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首桃花》的演唱分析

2022-11-22李倩楠

黄河之声 2022年6期
关键词:引子乐段首歌曲

李倩楠

一、歌曲《一首桃花》创作背景

咏叹调《一首桃花》是歌剧《再别康桥》里关于女主人公林徽因的唱段。林徽因在情窦初开的时候认识了徐志摩,两个人相互欣赏,但最终还是没能在一起。林徽因在香山养病的时候,徐志摩过去探望她,两人的再次相见让林徽因内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一首桃花》这首诗。林徽因家境富有,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又接受西方文化熏陶。她曾于徐志摩相遇相知,情投意合,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知书达理的林徽因理智的放下这段感情,和梁思成远赴美国学习建筑。两人这次重逢已经是各自成了家,这首作品正是表达重逢后往事一幕幕再现,林徽因心中的万分感慨。作曲家周雪石教授在为《一首桃花》谱曲时并没有延用中国式的“民间小调”作为创作来源,也没有使用西洋歌剧的创作风格,她从诗歌本身的韵律出发,音乐的节奏和重音与诗歌的节奏与重音配合,并大胆吸收了20世纪20年代赵元任等优秀作曲家的艺术歌曲的精华,与诗歌配合,歌曲情感充沛,曲调悠扬,通俗中透露着高雅,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拥有独特的风格。充分表现了那个时代以林徽因为代表的女性知识分子的情感特质,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

二、歌曲《一首桃花》的作品分析

(一)曲式分析

作品的第一小节到第12小节是引子,引子部分是g小调,旋律比较舒缓,引子部分的主要旋律是小提琴,小提琴为主的同时加入了钢琴伴奏。小提琴以悠扬婉转的琴声,表达出来一种感伤的,悲哀的,思念的情感,这里仿佛是林徽因在轻轻的诉说内心封尘已久的往事。钢琴伴奏主要用的是三连音和柱式和弦,钢琴的音色是比较纯净的,整齐的旋律能够衬托出小提琴音色非常的悠扬。这两个乐器相互交融,就像是林徽因和徐志摩两个人在相互对话,相互诉说衷肠,诉说各自内心的思念。引子最后结束在属和弦上。通过这段十二小节的引子,给听众带入了这首作品的意境中。作品主要可以分为两个乐段,A乐段是g小调,有两个乐句组成,主要是表现出来桃花的静态美,使用宣叙调,整体旋律同引子一样是宁静而柔和的,结构也较为紧凑的,旋律是级进和跳进的结合,相对于引子来说这里的旋律会更加丰富多彩。A段体现了林徽因本人如桃花一般的知性优雅。“桃花,啊桃花,那一树的红焉,像是春说的一句话……生姿的顾盼。”这里描述了桃花的美,桃花就像春姑娘说的一句话,桃花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像是作者漫步在桃花园中,安静的欣赏春的美景。宣叙部分更像是林徽因内心的独白,塑造出了一个端庄优雅,美丽大方的才女形象。第一个桃花在力度上是“p”,这里要注意第一个桃花要比第二个弱,并且做出渐弱,就像是说话一样,想象着眼前有一片桃花林。“朵朵露凝的娇艳…”谱面上注意到“朵朵”是弱起的,所以这两个字在演唱时一定不能太重或者太强。“露”这个字注意要达到头腔,从这里开始音乐开始注重描写桃花的动态美了。在A段的推动下,我们来到了比较激动的B乐段,A段到B段之间的间奏也为B段的转调和速度的变化都埋下了伏笔,B乐段是这首歌曲的高潮乐段,描写了桃花的动态美,是咏叹调,旋律与A段一静一动具有鲜明的对比。钢琴演奏出现了变化音,作曲家通过加快速度,由之前的每分钟69拍变为每分钟72拍,改变了拍号由,4/4拍改为3/4拍再回到4/4拍以及三连音,同时还有音域的升高出现作品的最高音,等各种手法使音乐律动感更强,音乐的色彩更加丰富。情感的表达也要比之前的引子和A段更强烈。“看……多情的痕迹……”一个“看”仿佛是林徽因在回忆过往的种种,字里行间都是真挚的情感。这个“看”注意谱面的标记,要做出渐强而且是稍快的。这里有一小段反复,更加推动着情感的宣泄。在歌曲的尾声中,节奏基本回到原速,音乐渐渐弱了下来,仿佛又回到了静谧的桃花园。旋律声部还是小提琴,钢琴部分与引子一样以柱式和弦为主,钢琴伴奏同样是衬托小提琴旋律的动人优美,与引子部分首尾呼应音乐最后落在降B大调一级和弦上。

