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歌小调区域性演唱探究
2022-11-22宋凯琳
宋凯琳
引 言
浙江民歌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悠久,是东南沿海地区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地方歌曲。复杂的地理环境及繁荣的经济,使得相应的劳动方式及内容非常多样化,因此孕育出风格多样,内容丰富,旋律优美的民歌。在古代,浙江省行政区域划分以钱塘江为主要地理屏障,以南地区的大面积丘陵地貌是越国,而以北大部分地区则长期被吴国统治。古代吴、越同源,作为“吴越文化”这一整体相对中原而言,他们有着许多共性,直到今天,人们仍习惯于把吴、越两个自然社区相提并论,如“江浙一带”,“江浙话(吴方言)”“江南丝竹”这些都说明了它们的共性。所谓“江南小调”“江浙小调”,就是指以苏州和杭州为中心的吴语地区城镇民间时调俗曲。在我们统称的江南民歌小调中,实际上在地域分布上是有区别的,一方面是江苏小调,一方面是浙江小调,大多数人更了解江苏小调,例如《孟姜女》,许多人知道它是江苏民歌,浙江民歌小调的光芒常常淹没在江苏民歌的特点里,但是他们也具有自己不同的个性,吴地地处太湖平原水网的鱼米之乡,语言“吴侬软语”,越地地处东南丘陵的林茶之区,梯田茶林,峰回路转,语言也较吴地更硬,民歌风格区域与江苏相比有独有的风格交叠区,所以把浙江民歌小调独立出来研究分析,了解浙江民歌小调的音乐特征得出其特有的演唱规律以及把握其审美风格。有助于我们把浙江小调的区域性色彩更好的展现出来,将浙江特有的民族民间音乐风格更好的传承下去。
一、浙江民歌小调的界定
(一)流行的曲调
小调,又称小曲、小令、俚曲、俗曲、时调等。它是民众在休息娱乐、节日庆典等场合唱出的一种民歌体裁。如果说山歌是产生于劳动并常常伴随劳动歌唱的“山野之歌”,小调则是民众在劳动之余,用以表现生产劳动以外广泛而丰富的生活内容。浙江素以小调著称于海内,指的是广泛流行于浙江城市和乡村的俗曲。在浙江区域创作并兴盛起的小调类型广泛,归纳起来约有二十余种曲调,按照受众欢迎程度,依次有《孟姜女》、《梳妆台》、紫竹调》等几十余种,其中孟姜女调流传最广。
(二)题材内容
浙江民歌小调所反映的主要是城镇市民的社会生活及其思想感情。小调中一些以爱情为题材的歌词,不少情调是浅薄的,特别是一部分反映旧时歌妓生活,具体多为盼郎、怨郎、媚郎等。所以浙江有的地方把小调叫做“花调”,当然也有一部分是健康的优秀的,如反映自然风光的《西湖十景.大九连环》。尤其是辛亥革命以来,由于小调曲调流畅动听,易于被群众所接受,所以人们根据政治需要,利用它来填写新词,于是就产生了许多时政歌,让小调的题材得到了丰富。浙江现代所流传的小调,与明清时期的俗曲有直接的传承关系,浙江现在的二十余种小调,其中很多都被收录在杨荫浏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明清民歌小曲中。其次,由清朝的《霓裳续谱》、《白雪遗音》等遗作中也可以找到大量与浙江小调内容相同的歌词。
(三)演唱场合及传唱者
小调的演唱场合非常宽泛。浙江的十多个地方戏曲剧种和二十多个地方曲艺曲种,大都吸取了小调来丰富自己的唱腔音乐。如越剧,就是本世纪30年代从嵊县一代的农村说唱班子“小歌班”、“的笃班”发展而来。这些班子常常游弋于广大乡镇,专门演唱以山歌小调音乐为主“折子戏”、“三角戏”。杭州西湖画舫,自古歌伎之盛,其他浙江各系江河都有专供歌伎卖唱的船只,《湘江浪》等小调就是歌伎生活的反应。此外,还有各种民间音乐班社,花鼓艺人,青楼歌馆、茶肆酒铺、澡堂等都有艺人演唱小调。
在封建年代,往往从事曲艺创造的艺人社会地位极低,极度遭到社会名流贬视。凡是该类成品创作者都反应了社会基层的呼声。如浙江的“惰民”、“九姓渔民”等,这些人都是宋、元、明历代罪臣遗民,不准他们读书,不住赶考,不准与平民通婚,她们所从事的职业都是最下贱的“十八行”。他们的吹拉弹唱技艺,是世代相传的。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恢复了做人的权利,发扬光大自己世代相传的吹唱技艺。
