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童画绘童梦
——论幼儿美术教育创造力培养策略
2022-11-22赵娟娟
赵娟娟
(安徽省淮北市二幼 安徽淮北 235000)
如果想通过美术教育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教师就需要结合幼儿思维特点以及身心成长规律等,运用与幼儿认知相符的教学场景以及方式,正确引导幼儿,让他们将真实想法通过实际行动表现出来。同时,教师应针对影响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各项因素展开深入研究,然后将其作为立足点,优化幼儿的美术教育策略。这样才可以立足于教学空间、教学模式等,对幼儿创造力进行全面的培养。
一、幼儿创造力发展的美术教育影响因素分析
1.知识传授与思维拓展目标的一致性
在开展美术教育的活动过程中,教师所制定的知识传授与思维拓展目标高度是否一致,对幼儿创造力发展有很大影响。对此,在教学时,教师应对科学合理的思维训练以及拓展方式予以积极运用,确保幼儿内心真实想法能够得到顺利呈现。相反,如果教师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和讲解,并采取说教式的方法,那么就无法提高幼儿的创造力。
2.技能训练启发幼儿想象力的程度
幼儿教师将美术知识以及技能训练等作为立足点,对幼儿想象力予以启发的具体程度,与幼儿创造力的形成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采取的技能训练方式,如果与幼儿的表达欲望不符,且难以调动的幼儿想象力,那么就会使得幼儿难以对客观事物进行创新。通过分析此层面可知,要想确保幼儿能够创造出新的艺术作品,教师需重视加强对其想象力的培养。所以,教师需采取科学合理的技能训练方法,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让他们能够在美术绘画技巧的支撑下,顺利将脑海中想象的画面呈现出来[1]。如此一来,幼儿的创造力便在多次的技巧训练和实践演练中得到了有效培养。
3.随意涂鸦式美术教育的呈现方式
当前,大多数教师在开展美术教育活动时,主要采取涂鸦式的方法,加强对幼儿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基于此种方式,幼儿在绘画中通过会在冲动型思维的影响下,做出随意涂鸦行为,使得幼儿绘画总体水平难以得到较好提高,甚至不利于对其创造力的有效培养[2]。立足于此角度分析,随意涂鸦式的美术教育在表现形式方面,可能会影响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对于此影响因素而言,教师应重新审视幼儿美术教育,为幼儿创设愉悦、轻松的绘画环境,并正确引导他们的意识形态,确保能够在调动幼儿想象力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树立起正确的艺术构思以及绘画目标。通过此种方式,幼儿在教师的启发与辅导下,创造力会得到显著提高。
二、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重要性
1.优化幼儿美术教育形式
要想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对幼儿创造力进行培养,需要对以往的教育方式和模式进行全面优化,以此实现培养幼儿创造力的目的。在幼儿美术教育实践中,对于现阶段幼儿美术教育不足的问题,需要秉承素质教育理念,对美术教学涉及的育人价值进行明确,然后将新美术教育方式作为立足点,优化美术教育过程,更具针对性地培养幼儿的创造力[3]。比如,教师可将幼儿教学融入幼儿美术教育过程中,调动幼儿兴趣,进而更好地对绘画技巧进行传授,让幼儿自主绘画,顺利地展现出幼儿的内心世界。
2.拓宽幼儿美术教学内容
一般情况下,幼儿主要通过临摹的方式进行绘画。尽管幼儿年龄小,但创造潜力大。对此,在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需注重培养幼儿的绘画创造力。而要想实现以上目标,需要将丰富的素材作为基础,只有让幼儿脑海中有素材,他们才可以通过纸笔将所想、所思绘画出来,进而创作出生动的作品[4]。所以,在美术教育中,对幼儿创造力进行培养的基础上,教师需重视对幼儿绘画素材的丰富,然后立足于绘画素材,培养幼儿的创造思维。比如,教师可将生活作为重点,指导幼儿对生活中的物品、景象进行绘画,并在此过程中对幼儿想象力、创造力进行培养。另外,在幼儿绘画过程中,教师需要构建具备多元化特点的绘画情境,诸如动画片情境等,从而借助情境的推动,让幼儿能够画出自己喜欢的动画角色,对绘画的兴趣越来越浓,且也通过绘画来将自身情感、思想表达出来,有效地培养创造力[5]。
3.提高幼儿美术学习能力
教师通过美术教育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一方面有助于美术教育方式、内容等得到更新,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幼儿感受到绘画的乐趣。比如,教师有意识地对幼儿的创造力进行培养,可以促进幼儿洞察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围绕生活素材展开绘画时,幼儿通过观察生活,所获得的信息往往非常多,进而提高了幼儿的生活能力。同时,培养幼儿创造力,指导他们鉴赏各类绘画作用,可以在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的基础上,让幼儿掌握各类绘画知识和技能,最终实现美术教育效果与质量的提升[6]。
三、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幼儿创造力存在的问题
1.教育观念有待更新
现阶段,部分幼儿家长对美术教育的认知表现出了一定的偏差。同时,社会中存在的艺术无用思想,使得美术教育的价值难以得到体现,进而不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培养。通常情况下,幼儿家长会以画得像为标准来要求幼儿,不重视其对事物的看法和理解,进而不利于幼儿创造力的提高[7]。受以上观念影响,幼儿美术教育难以展现出良好的作用,并限制了幼儿创造力以及发散思维的良好发展。
