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模式探讨及实践
2022-11-22蔡容华陈诗萌刘伶俐
乔 艳 蔡容华 陈诗萌 刘伶俐
广州城市理工学院,广东 广州 510800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因其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学生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理论和实践等方面的指导[1],一直以来都是政府及各部门关注的重点。心理健康教育从学生心理实际出发,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各个方面进行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使其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推动其个人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二者对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通过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融合,为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心理学测量依据,在帮助大学生更为科学、客观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同时,也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拓新的、全面的教育教学模式。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发展现状
(一)课程开设较晚,融合研究滞后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较晚,主要以单一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为主。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颁布《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据有关文献显示,裴利华2009年发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二者融合起来的较早的文献[2],此后陆续有学者进行研究,但截至2021年12月31日,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统一开设13年来,学者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融合的文献仅有64篇,研究的深度及广度都远远不够。
(二)内容涉及浅薄,融合力度不足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单一化模式开展,与心理健康教育多停留在浅层面融合,融合力度不足。根据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内容及课程设计可以了解到,其中涉及心理健康相关内容的不在少数,但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一些任课教师会涉及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但仅仅是穿插、浅薄提及,二者仍有较大的割裂空隙,未进行深入、系统的融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知识并未进行融合拓展,使得部分学生在课程结束后,仍然无法对自己进行客观、科学的认知,择业、就业观念偏差,导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目标没有真正实现,对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和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
(三)择业问题突出,亟须心理融合
杨春燕等学者在《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体系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指出,职业生涯规划中心理教育缺失,长此以往会导致大学生资源无法得到合理的配置,浪费国家培育的高素质人才资源[3]。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缺乏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诸多大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职业规划等认知缺乏,甚至出现盲目从众、急功近利、随遇而安等择业误区。每年的毕业、就业季,不乏出现一些学生在择业时,非高薪不去、非国企事业单位不考等情况,导致国企等大单位供不应求,中小企业、私企等无人问津。归根到底,是大学生缺乏正确自我职业规划意识,导致其在就业时没有自己个性化、精准化的选择。这一问题,是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择业问题中亟须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关键点之一。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可行性
(一)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培养目标一致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应着力提高大学生的知识、技能、就业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从本质而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旨在让在校大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正确方法和步骤,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指导和帮助学生开展学习与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直以来也备受关注,国家有关部门多次印发相关文件,如《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等文件,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不断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综合上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的目标一致。
(二)以理论知识为依据,授课内容互联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其个人职业发展的起点,对大学生未来走向职场起着指引性的作用,其在心理学基础上形成的测量量表,如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MBTI职业性格测试等,对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进行自我认识、职业选择等方面提供了更为科学的依据,帮助大学生科学的自我认知,准确审视自我,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其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所涉及的关于择业压力、心理调适等内容均与心理健康教育密不可分、互为关联,在职业规划中通过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充分调节自我情绪,健康应对就业挑战。因此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应作为重点与之融合互联,更好的帮助大学生客观、理性的认识自我,规划个人职业生涯。
(三)以资源整合为契机,师资队伍互通
高校是立德树人、教人成材的主阵地,应该着重为高校大学生提供全面多样的服务。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多是由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担任,其同时还兼任着为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等多种职能,其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具有“天然”优势,可广泛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更能进行融合化、针对性、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此外,除各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以外,各学院均设有二级心理辅导站,为学生开展多样的咨询服务,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可广泛利用资源优势,拓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平台,创造性提供服务。
(四)顺应发展趋势,课程融合发展
大学生发展应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也应顺应课程发展的趋势,逐步与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进行融合。上文已经提到,目前,一部分大学生在毕业择业中,会存在如盲目从众、急功近利、随遇而安等择业误区,而以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单行”授课模式已不再适应时代发展趋势,应与当下职业规划、择业问题及挑战充分契合,创新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等,进行课程融合发展。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路径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之自我探索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最为重要的是大学生应进行自我认知。自我探索是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对其未来的职业选择、职业规划起引领作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应首先从自我探索为切入点。在进行自我探索中,除采用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MBTI职业性格测试量表作为辅助大学生自我认知的工具外,还可以通过如九型人格分析、人的气质类型分析、一对一心理访谈等开展心理测试,使学生能够更全面了解自我性格、职业兴趣、个人优势等,从而对自我进行精准分析,明确定位,提高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准确性。此外,还可广泛应用各类校内资源,开展班级心理团建、沙盘游戏、心理剧等,通过多样化方法,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更好剖析、了解自我,为未来职业生涯规划打下基础。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之职业探索、决策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职业探索与决策是否客观、明确,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未来的就业与长远发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长期性、持续性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持续关注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动态。例如,针对大一新生,通过有关问卷、量表,让大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各类职业,进行初步职业探索,埋下职业、就业的“种子”;针对大二学生,应通过具体引导,初步确定毕业后就业、择业意向;针对大三学生,则是引导其进行有关社会实践、模拟实习等,感受未来所期望从事的职业;针对大四毕业生,则需要将职业探索与决策中的心理误区重点进行一一阐述,并通过课程讲授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知识,包括如何避免盲目从众、随遇而安等不恰当的就业心理,有效帮助大学生避免在进行职业探索与决策中陷入心理误区,扭转以往非国企、事业单位不选,非高薪不去的错误观念,持续且有针对性地做好个人的职业探索与职业选择[5]。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之心理调适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
心理调适也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重要部分。上述已经提到,大学生择业、就业心理问题日渐成为社会所关注的重点,大学生在毕业择业、就业过程中,时常因为自我期望与现实不匹配、投简历石沉大海、面试受挫、工资待遇低等,出现怀疑自我、焦虑等情况,尤其是在专业认知、职业探索以及求职等过程中,倘若没有进行有效的心理调适及心理疏导,则会出现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4]。因此,心理调适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融合路径中较为重要的一节内容。在授课过程中,将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进行凝练总结,尤其是将心理调适的一些技巧、求助路径告知大学生,使在其进行自我探索、职业探索以及求职的过程中,能有效舒缓个人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化解就业中的心理难题。
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反思
(一)广泛动员,发挥合力
高等学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应广泛动员校内教师及有关人员,发挥合力,为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提供有效支撑。目前,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承担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授课内容,但高校辅导员多为应届毕业生,授课经验不足,学校教师发展部门、就业指导教研室、各二级学院、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等,可定期进行集体讨论、集体备课、教学反思等,发挥合力,更好的为大学生开展授课。
(二)搭建平台,创新发展
目前,各大高校均开设有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如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协会、二级心理联络站等,为大学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融合提供一定资源和平台。除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外,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创新课程融合体系,如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融合课程大赛等等,依托竞赛更好推动课程创新发展。
(三)长效关注,助力成长
联结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形成常态化融合课程模式,长效关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助力其成长成才。通过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效融合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探索并逐步改进融合内容及融合模式,形成常态化融合教学模式,从大一新生入学,到其毕业就业,进行长效关注,有效引导大学生进行科学、理性的职业生涯规划。
五、结语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辅相成,联系密切,加之近几年就业形势日渐严峻,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应重点、长期关注[6]。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长效融合授课机制,通过将自我探索、职业探索与决策、心理调适等三个方面进行有效融合,打破传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单行”授课模式,打通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壁垒,更好帮助大学生客观、科学、理性的认识自我,确定自身发展目标,规划个人职业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