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域风情琵琶作品创作和演奏分析
2022-11-22赵悠然
赵悠然
一、西域风情琵琶作品简介
西域是琵琶艺术的发源地,地域广袤,民族众多,有着悠久而丰厚的音乐文化。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先后有多位创作者都将目光投向了西域,推出了多首西域风情琵琶佳作。
从创作类型来看,可以分为改编类和原创类。改编类是指取材于西域的民歌和民乐,将其改编为琵琶曲。如王范地改编的《送我一支玫瑰花》、王劲海改编的《艾介姆》、陈音改编的《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等。这些作品既充分保留了原曲的特点,又通过琵琶非凡的艺术表现力让其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原创类是指植根于西域文化的新创琵琶作品。当琵琶改编曲大获成功后,一些创作者也积极推出了多首新作,如刘德海创作的《春蚕》、杨静创作的《龟兹舞曲》等,都受到了演奏者和观众的普遍认可,使西域风情琵琶作品得到了本质上的扩展和丰富。
从创作题材来看,西域风情琵琶作品也是无所不包的。如自然题材。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天人合一,对大自然始终有着敬畏和赞美之情。如王范地改编的《天山之春》、邓卫和杜克创作的《伊利的早霞》等,分别对春到天山南北和早霞笼罩伊利的美景进行了描绘和赞美。又如爱情题材。爱情是古今中外艺术创作中不竭的表现对象。王范地改编的《送我一支玫瑰花》描写的便是维吾尔族青年男女载歌载舞的场景,表现出了他们对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再如历史题材。西域地区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千百年来见证了多个古国的兴衰。杨静创作的《龟兹舞曲》和刘锡津创作的《楼兰姑娘》便是以古龟兹国和古楼兰国为背景的,以琵琶为切入点,对当时的历史和人文予以了再现。又如文化题材。刘德海的创作《春蚕》是其“人生篇”五首作品之一。通过对四首维吾尔族民间音乐素材的运用,赞美了春蚕无私奉献的品质。通过梳理可以看出,西域风情琵琶作品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当代琵琶创作中的一个现象级存在,应该得到创作者、演奏者和欣赏者的充分重视。
二、西域风情琵琶作品创作分析
(一)《送我一枝玫瑰花》创作分析
《送我一支玫瑰花》是著名琵琶演奏家、教育王范地创作于1961年一首佳作。作品根据同名的维吾尔族民歌改编为成,也是当代西域风情琵琶作品的开山之作,对后来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作品采用了多段体的曲式结构。前四个小节是引子部分,以单音重复的形式对维吾尔族特色乐器手鼓进行了精准的模仿。随后以分弹和半轮的演奏技法呈现出了音乐主题,二、三弦空弦的伴奏和附点节奏相配合,为乐曲注入了灵活和欢快的色彩。在主题呈现完毕后,乐曲开始了四次变奏。第一次伴奏采用了长轮的演奏技法,旋律悠扬舒展,正是对维吾尔族青年男女甜蜜爱情的歌颂。第二次变奏的音域转到了中音区,使用了弹跳、双弹的技法,铿锵有力的节奏型是对新疆弹拨乐器的模仿,使乐曲的风格得到了强化。第三次变奏使用了摇指技法,音域主要集中在低音区,好像是男子向女子的深情歌唱,是一种内心情感的吐露。在表白之后,在第四次变奏中,音乐重新回到了高音区,采用了弹挑和夹扫的演奏技法,配合着一弦的固定音高和二弦的旋律音交织,将全曲气氛推向了最高潮。乐曲的最后则用右手的大幅度扫弦和左手的滑弦,在欢庆热闹中结束全曲。该曲内容完整,形式灵活,情感真挚,使琵琶的艺术表现力得到了充分发挥,也为后来的创作起到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春蚕创作分析
