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实践初探

2022-11-22宋俊峰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立体语文课堂劳动

宋俊峰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 汉语国际教育(师范)辽宁沈阳 110034)

引言

劳动教育的推广十分重要,尤其对于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的小学生来说,劳动教育的意义非凡。但反观我国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却不是那么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学校和家长对于劳动教育的必要性是理解的,仍有疑问,如劳动教育要具体如何实践?以何种方式去实现,因此,笔者根据劳动教育的现状以及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将劳动教育与语文课堂结合,建立一个课上与课下相结合的立体课堂。

一、什么是“二合一”立体课堂

所谓的立体课堂,通俗来讲,就是将语文课堂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构建出一个以教师授课为基础,课下实践为辅助的综合性语文课堂。简单来说,就是将劳动教育中的实践性增加到语文课堂上。立体课堂是以小学生为原型搭建,学生在课上学习知识,在课下进行课外实践,将“听”“学”“做”结合,从而充分发挥小学生的探索能力、动手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语文课堂本身就具有教育性,教育部近年来有意要挖掘语文自身的育人效果,而不是针对简单的知识传授型课堂。将语文课堂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二者相互补充,共同发展。这样既弥补了小学语文课实践性不足、理论性过强的不足,也将劳动教育完美地融入了日常授课当中。

二、劳动教育

1.劳动教育的类型及内涵

传统的劳动教育不仅仅借助于学校教育,也在礼仪制度、家风家训等方面渗透。但我们要知道,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单一的体力劳动,而是为了以体力劳动促进个体价值的发掘。因此,谈到今天的劳动教育,我们理应更关注它的育人性。

劳动教育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和服务型劳动教育[1]。

第一种与日常生活相关,学生要学会处理好自己的日常用品,规划好生活节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的生活习惯和作风,培养学生自主独立的意识。劳动教育在生产方面表现为让学生在具体的、切身的社会实践中获得职业体验感,以此来塑造学生的职业意识。服务型劳动教育指的是学生在为他人付出和贡献的过程中得到成长和收获,在发挥个人价值的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这对学生的教育性不言而喻。

2.劳动教育的现状及成因

(1)劳动教育浮于形式,应试教育泛滥

劳动教育在我国虽实施已久,但大都浮于表层化。学校和家长大都不重视劳动教育。同时,应试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学校和家长对孩子的劳动教育重视不足,死啃书本的现象已经不足为奇。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变和社会上普遍不重视劳动教育,家校都过分注重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而往往忽略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而且现实中很多孩子都是“十指不沾阳春水”。这对于树立孩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十分不利。

由于教学时长有限,学校往往压缩劳动教育的时间来充盈文化课的学时,在不少学校中,不乏课任老师占用体育课时间以及屡见不鲜的拖堂现象发生,这也向家长传递了劳动教育不重要的错误信息,进一步加剧了劳动教育现象的缺失。

(2)小学生对劳动教育存在抵触心里

小学生正处于迅速成长的阶段,对于外界事物保持着好奇心。因此,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尤为重要。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学内容是否有趣、是否难学影响着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那些有意思、有意义的课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高,有持续的学习动力。小学生对劳动教育存有抵触心理,学习兴趣不足认为劳动教育不是具体的学科,升学考试也不会涉及相应的题目,因此其有用性受到学生有意无意地忽略。

(3)劳动教育缺乏具体的实施方案

对于劳动教育学校大都在“摸着石头过河”,自行探索,缺乏有力的、具体的政策引导 。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普遍没有提上日程。现阶段的小学劳动教育大都围绕着社会实践展开,但社会实践的内容比较贫乏,都是学校开展的大清扫活动、除草、家务劳动等。简单的劳动教育内容,局限的劳动教育场地是限制劳动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一些农村或者欠发达地区,劳动教育观念更是薄弱,家长往往希望孩子摆脱现实的困境而过于重视孩子文化课成绩。诚然,为人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良好的教育机制是建立在优秀人格的基础上的。倘若只关注对孩子知识能力的提升而忽略了共品格修养的培养,那无异于盖高楼只顾于楼层的攀升而忽略地基的搭。

3.劳动教育和语文课堂结合的意义

劳动教育自提出便一直实施,但取得的效果却不尽人意。将劳动教育和语文课堂相融合能让语文课堂焕发生机,同时践行了劳动教育理念,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2]。

(1)改善应试教育观念,做真正的素质教育

著名教育大师怀特海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引导,目的是发掘每一个受教育者的能力,使受教育者建立属于自己的独立的人格,使其具有判断能力和思考能力,让孩子和外界建立联系,为孩子融入世界做好准备。

因此,真正的素质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将语文课堂同劳动教育相结合,真正能做到课上课下“二合一”式的素质教育。劳动教育不必再依附于形式主义的社会实践项目,和语文课堂融为一体,将其纳入语文课堂的考察范围,能真正提升家长和学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改变应试教育的思维。劳动教育不再是依附于教学存在的上级要求,而是把它当作真正的一门学问来看。

