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性音乐体系下朗诵调艺术歌曲的研究
2022-11-22陈进
陈 进
十九世纪初以舒伯特为代表的欧洲的艺术歌曲开始兴起,成为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来的音乐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欧洲音乐内涵中始终包含着旋律性和叙述性两种因素,互相影响又互为一体,其影响存在于整个音乐范畴,无论是音乐创作还是音乐表演领域无不涉及到这两方面的因素。
调性音乐体系在十九世纪的音乐创作中占主流地位,这一时期浪漫主义诗歌的兴盛成就了艺术歌曲的繁荣,通过分析经典的艺术歌曲我们可以发现,作曲家对所采用的诗词都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解,根据歌词所构思的音乐的各个要素互相之间又是极为贴切的和适度的,最后形成的作品无不是诗歌与音乐高度契合的精妙之作,这其中优美抒情赋予歌唱性的作品占了很大的比例,同时也不乏叙述朗诵调性“偏于说的叙事性作品。
朗诵调又称宣叙调,西方歌剧产生之初,便与咏叹调构成了歌剧的两种主要表现方式,朗诵调以近似说话的语调和节奏律动推动歌剧的音乐和情节的发展,格鲁克歌剧改革后给宣叙调加上了旋律与节奏使之与宣叙调关系更为紧密,音乐与戏剧的发展进行更为顺畅合理,推动了歌剧向近现代歌剧形式的发展。
艺术歌曲中的朗诵调歌曲有类于此,音乐语言的叙述性为其音乐创作的基本逻辑,着重表现诗歌的内容与语言韵律的结合,在音乐发展中以叙述性音调为基础,利用节奏、音高等要素与钢琴(器乐)部分的音乐共同构成统一的音乐形象;其不以音乐的抒情性、旋律性、歌唱性为目的,以叙述性音调、节奏来刻画、描绘诗词的内容并以语言的内在规律表述来带动音乐的构思布局与发展,增强了音乐的戏剧性效果。
朗诵调这个概念下涵盖的内容实际上是非常广泛的,涉及的作曲家及其作品非常多,内容和形式也呈现多样化与复杂性。
一、调性体系下艺术歌曲中的朗诵调段落
叙述性与歌唱性这两种因素始终贯穿于西方音乐发展的过程,兴起于十九世纪初的艺术歌曲大多属于以歌唱性、抒情性和旋律性为主兼宣叙调音乐为辅的二者结合。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中第十一首《春梦》,开始的A段是抒情的、歌唱性的、甜美动人的旋律吟唱着,梦中遍地的鲜花、绿草如荫、飞翔的小鸟,充满了欢乐的情绪。第15小节音乐的情绪突然产生了变化,速度由稍快变成了快的,旋律由抒情的歌唱性变成了叙述性的朗诵调,诗词的内容描写了流浪者美好的梦境被报晓雄鸡所惊醒,内心充满了烦躁、懊恼与失落,朗诵调的旋律语调与歌词在节奏重音的钢琴柱式和弦与休止符的映衬下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出来。这一段歌唱者演唱的语气需要抑扬顿挫、坚决肯定,将其中的几个词hähne、krähten、schrieen、wach、finster和raben的元音加以突出强调,以充分表现这种内心焦虑的情绪。从27小节开始是C段,音乐的速度慢了下来(langsam)旋律性的音乐重新回来,在钢琴音乐轻柔的衬托下流浪者仿佛在回味着甜蜜的梦境,甜蜜而苦涩:是谁在玻璃窗上画满枝叶?你会笑我还在梦中……
这首套曲中第三首《冻泪》(Gefrorne Tränen)篇幅虽然短小,但独特的音乐“味道”同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体的音乐仿佛是流浪者在严寒中踯躅的脚步,更是衬托出其内心的寒冷,需要注意的是这首作品中仅有3、4小节、24、25小节等几处短暂的连音,整个音乐没有连贯的要求,钢琴部分的音乐包含着大量的不谐和音,描绘着流浪者内心的痛苦,20小节处音乐进入B段,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半音上行和下行的短小语句用朗诵调的语气诉说着内心的焦虑、痛苦与忧伤:啊,眼泪,我的眼泪……比露珠更寒冷。这一段小节线后的强拍上的音符与歌词,尤其是其中的元音应该得到强调,三处倚音应格外注意。29小节处开始进入到C段,作曲家依然使用了大量的半音上行与下行来加剧音乐的紧张感,但已不再是完全的朗诵调,在唱与说之间坚定地蹒跚向前直到曲终。
