劳动教育内涵定位,明确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对高校实施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进行探究。本次调研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问卷1924份,有效率为96.2%,覆盖我校理工、人文社科类、文体特长类各年级学生。

1.对劳动教育认同度高

调查发现,学生普遍对劳动教育认同度高,并接受过不同程度的劳动教育。89%的学生对劳动教育有着较为准确的认识,对劳动教育的内容掌握准确,能充分认识劳动教育的全面育人功能,认为劳动教育有必要,认同劳动教育在锻炼意志品质、养成吃苦耐劳精神和良好生活习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这说明高校学生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客观全面,而在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有着广泛的价值认同和基础深厚的普遍共识。

2.对劳动观念和劳动能力整体评价较高

77.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拥有正确的劳动观念,但也存在个别学生劳动观念缺失。认为劳动观念缺失的原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44.3%)、缺少劳动的机会(26.8%)、受轻视劳动的消极环境影响(15.8%)。66.3%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有较好的劳动能力,7%认为周围学生存在劳动能力差,不愿意参与劳动的问题。90%的学生认可劳动精神的重要意义,但也有6%的学生对劳动精神缺乏足够认识。因此,学生整体对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认识准确,但劳动观念、劳动精神教育和劳动能力培养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说明在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有着广泛的现实需求。

3.对学校劳动教育整体评价不高

当前,学校劳动教育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强化学校劳动教育,52.8%的学生认为学校劳动教育开展的好或者非常好,5.4%的学生认为没有开展或很少开展劳动教育。83.8%的大学生表示接受过劳动教育,但73.9%的大学生表示是在大学之前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接受的劳动教育。大部分学生认为在专业课程中有融入劳动教育元素,但仍认为学校要增加劳动教育相关内容;在校期间参加过不同程度的校内外实践活动如校内外义务劳动、志愿服务、个人卫生清理等,但认为学校对劳动岗位的供给整体偏低。说明大学阶段的劳动教育还需要进行系统规划,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育人系统,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并与专业课程、第二课堂、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等做好结合,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全面支持。

4.学校劳动教育需要强化

79.4%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增加劳动教育相关内容。53.8%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岗位少。83%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将劳动教育作为独立内容进行考核评价。说明现在学校劳动教育覆盖面还不够广,开展的形式也较为单一,劳动教育也缺乏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而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中提出,要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既有平时表现评价,也有学段综合评价。这就需要对学校劳动教育的评价体系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再设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劳动教育缺少顶层设计,工作机制不健全

《意见》对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如何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着力提升劳动教育支撑保障能力、切实加强劳动教育的组织实施等予以明确规定。山东省也出台《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若干措施》,但目前在高校层面根据上级要求独立制定实施方案的相对较少,劳动教育缺少顶层设计和有效的落地方案,劳动教育工作机制不够健全,对劳动教育课程和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支持力度不够。

2.劳动教育缺少有效载体,教育主体不清晰

劳动教育实施是一项系统育人工程,对管理的统筹度和协同度要求较高。就目前高校劳动教育实际来看:一是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和师资匮乏,没有相对明确的职责部门负责劳动课程的实施;二是劳动教育主体不清晰,共青团、学生工作、后勤保障、教务等职能部门不同程度的开展着劳动教育,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践等形式独立存在,对于劳动教育的理解、侧重点、覆盖面各有不同,多部门协同、劳动与教育同步发展的劳动教育主体没有明确,劳动教育元素不突出,没有真正将劳动教育有效纳入学校育人体系,导致劳动教育作用弱化。

3.劳动教育缺少浓厚氛围,教育内容不系统

一是没有根据劳动教育目标确定成体系的劳动教育内容,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精神教育不够丰富,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新时代劳动精神和奋斗精神的理解需要强化,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观念有待加强;二是劳动教育覆盖面窄,侧重于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性劳动教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开展不足,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热情与自身劳动能力薄弱存在矛盾;三是校园中没有形成开展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对学生基本劳动能力的培养覆盖不足,缺乏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单元。

4.劳动教育保障支持不够,评价机制不完善

一是对劳动教育保障支持不够,主要表现在劳动师资配备、劳动实践岗位供给、劳动场所经费保障等方面;二是关于劳动教育的科学研究和专业指导不够,如何将劳动教育与学生专业实习、科技创新比赛等做好结合与区分缺少理论指导,科学劳动教育方法和组织形式也需要进行研究;三是劳动素养评价机制不健全,要通过强化对劳动教育过程和结果的记录,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实际与学生综合测评、日常纪实等做好结合,切实发挥劳动教育的教育功能,推动劳动教育在高校有效落地。

