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传统音乐整体发展的描述性研究
2022-11-22于晓晶
于晓晶
泰国的传统音乐,主要分为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两大类,并在发展历程中,受到印度、中国、爪哇、柬埔寨音乐文化的影响。《东南亚民族音乐》一书中,有关泰国音乐历史问题讲解到:“根据历史与史料的点滴线索,13世纪以前的泰国音乐,属于多种风格的多元文化发展阶段,既有泰族的,也有高棉人的,还有海上帝国——室利佛逝(Sriwijaya,中心地在印度尼西亚)和邻邦马来西亚与缅甸等国文化的传播、混融发展期。”①的确,素可泰王朝建立之前,泰国的音乐就已经受到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孟族、高棉族等民族音乐文化的影响,而印度的宗教神话及印度戏剧、印度音乐等,则随着佛教在泰国的传播,从而对泰国的音乐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至素可泰王朝时期,泰族作为素可泰王国的主体民族,其文化包括音乐表演等在内的艺术门类,得到了泰族艺术家的大力弘扬,这时的泰文化发展也汲取了印度文化的元素,在融合外界的先进艺术中,泰族大力发展着自己民族的音乐文化。
一、泰国传统音乐的民族化发展
泰国的古典音乐正式形成于阿瑜陀耶王朝时期,可以说17世纪,泰国古典音乐已经发展得相当出色。在阿瑜陀耶王朝这一时期,柬埔寨的宫廷音乐对泰国古典音乐影响颇大,从而奠定了今天泰国古典音乐的基础。曼谷王朝拉玛一世时期,泰国的古典音乐又融入了爪哇佳美兰合奏音乐的元素。但所表演的戏剧、舞蹈则体现了浓郁的印度风格。19-20世纪,泰国的古典音乐趋于成熟,但是其仍然作为戏剧和舞蹈的伴奏,直至20世纪初,古典音乐才更多地独立出来在舞台上单独演出。
泰国的民间音乐虽然也受到印度音乐文化的影响,但是由于民间音乐多源于现实生活,与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产劳动密切相关,再加上泰国是一个以泰族占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较好地保持了自己传统民族文化,所以,泰国的民间音乐体现了较为鲜明的生活特色与民族特色。这种特色体现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借鉴与渗透,而不是孤立地存在,从而形成了泰国多样化的民间音乐,如泰北掸族音乐、清迈情歌、泰国东北莫拉姆对唱音乐以及说唱音乐等。
泰国音乐总体来讲趋于传统,虽然也有对传统的革新,但与中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对于现代音乐的创新元素相比,泰国音乐更加贴近传统脉络。有人认为泰国音乐是“博物馆中的作品”,但泰国作曲家们自身,并不同意这种说法。因为他们认为,他们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仍有大胆的创新之举,比如说将泰国乐器与西方乐器的结合,或是运用传统音阶但又区别于古典传统的流行音乐的发展等等。
在整个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的泰国,虽未沦为欧洲殖民地,但是,当时法国和英国殖民势力迫近暹罗,因此,事实上,对暹罗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19世纪,东南亚诸国在此时经历曲折、持续争端,大多沦为英国和法国势力交相争夺的殖民地国家,整个19世纪,西方经济、政治、和文化力量横扫东南亚半岛,各东南亚诸国国王均在努力协调本国传统与不可避免的现代化力量之间的关系。因此,东南亚诸国由殖民地国家向现代主权国家转型成为发展必要,从而摆脱英法殖民束缚、以现代政权取代封建政权,协调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这个时期是一个复杂的政治过程。要想英国殖民者从缅甸撤出,法国势力从老挝、越南等国撤出,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也需要各东南亚国家实现自我民族认同感,这种民族认同感的形成,建立在与殖民势力以及邻国特点形成差别的基础之上,是对自我民族特点的一个建构发展。那么,由于殖民势力的影响,泰国也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中,发展着自我民族认同感的策略方针。
二、泰国传统音乐的经典化发展