二、浙江民歌小调演唱处理——以《姑娘楼》《十件绣花袄》为例
浙江民歌大致分为四个风格区:杭嘉湖平原风格区,丘陵山地风格区,浙皖风格交叠片,浙闵风格交叠片。风格区的重叠,或者叫风格区内风格分区、风格片的形成是浙江自然地形地貌,历史文化传统,民族人口迁徙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反映,显示了民歌文化传统的深厚。浙江省民歌从地域广度大致分为两大风格区,即杭嘉湖平原风格区和丘陵山地风格区。钱塘江以北的杭嘉湖平原,占全省面积百分之九,除杭嘉湖平原以外的广大丘陵山地风格区以及沿海的诸小块平原例如宁绍平原,温台平原等占全省面积百分之九十一。
(一)《姑娘楼》的演唱分析
《姑娘楼》是一首湖州小调民歌。其基本曲调为“四方调”,“四方调”属于春调的一种曲调,春节期间或立春前后,农村举行迎春、送春等活动时所唱的民歌,统称春调,是江浙地区常见的民歌品种之一。民间流行的小调大体上可分为四类,即:吟唱调、谣曲、时调、歌舞。此曲属于时调民歌,时调在民间休息娱乐唱的小调,在音乐形式上较完整成熟。
1.语言:《姑娘楼》是一首湖州民歌,湖州处于浙江北部,太湖南岸,紧邻江苏,处于杭嘉湖平原风格区。方言的许多发音更靠近苏南地区。浙江省是汉语方言最为丰富和复杂的地区之一。浙江是吴语分布最大的地区,除去闽语、徽语、官话、畲话等一些小片地区外,皆为吴语区域,但是作为地域方言,内部分歧也很大。这里不得不提到浙江方言分布图内的吴语的分区,大致可分为南北两大区和九大片。宁波、绍兴、金华、台州地带是南北两区的过渡区。北区地处平原方言比较接近平缓,南区地处丘陵山地,相互通话有困难。《姑娘楼》作为湖州民歌小调,属于方言北区苕溪片,鱼虞雨元念[1]韵,第四段中的“元呀么元宵节”中“元”字发yi读音。北区“家、街、交”等多数有[jia][ga]两读,南区只有[ga]一读。此歌曲中第三段第三句“小奴家”念的“家”念[jia]。湖州由于地处杭嘉湖平原,与江苏省交界,方言的许多发音更靠近苏南地区,吐字更为柔软,展现了江南平原鱼米之乡方言轻、细、雅的咬字特点。在演唱浙江民歌小调不同方言区的歌曲时,要注意区分,而不是理所应当的用所谓统一的吴语去演唱,这样会失去每个风格区小调的特点。
2.音色:音色的把握好坏对我们演唱好小调歌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演唱内容方面《姑娘楼》是叙事抒情的民歌小调,它的节奏均匀平衡,旋律大多级进为主,没有使用大跳音程,所以在演唱时的呼吸平缓细腻,声音富有流畅性,音色要甜美柔和,方言咬字大多为闭口音,一般都不张大口型,在口腔前面唱,声音不能太厚重,胸腔共鸣不需要太多,声音位置的支点不能太低,每句话最后的音要保持在高位置,音色要明亮而细腻,唱起来轻巧典雅,突出平原一带地方柔美清丽欢快的风格。
3.情绪:《姑娘楼》在音乐内容表现了年轻人对爱情的渴望,结构简洁,符合杭嘉湖平原一带平缓明朗的风格,羽调式的调性与歌词所表达的内容情绪十分吻合。情绪上注意结合风格区特征要把一个江南女子对爱情的向往与娇羞的分寸掌握好。
(二)《十件绣花袄》的演唱分析
《十件绣花袄》是一首流行于绍兴地区的基本调为“小板艄”的小调民歌。绍兴处于浙西山地丘陵、浙东丘陵山地和浙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的交接地带,民歌风格区地处于浙江丘陵山地风格区。“小板艄”常被用到曲艺中。之前在本文的第一章第二节提到过小调的演唱场合很宽泛,其中许多曲艺区中常吸收小调来丰富自己的唱腔,。从浙江曲艺音乐来说(以《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浙江卷》资料本为据)几首流传广、影响大的小调,都在浙江曲艺音乐中有所体现和运用。譬如“孟姜女调”,在四明南词、温州弹词、等中均有使用。原曲第二段歌词一共有10小段(一至十件绣花袄)现选取了其中的四小段。这首歌是绍兴请音班代表性传统曲目《龙舟》中的一段,《龙舟》共有八段曲目。绍兴除了传统的赛龙舟之外,还有一种龙舟,船体较大,可在船头演武术,唱戏文,船舱内置锣鼓乐队,在喜庆节日出游以供沿岸百姓欣赏。清音班的曲目《龙舟》就是取上述情景,将各种器乐曲牌、民间小调以及戏曲片段加以组合,所以在欣赏这首小调的时候除了感受到浙江小调旋律优美的特点外,还能感受到江南戏曲的风格。
