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比利亚《回忆》的曲式与演奏分析
2022-11-22项欣怡王琼
项欣怡 / 王琼
一、作者简介
堪称音乐奇才的阿尔贝尼斯四岁便开始登台演奏,七岁通过了巴黎音乐学院的入学考试,八岁开始巡演,从起初演奏别人的曲目,到后来自主创作并演奏。有资料称他九岁便开始了演艺漂泊生涯,走遍欧洲,远渡南北美洲,广泛了解各地民风民俗,边演奏,边学习,边创作,这些都为他今后的创作与演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作品背景
作为阿尔贝尼斯晚年最伟大的作品,他将鲜明活泼的西班牙民族音乐融合不同流派的现代作曲技巧,在典型西班牙风格中融入印象主义元素。作为《伊比利亚》组曲的开场白,这首《回忆》由安达卢西亚民歌主题引入,意境深沉、悠远又绵长,可以通过想象着一位抱着吉他的歌者或低声吟唱,或喃喃自语来找寻演奏这首乐曲时所需要的松弛感。
三、曲式分析
(一)呈示部(1-74小节):
这是全曲篇幅最长的一个部分,主要起到阐明《回忆》主题的作用。横向由主部主题、连接部、副部主题与结合部构成,是典型奏鸣曲式呈示部的结构。由于乐句与乐句之间互为对比关系,因此乐段与乐段之间的对比关系也更为突出,各个部分由于主题材料不同所带来的不断发展的陈述结构也不尽相同,不同的段落部分通过在声部中加入复调性旋律与对答的高低声部,使得段落联系更加紧密。以降a小调为主,副部时调性变化频繁,使各个部分在调式调性上具有明显的戏剧冲突,最后在结束部上结束于C大调,和声进行运用全终止,具有收拢性。
1、主部主题(1-11小节)可分为4+6两个乐句,因此具有不对称性。四分音符后接附点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构成主题材料a,左手由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切分音跳进音型构成材料b并对右手旋律材料a进行补充,随后又延伸出复调与分解和弦的形式。这两个乐句起到揭示主题的作用,并且大量地使用踏板与连音符来增强主题的抒情性。低音声部做主持续音强调调性,伴奏采用分解和弦式伴奏,最后又结束在主调的主和弦上,从而在和声上具有强烈的收束感。
2、连接部(11-26小节)可分为两个乐句,第一乐句运用了主部主题中第二乐句的材料,将原本的b乐句进行了变奏加花,使节奏变得更为欢快,低音声部由主音开始逐渐以音阶的方式向下进行,形成线性低音,丰富作品的层次感。旋律层虽然还以3/4拍记谱,但呈现出来的却是6/8拍节奏形式的材料c,以8分音符为主,节奏较快,且每小节之间互为模进关系。中音声部节奏缓慢,同样大量运用大连音符号,延续主部主题的抒情性,起到“承”的作用。第二乐句节奏整体被放缓,再现主部主题第一乐句,旋律层引入新的材料与主部主题形成对比,起到“起”的作用。中音延续上一乐句的同时加入了柱式和弦,增强了和弦在整体音响效果中的分量,低音声部的线性低音仍然在持续。两个乐句在音型与节奏型上形成对比,材料a、b、c互相结合补充,重组并派生出新形态的主题材料。
3、副部主题(27-54小节)可分为4个乐句,副部主题在引入《回忆》新主题的同时也再现了主部主题,将两种主题在呈示部相结合,是奏鸣曲式中不太常见的一种作曲手法。虽然材料延续,但调式调性转入b小调,旋律声部下方六度,叠加了双音,此时的力度为ppp。左手的伴奏是长拍低音与短拍中音的结合,使作品的抒情性进一步增强。第二乐句开始使用大跳并结合附点节奏,音乐形象开始变得欢快起来,此时的调式调性通过大量临时变音记号转入e小调,力度变化明显,短短的5小节就从sf-pp-sf-pp-ppp变换了5次,为d乐句的到来做准备。d乐句是副部主题的新材料,此时中声部的纵向三拍长音符与中间两个声部的八分音符形成对比,极大丰富了音响效果,调式进入c小调,最后以pppp的力度停在属和弦上结束d乐句。第四乐句是对连接部材料的再现,进入g小调,低音主持续且整个乐句的音区也较低,是为结束部的出现做铺垫。
