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培育策略

2022-11-22穆春明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教学活动数学知识学科

穆春明

(西藏自治区丁青县尺牍镇中心小学 西藏昌都 855700)

小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往往会陷入误区,导致混淆数学知识点,无法理解难点知识。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学校要培养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就要不断帮助学生夯实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所谓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是强调学生的个人素养,包括家国情怀、社会关爱等,共贯穿着学生整体的学生生涯。因此,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师要对自身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小学阶段是学生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在开展实际教学时,教师要遵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创新培养方法,找到培养捷径。

一、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

第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所应具备的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方法,包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等,这不是一项单独存在的能力,而是包含包括自主学习和应用等综合能力,数学学习的根本是在于数学知识的吸收,并能将数学思维应用于生活实际问题中。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真正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除此以外,培养数学学科素养要求学生在每日学习活动中都能总结经验,掌握规律,帮助学生形成认真的思维品质,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通过此类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更能让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对整个学习生涯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第二,培养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也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教师针对学生认知水平以及发展规律和基本要求,找寻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通过创新教学手段的方式,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也要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始终保持自身发展的进步,并能了解数学学科的真正含义;另一方面,以核心素养培养为背景,学生要转变个人学习观念,将自身作为学习主人,掌握课堂中各项环节,并能自主学习,了解数学知识,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对学生逻辑思维、推理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培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传统数学课堂的教学问题

1.形式单一

受传统教学教育观念影响,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相应教学时,往往以自身为主,采取灌输式或教学手段,针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述,虽然能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但却无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更不能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但在传统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作为客体而存在,想象力与创造能力都受到了一定制约,不利于教学活动顺利、有序开展。在布置课堂教学任务或后续课堂作业时,教师往往要求学生能掌握数学概念理论,并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运用到实际解题过程中,过分强调教学结果,而不注重教学过程。教师所采取的这种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内容十分枯燥,长此以往,学生会产生厌学心理,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这就意味着教师要转变个人教学观念,让学生吸收知识,培养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从而达到培养学科素养的目的。

2.注重成绩

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略了学生个性以及核心素养培养,这导致学生虽然能掌握数学知识点,但却无法针对知识点提出问题,更不用说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发散思维、抽象思维、想象能力都受到限制,无法提高综合运用能力,也就意味着无法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在开展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使用正确方法,而不能采取死读书、死学习方法。尽管这一现象依然存在,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转变学生学习观念,以学科素养培养为前提,转变过往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使核心素养成为学生学习的推动力量。

3.缺乏资源

小学数学课堂任务一般是由教师发布,对知识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理解,没有丰富资源给予学生,让学生开展课后思考。尽管在教学资源上近几年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加强,但依旧满足不了学生在现代化教学中的需要,对于一些课堂中的用具、模型和多媒体的使用上都存在一定缺陷,学生只能掌握课本理论知识,没有将知识运用于生活中,缺乏更直观的感受。长此以往,学生会对数学产生抵触心理,更不能形成良好学习习惯。

三、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策略

1.有侧重地培养

在进行课堂讲授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要以学生核心素养为主,有侧重点地开展教学活动,对重点内容进行分析讨论,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使学生课堂活动中能展开积极有效思考,同时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探索新的数学知识,形成数学逻辑性思维,更严谨地看待问题,逐渐在培养过程中让学生认识数学世界,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观念,并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例如,在学习“图形与几何”这节课时,教师要做到侧重点教学,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不断认识图形与几何的关系,同时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在脑海中构建立体图形,促使学生在生活中找寻可运用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通过观察与图形构建形成适合数学的学习思维,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能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2.利用情境教学

由于小学阶段学生自身认知能力和理解问题能力存在限制,因此,在开展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情境创设的形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理解数学内涵,并使学生拉近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距离,降低学生对于抽象知识的理解难度,从而保证学生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有关“距离”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创设植树活动,让学生锻炼抽象能力,理解植树活动中每棵树种植间隔与数量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可以利用多媒体等音频、视频软件展示在种植树木内容,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了解间隔,横排之间应当有怎样的距离,如果距离较短,在同等范围内,树木数量也会有所增加,之后通过不同排列组合让学生主动思考,在种植树时已知总长度为600m,间隔为4m,应当种植多少树木?学生通过自主画图或利用课上所学知识带入公式等方式计算得出总数。接着,教师让学生思考,需不需要在起始点和末尾点植树木?学生也可以通过想象或逻辑思维等得出需要种植,因此要在所有总数上加一,获得最终结果,通过这种创设情境的方式,启发学生逻辑思维,拓展学生想象能力,使学生真正拥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3.实现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教学方式能开展实践,从而掌握数学逻辑思维。数学知识较为抽象且体系庞大。因此,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时,教师要强化学生逻辑思维,让学生拥有创新意识,通过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合作探究等形式,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并提高学生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在学习此知识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点,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内容进行合作探究,验证所想结论,并分析归纳出几种解决面积计算公式。根据学生探究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开展问题分析,进行综合讲授,方便学生运用多种方式验证自身假设,通过画图法、分析法等方式使学生掌握面积公式,最终得出结论。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能开展自主学习,并主动分析问题,结合知识结构提高合作意识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4.挖掘课本知识