2.美术教育存在僵化问题
部分幼儿教师片面地认为幼儿创作出来的绘画作品与事物相似便是具有美术天赋。例如,在以苹果为主题的绘画活动中,教师认定幼儿是否具有美术天赋,主要是将作品是否好看、苹果是否圆等作为标准。部分幼儿将苹果涂上黑色,抑或是紫色,则认为他们美术天赋欠佳,未对其思维意识进行探究,也未培养幼儿美术绘画创造能力。这种美术教育已经逐渐僵化,难以培养幼儿创造能力[8]。
3.限制幼儿创造思维的发展
当前,我国在美术教育方面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教育模式,即由教师向幼儿做出示范后,指导幼儿结合想象力模仿教师绘画的内容,结束后再由教师对幼儿作品进行评价[9]。此种教学模式,除了会影响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挥之外,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幼儿的美术思考能力。另外,通常情况下,教师会告诉幼儿苹果就像是红太阳,月亮如香蕉,进而使得幼儿创造思维被限制在固定空间中,无法发散自身思维。
四、立足美术教育培养幼儿创造力的策略分析
1.积极转变幼儿美术教育理念
要想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家长首先需要转变自身对美术重要性的认识。就家庭而言,属于幼儿教育的关键点,所以家长不能够将培养幼儿创造力的任务完全交付给教师,而是需要和教师进行积极、深入地沟通,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推动幼儿创造力的提高[10]。同时,家长应避免将画得好、画得像作为评判幼儿美术能力的唯一标准,而是尊重幼儿的思维能力与创造性,指导幼儿开发自身的思维能力,进而利用美术教育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另外,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美术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需对日常教学模式进行丰富。例如,避免局限于教材中,加强联想,让幼儿结合教材要求进行改进,将自己喜爱的内容画出来。通过此种方式,幼儿可以立足于自身所具备的创造力创新相关内容,并对绘画形成良好的兴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避免采取固定的教学模式,不然会限制幼儿思维发展,不利于幼儿思维能力和绘画水平的提高。并且,若在教学中不通过新的教育理念进行引导,那么就会导致幼儿作品主题、画风、内容等受到限制,影响其全面发展[11]。所以,教师应明确孩子的具体需求,从而对教学理念的革新。
2.秉承幼儿发展规律
我国美术家杨景芝提出:“绘画能力随人的认知和知觉发展自然向前发展,确实不是靠学习绘画技能提高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在“八五”“九五”“十五”规划中将“开发右脑、发展形象思维的理论和实践”作为重点课题。其中,和幼儿美术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存在联系的研究内容,主要由杜牧老师负责。在9年的时间里,课题组将美术教学作为立足点,通过跟踪、调查、试验等方式,总结出了一套对儿童创造性思维进行开发的教学方法,该方法能够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行系统培养。区别教学内容、方法科学与不科学的标准,表现为其是否适合幼儿绘画年龄和生理成熟程度,以及是否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与精神需要[12]。此种对待美术教育的态度,需要每一位教师积极学习。
18世纪以来,幼儿绘画的发展就得到了美术教育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以及美术评论家等相关研究人员的关注。因此,我们能够见到许多不同版本的幼儿绘画阶段分期,但有一点可以明确,即在各个阶段,幼儿绘画思维特点均存在着不同,如早期与晚期的幼儿绘画在思维模式上会有一定的差别[13]。要想提升幼儿的绘画能力,需要将各个阶段的发展作为基础。若幼儿在经验不足,将不利于他们的后续发展。
针对幼儿美术发展的阶段理论应予以正确理解。一方面,幼儿绘画发展每一个阶段的特征都非常鲜明,各个阶段所代表的智力水平、思维方式均有所区别。我们在制定教育方案、指导教学实践以及了解幼儿艺术认知特点方面,阶段理论都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比如,从理论上来说,幼儿在6岁之前,通常不能按照物体的原样,客观展开创作,此时就不能用写实的标准要求写生课题。另一方面,要对个体差异引起注意,不要有太多的约束。中外诸多研究人员在划分阶段的年龄方面均有所区别,体现出这一问题具有可变性。个性、城乡、民族和教育这些因素均会对孩子艺术认知的发展造成影响。教师必须加深对每一位孩子独特的教育需求以及实际发展情况的了解。
3.提供形式多样的材料
心理学研究表明:丰富的材料可以有效调动幼儿的思维。所以,要想更好地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幼儿创造力,需要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美术活动材料与绘画工具。对于这些材料而言,可以由教师、幼儿收集,抑或是师生共同收集。诸如植物的果实、叶、根、茎等,均属于幼儿手工活动材料的主要来源。对于此类自然物品而言,可以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想象空间,有利于培养幼儿创造力。幼儿在操作、摆弄这些材料的过程中,除了能满足自身创造欲望之外,还可以获取到丰富的学习经验。并且,多样性的材料有利于幼儿自由选择,引发其生成不同的创意。教师通过利用各种绘画工具,让最终呈现的绘画效果更加多样化[14]。因此,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需要向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并鼓励他们大胆动手,对材料进行创造性地使用,采取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