1.语言:本小调由于存在于绍兴民间社戏表演曲目中,在演唱时的咬字更为直接化,又由于绍兴地区位于是方言南北两区的过渡区,既保留浙江省境内吴语北区的细腻,更多的与北区相比多了一份硬朗。绍兴方言的语调向下,在咬字的时候更平直,吟诵感更强。在演唱下滑音的时候用戏曲中的甩腔带过,而不是在这个音上咬字做过多的停留,一改江南民歌演唱时出字慢的特点。
2.音色:本曲的演出场合为社戏舞台,演出者大多为戏班艺人,所以有很强的戏曲风格,在音色上要更多考虑绍兴本地社戏演唱艺人的音色风格,而不是继续用演绎江南民歌小调的柔美软糯音色,笔者结合音频资料和对本曲的作品分析认为在演唱《十件绣花袄》这种丘陵山地风格区内并有戏曲渊源的民歌小调时,音色处理的更为浑厚一些,可以更好的来展示此地区清新爽朗音乐风格。
3.情绪:此曲的音乐速度为慢速,在开始第一乐句“铁马檐前飘”做渐慢处理,营造出自由的风格,而后采取一唱众和的演唱形式,伴唱的衬词与主唱爽朗大气的歌词形成对比。是本曲更充满层次,带来一股浓浓的戏曲风格。同样是奴家绣红裙绣花袄等情郎的题材,相比上面一曲《姑娘楼》的柔美,《十件绣花袄》的情绪更为洒脱大气,典型的分节歌,叙事性很强。展现了当地独特的民歌戏曲音乐风格。
三、浙江民歌小调区域性审美特点
(一)丘陵山地风格区音乐特征
丘陵山地风格区从地域来讲是浙江民歌小调的中心区域,也是覆盖区域最广的。北至长兴、南到平阳、东至普陀、西到开化。由于地势问题,丘陵山地虽无高山,相比平原却也是地势相对要高阔且多茶林,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种地势地貌也造就了丘陵山地的曲调相对悠长,与其他民族地区的山歌相比,虽不如山歌长远、高亢,但却在句式上有一句一歇的动机感,短小精练、朗朗上口。丘陵山地地区的小调情绪较为爽朗,柔中带刚,之所以有不同的审美特点,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与语言等因素造成的。越地多山,刚劲而邻于亢;吴地近泽,故文秀尔失于靡。
(二)杭嘉湖平原风格区音乐特征
杭嘉湖平原处于丘陵山地风格区域以北,与江苏省交界,钱塘江以北,地势平缓。故其风格也较舒缓、语气平和,在句式上也没有太花俏。与丘陵山地风格区不同的是,杭嘉湖平原风格区主要为一字多音的旋律形式。主题动机虽然短小,但是在句体的划分上每句的分句要比丘陵山地风格区的要长,一般在换句处强调调式主音,在此之前只做连续短小时值的长线锯齿形或波浪形环绕句式。歌唱性较强,含思婉转,情绪较柔婉。
浙江省境内,钱塘江以北是吴国的一部分,钱塘江以南丘陵山地是古代越国腹地。古代吴、越同源,作为整体对中原地区而言有许多共性,所以浙江小调整体审美呈现出清丽秀美,柔缦雅致的特点。但是在演唱浙江小调的时候不能一概而论,用同一种语感,同一种音色,同一种情绪去处理。应该对此小调所在的风格区、方言区进行分析,选择出最贴近此区域的演唱风格,展现出准确地道的审美风格。有利于我们把浙江民间小调更好的传承下去。
结 语
浙江音乐文化历史悠久、隽永清丽,浙江小调更是水乡清韵,让人陶醉。收集、整理浙江小调的资料,对于认识整个浙江民间音乐文化甚至全国各个地区的地方小调都有很大的意义。选取两个风格区内的作品《姑娘楼》、《十件绣花袄》进行演唱探究,最后得出浙江民歌小调的相关审美特征,在演唱浙江民歌小调不同方言区的歌曲时,要注意区分,而不是理所应当的用所谓统一的吴语方言咬字及音色情绪去演唱,这样会失去每个风格区小调的特点。为今后更好掌握演唱浙江境内不同风格区内小调提供一些参考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