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阅读与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2022-11-22钟文优

关键词:信仰中学生价值观

钟文优

(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第三中学高中校 福建三明 366000)

一、碎片阅读对人的思想建构的影响

这是一个幸运的时代。幸运的是空间距离已经消失,时间完全是共时的。这个时代强调速度,主张激情,驱使人们向往自我表达的热情。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人们通过互联网参与这个世界。畅所欲言的大众文化为人们参与世界提供了各种自我中心的模式,如微博、微信。今天,文化逐渐成为视觉文化,审美已渐成为视觉审美。无论是视觉文化还是视觉审美,已然被组织为消费的方式。图像和视频把人的注意力从语言、思想本身转向视觉审美,人们可以无所顾忌地获得自己想要的一切信息。长此以往,人们除了获得无生命的思想规定外,是不可能形成自己的问题意识和自主选择意识的。

在这样的条件下,尽管人有思想,但思想深陷“日用而不知”的状态。倘若一个人不能自己吃饭,只好借助他人之口,无论多么美味的饭菜,一旦经过他人咀嚼,其香味必定大打折扣,比本来意义上的饭菜乏味得多。同样,人的思想如果不经自觉反省是不可能获得自身的酵母,因而也就无所谓思想的原创性。这样的思想缺乏内聚力,不可能形成反对的能力,更遑论批判的能力。在那里只有一种形而上学的线性接收,思想所特有的丰满和深刻在碎片式阅读里是没有的。于是,图表式的认知“搅乱了的想象力所作出的任意拼凑——一些既不是鱼又不是肉,既不是诗又不是哲学的虚构”[1]。借用黑格尔的话说,这样的做法有点像某些动物听音乐,尽管动物能够听见音乐中所有曲调,却无法捕捉一切曲调所体现的和谐与一致,所以无法真正进入自己的大脑,而当人们对自己所转向的世界如此熟悉却无法进一步把握它的性质时,人们就会不断选择,不断改变。在这样的条件下,知识以孤立的、碎片化的形象呈现在人们面前,从而和现实总是存在某种隔膜感。也就是说,人们获得了块状的知识,而不是整体的、普遍的知识;人们获得了沉默的知识,而不是言说的知识。因此,这样的思路总是以块状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

为什么进展了那么多年 的素质教育,效果却不尽人意?何谓素质?素质就是孟子说的“是非之心”,即懂得善恶、明辨是非的能力。然而,今天素质往往被看成是知识和技能的同义语。于是,学生几乎淹没于知识的海洋中,他们不断地学习各种知识、技能,琴棋书画,一样都不落下。学生沉醉于各种知识,却很少驻足并停留下来,以思考自己学习的东西。不言而喻,这样的学习只能获得一些常识。然而,常识总是践踏着人性的根基,具有未经理解、审查和批判的平面性与直接性,总是为其所不自觉的思想所支配。如果仅凭直觉和热情去使用和评价各种文化或思想,那么人们只能依靠别人的理解来掩饰自己对于考察对象的无知,因而很难把握考察对象的真正成就。如果将浅薄的一知半解当作思想的最初原则,那么这样的思想只不过是建立在沙滩之上,稍遇风浪,便瞬间坍塌破碎。因此,这种无概念式的思维方式注定要不断地见异思迁。当然,在这样的情况下,灵感或许会闪现。但问题在于,灵感尽管闪烁着昙花一现的光芒,却无法照亮最崇高的苍穹。长此以往,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会不尽人意。可以说,过多学习知识、获取常识,不会有助于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无法使学生建立自身思想与信仰的根据。当遇到大数据时,学生通常感到迷茫,而不能从中获取更多、更高的智慧。

通过碎片式的阅读,把形态上彼此不相干的东西拼凑起来,提供一个由钢筋、水泥和玻璃钢打造的外部,即碎片化的思想。碎片化的思想从来不可能为人类智慧作出具有真正原创的贡献。人们在随声附和的同时,不自觉地传播繁殖这些图表式的思想。于是,思想在不断被践踏的同时,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当思想悄无声息时,人不得不借助于外在的关系来支撑自己。这样的努力只能形成某种规定,而不可能形成一种整体的普遍性。在这种情况下,思想很难实现真正的自觉,更不用说生长出新的含义,因而招致片面性的责难。今天,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所遭遇的困难和挫折与思想的混乱和分歧不无关系。

飘忽、散漫的外在思想终究不属于自己,随时可能被拿走。但通过思维的训练而掌握的思想则始终属于自己,其所发散的东西要美丽得多。借用泰戈尔的一句诗来说,思想的魔杖所触之处,不朽当变为现实。今天的中学生,想要思想在根基处获得原始统一,以成就更好的自己,那么阅读经典或许是获得智慧的更好方式。历史发展到今天,被称为经典的作品不过那么几十部。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何不反复阅读几部经典著作,以筑就自己的思想大厦?