例如,以“秋天”为主题组织幼儿进行创意美术活动时,可重视对生活材料的开发和运用。首先,教师需要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要求他们自主收集生活中的材料。此过程中,教师不可对创作形式进行限制,而是引导幼儿结合自己亲眼所见和理解,进行创作。部分幼儿会运用饮料瓶制作大树,秋叶则用废旧包装纸替代,并涂上相应的颜色。制作完成后,教师可邀请家长共同参观他们的作用,并简单地讲一讲作品的意义和灵感来源,以便于帮助他们从小增强创作自信,为身心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创设宽松、自由的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心理的自由与安全,是促进想象和创造性活动必不可少的两个条件。”在自由与安全的环境中,孩子身心愉悦,很容易迸发出创新的灵感,展开个性化创造。太多的行为指责与规范,会对孩子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造成影响。所以,在美术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种自由、宽松的环境尤为关键。要让孩子置身于美术活动中,充满热情地自由创作:日常生活中,要对幼儿的想法予以尊重,充分突显出幼儿的主体地位,这是美术活动中对幼儿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的基础。以往,在开展美术教学的过程中,通常都是教师居于主体地位,采用临摹的方法,老师会规定画什么内容、如何画,幼儿不能自主创作,使其创造力受到了束缚。因此,要解放孩子的头脑,鼓励其自由思维与想象。教师选择的绘画主题要把幼儿的特点纳入考虑范围,赋予一定的动感以及情节意义,竭尽全力为孩子提供充足的想象空间[15]。
实际活动时,教师需指导幼儿大胆地进行想象。教师可通过构建问题情境的方式,让幼儿充分思考,并调动幼儿兴趣,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进而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教师需要支持幼儿的想法,鼓励他们勇敢表现,避免通过简单的“对”或“错”“像”或“不像”对幼儿进行评价,确保幼儿可以自信地创作,从而对内心的真实想法进行表达。特别是对于不自信和胆小的孩子而言,更需要鼓励,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创造出新奇的作品。
另外,在具体的探究创造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多向幼儿表明肯定、鼓励、欣赏的态度,对权威意识进行淡化,以此让幼儿明白就算是说错了、活动失败了,也不会被指责。此种高度的自由感以及安全感,可以有效激发幼儿的创造能力。教师与幼儿之间这种平等、信任、理解、尊重的关系,让孩子时刻都能在一种和谐的、自由的环境中得到发展。
5.重视对美术技能技巧训练方法与模式的优化
对幼儿开展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幼儿思维,培养良好学习态度和习惯。所以,教师在具体教学时,需要创新和完善美术技巧训练方法和模式,通过更具娱乐性、互动性以及趣味性的美术教学措施,确保幼儿能够积极地参与到美术教育中。同时,教师需认识到兴趣属于培养幼儿学习热情的重要因素之一,与幼儿形成正确学习理念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在对美术技巧训练方式和模式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将幼儿认知层次、身心发展规律等作为立足点,以此对幼儿心理诉求予以良好满足,这样才可以保证幼儿能够积极地了解、探索各类美术知识与技能[16]。
另外,技能技巧属于推动幼儿表达创作灵感的基础,同时还是描画客观事物的能力,以及对幼儿学习效果进行反馈的重要指标。在美术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在培养学生技能技巧的基础上,避免带给幼儿过多的心理压力。所以,幼儿教师应平衡好技能技巧训练和艺术创作,根据幼儿在心理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与知识层次,有的方矢地设计和优化技能技巧训练方式。比如,教师可将游戏渗透到美术教育中,进而在满足幼儿玩乐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加强其绘画技能和技巧,抑或是通过歌词的形式对美术理论知识进行呈现,并融入欢快的旋律,让幼儿能够在愉悦、轻松的演唱中,顺利掌握各类美术知识。除此之外,教师可在实践训练时,利用演唱歌曲的方式对理论知识进行回忆,然后将其运用到具体的创作中。教师通过对如此训练方法予以采用,有助于幼儿更好地掌握相关绘画技巧。
结语
如今,人们都非常重视对幼儿的教育,也愈加注重孩子的美术教学及培养其相关能力。对美术教师来说,应对幼儿实施针对性教学,在美术教学的基础目标中纳入对孩子认知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俗话说,“教无定法”。幼儿教师应积极探索与实际教学相符的模式,以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提升,让他们的创造能力得到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