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柴可夫斯基钢琴曲《F大调主题与变奏》的音乐特征和演奏技巧

2022-11-22刘小莎

黄河之声 2022年9期
关键词:大调踏板声部

刘小莎

《F大调主题与变奏》极具感染力,融入了民族音乐特点,表达了作曲者对于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品的主题是明亮的贯穿于整首曲子,通过运用丰富的变奏方式使得作品风格更加鲜明,在演奏上也要注意对整体音乐风格、不同部分技巧的把握。

一、作曲者与作品介绍

(一)柴可夫斯基简介

柴可夫斯1840年出生于俄国,是浪漫主义的作曲家[1],由于他母亲对音乐的喜爱,他从小便受到了音乐的熏陶,能够接触到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在他生活的地方有独具特点的民歌,这是他成为音乐家以及创作风格形成的基础。1850年,他到彼得堡进行学习,接触到了歌剧和交响乐,1861年被彼得堡音乐学院录取,在这个时期接受到了更为正规和专业的音乐教育,毕业之后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担任过近十年的教授。他的创作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为1866-1877年,这个时期创作风格相对于后期较为轻松、明快,代表作有《冬日的梦幻》;第二个时期为1878-1885年,这个时期经历了疾病与婚姻的不幸,并重新振作,艺术创作的高度上有了新的提升;第三个时期为1885-1893年,是他创作非常成熟的时期,创作了《天鹅湖》等许多知名的作品。

(二)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特征

他的音乐作品创作载体丰富,多数作品展现了俄罗斯民族特点、生活风貌,表达了向往和平的心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民族特色浓郁。他在音乐作品中融入的俄罗斯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等,并结合了许多民间音乐元素,在社会环境改变的时期所创作的音乐作品,还融入了对祖国未来发展、人生意义的思考。二是钢琴和交响乐的巧妙结合。在他的钢琴音乐作品灵活地结合了交响乐的创作风格,使得作品更有特点,令人眼前一亮,频繁地运用了复调的音乐特点,在音乐上给人的感受是环绕的立体的。三是既有古典情怀,又体现浪漫主义。他是一位浪漫主义音乐家,但是在音乐作品中又展现着古典主义情怀,运用了古典音乐的曲式结构,但是又融入和推崇了更多浪漫主义的情感。

(三)《F大调主题与变奏》作品介绍

《F大调主题与变奏》是作曲者送给好友赫尔曼·拉罗恰的一首音乐作品,是《六首钢琴小品Op.19》的最后一首[2],创作于1873年,是柴可夫斯基早期创作的作品,是一首自由变奏曲,在这个时期俄国正处于动荡的时候,他感受到了生活的无奈与黑暗,同时又心系祖国和人民,并对美好的未来充满向往,因此这首作品展现了当地人的生活场景。在音乐创作上,主题贯穿整首作品,又分为12个变奏和尾声部分。主题旋律悠扬,变奏充满特点,尾声加以升华,它即展现了悲剧的色彩,同时又突出了乐观的情绪,是古典情怀和浪漫主义完美融合的佳作,这首作品非常值得分析和品味。

二、钢琴曲《F大调主题与变奏》的音乐特征

(一)音乐风格

这首作品采用了丰富多变的变奏,使用了多样的音乐语言,下面从旋律、节奏、织体三个方面探索《F大调主题与变奏》的音乐特征。一是作品的旋律。在旋律的创作上主要体现了级并进行、模进、同音反复三个特点,首先来说级进进行的旋律体现在整首作品中,音高呈阶梯式的进行,非常的自然流畅,比如在主题中,这种旋律方式就呈现了波浪式的起伏,在变奏3使用的级进上下行的方式,和变奏4采用了级进上行的方式,其次是模进将音调推向了更高,将乐曲推向了高潮,最后是同音反复增加了乐曲的多样性,比如在变奏5中,增加了重复音的次数;二是节奏的运用。在作品中多次使用了等分+顺分音型,在主题和变奏6中,使用了这种节奏,通过改变不同的力度,分别展现出平缓和轻快的音乐效果,切分音型和附点音型在作品中体现,变奏9采用了切分音型让音乐更加有舞蹈的感觉,变奏11采用了附点音型让音乐更有跃动感;三是织体的使用。变奏4、变奏7、变奏8、变奏10使用了和声织体,变奏6采用了复调织体,使得音乐更加有层次感。不同创作手法的使用,使得音乐更加丰富多变。