4、结束部(55-74小节)可分为两个乐句,第一乐句在新调b小调上引入新的材料,每小节空一个半拍出来与前后上下的节奏形成对比,还引入16分音符使其音乐性格更为活泼。第二乐句是主部主题的再现,调性转入C大调,并在新调的主和弦上终止,形成对原调开放对新调收拢的形态。
(二)展开部(75-102小节):
由三个部分构成,分别为引入部分、基本展开部分和小连接。在主题单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音程与和弦的修饰,并通过重组、移位、倒影、加花变奏等发展手法发展主题材料,使得原本的主题材料更具推动感。
1、引入部分(75-78小节)仅4小节,在C大调上开始,将后面要展开的部分提前进入。这里引入了a乐句的材料,以柱式和弦的形式,将旋律隐藏在柱式和弦的最高音中。
2、基本展开部分(79-94小节)可分为4个乐句,每个乐句的材料都来自呈示部,但在展开部开始时进入降D大调,在新的调式调性上展开原有的材料。这一部分沿用引入部分的展开方式,将旋律隐藏在柱式和弦的高音中。后以8分音符为主的音阶形式进入到降A大调的长拍柱式和弦,力度也是由ff到fff,最后结束于新调的主和弦上,以对原调开放对新调收拢的形式结束基本展开部,进入小连接。
3、小连接(95-102小节)部分仍然在降A大调上进行,旋律部分用长拍的单音代替,中间声部加入跳音,采用呈示部中连接部分的材料,并无明显的主题与音乐形象。
(三)再现部(103-153小节):
由主部主题,副部主题以及结束部组成,取消了连接部的再现,避免连接部分变得冗长。
1、主部主题(103-114小节)可分为4个互为对比的乐句,调性回归主调降a小调。从第二乐句开始,与勃拉姆斯Op.39:No.15摇篮曲的作曲手法相似,出现最后一段为前面总和(2+2+4)的乐句形式。伴奏原样再现,旋律部分在主旋律下方三度叠加一个声部,两小节后还加入了跳音,使音乐风格产生碰撞,与呈示部的音乐形象形成对比。
2、副部主题(115-144小节)可分为2个互为对比的乐句,主部与副部都是呈示部中的材料,但再现部的副部主题将调性转至主调的同主音大调上。材料将再现部主部主题的材料与呈示部中副部的材料相结合,在典型奏鸣曲式中,这种再现部的写法也是较为少见的。最后几小节开始大量引入柱式和弦,为结束部的出现做准备。
3、结束部(145-153小节)以大量的柱式和弦进行,均为新调的主和弦,起到强调调性的作用。力度都在pp以上,最后落在新调与主调共同的主音降la上,以最抒情温柔的方式结束全曲。
(四)综述
该曲为奏鸣曲式结构,主部主题规模不大,但内容丰富,旋律优美且抒情,织体多次变化,使音响变得丰富且厚重。在和声上放弃了中介和弦的过渡,通过明显的调性冲突增加调性张力,从而获得更加丰富的色彩对比。风格与浪漫时期音乐风格较为相似,但在调式与终止式上却不再受传统调式功能的限制与打破古典主义时期的完满性终止。
四、演奏技法
在正确演奏音符与节拍的基础上,演奏者了解肌肉与手指惯性、手指触键的深浅层次与音效共通的法则更能有助于演奏好作曲家在这部作品里最真实的情感与意图。在微妙的触键下,灵巧的手指与指尖和柔软的手形与手腕所产生干净的音色;敏锐的触键配合有控制的下键产生不同的音量;踏板配合节奏节拍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等等。
(一)深触键
