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汪立三钢琴套曲《他山集》演奏特点
2022-11-22张沛
张 沛
引 言
汪立三(1933-2013),祖籍四川犍为县,是中国第四代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及音乐社会活动家。汪先生一生都致力于中国新音乐的创作与发展,尤其是在钢琴创作方面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他山集》作品的命名,源自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词义,即借指该套曲目借鉴了西方古典音乐中的复调套曲的音乐手法与结构形式,但又创新融合了中国传统五声调式作为该套曲的序曲与赋格,并在每段曲目之前都标题有带有文学韵味与哲理思想的词曲,从而使中西方音乐艺术风格得以融为一体,在现代音乐技法中深刻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学术研究价值,对我国近年来钢琴作品的创作与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通过对《他山集》这一优秀钢琴作品艺术特征、演奏特点的深入分析与研究,对于深刻理解与掌握该作品以及在该作品影响下的其他优秀中国钢琴作品,都是非常有益的。
一、作者汪立三简介
汪立三在1933年出生于武汉市,祖父是清朝末期进士,父亲是复旦大学高才生,家学渊源,自幼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其幼年时期非常喜欢到戏院看戏、书场看书。汪先生先后在四川省立艺术学院音乐科(现四川音乐学院)、上海中央音乐学院学习,在校内创作的钢琴单曲《蓝花花》被列为校音乐会曲目,创作的《小奏鸣曲》被评为校内钢琴创作比赛的一等奖,在钢琴创作中崭露头角选。汪先生一生创作的钢琴作品不多,但其成名作品《蓝花花》、《东山魁夷画意》、《梦天》、《他山集》等,在中国乃至国际上都享有盛誉,如《东山魁夷画意》曾被当时日本音乐协会会长评价为“世界性的名品”。
二、作品《他山集》简介
《他山集》是五首复调性钢琴套曲的集合,也是汪先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代表作品。代百生先生曾评价《他山集》“鲜明体现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是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一个高峰”。汪立三先生自己也曾评价说“这部作品熔铸着中国传统文化,是洋人写不出来的”。
《他山集》作品的命名,源自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词义,即借指该套曲目借鉴了西方古典音乐中的复调套曲的音乐手法与结构形式,但又创新融合了中国传统五声调式作为该套曲的序曲与赋格。该作品的最初创作的灵感与素材,来源于汪先生早期学习期间创作的花鼓戏调写作的一段钢琴曲赋格,新时期逐步将五首曲目完成,最终在1982年完成该钢琴套曲。
三、作品《他山集》的文化内涵
汪先生借鉴国画中题款的做法为每首曲目题诗词,且每首标题诗词都语句优美、生动形象,通过优美的文学语言来引出与铺垫整首曲目,不仅使得诗词与音乐之间交相融合、互为衬托,形成音乐艺术上的一个整体,也能通过文学语言借此更好的表达自身的思想与感情,使整个作品孕育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底蕴。五首曲目中各自蕴含与呈现的文化内涵如下:
《书法与琴韵》为升F商调,整首曲目通过钢琴艺术展现了中国古风的艺术情境,主题宛如古代文人墨客的雅致心境,既清谈又细致,既辽远又空寂。“且琴棋书画”中的书法与古琴弹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象征,展现了我国自古以来的人文精神与气貌。通过标题诗词中“古老的中华艺术、我将上下求索”等语句的引入与铺垫,更让人深刻感受到扑面而来的中华传统艺术文明的感染力,既抒发了自身浓烈的民族情感,也借助诗词铭志,揭示出作曲者期望在艺术殿堂里不断上下求索的心情与抱负。
《图案》为A羽调,开篇就用诗词点出图案的“光影”与“折射”,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花鼓戏中图案的造型多变与光影纷呈,为曲目形成了铺垫效果。在序曲段通过湖南花鼓调与羽调式基础音的完美结合,使整首序曲既婉约流畅,又带有浓郁的中华民间曲调的风格特征。在赋格段中则通过呈现强烈的民间音乐风格,并伴随固定对题与主题之间的互补与对称,使整个赋格段音乐展现出了多变的音乐风格,描绘出了民间传统艺术中花鼓戏图案的千变万化,展现出淳朴热情的民间乡土气息与迷人的意境。
《泥土的歌》为降A徵调,先用诗词赞美与哀叹大地母亲,展现了“我的根始终在这片土地,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的强烈民族情感。此外,该曲目被安排在整首钢琴套曲的中心,也是别有目的的,其后续曲目《民间玩具》、《山寨》都是整体欢快、热情的音调与节奏,套曲的音乐色彩也由深沉走向欢快与开阔,该曲目实际上在套曲中起到了一个段落的效果,既表达了民俗文化中的歌舞、玩具都是与大地母亲所不可分割的,是中华大地的土壤才养育了广大同胞,大地母亲才是传统民族文化生长的根源所在。
《民间玩具》为G角调,先用诗词表达了对布老虎、纸风车、木偶人、走马灯等各类民间玩具的喜爱之情。在该曲目中,整体音调跳跃活泼,不仅增强了作品的动感、萌动与有趣,而且通过标题诗词与欢快的音乐演奏,也加深了听众对民间玩具的音乐形象,唤醒了人们在幼时玩乐尘封已久的记忆。
《山寨》为F宫调,该首曲目以多调性的技法出现,在序曲段调式如一段段歌舞号角的呈现,以唤起人们对歌舞的激情,展现出热烈欢腾的舞蹈场面。在赋格段则通过全奏声部的方式,力度逐步加强,将整首曲目的音乐气氛和歌舞场景推动到高潮。