(二)作曲特点

这首作品是一首自由变奏曲,总体上是一个音乐主题,采用了主题中的特性音调,在速度、调式方面进行了不同的创作,来实现对主题的改变,下面从音乐作品的结构、调式、变奏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一是作品的结构特点。这首作品由主题、十二个变奏和尾声组成,共十四段,每一段风格各异,又可以将十四段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主题到变奏4、变奏5-9,变奏10-尾声,以此作为作品的呈示、展开、再现。二是调式的运用。第一部分调式不变采用了F大调,第二部分调式的变换较为频繁,使用了不同的调式,有降D大调、F大调、d小调、将B大调等,第三部分运用了f小调和F大调,又再现了主题,回到了主调上面。三是变奏方式。使用了装饰变奏和性格变奏两种变奏方式,装饰变奏在整体上是与主题相近的,只是在伴奏织提上进行了音乐的改变,比如改变了变奏8的速度,变奏10的调式,性格变奏是在速度、调式等多方面都进行了变换,与主题大不相同,还运用了新的体裁,比如变奏7使用了合唱。

三、《F大调主题与变奏》演奏技巧分析

(一)主题部分的演奏技巧分析

在这首作品中,主题部分占的章节是比较少的,结构也是相对简短的。在这一部分中,每4个小节组成了1个乐句的演奏内容,共有4个乐句。在主题部分,旋律的线条感比较强,并且具有明显的连贯性。高声部分的连音线让整个旋律更加的舒缓悠扬。在演奏这一部分的时候,应当将高声部分的如诗歌一般的额旋律清晰且准确地演奏出来。弹奏时,手指需要轻柔地进行触键,将主题部分的舒缓流畅的旋律、线条感表现出来。在弹奏到小连线部分的时候,避免或者减少手指离开键盘的动作。在4个乐句的结尾部分也需要细腻的处理,让旋律可以完整呈现的前提下不失流畅度与连贯性。

在弹奏的力度上,弱、强的力度记号出现在了第三乐句中,根据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行板乐段部分的节奏应当是比较平缓的、从容的,在进行力度上的变化时应当以音符的高低为主,避免在力度上进行过多地强调。连奏部分因为同音的出现变成了断奏,但在弹奏时,手指仍然需要紧紧依附着琴键,用手臂的力量对音符的力度加以强调,弹奏出柔和的旋律。主题的最后一个乐句为结束句,需要注意的是尾音的收尾部分,让听众听到尾音后有种结束了的想法。为了演奏好这部分,演奏者需要在尾音结束部分进行呼吸,稍作停顿之后才进行变奏部分的演奏,让主题与变奏部分的衔接更加的流畅与自然,让人不自觉进入到变奏部分的旋律之中。

(二)变奏部分的声部演奏技巧

在对作者进行介绍时我们知道,柴科夫斯基担任过音乐教师,并且是和声部分的教师。在他的钢琴作品中,单纯的音响效果不是作者追求的重点,在他的眼中,钢琴的不是一个简单的乐器,而是具有多声部的、使用方便的综合乐器。他的众多钢琴作品都具有声部独立又不失完整性的特点。这对演奏者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手指需要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并且可以在多声部之间进行转换[3]。在变奏曲部分,前五个变奏乐段均为多声部,在演奏的时候需要把变奏部分的主要旋律的声部完整地、清晰地表现出来,需要注意的是,主要声部旋律的突出表达并不意味着其他声部可以忽略,它们与主要声部具有平等的地位,他们之间的相互配合、搭配才会营造出完美的、清晰的旋律,保持音乐的节奏美与和谐。

第一个变奏乐段与主题部分属于一样的四声部,与主题的主要旋律也保持一致性。除了共同点之外,两者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区别,第一变奏乐段的在相应的声部变成了八分音符,节奏上更加流行。在演奏的时候,需要注意对音量的把握以及各个声部之间的配合关系,用手指的触键维持旋律的特点。第二个变奏部分也是四声部,高音部使用的是三连音。与第一变奏乐段比较而言,第二变奏乐段在演奏难度上有了提高,在演奏的时候应当注意突出旋律声部并保持音色的独立性,将清晰、干净的节奏演奏出来,力度与速度都要适中,避免过或过快,将旋律的流畅感表现出来。