这种以歌唱性为主伴有叙述性朗诵调段落的艺术歌曲在法国作曲家的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到很多实例,法国作曲家亨利·迪帕克作于1870年的著名的艺术歌曲《遨游》(l’invitation au voyage),歌词采用法国印象派诗人波德莱尔的作品,音乐与歌词珠联璧合,整首歌曲充满了漂浮迷离的韵味,欢乐嬉笑的亲人,柔润的阳光,岸边静静停泊的船,西斜的太阳,洒满霞光的田野,进入梦乡的大地,从晨曦写到夜晚,仿佛一幅生动的印象派画卷,作品采用柔美静谧的c小调,节奏为6/8拍,采用近于慢(Presque Lento)的速度,音乐优美流畅而飘逸,在32小节处,音乐的律动突然产生了变化,速度方面作曲家为了避免停滞感而明确写出了速度指示——稍快些,旋律则是分别以四小节在主音和属音同度音以朗诵调唱出了两个乐句:那一切不只是整齐和美丽,奢侈,平静和快感。这个小段落写的非常有深意,在优美流畅充满漂浮感的旋律基调上插入了朗诵调,是全曲的画龙点睛之笔,演唱者这段声音一定是清晰的、稳定的不能有丝毫的模糊,每个音符都要保持住,时值不能有丝毫的欠缺,声音不能用大的声音,力度是内在的。
二、调性体系下朗诵调艺术歌曲
在舒伯特创作的后期,他的许多作品已经不仅仅限于优美流畅的抒情性歌曲,朗诵调作为追求戏剧性效果的有效手段而运用到其创作中,除了前文提到的朗诵调段落在抒情性歌曲为主的作品中穿插新的应用,整首作品以朗诵调为主要基调的作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他的创作中,1827年创作完成的声乐套曲《冬之旅》和他去世之后有出版商编辑而成的《天鹅之歌》中的很多歌曲甚至就是由朗诵调写成的。
《地神》创作于1828年,也就是作者离世的这一年,歌曲的结构为A-B-A’的单三部曲式,歌词的内容大意是:我是不幸的地神,我要把苦难的大地背在肩上,他要把我的心压碎……地神Atlas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背负着巨大的苦难踯躅前行,音乐的节奏从头至尾是不变的,大量采用了附点音符的节奏型,表现了地神背负大地踉跄前行的步态,旋律采用了朗诵调,从第5小节的人声开始,用附点节奏型为主的朗诵调唱出了地神内心的苦难与不屈,稍快的速度,节奏的重音与歌词的重音,再加上钢琴音乐连绵不断的震音和朗诵调的旋律,对演唱者的嗓音能力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在前面演唱者踉跄而坚定的歌声中,从第16小节开始,音乐又进入了渐强,这个音乐标记并没有出现在旋律中,而是出现在钢琴音乐的提示中,人声的演唱应相应地做出调整,直至第19小节的中强(ff)进入了音乐的第一个高潮。需要注意的是这一部分歌词与音符的时值与节拍的配合应该十分的精确的,并且强拍音符下的歌词应予以强调,以突出朗诵调的语气。22小节至39小节,音乐进入B段,调性亦变为大调,表现了焦虑痛苦的情绪,在连续不断的三连音音型下表现了地神在巨大的压力下脚步沉重,气息局促而依然不屈不挠,演唱者对于节奏重音的把握是与这些钢琴的三连音相符合的关键,30后半部分小节至34小节的两句使用了半音阶进行,加强了音乐的紧张感。从第39小节到结尾为A’段,演唱者需要在雷鸣般的震音中“朗诵出”后面的乐句,49至52小节是全曲的最高潮,不仅仅有全曲的最高音,还有力度上最强(fff)的要求,而且是在朗诵调的不协和音进行下到最高音,对演唱者的嗓音能力是个不小的考验,在痛苦(Schmerzen)后的换气往往是需要的。
