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素材的取用
2022-11-22刘丽丹
刘丽丹
(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第一中心小学 福建宁德 352100)
引言
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待选取的教学素材多种多样,既有来自于文本的素材,也有来自于现实生活的素材,更有来自于课堂直接生成的素材。选用合适的素材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数学理解力,也可以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以谨慎、敏锐的眼光寻找素材,做到有效取用,让每一节数学课都可以张力无限、精彩纷呈。
一、选择丰富素材,彰显数学魅力
数学的魅力难以想象,它可以让人们不断探寻世界的神秘与曼妙。作为数学课堂也应当充满魅力,既可以彰显出教师的教学特色,也可以展现出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年纪较小,阅历有限,所学的知识都较为简单,能够贴近现实生活。所以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常常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事实存在,并能够在各种各样的载体中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1]。这样一来,学生会逐渐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丰富面貌,感受到数学知识包罗万象的特点,从而让数学学习充满底蕴。作为小学数学老师,则应该尽己所能向学生彰显数学的魅力,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特点。在实际课堂上,小学数学教师应选择丰富的教学素材,始终围绕数学知识的本质,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受到教学素材中所包含的数学共性,进一步为之后的数学学习与运用打下牢固的基础。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就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丰富的素材来导入课程。教师应提前准备好与课堂知识有关的图片素材,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给学生观看。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学校教学楼的照片,并且只出现一半即可。接着就可以向学生提问,这张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是我们的教学楼”。教师继续问学生,“图片只有一半,你能想象另一半是什么样子的吗?”学生们纷纷表示和已经出现的这半边是一模一样的。教师这时候就可以把整张图片完全播放出来,并告知学生,“学校的这栋教学楼左右两边的大小与形状完全一样,实际上还有许多建筑也有这样的特点”。教师继续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图片,依次展示出各类建筑物图片,包括虎丘塔、天安门、天坛等,让学生谈一谈这些建筑的共同特征。学生很容易就可以发现这些图片的左右两边都是一样的。课堂进行到这里,教师已经可以做出一个基本的总结。图片左右两边大小与形状完全相同,完全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样的特征,即对称。再接着引导学生,这些建筑都是对称的,这样的对称现象,其他地方还存在吗?教师可以出示动植物图片,包括蝴蝶、蝉、树叶等,让学生说一说是否对称,并发散思维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对称的物体。有的学生说黑板,有的学生说奥迪车标。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黑板上把这些对称的物体画成平面图形,并向学生提问,“这类图形在数学课本上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呢?”学生回答对称图形,教师说正确的叫法应该是轴对称图形。
在上述课例中,教师所选用的素材从学生极为熟悉的教学楼到闻名遐迩的名胜古迹,再到自然界的动植物以及生活中的物体,涉及了多方面的素材。在这些丰富的教学素材中,学生足以感受到对称现象的美感与普遍性[2]。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的实际例子,了解到各种各样的对称物体,使得学生可以逐步由感性的认识转化到理性的思考层面,并能够深入探究此种现象之后的本质特性,即对称就是左右两边的大小与形状完全相同。要注意的是,丰富素材的基础是质量。在课例中,教师可以选取多种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在应用时一定要注意防止出现负面因素,应做到精挑细选每一张图片,使每一张图片都能够表现出轴对称图形的本质属性,防止出现包括学生喜欢的动漫人物、色彩等非本质属性例子。所以,实物与图形是本节课丰富素材的重点,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轴对称图形和生活中对称物体或现象的异同。在保证素材质量的基础上,素材选用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明确教学的方向[3]。
二、选用深度素材,激发学生思维
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注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良好的思维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点。所以,数学教学课堂应该充满活力,而这活力则由学生的数学思维得来。与其他学科不同,数学学科更注重学生的逻辑思维,若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不被局限、不受束缚,并能够得到适当的拓展,那么学生就很容易提升自身的数学认知,产生数学创造力,并逐渐形成系统性的数学知识建构。很多时候,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选用深度素材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这里所说的深度体现在能够让学生不断地往下想,往深入的地方想,既呈现在面上,也能深入到点上。作为教师,则应将现实生活中的素材提炼为数学素材,将其适当地延展与变化,在揭示本质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拥有更加飞扬的数学思维,在课堂上绽放出思维活力[4]。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就可以选用深度素材作用于课堂提升与反馈练习。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大写英文字母A的图片,向学生提问这是什么,学生会直接回答A,有反应较快的同学会回答是轴对称图形。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鼓励,并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这个字母以外,还有哪些字母也能够从数学的角度进行观察。教师可以依次出示其他字母的图片,让学生进行判断。