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连三大提琴曲《采茶谣》的音乐本体及演奏风格探析
2022-11-22于媛
于 媛
一、《采茶谣》的创作时代语境及动机
大提琴器乐源自欧洲,在欧洲已经流传了几百年,但是在国内只有半个多世纪。大提琴传入国内后与民族音乐文化相融合,呈现出鲜明的民族音乐特征。许多国内的大提琴作品都反映出民族音乐文化的特征,无论在情景描述、主题情感等方面,都具有典型的中国化审美特色。《采茶谣》也不例外,《采茶谣》是王连三创作的大提琴作品,从名字就可以看出,《采茶谣》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东方韵味的叙事情节和情景意蕴,作者将西方作曲技法融入其中,展现出中西合璧的大提琴演奏风格,在民族性音乐作品当中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影响力。
《采茶谣》是王连三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创作的作品,是本土化大提琴音乐的开山之作。王连三所处的时代提倡音乐要反映出民族性,于是许多音乐家都深入到民间汲取养分,将民族性题材提炼出来加以利用,《采茶谣》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采茶谣》是大提琴领域民族观念与西方演奏技法的一次尝试,对大提琴民族化创作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采茶谣》描述了福建武夷山的自然生活情景,充满了浓郁的田园气息,作品反映了作者对家乡的一片真情,我们从曲调的地方性色彩就可以看出作者的创作动机。
二、《采茶谣》的音乐本体分析
《采茶谣》的作者王连三是福建人,他对福建本地的武夷山山歌从小就耳濡目染,对其中的音调素材十分了解,他在创作过程中将武夷山山歌的音调、音型尝试加入音乐结构中,既符合大提琴这一中低音特征,又体现出了民族化乐风格,研究《采茶谣》的音乐本体可以充分展示这种创作倾向和意图,也是研究这首大提琴音乐作品民族化元素与西方演奏技法融合的重要途径。
(一)曲调音调
《采茶谣》是一首D大调作品,D大调在大提琴作品当中十分常见。从曲调音调来看,大提琴作品《采茶谣》的曲调基本沿用了福建客家山歌“茶山竹板歌”,曲调结构十分相似。王连三作为福建人,在创作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家乡的竹板歌曲调,将其运用到大提琴创作中,表达了他本人对家乡的情感。但是从创作层面考虑,民族五声格律作为《采茶谣》的基本音调,具有鲜明的抒情性特征,这与大提琴舒缓、低沉的音色有一种天然的吻合。作者采用这种曲调音调进行创作,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绝不能简单地视作对家乡的热爱。
福建当地的竹板歌主要流行于客家族,竹板歌的音调具有客家方言的明显特征,与客家方言的抑扬顿挫十分贴近,在曲调的组织方面具有方言特色,大多是七言形式,五句组成一个段落,还有七言四句的结构。《采茶谣》中有许多处都体现出这种组织形态。
(二)节奏速度
《采茶谣》的节奏节拍十分具有民族性特征,这是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思考的结果。通过运用武夷山山歌节奏,让大提琴作品更加具有民族化旋律特征,对作品的旋律进行提供了民族化的逻辑动机。
举例来看,引子部分中,有大量的5/4,4/4等节拍,这种强、弱对比仿佛山歌的对唱呼应一般,给人一种对比强烈的感受。尤其是 4/4节拍的运用,配以管弦乐队中的竖琴和长笛,整个节奏十分自然流畅,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五声旋律的特征。这种节奏处理更加符合民族音乐的整体气质。作者在这里充分利用了大提琴的演奏技巧,将低音的呜咽音色与山歌的“高音嘹亮”特色相结合,展现出不一样的节奏变化。
又例如,《采茶谣》的尾声部分的速度是慢速,每分钟56~66,完美地衬托了引子部分的主题,营造出一种舒适自然平缓的情绪氛围,配以大提琴朴素温柔的音色,给人一种舒缓亲和的欣赏体验,也代表着作者的内心乡愁。