在《他山集》的五首套曲中,汪先生无论在诗词选题方面,还是音乐素材选择方面,都力图尽情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淳朴与美好,力图通过标题诗词的铺垫与衬托,通过中西方音乐语言的深度结合与融入,使广大听众能产生高度的情感共鸣,能进一步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喜爱。
四、《他山集》演奏特点分析
(一)演奏即兴性
在《他山集》的五首曲目中,《书法与琴韵》、《民间玩具》都尤其适合于即兴演奏。以《书法与琴韵》为例,演奏者通过即兴演奏,以展现出灵动、飘逸的感官,给听众以呈现出笔触飘逸、挥洒自如的书法艺术音乐美感。在该曲目的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可以在汪先生作曲的提示范围内,对弹奏的节拍与和速度进行合理控制,通过即兴发挥的方式,以更好地展现该曲目所包含的艺术文化内涵及作曲者浓厚的思想情感。又例如,在《民间玩具》的序曲段也非常适合即兴性演奏。在该曲目中,整体音调跳跃活泼,不仅增强了作品的动感、萌动与有趣,而且也加深了听众对民间玩具的音乐形象。其赋格中的八分音符跳音,带有不规则的节奏特征,非常轻盈且富有动力感,因此在演奏时不需要完全墨守于节拍,而应当在熟练掌握音型特点的基础上,即兴发挥以更好地表达出曲目中民间玩具的音乐形象,展现出孩童在玩耍时的动感与萌动。
在《山寨》的演奏过程中,汪先生在该曲目创作中采用了多种复调创作技法,如调性游移、不协和对位、音调突然变化等,以更好的以唤起人们对歌舞的激情,展现出热烈欢腾的舞蹈场面。由于演奏难度较大,在即兴演奏时,还应熟练地掌握相应的即兴演奏技巧。如在59小节的演奏时,可以增添短促的同音踏板,以确保第二拍重音时左手的弹跳力,使节奏更加连贯的同时,也突出了歌舞场景中人们欢乐、热情的场面。
(二)音色的变化
音色不仅是钢琴弹奏时声音品质的表现,而且也是弹奏过程中塑造音乐形象、宣传情绪意境的重要途径。在《他山集》作品中,汪先生就大量运用了多种作曲技法,在深刻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以及鲜明的作品音乐形象的同时,也对演奏中音色的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模拟性音色和造型性音色这两个方面的音色变化应重点注意。
一是模拟性音色的处理。这类音色通常是指在钢琴弹奏过程中,通过对传统民族乐器或者日常生活中声音的模拟,来创造出多变的音色变化,获得民族韵味,强化作品中民族风格的重要演奏手段。在作品《书法与琴韵》的赋格段演奏中,就需要通过在钢琴演奏中做好对古琴的模拟,来展现与模仿出古琴的音色效果与表现形式,从而既展现出共性的艺术特征与情趣,也通过听觉层面的音乐形态展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在赋格段的实际演奏中,要求演奏者能模拟出古琴弹奏时“拂”和“颤”的手法。一方面要求演奏时双手动作一致,在十六分音符时触键时快速掠过,达到模拟古琴“拂”的轻盈效果;另一方面,要求演奏者应掌握小二度音触键时的叩击技巧,以达到模拟古琴“颤”的音质效果。通过以上古琴音色的模拟,使钢琴演奏时能达到高雅、古朴、轻盈的演奏效果。
二是造型性音色的处理。音色的造型性,是指钢琴演奏中通过音色以表达曲目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与情感状态,展现出曲目中所要呈现的特定音乐形象。在套曲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民间玩具》中对造型性音色的处理,以加深听众对中国民间玩具的音乐形象,唤醒了人们在幼时玩乐尘封已久的记忆。在弹奏该曲目第1-5小节时,为更好地塑造出“布老虎”的形象,演奏时应双手有充足力度,音色饱满有力,以展现出玩具虎虎生风的威严感。此外,在第1-2小节的第一拍上可以加上短促的八分音符踏板,以增强音色的感染力。右手可以用4-3-2-1-2-1的指法弹奏,左手可以通过交叉手演奏的方式在高音区弹奏,使整节演奏音色短促而干净,以更好塑造出民间玩具布老虎的音乐形象。
(三)乐段画面感
演奏者要让听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他山集》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和民族文化内涵,就必须重视演奏时画面感的营造,重视通过对触键、踏板、节拍、音色等方面的细致处理,以营造出良好的音乐情感氛围,引发听众对作品的共鸣与喜爱。
例如,在《书法与琴韵》曲目的弹奏中,整首曲目通过钢琴艺术展现了中国古风的艺术情境,演奏者在演奏时应尽量代入古代文人墨客的雅致、清谈的心境画面,以更好的抒发了曲目中所蕴含的民族情感。在《山寨》曲目的演奏中,可以增添短促的同音踏板,以确保第二拍重音时左手的弹跳力,使节奏更加连贯的同时,也突出了歌舞场景中人们欢乐、热情的画面场面,在赋格段则适宜通过全奏声部的演奏方式,力度逐步加强,将整首曲目的音乐气氛和歌舞场景推动到高潮。
结 语
通过对钢琴套曲《他山集》的演奏特点的深入分析与研究,可以清楚地发现,《他山集》相比以往的中国钢琴复调作品,在作品所展现的文化内涵深度、曲目规模、钢琴技法技巧发挥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空间。使中西方音乐艺术风格得以融为一体,在现代音乐技法中深刻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学术研究价值,对我国近年来钢琴作品的创作与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品对西方传统古典音乐序曲与赋格的使用,对中国传统五声调式的融合与应用,对标题诗词的融入,都带有个人强烈的创作艺术特征与民族特点,使作品在富含中国民族文化底蕴的同时,又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与典范性,其兼容并收、博采众长的创作风格与成功经验,都为我国钢琴作品的创作树立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与指导作用,值得深入研究其文化内涵与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