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2022-11-22刘芳
刘 芳
武昌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0
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每年毕业的学生数百万计,大学生就业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一方面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部分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状态;另一方面,企业再次面临“招聘难”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是大学生普遍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1]
职业生涯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后,备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其步入社会后的关键性的一步,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一生。大学期间的职业生涯教育能够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心理因素,并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利用高校提供的各种资源完善自己,为未来的发展做充分准备。
因此,我们应当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引导工作,努力培养大学生适合岗位要求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规划能力,对目前的生涯教育进行认真剖析与反思,找出存在的问题,从各个层面完善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设工作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
本文结合高等院校的实际情况,参考已有的职业生涯问卷调查结果,设计了相关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调查问卷,并结合兄弟院校的相关访谈记录,发现:职业生涯教育已得到各高等院校的普遍关注;就业指导课程和校企合作模式成为部分高校实现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同时与职业相关的各种创业、就业活动作为毕业前的认知实习活动在高校迅速开展起来;部分高校也邀请企业相关的领导和专业人士进校进行职业教育和公益讲座。[2]
通过对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开设情况分析发现:84.1%的学校把职业生涯指导课作为学校的公共必修课,基本放在大二或者大三第二个学期,课时量比较少,基本一个学期就结束了,同时就业指导课程和职业规划课程等比较专业的内容开设频率不高。课程的师资来源主要是学校的辅导员、思政课部的老师及少数的专业课老师;从授课教师的专业背景来看,主要是思政教育类的专业,从授课教师学历水平来看,基本是本科水平,少量的研究生学位,博士基本没有;从授课教师的经历来看,大部分教师没有企业实践的经历。通过对课程内容调查发现:目前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偏重于就业前的指导,如:就业形势和政策介绍、面试技巧及礼仪展示、职业前景和岗位展示,针对学生的长期规划和个性化教育比较少。
从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现状和调查结果来看,虽然职业生涯这个词对学生并不陌生,学校也开展了很多类似活动或者课程,但很多学生对自己的定位意识模糊、存在偏差,在择业前仍然盲目选择、就业后频繁跳槽,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明确规划。这充分说明我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仍然薄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问题有很多方面,一方面来源于传统的教育体制和社会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高校和学生自身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规划意识不到位
高校扩招以来,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高校的就业率和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学校为了提高自己的就业率,更关注就业的结果而非就业的质量。学习期间,会象征性地开设部分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单纯的完成任务而非作为重点有针对性的根据学生的专业情况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目标规划能力;毕业前,高校会开展一系列的职业教育活动,让学生认识企业并了解岗位标准,虽然形式各异,但更多的工作浮于表面,属于“临阵磨枪”;临近毕业,进行课程指导、政策性解说、组织模拟面试和工作期间思想教育。就业率达到标准了,但学生的自我认知、规划效果并没有显现出来。真正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渗透在教育中的每一个环节,通过长期的自我认知、定位并进行科学的规划帮助学生形成职业期望,做到“人岗匹配”,实现资源优化。[3]
部分高校借鉴国外的职业生涯教育理念和实践,甚至用国外现成的课件、案例和理论思想指导学生,虽然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发达国家的就业保障体系相对完备,与我国很多方面的情况并不匹配,导致部分学生思维混乱,价值观偏离正轨,无法根据自己的情况对自己的未来进行定位,缺乏明确的目标。
(二)高校在职业生涯教育过程系统性不强
尽管各个高校在学生毕业前都会开展相关的就业指导课程、认知实习、模拟面试、政策讲解与服务等活动,但缺乏统一的规范性的实施标准,很难将各种途径和手段结合起来,系统化地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缺乏规范化、系统化的实施标准,在学生心目中仍然是公共课的形象,不能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认知。
职业生涯教育应当覆盖学生整个大学期间的发展方向和择业后的规划发展,既包括大学期间的自我定位、自我认知、职业体验、个性心理性格特征的自我认证,还包括毕业后的行业认知、岗位标准、匹配与发展规律等。但教育部门在这方面并没有明确的规范和标准,各个高校依据自己情况或者教师个人理解设置教学内容,开设课程的时候也没有分阶段的设定目标与考核标准,实施效果缺乏要求没有反馈,因此教学内容的不完备、不系统导致整个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效性并不好。
(三)专业化的教学团队资源稀缺
职业生涯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不是一门课或者一个专业,需要长久系统的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最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因此在教学团队中对师资要求是比较高的。从事这方面的教师不仅需要完善的理论和实践技巧,还需要关注市场行情、行业动向以及相关企业的文化精神等;不仅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还需要丰富的行业实践经历。
目前这方面的专职教师数量较少,学科背景复杂,专业对口性差,大量高校从事职业生涯方面的教师来源于学校的辅导员和思政课部教师,个别从事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教师在一线支撑。学历基本停留在本科层面,硕士博士研究生数量较少,高水平学历教师缺乏,教学经验不足严重制约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水平的发展。
而且我国目前没有设置高校职业指导专业,从实践角度来看,缺乏实施职业生涯教育的专业人员。同时,没有专门的教育组织机构作保障,职业生涯教育的效果很难保证。
(四)教育组织机构不健全