那么泰国的自我民族认同感及其音乐政策的发展在此时核心是什么?那就是——音乐经典化。“经典化”一词,“使传统音乐更符合中产阶级的口味,对讨论国家对音乐支持而言是行之有效的,一个经典化后的传统,据学者查特吉·帕沙(Partha Chatterjee)所言,应当是‘改良的、重构的,并且免于受野蛮和无理侵扰的’,是通过筛选,并对特点的文化象征和行为加工过的;对其他学者而言,这种经典化是一种纯净和系统化的方式,它与历史、回忆以及控制人口的隐蔽手段的协调统一是紧密相关的,这类经典化的项目不仅使整个世界更为清晰,还使其更为可控,这些都指向了经典化的两个主题——向其他国家展示本国优雅的、改良的文化,同时使内部得以净化、组织化、标准化,这些进程为以中产阶级的趣味所驱动的国家化文化认同提供了具体内容”②。在这个时期,可以说,泰国也在经历着全世界同步进行的国家化进程:“尽管东南亚国家有着与众不同的群族和迷人多彩的音乐,在这里发生的国家化进程(以共同的象征符号团结一族群)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历是相近的。你可以想一想大多数的主权国家使用的象征符号(国旗、国歌、货币、雕像等)。国歌不仅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是以何种方式加入国际社会中的,即采用一个国际通用的象征符号;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独特性和差异性……对于东南亚这些与诸如‘国王’、‘帝国’等重要历史符号密不可分的国家来说,上世纪最大挑战是创造出一个‘现代’的形象,国家认同感一方面是借用西方意识形态而形成的,而另一方面又是反抗西方主导的产物。”③在此社会政治背景下,这一时期的泰国,一方面要强调民族主义,而另一方面,又在超国界的吸收西方风格,这便是泰国的音乐经典化进程,而泰国其国家化进程是通过音乐经典化进程而获得的。因而事实上,音乐经典化,也是泰国国家建构以及民族认同感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暹罗王国,拉玛四世梦克库特国王(1851-1868,)和他的儿子朱拉隆功(1868-1910),为了既推进现代化又不完全西化,而呕心沥血,付出努力。梦克库特国王被誉为“泰国现代科技之父”,他在意识到英法势力的威胁性之后,学习天文、拉丁语、英语、医学实践等西方科学,宣传命令西式传统,要求贵族们在出席宫廷活动要穿着西式衬衫,还聘请外国老师来教授他的妻子与子女。
拉玛四世去世后,朱拉隆功继承王位领导暹罗,在20世纪之初,他殚精竭虑地致力于集权文化所能形成的民族认同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泰国也的确需要建立集权的文化。朱拉隆功国王同其父亲一样,致力于推进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实施改革。在此过程中朱拉隆功“深知西方世界十分轻视暹罗国,于是试图调和现代主义和传统之间的矛盾,1897年,他出访欧洲目睹了欧洲现代性明显的不平等——为这个新系统的不平等而感到震惊,由此朱拉隆功认识到西化不等于现代化,只有现代化才能使泰国保留其自身的民族认同感,回国后,他指出——我相信,学习欧洲科技和报纸国家的独立性二者可兼而并存”④。于是朱拉隆功意识到教育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特别是国家公务员需要了解变革的随机性,教育改革迫在眉睫。朱拉隆功为了提高民众的素质,兴办教育,成立了教育部,对以寺院为中心的教育体系进行改革,推行西式教育,在曼谷建立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派遣王族弟子到西方国家留学。同时,朱拉隆功国王大力倡导现代化改革半封建的行政机构,学习欧美政治、行政和生活方式,采用西式日历代替传统阴历,实行宗教信仰自由,开通泰国首条铁路(1896年曼谷大城府),并在曼谷兴建医院,为人们免费接种疫苗,防止传染病的传播。因此他被人民视为“伟大之王”。