二、经典阅读对思想建构的意义

当思想“以自己和自己的普遍东西为意志”时,思想才是自由的。从根本上说,思想自觉依然至关重要。当思想实现了自觉之后,我们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文化及精神基础[2]。倘若人的内心毫无对象,那只能向外寻找对象。反过来说,如果人的内心存在坚定的中枢和牢固的重点,那么思想能够将外部对象“严整地牢牢结合在一起,但同时又能够做到随时散开”。思想从来不可能直接拿来,而是靠人感悟出来的。然而,思想何以被感悟到?借用黑格尔的话来说,必须将经典诵读加以不厌其烦的训练,才可以获得思维必须的整体和谐。

何谓经典?“经典”本意为向上生长的芦苇,后被理解为规则、法则。所谓经典,不仅蕴含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还传承了一个民族的情感、信仰乃至审美趣尚,是一个民族之所以为这个民族的根本理由。经典所呈现的思想在不失普遍性的同时,能够强有力击穿这个世界的一切表象,使片断的叙述赋有整体的生气。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乃在于经典的深刻思想和探索精神。当人通过阅读经典占有了自由的思想及其方法论时,人就能获得自我的东西。通常来说,“自我的东西”具有原始的本真性,从而有“一种内在的、不自觉的冲动”,而思想的全部使命就是“要使这种冲动达到自觉的行为”。

回归经典是获得独立思想的能力和自由思想的重要保障。人之所以心安,是因为人有自己的价值评判标准,所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理得。正是因为人理得了,才不至于茫然,才会心安。然而,人何以心安理得?那就是文化,而经典又是文化的重中之重。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重拾经典,是因为经典不仅是科学的价值体系,还是完整的思维体系。

经典不需要热捧,只要在那里就够了,但经典需要立于人心中。经典的重要性从来不能直接量化,这犹如俄罗斯的一句谚语所说:读与不读陀思妥耶夫斯基,能够在一个人的脸上看出来。首先,经典具有一般文化所不可复制的原创性和开放性,其在根基处影响人的思想及其建构。其次,经典传达了一种探索精神。无论是经典作家还是经典本身,无不展示了强烈的探索气息。最后,经典往往蕴含科学的价值体系,教会人们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借用黑格尔的话说,积极的自由赐予思想最高度的自觉。

人类历史的发展表明,真正的文明无不以深刻的人文思想为背景。中华文明何以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静流淌而从未中断?那是因为中华民族强劲有力的文化认同有力地维系着中国历史的绵延不绝。即使在最卑微的年代,只要凭着自由的思想,我们终究能够自己为自己开辟道路。历史走到今天,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亘久不变的力量就是中国经典所体现出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这样说来,哈耶克的“生机勃勃的传统是创造性的源泉”为这个时代是否需要经典提供了切中肯綮的指引。

关于经典,人们需要读什么?不可否认,无论是中国经典还是外国的经典,都对人的思想有积极的建构作用。这大体是经典的相通之处。问题在于,阅读中国的经典认同的是中国思想、中国精神。因此,每个中国人要对中国的经典保有永恒的温存,如同尼采面对《道德经》时,怀有崇高的敬意:它就像一个汩汩而出的清泉,满载宝库。只有认同本土文化,才能谈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经典阅读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的自由思想的建构过程。之所以这么说,一方面是因为经典阅读不仅可以形成人的审美能力,还可以愉悦人的身心;另一方面是因为经典能够培养人的价值判断能力。通过阅读经典,人们能够有所追求、学会取舍,从而能够对现实世界的一切做出科学的价值判断。根据这样的分析,处在思想形成重要时期的中学生,要拥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和坚定的思想立场,毫无疑问地需要多经典阅读。阅读经典,不仅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还能培养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

三、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当今中国的主流价值观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的价值观。尽管主流价值观反映的是带有社会取向的价值观,但这绝不意味着主流价值观在思想的领域内天然地具有绝对的主导权。人们对价值观的选择从来都是自由的,而当多元价值参与对人的占有时,在既定的思想空间中,主流价值观势必被挤压,因而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价值,不但是相信,而且要认同,即信仰。因为信仰,所以自由。信仰不是相信,而是在相信之上。信仰就是相信一个确定的、比自己更高的东西。从这种思想出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不再是一个是否相信的问题,而是如何信仰、认同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如何占据中学生的头脑,或者说中学生应该如何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毫不客气地说,自由的思想是理性信仰首要的基本前提。前文已有论述,自由的思想源自经典。然而,中学生如何从经典获得自由的思想,从而在拨开思想地平线上那几片零散的乌云,进而树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心?

最能夯实一般人思想的基础是经典。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认为,诵读经典能使学生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即“成人”(《论语·宪问》)。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无论是“兴”和“观”,还是“群”和“怨”,都是独立意志的强烈表现。最能夯实一般人的思想基础是经典。今天的中学生何以自由地选择,以树立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进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青春的力量?或许孔子的“成人”为我们提供了答案。那就是,诵读经典、把握经典。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是因为经典总能在根基处给人的思想以强有力的支撑,从而使人能够具有一种内在的稳定的思想力量,促使自己批判地理解现实;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不仅是因为其文字的优美,还因为其思想的深邃。在人类历史中,一切伟大的思想家,无论他们离人们多么遥远,他们永远都是我们的同路人。面对现代工业文明的阴暗面,有人从中国传统哲学寻找智慧,呼吁“回到孔子”;有人发出了“不能没有马克思”的呐喊,因为“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主义,也就没有将来”[3]。这些伟大的思想具体而生动,虽历经岁月洗礼,却依然保有现实和正当的活力,永远闪烁着时代的光芒,从而成为时代的引路人和对话者。

人注定是悲剧的,但人是自己悲剧的“英雄”。唯有人和人的智慧能够让我们摆脱危机和困境。思维的过程并不“昭示给我们外在于我们的事物的生成(Werden),而是昭示我们自身的生成和知识或科学的生成”[4]。只有当一个人用自己的话语表达思想的时候,才可以说这个人掌握了这种思想,才可以说这个人具有思想自觉的能力,从而拥有一种自我建立的、现实的东西。当智慧基础夯实之后,才有能力做出自己的判断、选择和思考,从而对以往的一知半解能够豁然开朗,直接把握思想的制高点,仰可察日月星辰,俯可观生活日常。由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占据学生的头脑。反过来说,中学生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自己的日常认知和行为习惯。

猜你喜欢

信仰中学生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信仰的真与执着——读《秋瑾集》
信仰的旗帜
2021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价值观(二)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价值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