无论学生学习哪门科目,都要从基础知识开始,数学学习也不例外。因此,在培养学生数学学科素养过程中,也需要让学生具备基础知识。数学观念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习得的内容,只有掌握扎实基本功,才能利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在小学数学课本中,一些知识学习是基本工具,是小学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根本资源,因此,培养学生数学观念要让教师先一步深入理解课本知识,充分挖掘课本知识背后内涵,包括符号观念、数感观念、空间观念等。例如,教师可以依据数学课本中的内容探究同类型问题一几何图形为例,让学生首先理解图形概念,之后结合脑海中立体图形,了解什么是几何图形,之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何利用现有知识条件解决几何知识问题。最后,教师给提出学生类似问题。例如,在生活当中,有哪些几何立体图形,你是否能用画笔将它画下来。当学生再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利用空间观念构建图形,通过模型思考,从而得出结论。

5.结合实际生活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整体角度看待教学环节,注重教学过程,结合生活实际材料,对此类问题进行系统性归类、分析、总结。例如,在学习“分数”时,可以与生活材料进行组合,构建学生知识结构。教师在刚开始上课时,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如何平等均分某事物,借助有价值的信息,在学生回答时教师抽取有意义的点。例如,为了实现平分应当怎样判定平分数量,让学生按照已有的信息去提炼数学问题,之后开展自主探究,学生根据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分析,整个过程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引导帮助,让学生掌握平分的基本概念,在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探究,通过这种方式,既能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也能让学生进一步关注生活,了解生活,从而使学习材料成为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最为熟知的信息,真正将数学与生活相互连接,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的魅力。教师要注意让学生摆脱对过往数学公式的依赖感,减轻学习数学的恐惧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制定评价体系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借助怎样的形式,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根本价值,感受提高个人学科素养的现实意义,是数学教师必须要着重思考的问题。因此,在构建数学评价体系时,不应当局限在传统思维中,而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每位学生,关注学生数学情感。首先,教师要制定适合学生的测评方案,注重班级特色,从人教版数学教材中的几个单元中提炼学生要掌握的操作流程,充分借助学具,让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评判,在评价时尽量使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如对评价内容不满意,也可以开展二次评价。其次,教师要完善作业评价体系。在布置数学课后作业时,教师要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将数学学科知识与实际问题相互结合,对内容进行补充说明。最后,教师对试题要开展充分研究,采取说一说、做一做等有关于实践锻炼的活动。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在合作交流、讨论时也能获得实践能力的发展,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可以以游戏竞争的方式,让学生能更主动参与到活动中,从而针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开展有效的过程性评价。

7.引入数学文化

数学文化是学生在开展学习活动中要掌握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融入数学文化,从而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为后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供有利条件。例如,在学习方程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引入我国《九章算术》中有关记载方程的史料也可以引入首次利用x、y、z等字母表示未知数的数学文化,使学生受到文化熏陶,让学生参与讨论活动,使学生了解方程中存在的平衡原理,并开展实践运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实现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8.结合信息技术

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针对重难点知识的讲解,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教学瓶颈。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有很多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教师如果只采用传统教学手段,则会对学生知识点吸收造成负面影响。教师,能创设出更多活动,呈现给学生直观的数学知识内容,突破教学局限性,也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利用知识,同时运用在生活中。例如,在讲解“年、月、日”这节课时,学生要分清年、月、日的不同表达方式,教师如果只采用灌输式的方法,无法保障学生能拥有深刻记忆。因此,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中寻找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在课上利用信息技术呈现日历,并介绍日历中年、月、日的表达方法。随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多种日历形式和表达年月日不同方式,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所列出的内容阐述正确时间。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日历,思考在经过几天后或几年后是什么时间,达成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数学日常教学活动中的重中之重。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必须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以核心素养为基础,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同时也要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形成基本技能,让学生在课堂中能掌握正确数学思维,包括逻辑思维、空间思维、数形思维等,养成数学视角,并观察世界,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自身进步与发展,为学生积累丰富知识经验,以个性化发展让学生获得核心素养的提高,为国家培养未来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材。

猜你喜欢

教学活动数学知识学科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学科新书导览】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振荡电路中周期计算需要的数学知识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超学科”来啦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