(2)弥补语文课堂的实践性不足

传统的语文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将知识点生硬地灌输给学生,这种教育模式是僵化的、封闭的,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学生的实践过程不够,课堂上只是传授知识而没有切身体会,学生的理解能力不足以支撑晦涩的知识,学习兴趣不够。

将劳动教育同语文课堂结合能有效地解决语文课堂实践性不足的弊端,也充分发挥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探索能力。在“双减”背景下,学生的课业负担减弱,将孩子们剩余的时间用来进行社会实践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通过课外实践项目,小学生增加课外体验感,将语文变为驱动式课外实践,既增加了语文课的趣味性,也达到了劳动教育的育人效果。

(3)推动劳动教育有力展开,改变僵化的劳动教育模式

劳动教育目前在校内实施的效果不尽人意,究其原因还是学校和家长对劳动教育不够重视。将劳动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添加到语文课堂上,可以帮助劳动教育有效展开。值得强调的是,虽然教育部门重视劳动教育的视察工作,但推动劳动教育的全面展开应该是由内而外的自发性推广,而不是自上而下地推动性展开。因此,对劳动教育观念的改变十分重要。将劳动教育纳入语文课堂的考察体系当中去,将二者有机融合,能自觉推动劳动教育的发展。

(4)契合国家教育方针

教育与生产劳动不能分离,国家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将劳动教育纳入语文教育体系当中。劳动教育是国家正式提名并写入教育规划中的重要教育方针,它的影响和作用可见一斑。不止如此,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教育精神,让学生切身体会劳动过程,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

国家政策是教育的领航帆,而劳动教育是国家明确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教育方针,认真贯彻与落实劳动教育方案是语文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重要里程碑。

(5)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中国古代社会诞生于大河流域,属于农耕文明,劳动人民的智慧铸就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名胜古迹。劳动观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关重要。而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劳动观需要一个健康的环境,这不仅仅是学校的任务,更是每一个家长的责任。正确价值观、劳动观的形成,绝非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几次活动、听几次报告就能培养出来的。在劳动教育理念下的立体课堂致力于为小学树立正确的劳动观,通过课上与课下的结合,不仅仅让学生在书本上学习道理,更是在实践中出真知,学生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获得职业体验感,以此来增强孩子对劳动的珍惜,坚信劳动价值。

三、立体课堂形式构建

立体课堂不似传统的语文课堂,课堂形式较为宽松,方法多样。立体课堂的建立主要为了搭建灵活的家校联动机制,课上与课下结合的二次元课堂利用语文课堂的教学方法并融合劳动教育理念,让小学生在实践中出真知。教学目标是充分发挥小学生的劳动能力、探索能力,会让学生在具体的社会服务过程中获得职业体验感,致力于培养具备正确价值观、劳动观的青少年群体[3]。

1.专题式立体课堂课

专题式立体课堂主张把语文课文篇目以专题的形式呈现,把同样类型的语文课文放在同一个阶段讲解,可以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同时,也辅以课外实践,通过讲解与实践两方面来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下面仅以红色文化专题为例提出构想。

以一个学期为单位,将一册书中的红色文化相关篇目集中到一个和阶段讲解,并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以小学五年级语文为例,课本中出现了多篇红色文化相关课文,其中包括《圆明园的毁灭》《狼牙山五壮士》《最后一分钟》《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华山》《再见了,亲人》《桥》等。

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义务劳动、英雄纪念馆志愿者、红色文化传播小志士等课外实践项目。通过课上及课下的立体课堂,学生在红色文化中体会英雄所向披靡的时代凯歌。同时,单元主题式的学习和实践更容易让理解能力较为薄弱的小学生真正融入课本的学习中。

2.探索式立体课堂

探索式立体课堂就是要全面发掘小学生的探索能力,与传统课堂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教师抛弃了原始的知识“灌输”性课堂,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再由教师进行授课讲解。探索式课堂下,学生会先进行社会实践,在服务和劳动的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心得体会,然后带着这种独到的收获再进行课堂授课。在这种先实践再上课的流程下,学生不再是完全脱离于实际的不着边际地想象,而是建立自身实践得到的体会的基础上真正理解。因此,这种探索式的立体课堂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是适合小学生的教育方式。

3.任务驱动式立体课堂

任务驱动型立体课堂与前者有相似之处却又不完全相同。相同点就在于任务驱动式和探索式一样都是由学生先进行实践,再进行课堂授课,二者采用相同的流程。但不一样的是,任务驱动型课堂相对于探索式立体课堂更加具有目的性,即教学、实践目标更加明确。探索式课堂中,教师不会事先规划好学生的大致方向,而是让学生自行体验,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探索能力。但在任务驱动型立体课堂模式下,教师会事先给出具体的实践目标、标准,让学生有方向性地进行劳动实践。

结语

劳动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国内劳动教育大展宏图还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努力,改变应试教育观念,构建良好的家校联动机制,也需要学校敢于突破常规,大胆发挥创新精神,推动劳动教育和语文教育走向新纪元。

猜你喜欢

立体语文课堂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念个立体咒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立体登陆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炫酷立体卡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