《春蚕》是琵琶大师刘德海《人生篇》中的一首,作品取材于四首维吾尔族民间音乐,分别是《牧羊曲》《艾介姆》》《你的天上没有月亮》和《自由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春蚕到死丝方尽精神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感悟。作品按照中国传统音乐散—慢—中—快—散的结构布局,共分为五段。第一段是散板,素材来源于《牧羊曲》,对原乐器骨笛进行了模仿。骨笛是新疆独有的乐器,曲调高亢辽远,宛若天籁,将观众带入了一望无尽的沙漠中。第二段是慢板,素材来自《艾介姆》,是对新疆弹拨音乐的模仿。将沙漠之舟骆驼在黄沙中行走的情境予以了再现,特别是通难过摭剔与双弹技法的融合,将骆驼的脚步声和驼铃声完美融合在一起,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第三段是中板。曲调来自《你的天上没有月亮》,是对沙漠中绿洲的描绘。长途跋涉的驼队看到了水草丰美的绿洲,激动心情可想而知。作者以欢快的节奏型和弱奏滚奏的技法对新疆乐器热瓦普予以了生动模仿,将欢快的情绪予以了淋漓尽致地展现。第四段是快板,曲调来自《自由的生活》,也是全曲的高潮段落。该段将观众从沙漠带回到了天山脚下,再现了天山壮美的自然风光,也将全曲推向了高潮。最后一段是一个总结段落,分别用轮指、双琶音等技法对春蚕吐丝的声音进行了模仿,从而使全曲得到了升华,给观众留下了无尽的遐想空间。
(三)《龟兹舞曲》创作分析
《龟兹舞曲》是琵琶名家杨静创作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一首佳作。该曲以古龟兹国为背景,将起伏流畅的旋律、复杂多变的节奏与琵琶丰富的演奏技法融为一体,再现了古龟兹国繁荣的景象。作品分为“歌”、“乐”、“舞”三个部分。第一段,也就是“歌”的部分,使用了新疆民族民间音乐中独有的赛乃姆节奏型,其特点是通过附点节奏和切分节奏的融合,打破了四四拍的强弱规律,赋予乐曲以新的动力。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使用了“抹轮”和“跳轮”两种技法来呈现旋律,通过模进不断升高音区,象征着演唱已经达到了高潮。第二段,也就是“乐”的部分。作者先用“三指分”和“满轮”的技法模仿了西塔尔琴的音色,随后在原旋律的基础上将节奏拉伸,然后借鉴了戏曲中紧拉慢唱的手法,从而使该段“乐”的特点更加突出。第三段,也就是“舞”的部分。该部分主要是在音区和节奏上做文章。从音区上来看,旋律被提到了高音区。从速度上来看,则从八分音符转为了密集的十六分音符,然后以扫弦的技法推动乐曲至高潮,同时也成了乐曲的炫技段落。最后则用“扫拂”强音结束,音乐戛然而止,有强烈的终止感,也象征着这场集歌、乐、舞于一身的演出落下了帷幕。
(四)《楼兰姑娘》创作分析。
协奏曲是当代琵琶创作的重要类型,由刘锡津创作的《楼兰姑娘》则是其中优秀的代表。通过琵琶与钢琴的完美融合,将热情大方的楼兰姑娘形象塑造得惟妙惟肖。通过结构分析可以看出,全曲共分为A、B两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为单三部曲式结构。乐曲由钢琴奏出舒缓的旋律为开端,并用小二度营造出了带有神秘色彩的氛围。随后由琵琶演奏出三次变奏。第一次变奏通过长轮在四弦上演奏,给人以连绵和悠长之感;第二次变奏则使用了摇指技法在三弦上演奏,音响效果准确而扎实;第三次变奏则是一个小高潮,通过琶音和双轮获得了高亢和明亮的效果。乐曲的第二段曲调欢快热烈,并带有华彩的性质,正是对楼兰姑娘身着盛装载歌载舞场景的描绘。这位身材婀娜的姑娘穿着绣满了铜铃的长裙,伴随着欢快的舞步,铃铛也发出了悦耳的声响。对此作者特意使用了“扫弦”和“快速弹挑”的演奏技法,突出了音效的点状色彩,实现了和描绘内容的统一。在钢琴奏出过渡句之后,乐曲进入了第二部分。这一部分采用了多段体结构,通过改变音区、节奏型、演奏技法等先后展开了五次变奏。在通过前十六后八的节奏形式呈现出主题后,五次变奏依次展开。第一次变奏使用了扫弦和轮指,旋律呈下行走向,曲调激烈高亢;第二次伴奏则使用了轮指和弹挑,旋律依然是下行,曲调欢乐而灵动。第三次和第四次变奏频繁使用了模进和倒影的手法,然后用大量的长轮突出了旋律的线条感和歌唱性。最后一次变奏也是乐曲的华彩段落,通过快速弹挑与扫弦的结合将乐曲推向了高潮。最后部分则使用轮指奏出连贯流畅的旋律,最后以扫弦强音结束,给人以荡气回肠之感。
三、西域风情琵琶作品演奏要点
(一)深入分析作品
面对有着鲜明艺术风格的作品,直接上手演奏显然是不可取的,而是要对作品进行全面分析,把握作品风格的由来,方能为演奏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来说,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文本分析。文本分析主要是指对作品创作背景、内容、素材等方面的分析。即是由谁在什么背景或状态下,创作出了什么内容的作品,并由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以刘德海创作的《春蚕》为例,便是其通过对多首新疆民歌、民乐的素材借鉴后,旨在赞美春蚕奉献精神的佳作,同时也倾注了个人对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思考。通过文本分析,可以从整体上把握作品,避免出现方向性偏差。其次是音乐分析。在文本分析后,则要对作品进行音乐分析,按照作品—乐段—乐句—音符的顺序对作品进行剖析,了解每一部分的内容和特点,并以哼唱的形式演唱作品。再次是技术分析。通过文本和音乐分析后,演奏者便初步把握了作品的技术难度和特点,并做好了相应的技术准备。在此基础上,则可以尝试演奏作品,先不在质量上做太高要求,重要一种体验和验证,并有针对性的完善,为正式演奏做好准备。