(三)曲式结构
《采茶谣》的曲式结构是典型的单三部曲式。单三部曲式是最典型最常见的曲式结构。这种结构十分符合传统的山歌曲式特征,而且在旋律结构的设计层面看也是最符合民族音乐规律的做法。
第一部分突出了器乐旋律特征。这部分的主题是通过大提琴器乐表现竹板歌旋律,整体时值较长,充满稳定感。以商音和徽音为主音、骨干音,听起来具有民歌的味道,旋律围绕主音展开,保持着主音的穿透性。这种特征方式既能够表现出民间音乐旋律、曲调特征的感觉,而且还能充分照顾到民歌情绪的本身魅力。大提琴的音色具有抒情的特征,与这部分旋律的技术性要求十分吻合。整体速度中速,给人带来一种茶山采茶生活的幸福情景,让人流连忘返。这部分最后的音乐主题慢慢展开,穿插着情绪的变化,就像是一幅山水画一般在听众脑海中浮现。音乐在三个渐强的音乐模进后,乐句形成了分层次展开的特点,呈现出魅力无穷的家乡画面,最后的乐段结束在D宫系统的E商调式主音上。
第二部分速度稍快,大提琴发挥的作用更加明显,除了抒情的气氛之外,还增加了快乐的情绪表现,整体营造出了干净美丽的情景氛围。大提琴通过增加泛音效果,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受,烘托出了实景化的音乐环境。第二部分的曲式较为简单,没有明显的乐句对比变化,呈现出一种逐步提升的情绪发展方向,音乐画面中的人物越来越多,场面越来越热闹,感受越来越真实。
第三部分速度前快后慢,再次出现了E商调式主音。整体曲式与第二部分有些类似,但是在和声和情绪上有些差异。从和声看,第三部分的和声始终走向围绕主音和弦展开,与第一部分遥相呼应。从情绪上来看,第三部分的曲式情绪更加饱满深情,大提琴节奏更加稳定,低音明显增多,听起来十分舒缓,与主题遥相呼应。
(四)旋律模式
从旋律模式角度看,《采茶谣》在旋律发展中充分体现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模式。所谓虚实结合,是指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真实性体现在旋律的强音和弦等细节当中,对旋律结构的严密程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艺术性是指旋律中的叙事、情景描述特征,对旋律进行提供了额外的留白空间,增强艺术感染力。
举例来看,《采茶谣》的旋律段落进行到D宫的主音时,我们就会看到强音和弦的进行,这种旋律走向导致了旋律的紧张感,为进入下一部分提供解决的动力。第一部分中出现的节奏相对自由的短小的华彩乐段,就是这种解决的完成,第二部分的每分钟132的快板,则进一步让旋律结构更加欢快,进入到高潮。这首大提琴作品《采茶谣》的第三部分是全曲的高潮,在这里可以看到有一种精神盎然的旋律情绪,洋溢着一种幸福的味道。《采茶谣》的旋律高潮在这里得到情绪最大化地释放,整个旋律结构中被不断展开,听起来类似卡农旋律,大提琴与协奏声部之间也形成了一种默契,各声部此起彼伏,温暖融洽,仿佛置身于武夷山,听众脑海中出现这样一幅画面:武夷山的采茶农民茶叶丰收的时候,一边快速摘收茶叶,一边唱歌跳舞,整体给人一种胜利喜悦的画面感觉。直到结尾部分,旋律非常欢快紧凑,情绪饱满,大提琴激昂的演奏旋律达到了高潮。
三、《采茶谣》的演奏风格阐述
《采茶谣》的演奏具有鲜明的风格,一方面体现了民族音乐的人文气质,表达出了福建武夷山的采茶歌原生态魅力;另一方面体现了西方音乐演奏技法特点。作者将两者进行有效结合,实现中西合璧。通过研究《采茶谣》的演奏风格,可以进一步对演奏者和学习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注重滑音换把技巧
滑音是《采茶谣》演奏中频繁地出现。滑音技巧是大提琴常见的技巧,也是学习者必备的演奏技能之一。《采茶谣》中,有大量的滑音技巧,演奏中必须要通过换把来完成高难度的滑音,提高音乐表现力。具体来看,滑音换把技巧要掌握好手指力度、音程关系、换把速度等,不同的滑音处理要用不同的换把技巧。演奏者必须要熟练各种换把技巧,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这首作品的情感。