(三)变奏部分的八度与大跳演奏技巧

不管是演奏技巧中的八度还是大跳,对于不同变奏情绪的表达,其技巧使用也是不一样的。这首作品的第三变奏乐段从感情色彩上来说,是比较欢快的、活泼的。在使用八度演奏技巧的时候就应当使用跳音,用右手的指尖进行温柔、轻缓的触键,手指在手臂的带动下缓慢地进行平移,将最后一个音的清脆、干净的特点表现出来。

第四变奏乐段与第八变奏乐段的感情色彩是一样的,都是雄壮的、宏伟的,旋律较快并且具有大跨度的特点。第四变奏乐段既有连音的出现,又有跳音的出现。在演奏这一变奏乐段的时候,需要在确保音准的情况下保持旋律的流畅度与线条感,因为这一乐段有大跳与八度的出现,因此在弹奏的时候,手指与琴键之间的距离不应过大。

(四)变奏部分的踏板的应用

在这首作品中,作者并没有进行踏板的标记,但在演奏中,踏板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不使用踏板的话,很多表情符号无法完整地呈现出来。比如在第五变奏乐段的8-10这三小节,低声部的单音在没有踏板的情况下是无法延续的。其他的伴奏乐段也是一样的,踏板的使用可以更好地为每一个变奏乐段的主旋律服务,将作者想要表达的音乐效果表达到极致。进一步分析可以知道,作者没有进行踏板符号的标记,并不是不让演奏者使用踏板,而是希望演奏者在使用踏板演奏的时候可以将自己的想法融入进去,有更大的施展舞台与空间,自己根据对旋律的理解来使用踏板。

以第四变奏乐段为例进行简要说明,变奏刚开始的力度是pp,为了与后面的力度变化有所区别,暂不需要使用踏板。当弹奏到第四小节的时候,可以持续地轻踩踏板,为了让演奏出来的声音更加的干净与清澈,应当在轻踩踏板结束后迅速松开踏板。然后在第七小节开始的两小节继续使用踏板,音量的变化与情绪的配合让变奏乐段的旋律更加的明显与突出,让旋律的层次性更加的丰富、更加的多变。

(五)变奏乐段之间的编排

在每个变奏乐段结束之后,作者的编排都有一定的区别。有的变奏乐段不加任何的标注说明,有的变奏乐段在尾音上进行了休止符号的,有的乐段在尾音标记了延音的符号,有的则是两种符号都进行了标记。编排上的区别代表着变奏方式的转变。在每个变奏乐段之间进行衔接的时候应当选择合适的演奏方式,让乐曲保持完整、统一与衔接的自然。演奏方式如果不跟随着变奏方式进行及时的转换,可能会造成变奏乐段之间的孤立,让整个乐曲的连贯性消失。

第一变奏乐段与第三变奏乐段的尾音处既没有休止符号的标记,也没有延音符号的标记,第二变奏乐段与第四变奏乐段则有休止符号的出现。在弹奏的时候需要注意,前两个变奏乐段的衔接不需要停留,而第二到第三变奏乐段的衔接则需要进行短暂的停留。在第四变奏曲结束之后,情绪的波动幅度明显大于前三个变奏乐段,在演奏的时候需要按照作者的标记进行停留,停留的时间要长于前几个变奏乐段,情绪转变完成后进入下一个变奏乐段。

结 语

柴科夫斯基借助《F大调创作主题与变奏曲》这首作品表达了自己对祖国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亲情、友情的赞美与眷恋。不管是这首作品中蕴含的民族性特征还是塑造的民族形象,亦或是其中的民族精神,都是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与希冀。在这首变奏曲中,音乐情绪的变化是比较明显的,情绪的转换也是比较加快的。不管是在变奏曲的哪一个阶段,作者都通过结构与体裁的变化对音乐形象进行了新的塑造,演奏技法也呈现出多变性。对这首作品的音乐风格与演奏技巧进行分析,找到作者在其中的演奏表现形式,在演绎做作品时,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作品的内容,让内容与技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并在演奏作品中得到更多的感悟,为完美诠释作品的情感与内容打下基础,进而找到适合自己的演奏风格,实现自我的不断提升。■

猜你喜欢

大调踏板声部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业余合唱团的分声部训练
G大调随想曲
多声部视唱训练
二声部合唱教学之初探
钢琴踏板的基本用法
论钢琴踏板的正确使用
论爵士钢琴教学中的声部技术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和声结构分析
钢琴踏板的产生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