(二)夯实演奏基础
通过对几首代表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西域风情琵琶作品普遍对演奏技术有着较高的要求,多数创作者本身都是演奏名家,所以在创作时便对技术的类型和运用进行了设计,方能达到理想的音响效果。这对于演奏者的基本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虽然每一位演奏者都在技术运用上存在一定的盲点,特别是作品中一些特殊的技术需要,可能之前未曾遇到。但是只要演奏者基本功足够扎实,便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针对性的练习予以迅速掌握。现实中的情况多是演奏者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演奏水平,但是在基本功方面却难言扎实和规范,后期则又缺乏完善和补足的意识,这就导致在面对新的技术需要时,需要很长时间的认知和把握,既降低了效率,效果也不理想。所以演奏者应对演奏基本功心存敬畏,不论当下的演奏水平如何,都要常年坚持基本功练习,使自身始终保持在良好的状态下,随时随地适应任何技术需要。在面对西域风情的作品时,仅需要稍作准备和练习,便能够体会创作者的意图,并将其充分表现出来。这也是夯实演奏基础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三)提升文化修养
琵琶艺术自诞生以来,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与历史、文学、美术、民俗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点也在上述分析的作品中有着鲜明的体现。如《龟兹舞曲》和《楼兰姑娘》,分别是以古龟兹国和古楼兰国为背景的,如果演奏者不具备相应的历史知识,对作品的分析和把握也就大打折扣。还有几首作品或取材于新疆的民歌民乐,或对一些已有作品进行改编,同样需要演奏者对原素材有所了解。如果演奏者的民族民间音乐知识有限,这种了解也无从谈起。可见文化修养对一个琵琶演奏者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受到多方面原因的影响,长期以来,多数演奏者在文化知识的学习方面都存在欠缺,并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技术训练方面,这显然是不利于演奏者长远发展的。对此需要演奏者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树立起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提升个人的文化修养。其效果可能在短时间内难以显现,但是如果长期坚持下去,则必定会给演奏者带来全方位的提升。再面对新的作品时,演奏者会自然地从更加广博的视角去分析和体验作品,继而呈现出个性化的演奏效果,也为个性化演奏风格的形成打好了基础。
结 语
综上所述,琵琶自汉代从西域传入中原,此后,西部便一直是琵琶艺术发展的重要区域,在敦煌莫高窟中,作为乐器的琵琶曾先后出现了六百多次,反弹琵琶的舞伎形象更是在全世界闻名。也正是因为此,当代多位创作者都将视角投向了西域,通过改编和原创推出了多部具有鲜明西域风情的佳作。其中既有历史因素使然,更体现出了当代创作者的文化责任感,为这门古老艺术在当代的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在今天的琵琶创作、演奏和欣赏中,应该对这几首佳作有充分重视,并重点表现和体验作品的西域风格,使这些佳作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对当代琵琶艺术的繁荣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