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门外”与“门内”之界
——评贾晓伟《贝多芬的骰子》

2022-11-22

黄河之声 2022年8期
关键词:曲谱古典音乐巴赫

胡 蝶

《贝多芬的骰子》归属于音乐普及性读物,全书内容以通俗优美的语言,从评古典音乐作曲家入手,以这些作曲家为主题兼涉演奏、指挥等话题进行阐述。在一个大的结构框架上来看,全书共分为两辑。第一辑为古典、浪漫时期的作曲家,第二辑为现代著名的演奏家。对每位音乐家,作者都使用了一句简短、独具艺术性的话语来概括与评价。作者在本书的第一辑介绍了37位著名的作曲家,通过听CD与看现场音乐会等方式来感受这些作曲家的音乐,用文学化的方式来描述与品评。进而引出第二辑里的24位近现代让人耳熟能详的、在音乐界具有很大影响力的演奏家们。全书的语言颇具艺术性特征,用文字将自己对书中的每个作曲家的感受与评价描绘得恰到好处。书中还配有作者手绘的作曲家素描插图,并插入少量谱例,似是为了表达作者对这些作曲家的整体印象。其内容通俗易懂,亮点在于作者对整本书的文字进行了艺术化加工,让许多读者沉浸在作者优美的文笔和作曲家精彩的乐曲赏析之中,目标读者群锁定为“门外”的爱乐者。不足之处则为内容大多掺杂了作者的主观臆想,缺乏信服度。当然,这类音乐类读物本就属于“赏析”类读物,目标读者大多在“门外”,但这样的缺点在“门外”读者中并不引起注意。而“门内”的大部分书籍于议题较深,多学界术语,内容晦涩难懂,一般只在“门内”传播,普及性不高。所谓“门内”与“门外”之界,在这一对比上显露无遗。

一、文风优雅,感情真挚

从总体上看,此书文风优雅,颇具艺术性特征。作者在每一位音乐家介绍的开篇之前都加入了一个简短的标题,让内容与标题相互呼应,独具艺术化色彩。如兰多夫斯卡——尘灰之琴的赞美、肖邦——一座自己习惯的干净房屋、拉威尔——象牙塔里的幽灵……书本在前言中提及:“在当下的消费社会,古典音乐在声音界面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少是不争的事实。究其根本,在于时代之门上的箴言变了……相对论驱离了决定论。在音乐创作里,则是十二音体系的流行与统治。也可以说,勋伯格的影子遮蔽了巴赫。”他用艺术化的语言,将古典音乐在现今的状况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概括。作者将音乐放在了一个更大的语境之中,用文学的视角来写明古典音乐时代与现代的断层与变化,说明他喜爱听音乐的缘由,告诉读者,音乐能带给人各种感觉,特别是静谧的古典音乐。“音乐绵延,回流太空,如同终极震荡,无时无刻不在音乐里让我们静观并感受着自身。”这亦是作者对音乐的切身感受。

《贝多芬的骰子》是在更大的语境下,供广大位于“门外”的音乐爱好者们阅读的普及性读物。此类书籍能够发行并普及的优势在于,作者都是真心热爱音乐的乐评人,书中内容都是他们的亲身经历。与专业介绍音乐的理论类书籍不同,作者在介绍每一位作曲家时并未将作曲家的生平列出,而是提了几个能够引起读者兴趣的八卦性知识,抑或是提出这一作曲家在音乐界的伟大贡献。作品也仅仅介绍了人们耳熟能详的,以及作者认为好的,能够让他留下深刻印象的音乐。如他在书本的第十三页评价的蒙特威尔第:“蒙特威尔第生于意大利,被誉为现代歌剧之父。他长寿的一生中写有十几部歌剧,今天存世的已经不多。其为乐迷津津乐道的《神圣圣母的晚祷》……以原始文本为准。”现代歌剧之父是蒙特威尔第在音乐界的贡献,《神圣圣母的晚祷》则是他的代表性作品。随后,作者提及了这部作品的CD,并就这部作品展开了对这位作曲家的评论。