教育是全民的事情,不能只靠学校来完成,尤其是涉及就业、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家长、学校、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种力量,鼓励企事业单位和学校深度合作,为职业生涯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
发达国家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基本是由政府牵头推动,相关行业协会组织、指导和协调,制定相应的规范和标准,由学校和企业配合实施。我国目前还停留在倡议阶段,没有出台专门的政策性规范文件和标准,部分高职院校虽然贯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但仍处于探索阶段,企业方主要集中在实习实践方面,行业、协会参与力度不足,导致职业生涯课程的系统性、规范性和专业性无法得到保障。
(五)学生接受职业生涯教育的意识不强
鉴于以上学校的重视度、课程的开设考核情况、各部门的参与度和传统的观念影响等,学生对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看法仅仅把它当做一门公共必修课,出勤良好即可合格,并不期望在这门课中获得收益,甚至有15.9%的同学认为这是一门选修课,可见学生对课程的重视度不够。
同时,部分学生对自我的认知不清晰、不客观,对行业岗位的认知相当缺乏。通过调查,60%的学生没有进行过专业系统的职业性格测评,他们对自己没有清晰的认知和定位,对自身优缺点没有客观的认识,没有进行过大学生职业规划。择业过程中,根据自我感觉、家人建议盲目选择,职业目标与个人情况偏差很大。部分学生大学毕业后对自己所学专业都不甚了解,不知道自己能干嘛,对行业和岗位这些词完全陌生,对行业前景、岗位标准、自己适合与否完全没有概念,对这些词的了解仅限于被动地完成学校的各种活动、课程安排和顶岗实习要求。从实践层面来看,学生主动参与职业发展和社会实践动力不足,接受职业生涯教育的意识不强。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构建
随着产业链的更新迭代和高等院校快速扩招,大学生想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社会经济想更高速稳定的发展,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构建必不可少。科学合理地生涯教育体系不仅能帮助大学生快速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规划自己的职业方向,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同时还能合理进行资源配置,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避免资源浪费,稳定就业市场,提升社会发展水平。
(一)政府部门加大投入,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强化生涯教育的地位
多年来,职业生涯教育都是老师和学生眼中不重要的课,学校勉强开设相关课程,从思政课部找几个相关教师进行授课,授课内容凭心情而定,而且主要集中在毕业前的一个学期,象征性地进行职业前期介绍、面试场景模拟,就迅速进入实习工作阶段,学生从心理层面未能快速转换身份,导致工作不合适、频繁跳槽。
为了引导舆论认知,政府部门应加大资金的投入、技术设备的采购和专业人员的引进,此项教育工作应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经济迭代情况,有针对性地在不同阶段开展不同的学习内容,保障职业生涯教育能够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在学生毕业前的顶岗实习、职业认知层面,各行业组织和协会应当充分发挥各自功能,健全网络信息、提供咨询建议,保障学生在校期间能够了解真实的企业运转、经营状态,保障学生有真正的实践环节,为就业作保障。各企事业单位应当共同参与,为大学生就业和后期的学习培训成长提供途径,形成一个完备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
(二)高校应当构建科学的职业生涯课程体系
目前高校虽然开展了各种类型的职业生涯教育工作,但过于肤浅,基本上处于临时抱佛脚的状态:毕业前安排几节就业指导课程,平时开展一些就业指导活动,偶尔邀请企业相关人士给学生进行些许指导,或者进行所谓的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模式,让学生毕业前到企业认知实习锻炼。这些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虽有一定的帮助,但系统性不强,组织形式不够严谨。构建科学合理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不仅要将生涯规划的理论内容纳入正常的教学范围中,其组织形式、考核内容、评价标准、实践方案都需要有统一的标准。而且还应该根据各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价值观情况,形成包括专业课程内容、文化素质课程和实践环节为一体的系统全面的职业生涯课程体系,让学生了解自身发展规律的同时,还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寻求与职业发展的关系,最终建立良好的自我定位,确立明确的职业目标,作出科学的职业规划,充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现阶段的职业生涯教育工作是从大学开始,一般集中在毕业前的一两个学期,而毕业后学生要迅速从学生的身份转变为职业人的身份,观念的形成和对职业的认知远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时间的积累和认识的转变。所以,真正的职业生涯教育工作应当下移,从小学开始,在不同阶段开展不同的课程,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认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职业成熟度。例如,小学阶段的职业生涯教育重在体验和认识,采用“夏令营”“过家家”“参观”的形式让学生了解社会各行各业的方方面面;中学阶段应当开展相关的课程,鼓励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塑造自己的价值观,客观地评价自己;大学阶段更多的开展职业能力测评、岗位标准分析,让学生快速转变身份,从一个“毕业生”过渡到“职业人”,才能发挥职业生涯教育应有的作用。
(三)构建专业性强的师资队伍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容小觑,高水平、专业化的师资团队能够让教育水平朝着更高水平的方向发展。鉴于当前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学团队存在人员参差不齐、学历普遍偏低、专业性不强、实践能力欠缺等特征,建立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师资队伍迫在眉睫。
培训现有的专业指导教师。鉴于专业指导教师数量少、专业性不强的特点,高校可以从现有的师资团队中选出专业知识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或者在职研修,鼓励专业相近或者交叉的教师进行学习、转型,从制度和激励机制层面帮助他们成为优秀的职业指导教师。
另外,多渠道扩展师资力量,吸纳优秀教师加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平台,多渠道聘请校外优秀职业生涯规划专家、知名企业成功的职业经理人等专业人士,为学生开展相关的行业资讯分析、职业咨询建议、规划服务和指导工作。
四、结语
职业生涯教育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其作用也受到各企事业单位的一致认同,积极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是各个高校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是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稳定劳务市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应当积极提供条件与平台,引导舆论认知,提高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各高校应当完善相关的职业生涯课程建设,引入专业化、高水平的教学团队,系统性的分阶段开展相关工作;各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应当创造良好的氛围,积极提供相关平台和措施,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构建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