19世纪法国的音乐家也创作出大量的优秀的艺术歌曲,涌现出许多杰出的音乐家,亨利·迪帕克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以艺术歌曲为主要创作领域,深受李斯特与瓦格纳等人的影响,与同时代的法国音乐家的创作迥然不同,自身的创作也呈现出多样化。创作于1879年的《罗莎蒙德庄园》以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作曲家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歌曲为d小调,三小节的前奏犹如奔跑的马蹄声,歌声开始处即以强音发出了呼喊:爱情像一只恶狗……同时清楚地标示了全曲的演唱基调:declamé(朗诵似地)。法语歌曲的演唱语言是难点之一,尤其是歌词的连读、联诵问题,第一句歌词De sa dent soudaine et vorace中连词et前后所连的两个词为副词(突然地、贪婪地),所以此处没有联诵。迪帕克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中大量使用了半音化的调式变音,但他的调式变音的使用与瓦格纳、李斯特等人的用法是不一样的,首先他的音乐还是属于调性音乐,其次他的调式变音多为非功能性和色彩性的;在这首乐曲中作曲家熟练地使用了这些手法,在尾声部分还使用了离调、远关系转调等手法,出现了大量不协和音,这些都与诗句所要表达的情感高度契合,塑造的形象惟妙惟肖,但对演唱者音乐听觉能力、视唱能力和嗓音控制能力是个考验。
雨果·沃尔夫是后期浪漫派代表人物,他的创作领域主要是艺术歌曲,他的文学修养较高,对诗歌的选择甚为挑剔,音乐创作思想深受瓦格纳影响,歌曲的结构多采用通谱歌,不受音乐结构与曲式结构的限制,民歌式的旋律性音乐较少使用,多使用半音阶,不协和音进行,人声的旋律通常是语言作为主导性因素的朗诵调,他的作品多由此类音乐写就。《我常思量》(Wohl denk ich oft)是作者写于1897的声乐套曲《米开朗基罗歌曲集》中的第一首,这是一部短小的歌曲集,其余两首歌曲为《万物有始必有终》和《心灵可感到》,诗歌由瓦尔特·海因里希·罗伯特-托尔诺由米开朗基罗的意大利语诗作翻译成德语。沃尔夫是瓦格纳的狂热崇拜者,对于同时期的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持批评敌视的态度,这使得他在音乐界始终受到压抑,直到这部歌曲集创作之前他的境遇有所改善,声誉日隆,作曲家在米开朗基罗的诗作中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共鸣。《我常思量》歌词大意是:逝去的岁月时常萦绕心上,正如我对你一腔的爱……今日我所有荣耀以及责难,全都为广大众人所理解!音乐是单二部,前14小节为第一部分,开始在g小调,下行的旋律阴郁而沉重,第3、4小节的第二句用了两处休止将乐句断开,仿佛对痛苦压抑的生活的感叹,除了第一句外,其它乐句起句都是后半拍的弱起,旋律中不断出现同度保持音和上行与下行的半音进行片段,仿佛艰难痛苦前行又如同内心的挣扎与折磨,第7小节开始,连续出现小节内最后一个音连线到下一个小节第一个强拍音上,在演唱时,将歌词的元音保持到下一个小节的强拍上,尤其是11小节最后一个音符明确给出了重音标示,Ganz(整个的)这个音应予以强调。第15小节到结束是歌曲的第二部分,速度变成了中速,调性变成了大调,给人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段歌词在演唱时除了在旋律上朗诵出来,还应有境遇上的改变带来的内心激动溢于言表的感觉,这两句的朗诵调演唱,应更多带有抑扬顿挫之感,最后alle(全部)这个词要突出强调。
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浪漫派音乐从初步发展到全盛繁荣时期,艺术歌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从抒情性的、旋律性的民歌性的艺术歌曲为主到宣叙性的、朗诵调性艺术歌曲与前者共同繁荣的现象。国内音乐艺术院校声乐专业的教学,在日益开放的环境下各方面内容已逐步发生了变化,朗诵调艺术歌曲已逐步走入舞台和课堂教学,对教与学的方方面面提出了更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以一管之见希望得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希望在舞台上见到更多这类作品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