二、噱头多

这类书籍的销量大部分比专业类书籍高出许多。其一是因为作者将音乐放在更大的语境中,没有专业类书籍中那些晦涩难懂的学界术语;其二是因为位于“门外”的乐迷喜爱看这类书籍。但是有的文字空有派头,没有内容,以噱头取胜。如此书的内容讲的是各大作曲家与音乐家,但书名却为《贝多芬的骰子》,让人产生这本书讲的是贝多芬作品的错觉,噱头足了,但主题并不鲜明。又如作者评巴赫:“其实我们的心是大神秘。聆听巴赫感到的那个好,那种准确与严密,与瓦雷里是一样的。巴赫的作品,不会是天外飞仙,也不能是飞出了大气层的航天器。他的每个音符,是此地与此情此景下的围观存在,却又像头顶的万千星宿。”在笔者看来,这样的文字大而空,噱头足了,却没有恰到好处地表达巴赫的音乐风格。也许作者认为这样的写法更具艺术性,但这只是他自身的感受,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巴赫的作品必然是实实在在的存在。故笔者认为,作者的这段描述空有派头,内容还不够丰富。

三、观点多主观臆测,曲谱不规范

在读这本书的前言与后记时,笔者注意到此书的作者提及:他写乐评时不爱看资料,预置前提。他认为别人的影子于他多是妨碍,除非求证年代或译名,引用他说不了的大师整段话,他仅在空空的屏幕上敲字,四周不放一本音乐书。这恰恰造成了此书多主观感受、少事实陈述的缺憾。如书本的第80页,作者说“进入20世纪,瓦格纳的名望就一直在下降”,与学术界主流观点和西方音乐史教材中对瓦格纳的评价不符。瓦格纳是欧洲浪漫主义音乐达到高潮和衰落时期的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亦是继贝多芬、韦伯以后,德国歌剧舞台上的重要人物,他的地位在音乐史上是无法撼动的。

书中谱例大多不规范,让此书的内容与结构存在些许缺憾,原因有二:

其一,书中的许多曲谱虽标有名称,但大多曲谱的呈现形式并不规范。如53页插入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乐谱,在“门内”,由于学术规范的要求,若想在文中列举曲谱,作者需要规范的标明其作品号,说明这一曲谱演奏的为哪一乐章,曲谱来源等。而此书作者仅在曲谱下面表明此谱为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乐谱首页,容易误导读者。

其二,这些曲谱大多与书中内容无太大关联,如巴赫一栏中,作者提及的是巴赫的《赋格的艺术》和他的小提琴协奏曲。插入的却是他的平均律手稿和小步舞曲的五线谱,与文章内容没有太多的联系。笔者为了了解此书作者,在一些广播式的社交媒体中输入书本名称进行搜索。有幸找到了少数与这本书相关的“网友”,并以发信息的形式与他们沟通,目前得到了一位喜爱听古典音乐的圈外人士的回复,那位爱乐者由于看不懂乐谱,并未主注意书中的曲谱。在“门内”,谱例是作者为了避免纯文字叙述带来的单薄之感而插入的支撑材料,是音乐分析的重要参考,起着与文字相互配合,加深读者理解的作用。综上所述,“门外”的读者并不关注这个问题,这类曲谱的插入只是画蛇添足罢了。

四、与作者的商榷

梁茂春先生将音乐评论定义为:“是对当前或近期音乐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包括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家、音乐活动、大众音乐出版物等等)进行研究、分析并做出判断和评价的一门学问。”①在“门内”,要评价一部专业的音乐作品,会从调性、旋律走向、和声、伴奏、织体、情感风格等多方面进行分析,然后再做出综合评价;在“门外”,评价一部音乐作品,则只看重其主题的音乐风格,表达的音乐情感。这是“门内”和“门外”最为明显的界限。“门外”人要想跨越这一界限,则需常看乐谱,了解相关音乐理论常识,即可从浅尝辄止到深刻体会音乐的内在肌理与深刻的文化内涵。

缺少专业理论知识的支撑,内容大多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是这类位于“门外”的乐评最为刺眼的一个缺点。但是专业类的音乐书籍内容高深,晦涩难懂,读起来枯燥乏味。在普及性的书籍不够专业,专业性的书籍无法普及的情况下,我们是否能够综合这两类书的优点,进行写作,让通俗读物具备一定的专业性;让专业类的书籍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字呢?

