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电子音乐技术与中国民族音乐艺术融合发展探讨
2022-11-22杨瑶
杨 瑶
由民歌、民族乐器、民间曲艺、民间舞蹈、戏曲等组成的中国民族音乐艺术,深深植根于民间沃土,是一个民族内在的性格、情感和灵魂的重要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绚丽的艺术瑰宝[1],具有悠久深远的历史,它的传承和发展对于提高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但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转型和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很多传统的中国民族音乐艺术种类或形式与新时代社会文化发展的环境与需求越来越不相适应,这对中国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强烈冲击与考验。新时代推动中国民族音乐艺术发展与繁荣的重要路径之一,就是要全面把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将传统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与新时代丰富的音乐形式和先进的电子音乐技术相结合,使中国民族音乐艺术更多更好呈现出新时代之美。
一、新时代中国民族音乐艺术传承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全球化时代西方新音乐思潮对民族音乐发展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外开放的持续深入以及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包括音乐在内的中国与其他国家间的文化与艺术交流日益频繁。这种趋势在使得中外文化沟通交融更为广泛、深入的同时,也对中国各种文化艺术形式,尤其是包括民族音乐艺术在内的传统民族艺术形式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与考验[2]。比如,在西方新音乐思潮影响下,欧美流行音乐、日韩流行音乐、欧洲古典音乐等都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艺术形成了巨大冲击。在这种形势下,新时代的中国亟需以更为开放的思维加快推动民族音乐艺术融合发展,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3],积极借鉴吸纳世界优秀音乐形式和电子音乐技术等世界先进音乐技术,加快提升中国民族音乐艺术在全球层面的影响力,努力推动中国民族音乐艺术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出更为靓丽的风采。
(二)城市化进程加快对民族音乐生存和发展环境的影响
传统的民族音乐艺术往往深深地根植于乡野沃土,越是辽阔粗犷的乡野、偏远贫瘠的山区越是能流传出醉人优美的民族音乐作品[4]。中国几千年的农耕社会,为不同地域和民族各成体系的传统民族音乐提供了较为稳定的发展环境,并形成了相应的传播机制。但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口越来越多地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提高到65%。在经济、文化、生活模式加速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变的同时,民族音乐艺术等传统民族文化艺术赖以生存的传统环境和土壤也随之减少或改变。在当前以城市文化为基础的现代文化环境中,推动中国民族音乐艺术繁荣发展,亟需通过音乐形式和音乐技术创新,改变传统民族音乐相对单一的表现风格,适应城市文化尤其是城市音乐文化的时代特征和体验要求,努力把城市作为中国民族音乐艺术传承发展的重要拓展空间,在城市化高度发展的新时代赋予传统民族音乐新的生命力[5-6]。
(三)新时期年轻人音乐审美变化对民族音乐传承的影响
民族音乐艺术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年轻人热爱与推动,但当前民族音乐在年轻一代的传播中却遭遇到一些困境。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型娱乐方式不断丰富,年轻人的音乐审美兴趣发生了变化,在年轻人中能得到迅速传播、易于被更多年轻人所认同接受的往往是具有新时代特点的现代音乐,而民族音乐等优秀传统文化却难以激发年轻人的兴趣。这导致许多传统民族音乐艺术逐渐失去了舞台,有的甚至因为缺少传承人而濒临灭绝。另一方面,在民族音乐课堂教学中,多以教师的理论讲授为主,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影响到年轻人对于传统民族音乐艺术的认知、认可与接受度。为此,民族音乐创作者与教育者亟需确立在洞悉社会变革和人类进步规律的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基础上,真切把握社会发展潮流和年轻人的审美观念新变化,以新思想、新题材、新技巧、新手段等创作出更富时代感、更具想象力的民族音乐精品力作,给受众尤其是年轻人带来更为鲜活的音乐文化体验,促进民族音乐艺术更好地向年轻人敞开怀抱。比如,就戏曲而言,可将新的现代音乐元素融入到传统戏曲表现形式中,并让学生在教学中更多地参与实践,使他们真切感受到戏曲艺术的现代魅力。
二、电子音乐技术有利于推动民族音乐艺术的发展
电子音乐是现代科技与音乐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能够以独特的艺术语言、现代的创作方式为中国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推动中国民族音乐艺术的高效化制作