《回忆》在开头标注的“Allegretto expressivo”音乐表情术语,意为有表情的小快板,对整曲大体速度有一个较为具体的把握之后我们要尽量弹出旋律的歌唱性。乐曲开始的dolce说明需要柔和的旋律线条,整体声部又在一个中低音区,因此右手的旋律线条是深情的、带着丝丝忧郁的。弹好跨3小节的连线就需要我们注意右手的旋律线条不受小节线的影响,而这条深情的小长句就需要保证手臂的通畅,通过力量的不断转移来达到声音的延续以及其类似于咏叹调的歌唱性。
(二)中踏板
中踏板由于在演奏中不常使用,且不同的琴中踏板的作用也不尽相同,本文仅以钢琴中踏板中较为常见的持续音踏板为例分析演奏技法。
在本曲的第95—98小节,右手既有持续3拍的长音,也有短促的跳音8分音符做中声部。同样,左手除了弹奏低声部的大字组还原D音之外,还有一长一短两个跨度较远的中声部音符需要弹奏。如何在持续低音的情况下保证跳音的轻巧干净,要求演奏者需熟练掌握钢琴踏板的运用技巧,可借助中踏板的持续音用法对已弹奏音符的延长,保留必要的音响背景,而不影响其他音符的演奏。右手可以同时演奏原本位于左手的跳音8分音符,因此当右手演奏完5个8分音符之后即第3拍的后半拍,踩下持续音踏板之后再缓缓拿起弹奏持续低音的左手,再与右手一起进行下一小节的弹奏,而持续音踏板则一直持续至该低音结束。
(三)和弦
第19—20小节,在右手主要为单音线条的旋律下,每小节的第二拍都出现了中声部音程与旋律共同构成的色彩和声。为保证旋律声部的平稳进行,不能因为弹奏和弦而缺失旋律,也不可因为弹奏旋律而突兀和弦。因此,为了右手弹奏的和弦能在音色上做到高声部旋律与中声部和声分离,我们需要在练习时先弹奏旋律声部,同时以4指为中心,将力量转移至1、2指,和声声部可以先进行无声的下键以加强练习强度,掌握后再以慢速下键,待双音都能弹奏出较均匀的音色后再加上旋律声部一起弹奏和弦。演奏时同样以4指为支撑点,贴住键盘,将横向转移而来的力量,有控制地做好力量的再分配。在关注高声部旋律线条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中声部音程的烘托效果。
(四)八度
本曲第27—30小节的旋律以右手8度为主,在“pianissimo”的力度要求下又要使旋律线清晰可见,不仅需要弱音踏板的使用,更多的还是考验演奏者对于指尖的控制。尽管音量轻,但音色尤其是高声部的音色,需要随渐强渐弱记号而在缥缈与深入键盘中随时切换,随音高起伏营造波浪感。跟随旋律走向,每个小高点都需要温暖且深的音色,肩膀力量通过臂部自然推入键盘。而右手的小拇指指尖高度紧张去更好的控制音色,推动情绪逐渐激动,直到sf表明的乐句最高点后,释然的和弦音色带着情绪逐渐回落。而在这整个过程中,都需要非常有力的掌关节支撑,同时高声部感受力量的横向转移,每个和声都要保持到不能再保持后快速找到下一和弦的把位再进行弹奏,这样便能利用手指连奏与延音踏板一同表现不受小节线限制的长乐句与呼吸感。
结 语
从技术角度上看,这首曲子不如别的曲子快速、炫技,也正是如此,便有部分听众可能会认为这是《伊比利亚》这套组曲里最简单的一首。但笔者不这么认为,其难点可能不在于快速地跑动,清晰的颗粒性等等技术要点上,但是要求演奏者的指尖有着非常强的控制力。在深触键的基础上又要求各个声部的旋律线清晰可见,在浅触键保证声音依稀可见的基础上再做出不同力度层次的变化。同时踏板的踩换也非常有讲究,在不和谐音程较多的情况下,既要保持句子的连贯性与歌唱性,又要精准控制踏板的深浅以至于保证声音的干净。这就要求演奏者们不仅手上需要有极强的控制力,还需要对作曲家与作品背景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较为正确深入的理解与把握作品风格,以及在二度创作时弹出更加贴合作曲家本意的样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