作者的写作方式可能会让人觉得此人博学多才,能够用具有吸引力的语言写出许多连专业人士都写不出的观点。但在“门内”,用这样的写作方法写出来的文字往往不具备说服力,缺少理论支撑,如此,作者提出的许多观点将无法立定脚跟。故,如作者这类“门外”的写书人,在撰写一部新的作品时,若是跨越这所谓的“门内”与“门外”之界,与专业的音乐人士进行沟通,是否能够规避此书的写作中出现的不完美之处,让书本内容有一个质的提升?

结 语

音乐评论可以很好地反映当下的音乐现象,是作者参与音乐生活最真实的反映。杨燕迪教授指出:“在当前的中国,同时具备音乐素养、审美敏感、深厚学识、辛辣文笔、广阔视野、文化理想和社会关怀的音乐评论家,确乎还位数太少。”②要写好一篇乐评除了运用准确的相关音乐术语,写作内容富含具有历史依据的音乐解释、写作时带有多元化的视觉眼光。“门外”与“门内”这两类人所写的作品都属于音乐界,但由于作者专业层次不同,这两类作者的作品很难相提并论。所谓的专业,就是指具有某种职业水准的质量和品质保证,那么在这两类人群中,由于受众不同,故对其专业水准的判定也不一样。许多所谓的“门内”人仅是带玩一玩的心态去看“门外”人的著作,“门外”亦多数沉浸在自己对某个音乐作品中的感受之中,并不关注这一作品在专业领域的动态,所谓“门内”与“门外”之界在此体现。他们就像两条线,有时会短暂地交叉,有时又呈平行关系。

当然,不止贾晓伟,许多乐评人的文章都富含丰富的内容与广博的视野,如辛丰年、李皖、刘雪枫等人,他们的音乐评论都各具特色,在“门内”与“门外”皆备受好评。辛丰年先生的乐评贴近自己的音乐生活,评论中肯,为爱乐者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在认真倾听音乐后,将自己的所听所感通过总结与评论的形式带给大众。他将音乐作品分为三类,一类为“必读之曲”,一类为“可读之曲”,一类为“可读可不读之作”,③给广大音乐爱好者提供了很好的引导。李皖的评论大多贴近作品本身,用自己的语言,并结合时代背景,将自己的所感所想表达给大众,提出:“倾听、入戏、吹牛皮、扯椰子”是他乐评的特点,“倾听”乃所有乐评产生的根本,“入戏”是“倾听”的升华,而“吹牛皮”“扯椰子”便是头脑中听感的恰如其分地表达。④辛丰年,李皖等音乐评论家,都用书写的方式写出自己的所感所想,有着各自的特点。笔者认为《贝多芬的骰子》相较于上述两位乐评人的乐评,好在结构新颖,文风优雅,但缺少理论支撑,多了一些空而泛的文字。总而言之,乐评人贾晓伟饱含丰厚的学识,用优雅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所感所想,把音乐放在了一个更大的语境之中。在“门外”,用出彩的文字、别具一格的审美眼光将自身对古典音乐的感受用乐评的形式展现,让广大的乐迷在选择音乐时有了更多的参考。■

注释:

① 易德良.音乐评论写作的新境界——读田可文新著《音乐评论的视域》兼论“学院乐评人”的社会责任与人文关怀[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8,(02):158.

② 易德良.音乐评论写作的新境界——读田可文新著《音乐评论的视域》兼论“学院乐评人”的社会责任与人文关怀[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8,(02):159.

③ 辛丰年.不必望洋兴叹漫议欣常曲目(一)[J].视听技术,2008,(02):88.

④ 李镝.“有心”的倾听者--从《多少次散场,忘记了忧伤--六十年三地歌》看李皖的音乐评论[J].音乐大观,2013,(21):75.

猜你喜欢

曲谱古典音乐巴赫
二十一世纪戏曲曲谱研究文献综述
脚印和海浪
中国古典音乐融入高校音乐课堂教学的研究
夏日之恋
乐随心动与古典同行
集大成的交响乐《英雄》:兼谈怎样听古典音乐
让人闻风丧胆的巴赫
《最美职工 职工最美》 曲谱
我是听巴赫的
听点古典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