之后再提示学生,“刚刚我们已经了解到Z不是轴对称图形,那么若是两个Z组合到一起呢()?学生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脑海里想一想,将其对折一下,看看会出现什么情况。当学生有了充分的想象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上台汇报。有的学生回答道:“对折后图形两边无法完全重合,这边有角,折到另一边就没有了。”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这个学生发现左右对折发现不能完全重合,那么能不能试试其他的对折方法?”学生们继续发散思维,最终无论是上下对折还是斜着对角折过去都不可以重合。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和学生共同总结,该图形无论怎样对折都无法完全重合,所以不是轴对称图形。也就是说,两边一样的图形并不一定就是轴对称图形。那若是换个方向呢?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张一个Z反放、一个Z正放重合到一起的图形()。学生马上会回答,这是轴对称图形。
很显然,教师要选用深度素材,首先必须再认识生活或教材中的教学资源。在上述课例中,学生能够判断自己熟悉的字母是否为轴对称图形,这是数学教材上配备的练习题。但是教师若只向学生展示字母A,学生的第一反应仍然是一个字母,随后才可以结合课堂内容联想到这是轴对称图形。这样一来,学生才能打开思路,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其他的字母。同时,小学数学教师也应善于加工原有教学资源。在上述课例中,教师让学生判断字母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后并未就此结束,而是选择进一步挖掘。从一个Z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到两个Z组成的图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一个字母判断到两个字母,再延伸到变化的图形,就拥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间。教师让学生在脑海中想象,能够帮助学生激发数学思维,很容易使学生发现两边一样的图形并不一定就属于轴对称图形,只有对折后完全重合才可以称之为轴对称图形,从而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本质属性,这样的概念也会深深地刻在学生的脑海中。另外,教师向学生展示单个字母,紧接着再延伸到两个字母的合成,可以让学生打破单一图形的束缚,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学生判断复杂图形、自主打造轴对称图形,打下牢固的基础。学生的思维在这样的过程中会被不断激发,从而充分展示出课堂的活力。
三、选用即时生成素材,调整课程进度
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做到松紧有度、收放自如,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所有学生都能够获得提升。实际上,数学课堂也应该富有弹性。要想实现这一点,小学教师应该在课堂上随时随地取用即时生成的素材,从而更好地面对课堂,真正发挥出即时生成素材的价值与功用。课堂学习本身属于动态过程,教师也没有办法做到完全的预设。若是在实际课堂中出现了即时生成素材,教师也应积极面对,做到合理取用。若是用力过度反而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若不愿意发力或蜻蜓点水,则无法获得该素材的实际效果。所以调控自己的教学力度极为关键,教师应从教学目标出发,要想达到什么目标,就应该发挥什么力度。当然也应依据学生的课堂反馈情况灵活调控力度,该进则进,该退则退,该止则止[5]。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时,就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张图片,让学生依据图片上的信息进行提问。比如教师可以展示一幅文具店货架商品以及价格标签的图片,书包前标20元,笔记本前标5元,水彩笔前标18元,钢笔前标12元。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就可以很顺利的提出问题。有的学生提问书包比水彩笔贵多少元?其他学生可以直接口答算式。也有的学生提问两本笔记本比一支钢笔贵多少元?其他学生继续回答,教师可以配以板书。还有的学生提问两个书包比三支钢笔贵多少元?学生口答,教师板书。之后,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问:“小明有50元,购买一个书包后,还能再买几本笔记本?”要求学生列式计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列综合算式。
教师在选用即时生成的素材时,一定要注意时间节点问题。素材生成是随时可以发生的,但若是错过合适的时间节点,则很难真正发挥该类素材的实际效用。在上述课例中,教师依据教材情境图向学生提问,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就可以生成多种素材,但很显然,教师并没有及时进行干预,导致该素材生成过程变成了无效的过场。教师要想实现课堂活动的有效性,一定要能够形成师生活动的共融,让课堂预设与即时生成素材能够协调发展。虽然在一般情况下即时生成素材是不可预知的,但只要明确预审目标,教师就可以在此指引下始终把握住素材生成的节点,保障选用即使时成素材的合理范围与方法,为之后进一步的教学打下牢固的基础[6]。与此同时,小学数学教师在选择即时生成素材的过程中也一定要注意牵引技巧。学生学习之后会生成一定的学习资源,其中包含学生对知识与问题的基本认知和思考特性,要想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自我认知,并习得新知、发展自身的思维,教师的牵引极为关键。有效的教学牵引可以引导学生迅速建立思维或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升学习的实效性。在上述课例中,第一个学生提问后,教师就可以进行引导:“这个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属于几步运算?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两步运算问题吗?为何这样的问题要用两步运算?”以此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有没有学生可以写出综合算式呢?”教师借助问题层层牵引学生,并引导学生探究一步计算与两步计算的不同点,接着由此展开思考,随时调控课堂进度。在这样的模式下,数学课堂才能够真正展示出其弹性特点。学生的回答可以表现出出他们是否能够明确两个数量之间的和与差的关系,但部分学生缺少分析多个数量之间关系的能力。教师的牵引可以明确学生的思维发展方向,让学生认真思考两步计算问题,了解到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进一步延伸到综合算式,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可以把握即时素材的生成节点,也能够有效牵引学生的学习方向与学习进度。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素材,不仅能够体现出教学手段的优越性,也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认知,彰显数学的魅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