三、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探索

1.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好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

劳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起始范畴和核心范畴,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和思想政治教师专业优势,强化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教育,让学生对以劳动历史观、劳动幸福观、劳动解放思想为主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形成基本认识;要与党团主题教育活动做好结合,结合五一国际劳动节等关键时间节点开展劳动教育专题讨论、实践,邀请劳模榜样、大国工匠等走进校园进行宣讲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与学生教育管理做好结合,通过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强化日常生活劳动,引导学生结合宿舍管理、勤工俭学等增强处理个人事务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和主动劳动的意识;与优秀校园文化培育做好结合,加强校园劳动文化建设,通过图文、景观等展示建校时老一辈艰苦创业、克勤克俭的精神和以“铁人精神”等为代表的行业精神和职业精神,营造积极校园劳动文化氛围,克服轻视劳动、贬低劳动者等错误观念的影响。

2.与第二课堂做好结合,整合现有资源建设劳动课程体系

目前,高校普遍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多分为思想成长、创新创业、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文体发展、工作履历与技能培训等大类。整合高校现有第二课堂教育资源和学生实际,通过邀请大国工匠、劳动模范走进校园开展劳动主题教育、“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等主题团日活动,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为核心搭建思想成长类劳动课程[1];依托学校能创空间等双创平台,“互联网+”等科技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劳动实践子课题等完善“创新创业+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能力[2];通过劳动文化宣讲团、校园劳动文化展示、劳动主题演讲、劳动艺术作品创作等开设文体类劳动课程,营造校园劳动文化育人氛围;充分利用现有社会实践基地和志愿服务基地开设社会实践类劳动教育课程,开展职业劳动体验和劳动实践锻炼,让学生在生产性和服务型实践中强化对劳动的认识,不断增强劳动能力,培养劳动精神和职业精神;通过开设劳动技能培训、就业指导、职业礼仪培训等课程以提高学生劳动能力,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劳动技能。

3.结合专业学习,开展长周期、综合化的劳动主题式教育

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融入劳动教育要素,强化大学生对本专业相关职业和岗位的认知,强化专业劳动态度、专业伦理品德和专业实践能力养成;推进产教融合,开展产学研结合的劳动实践,立足新工科建设,统筹生产实习、机械工程训练基础等实践环节,探索由企业人员指导学生进行劳动项目实践,促进知识学习和劳动实践深度融合,培养大学生的劳动技能,增强对工作岗位与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结合专业实际情况,进行劳动成果展示和技能竞赛等活动,培养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具体到实施过程中,低年级以校内学习为主,适当开展校外实践活动;高年级结合校外专业实习,以校外企业实习实训为主。具体到劳动教育内容上,低年级以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劳动为主,在专业课中渗透专业劳动素质、专业劳动伦理、专业劳动技能和职业健康教育内容,培养劳动精神;高年级以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为主,通过生产实训,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职业精神、工作态度和团结合作、合理分工的团队协作精神。

4.强化劳动教育顶层设计,完善保障机制和评价体系

学校层面成立劳动教育委员会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制定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方案,构建系统的劳动教育体系,充分挖掘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将实施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校园文化以及社会实践等做好结合,对劳动教育内容、课程体系与师资队伍建设、评价机制与保障支持措施等予以明确。通过不断强化劳动教育师资力量、丰富拓展劳动教育场所等为劳动教育提供条件保障。加强对劳动教育的督导和评价,依托学校现有信息化平台,对学生参加劳动教育的情况进行记录。设计适合高校人才培养实际的劳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融合的评价体系,探索学校—社会—学生相结合的联动评价机制,健全监测—反馈—导向的良性动态评价模式。[3]强化劳动教育评价结果应用,将劳动教育成效纳入学生综合测评体系,在评奖评优、学生就业等方面进行应用,有效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

结语

结合高校劳动教育实际,发挥劳动的综合育人功能,是完善人才培养目标、支持德智体美教育相对独立的重要平台、重要领域。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并列,既是对劳动教育本身的有效加强,也是对德智体美教育的有力支撑。结合新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需要,培养健康和谐全面发展的人的内在需求,整合学校现有资源,强化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专业教育的结合,着重加强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的培养,能够使大学生了解和懂得新时代劳动的复杂性,掌握现代生产技术知识和生活和劳动技能,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正确观念,在劳动实践中追求幸福感并获取创新灵感,把握新时代劳动、工作的新变化,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新需求,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劳动精神评价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