19世纪至20世纪初,泰国还是一个保留君主制的国家,但是1932年国王被推翻,从那以后,泰国成为一个法制策君主制国家。1932年以前,泰国的古典音乐是由泰国皇室政府资助管理的,在这之后,由于国家君主制度改变了,管理泰国古典音乐便转入了现在政府机构,即泰国文化部。上世纪30至40年代,是泰国音乐的黑暗时期。在1932年泰国政变后,陆军元帅銮披汶·颂堪(Plaek Pibulsonggram)也下令,禁止传播和发展泰国的古典音乐和其他形式的传统文化。1932年,民主泰国的首任文化部部长拉辰·度里言噶(Phra Chen Duriyanga),用国际化的风格谱写了泰国国歌(与此同时期的缅甸,同样于1948年摆脱英国殖民者年宣布独立后,缅甸的国歌《Kaba Ma Kyei》也是以缅甸的演奏风格结合西式的演奏乐器而富有国际元素,多爱以钢琴、军乐队形式演奏;而柬埔寨国歌《Nokoreach(王国)》也是在古老的高棉民歌基础上,改编为更适合现代化风格以及军乐队演奏的合唱团形式;柬埔寨在20世纪40年代的爱国歌曲也均仿照进行曲或法国军乐谱而写成,包括1944年写成的国歌《行进的士兵》)。从国歌的谱写及确定,我们看到这一时期,包括泰国在内的东南亚诸国,会运用本国主流民族语言创作国歌,用国歌这一文化符号使国家具有统一象征性,但必须再加入超越本民族风格的西方元素,实现有效的音乐国际化。这就是音乐的传统性与西方化、现代化,在这个时期的结合体现。这中间,不仅体现的是音乐发展的理念,我们也可以看到国家政府所支持的音乐风格,而也由此,可以剖析到整个国家的基本结构与价值观念。拉辰·度里言噶接受的是西洋音乐教育,他个人非常喜爱20世纪上半叶在城市中心流传的西式的、受爵士影响而产生的流行音乐。1938年至1944年间,銮披汶·颂堪又作为泰国首相及军事独裁者,实行了一系列现代化政策——引入西式服装,兴办西式教育,甚至实行众多的去泰化文化政策,旨在令西方人不再将泰国视为一个落后、野蛮的国家,努力令泰国成为西方人眼中的文明、现代化国家。拉玛九世普密蓬国王(1946年,时年19岁的普密蓬·阿杜德继承王位)他曾经为了学习单簧管和中音萨克斯,而组建了一支宫廷爵士乐队。他还谱写表演了很多爵士风格的曲子,并带着他的音乐行走各地。他曾经还和班尼·古德曼(Benny Goodman)、杰克·蒂加登(Jack Teagarden)、莱诺·汉普顿(Lionel Hampton)等人,同台表演过爵士乐。当然,同许多其他国家的策略略有不同的是,单纯的传统泰国音乐——“并没有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被新的民主政权选为国家的象征,因为一些制定政策者认为这种音乐形式是原始的、庸俗的,与之相反,源于军乐、舞厅舞曲、爵士乐的西方音乐形式和流派在当时很受欢迎”⑤。因此,泰国在这一时期,在实施并实现着音乐的经典化,以新的音乐传播方式、新建培训院校、发展特殊化和标准化的音乐词汇(以梵文为语言)、大众教育系统、标准化的努力、书写和记谱体系、音乐理论和学术成就的制度化、公众音乐会、全国性的音乐创作和表演比赛、打印技术、电子媒体的使用,等等,从而实现着音乐的现代化、经典化。因此,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期间,泰国政府控制着古典音乐的相关活动。这一过程呈现的结果,则是西方元素和殖民势力之前的特定元素——即全球性的审美和当地表现形式之间的融合。
三、泰国传统音乐的主流式发展
但是,我们要客观地认识到,音乐的经典化在泰国文化发展策略中,是一个西方元素与本土文化的历史结合,而泰国的传统音乐从未被放置于一个次要位置。米勒教授在其《当代世界中的传统音乐:泰国和越南的两大对比模式》一文中指出:“当美国学者大卫·莫顿(David Morton)在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首次来泰国开始做泰国音乐研究期间,禁演泰国古典音乐已经开始解除,1972年本人至泰国做田野调查时候,禁演已经不存在了。从那以后,泰国文化部开始扶持泰国古典音乐的演出,一批优秀的音乐家依靠演出古典音乐为生,然而泰国音乐仅仅是维持自生自灭的发展状态,没有新作品问世,老一代音乐家凭着记忆演奏他们熟悉的古典作品。”⑥近年来(20世纪60年代以来,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泰国政府将音乐支持的中心,明显地转向传统的宫廷音乐(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推进,时代文化日新月异,流行音乐也成了一项受泰国人民欢迎的文化产品)。古典音乐又体现了强势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要——“归功于音乐经典化的进程,以及该国日趋壮大的中产阶级,因为他们逐步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关系的同时,也谋求拥有根植于本土的独特历史”,一些影视作品队传统音乐、合奏音乐的复兴,也对泰国本土音乐的壮大起到了一定作用。在教育体系中这种古典、传统的强势发展尤为明显。从六十年代开始,泰国小学教育课程中就列有音乐课程。国家规定所有年满6岁的儿童都必须接受教育到11岁,学习年限6年,被称为初等教育。初等教育课时为每天4-5个小时,开设的课程以基础课程为主,分为基础知识技能课程和个人素质提高课程。