举例来看,上滑音的换把分为同指上滑音和换指上滑音。这两种上滑音的演奏方式有一定的差异,尤其在音色表现上不同。第一部分中,这两种上滑音较为频繁,演奏时要控制好换把,掌握相应的技巧,否则会造成音色模糊。具体的方法是前者不需要滑至目的音,后者则需要滑至目的音。这种技巧的区分其实是模拟了中国传统弦器乐的滑音技法。
又例如,下滑音也是《采茶谣》的演奏技巧之一。下滑音也有两种不同的演奏形式:同指下滑音及换指下滑音,演奏时的处理方式与上滑音类似,只不过处理的方向恰好相反。
再例如,《采茶谣》演奏中还需要弦滑音技巧。严格地说,弦滑音属于下滑音的技巧,在大提琴演奏中弦滑音的音色十分特别,可以表现出特定的情绪。
总体看,《采茶谣》的大提琴滑音换把技巧不同于传统的演奏技巧的是,增加了中国民族乐器的换把滑音手法,创造出了大提琴乐器演奏中国弦乐风格的技法风格。从《采茶谣》的第一部分就可以看出,三个四分时值的音符,在换把处理上面就将两种不同的换把风格进行了结合。很好地表现出中国本土性的音乐表现手法和风格特征。
(二)运用实景化泛音
《采茶谣》的第二部分当中大量应用了泛音,泛音是大提琴的演奏技巧之一。第二部分中,为了烘托欢乐的气氛和情绪,大提琴的泛音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研究和分析《采茶谣》,必须重视泛音的演奏。通过增加泛音,提高情绪渲染力。同时,大提琴的泛音还可以增强想象空间,让听众更好地融入到音乐情景当中。
另外,大提琴演奏的自然泛音通常会稍显沉闷,作者在《采茶谣》的泛音演奏中,为了提高一些明亮度,手指发力较大,泛音手指的力量变得比第一部分更强一些,目的是烘托采茶的热闹场面,这是一种实景的音乐叙述。符合作者设定的真实性与艺术性的旋律叙述原则。
(三)把握音色的变化
《采茶谣》的大提琴音色是演奏的一大风格。《采茶谣》音色充满变化,模拟性较强,富有独特的民族音乐风格。演奏过程中,许多单音的进行过程都充满变化,例如音高、节奏、力度以及装饰音都有细微的变化,不仔细观察不会发现这种细微的变化。音色处理非常微型,线条感十足,通常在器乐交替变化中产生不同的音乐色彩。这种变化目的是增强民族音乐的人文韵味,表达出类似民歌的音乐气质,符合多变而曲折的客家族语言音调。音色是音乐的感性要素,充满变化的音色可以让作品更加富有想象力,色彩性更强。《采茶谣》大提琴的音色具有这样的特点,演奏中要注重处理好音色的细节。
另外,《采茶谣》大提琴音色还借鉴了民族器乐的润腔技巧表现手法,这是值得注意的地方。润腔技法具有连贯性和流畅性,对提高音乐韵味有重要的作用。《采茶谣》大提琴音色也有类似润腔的应用,听起来具有客家语言的音韵效果。
(四)利用多元化揉弦技术
大提琴揉弦技术多元化是《采茶谣》的重要演奏特征。一般而言,揉弦技术是器乐演奏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器乐的揉弦技术有所差异,大提琴是中低音器乐,在揉弦的处理方面也有自身的独特性。大提琴揉弦速度要适中,幅度稍显夸张,力度较强,演奏中通常会利用手臂、手腕的力量作为支撑,增强速度感和力量感,凸显大提琴的中低音特征。但是在民族化大提琴作品当中,揉弦技术有所差异。在许多作品当中,我们都能感受到揉弦与西方大提琴作品揉弦的差异,即幅度较小,揉弦速度稍快。《采茶谣》中的揉弦结合了两种方式,目的是提高揉弦变化,增强揉弦的表现力,更好的贴近民族化音乐主题,体现采茶民歌的独特味道。
具体来看,第一部分当中民族化揉弦技术应用的较多,目的是烘托幸福舒缓的情绪气氛,为听众提供二维的画面感。第二、三部分当中大提琴揉弦技术更靠近西方传统揉弦技术,幅度较大,力度明显增强,手臂和手腕的动作较大,目的是烘托热烈激昂的气氛,呈现出不同的场景感受,为听众带来立体化的三维画面感觉。《采茶谣》的多元揉弦技术反映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器乐演奏技术,这是《采茶谣》中大提琴揉弦演奏的重要特点。
结 语
综上所述,《采茶谣》作为一首经典的大提琴演奏曲,无论是曲式框架还是旋律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采茶谣》是中国本土化民族音乐与西方器乐的一次完美尝试,许多创作想法直至今日仍然值得重视,值得继续研究分析和借鉴。《采茶谣》对未来的大提琴音乐作品创作具有重要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