电子音乐技术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以互联网硬件设备为载体、以具体的音乐处理软件为依托,而对乐器的声音进行处理或者模拟产生各种声音源的全新音乐创作形式,是时代发展下提高音乐创作效率、减少音乐创作成本支出而出现的全新艺术形态[7]。在民族音乐制作中运用电子音乐技术,可以通过专业的音乐处理软件对乐器的声音进行处理或者利用软件来模拟、合成各种乐器声音,实现代替音乐人完成同样演出的音乐效果,有时还可起到因加入更多声音而产生意想不到的音乐效果。因此,电子音乐技术的运用,既有助于极大提高民族音乐作品的创作效率,又有助于减少民族音乐作品的制作成本,进而可以让更多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呈现给观众。
(二)有利于促进中国民族音乐艺术的国际化发展
在民族音乐制作中运用电子音乐技术,可以使得民族音乐的创作风格更为丰富,从而使得民族音乐更具国家化、更易于走进世界舞台。比如,《金蛇狂舞》是中国优秀传统民族音乐,若运用传统的民族音乐形式去渲染那种热烈欢腾的气氛,会需要很多种打击乐器同时配合演奏,乐器及演奏者能否及时凑齐会影响到制作效率和制作形式。电子音乐技术具有多变性和多元性,它的运用可以给民族音乐制作带来更高的效率和更多的想象与创新空间。电子音乐技术不仅可以合成、融合民乐乐器的声音,还可以扩展乐器的音色,它的创新运用可以帮助民乐在继承保留自身特色基础上,形成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丰富多样的创作风格,更好促进中西方音乐交融碰撞,进一步增强中国民族音乐艺术的国际吸引力。
(三)有利于拓展中国民族音乐艺术的大众化空间
把电子音乐技术合理运用到民族音乐作品创作中,不仅可以创新民族音乐的音色,而且可以丰富民族音乐的形式和风格,使得民族音乐变得更加生动优美和更具表现力,更好满足新时代社会大众尤其是越来越多城市居民以及年轻人的多样化音乐欣赏需求,让更多的人在欣赏民族音乐艺术作品中逐步培养起民族音乐趣味,更为广泛地拓展社会大众接触民族音乐艺术的深度和广度,进而为民族音乐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大众化基础。比如,在《仓央嘉措》音乐作品创作中,对里令的素材运用电子音乐技术进行编辑加工,就会形成令人陶醉、让人久久难以忘怀的变化多样的随机组合音乐美[8],这种极具表现力、风格丰富的创作方式,有利于培养年轻人对民族音乐艺术的热爱。
三、促进电子音乐技术与民族音乐艺术相融的策略
当前,应正确审视电子音乐技术在推动民族音乐艺术传承发展中的应用优势,在民族音乐艺术作品制作的全过程中合理融入电子音乐技术的形态,使民族音乐制作的表达空间更为丰富,更好实现民族音乐艺术与电子音乐技术的优势叠加,更好满足新时代民众对民族音乐的现代化、多元化的审美诉求。
(一)把握好电子音乐技术与民族音乐艺术的融合度
在民族音乐艺术作品制作中运用电子音乐技术,一方面,要紧扣新时代民族音乐艺术创作的发展趋势与大众审美诉求,合理使用电子声音发生装置、声音控制装置、声音处理装置、声音录入装置等电子音乐设备与技术装置以及先进的电子音乐制作软件,制作更多高品质的满足时代审美需求的民族音乐艺术作品,全面拓宽民族音乐艺术的发展空间,有效提升民族音乐艺术的时代影响力;另一方面,要树立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精神[9],注重深化民族音乐艺术的民族特色和人文精神,重视对传统民族音乐的传承,不能因为过度依赖电子音乐技术而影响到民族音乐作品的整体表达、艺术审美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二)选择好电子音乐技术与民族音乐艺术的融合点
一是注重赋能民族音乐艺术作品的科技内涵。随着数字技术在音乐艺术领域应用的愈益广泛,数字音乐逐步成为音乐创作、存储、传播的主要形式[10]。在这一新的发展环境与发展形态面前,要充分重视发挥电子音乐技术的制作优势在民族音乐艺术数字化转型中的作用,加强对民族音乐进行数字化处理,赋予民族音乐艺术作品全新的科技内涵。二是注重增添民族音乐艺术作品的时代活力。要通过使用电子音乐技术更好地表达和展示民族乐器、音乐表演形式等全新形态,使民族音乐艺术的时代生命力得到全面、生动地展现,充分满足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的多元艺术诉求。三是注重丰富民族音乐艺术作品的制作体系。在民族音乐艺术作品的制作中融入电子音乐技术,并非简单的、机械的技术叠加,而是要以多元艺术融合发展理念为指导,从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等多个不同维度重构中国民族音乐艺术作品的全过程制作体系。
(三)培植好电子音乐技术与民族音乐艺术的融合力
电子音乐是一个跨专业、跨学科,甚至是跨领域的综合体[11]。当前把电子音乐技术运用于民族音乐艺术作品制作的一个尴尬之处或者说弱项就在于绝大多数以民族音乐创作为主的艺术家在掌握电子音乐技术的深度方面还功力不足;反过来,熟悉计算机、数字技术方面的专家或者不懂音乐软硬件,乃至于干脆就不懂音乐。因此,促进电子音乐技术与民族音乐艺术相融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在音乐的教育教学中,专业化、系统化、规模化加快推进电子音乐学科的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努力推进科学技术与音乐艺术的互补与互动,在此基础上多措并举加快培养民族音乐艺术与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复合交叉型人才,不断增强电子音乐技术与中国民族音乐艺术的融合能力。同时,随着近年来中国电子音乐的不断发展,由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以及其他艺术院校和专业学会等分别牵头组织的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上海国际电子音乐周、武汉国际新音乐节、全国青少年电子音乐大赛等中国电子音乐专业活动,在推动中国电子音乐整体发展中的影响力和积极作用越来越大[12]。我们应借助这些大型专业活动更多展现、传播电子音乐与中国民族音乐相融合的优秀作品,更好促进电子音乐与中国民族音乐艺术融合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