前者基础知识技能课程包括有泰语、数学、科学基础、社会、宗教和文化基本知识等内容,而个人素质提高课程则包括了体育卫生、外语、艺术等方面的课程,音乐就被要求在其内。而泰国在高等教育中——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这四个层次的教育中,都包含有艺术专业的学习。泰国在大学设立讲授泰国传统风格音乐为主的音乐系。相关艺术院校又包括皇家艺术大学(成立于1943年,是泰国第一所国立艺术高等学府)、清迈市艺术学院、南邦如诺大学艺术学院、朱拉隆功大学艺术学院、法政大学艺术学院等学校、院系,专门传授古典、传统音乐舞蹈方面的课程。泰国中学生正是在学校的组织下,来到清迈市区的佛寺内,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实践活动,集中歌唱的情景,笔者有幸聆听了歌唱的过程,感受到了学生们对音乐歌唱的热爱。泰国有几所大学还建立了相关的地方艺术组织,在传统音乐与地方音乐的发展上均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为音乐教育开辟了崭新的交流天地。
在21世纪的今天,泰国音乐家依旧执着于古典传统音乐。米勒教授指出,人们会惊奇地发现,竟然有许多泰国人愿意演奏这种音乐,泰国古典音乐已经不再是专属于统治阶级而所有的特权音乐——“在泰国,古典音乐是面向大众所有的,上层阶级、平民阶级、男女老少都可以演奏这种音乐。泰国古典音乐是泰国人类文明的心声和灵魂。事实上,大多数泰国人是听流行音乐的,但是要向世界展示这个国家和她的文化时,大多数泰国人仍然认为古典音乐才是泰国音乐的代表,才是主流音乐文化。在泰国,精通古典音乐的人被视为老师和音乐家,大型演出机会并不多,泰国音乐家的收入也一般,但是从小学到大学不同级别的教育机构都招收音乐老师。1972年,本人第一次来到泰国的时候,从学院到综合大学都没有设置音乐专业,只有一些音乐俱乐部之类的组织。从90年代起,大多数大学开设包括西方音乐和泰国音乐的专业,而且是以传统方式来传授泰国音乐的,泰国古典音乐在教育领域得到繁荣的发展。泰国最近还涌现出一些个人组织的演奏古典音乐的团体,他们有的是自我经营或者同某个单位挂钩,比如与警察或者军队联合办乐队。本人惊奇地发现有许多这类乐队在当地为去世的音乐长者举行的悼念仪式上演出,还有的乐队是由青少年组成的,他们有着精湛的演奏技巧。”在教育界以外,我们依旧可以看到泰国人传统意识的不断加深与强化。比如,曼谷银行在曼谷建造了一个大礼堂,并于每周五安排一系列的计划活动,不论是歌唱、戏剧还是舞蹈,不论是古典音乐,还是民间音乐,所有的美妙音乐都在这里由专业人士现场表演,掀起了一场又一场赞美泰国传统音乐的热浪与高潮。
结 语
泰国在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上,可以说是中南半岛地区最成功的国家之一。加之20世纪末,泰国政府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为了让走进泰国的世界游客更多地了解泰国的历史文化,他们适当而巧妙地在旅游表演中,加入泰国的本土艺术表演,这样的举措不仅保护了其自身的传统文化,也使民族艺术得到了相应的传承与发展。可见,泰国将传统音乐视为向外界展示其民族宗教、仪典、节庆活动以及文化内涵的一个最完美的窗口。由于泰国传统保存的完整,所以我们有信心说:泰国音乐的未来清晰可见,他们的音乐家将会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更好地延续他们的音乐,同时寻找到更多发展的新机遇。■
注释:
① 朱海鹰.东南亚民族音乐[M].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9:184.
② 加文·道格拉斯,王先艳译.东南亚陆地音乐[M].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6,6:113.
③ 加文·道格拉斯,王先艳译.东南亚陆地音乐[M].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6,6:110-112.
④ 加文·道格拉斯,王先艳译.东南亚陆地音乐[M].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6,6:150.
⑤ 加文·道格拉斯,王先艳译.东南亚陆地音乐[M].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6,6:115.
⑥ 泰瑞·米勒,王珉编译.当代世界中的传统音乐:泰国和越南的两大对比模式[M].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