(二)人物塑造

《一首桃花》是林徽因的唱段,塑造的也是林徽因的人物形象。这部作品中作者将桃花赋予生命,将自己比做桃花,通过描写桃花的静态美和动态美,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往事的回忆和怀念。乐曲《一首桃花》也是刻画了女主人公林徽因这位三十年代的知识女性的形象、心理和情感。人物形象的塑造也要考虑到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林徽因是出身名门,受西方文化熏陶,她从小是在传统的文化氛围中长大,同时她也吸取了西方文化的精华,她才貌双全,温柔浪漫,同时又集中西文化于一身。在刻画林徽因这个气质迷人才华出众的女性的音乐形象时要将自己融入角色之中,要考虑到她是三十年代的知识女性,要去深入了解林徽因的生平,并且深入分析她的家世背景,揣摩她的性格,情感状态和思想境界,要更加进一步的融入到角色中,把握好作品的情感内涵。因此肢体语言要温婉大气,眼神温柔灵动,透露出对桃花的凝视,表演要得体符合林徽因的性格气质特点。

三、歌曲演唱艺术处理与表现

想要诠释一首作品不仅要分析作品本身的曲式结构,更要对作品进行演唱的艺术处理和表现。《一首桃花》的意境深远,虽然看似是描写自然景物,实则是借物抒情。所以这首歌曲在演唱中是以抒情音色为主。演唱者要了解林徽因的生平,要去揣摩她的内心世界,因此在演唱这首歌曲的时候,既要真情流露又要表现出那种欲言又止情绪,音量也要掌握好,就像是在诉说一样。

(一)气息运用收放自如

想要把一首歌曲唱好,气息显得格外重要,是演唱者能够把歌曲演绎好的关键因素。气息运用得当对塑造人物形象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因此演唱中需要深且有控制的气息。歌唱的呼吸要有一个明确的支点,打开通道,喉位要稳住,小腹收紧,声音是集中到一点的而不是散着的。《一首桃花》的A乐段表达了女主角对桃花的赞美,需要用演唱者有连绵不断的气息作为支撑,以此来保证歌曲的连贯性、流动性。演唱者要双脚站稳,目视前方,身体站直放松,歌唱中不可以随意换气,要按照歌曲的乐句提前设计换气点。注意不要一开口就把气息用完,气息是流动的不能是僵的,不能一张口就用力太猛把气息用完。这首歌曲整体是比较平稳的音乐线条,这就要求歌唱者控制气息和音量,乐句的音量不可过高,要保持平稳的音色,保证气息的流畅性,唱到情绪高涨的时候再适当加强音量。

“桃”要把气息拉住,要有支撑,同时也要注意有流动性,歌唱要深情而婉转。“桃花”后面,有一个休止符,这里是一个气口。A段的开始部分要求歌唱者有极强的气息支撑,在一些短暂休止的处理上面要做到声断气不断。

“朵朵露凝的娇艳”这里有一个小小的停顿,演唱者不能放松下来,要做到声断气不断。另外这一句有一个纯八度的大跳,注意嘴巴不要张的过大,另外气息在这里需要加深,为之后的八度做好准备。“一瓣瓣”这一句里出现了几处休止,这里可以适当的调整一下自己,给气息做准备。“含着笑”这一句与上一句之间不要换气,再继续唱下一句“在有意无意间生资的顾盼”。进入到B段的时候要注意做好气息准备,这里是整段乐曲的高潮乐段,同时又有反复,这里气息的运用尤其重要,情绪也要有紧密的连接,不能掉了状态不能松下来,酝酿好该有的情绪。“看,那一颤动在微风中”,这一句是整首歌曲的最高音,是整首歌曲的高潮,“看”和“那”这两个长音要用强力度和更深的气息去演唱,注意不要一下用力过度把气用完了,提前准备设计好力度变化,越到高音越要控制好气息,稳住气息。B段由于情绪的变化速,度也开始加快,同时又有反复,需要注意加快换气速度,更加积极的去唱第二个反复唱段。“一瞥一瞥”这里接近作品的尾声了,要像说话一样控制气息,把字吐出来,可做渐弱、渐慢处理,“一瞥多情的痕迹”这里要做到连贯,比起前面的情绪这里要营造出一种思念,幽静的氛围。

(二)演唱中的音色处理

“桃花”,这里是描写桃花的静态美音色应该是含蓄温柔的,像柔和的诉说,要控制自己的声音。声音的强弱也要表现出来,第二个“桃花”相对于第一个要稍强一点。这里就像是林徽因走在桃花园中,安静的欣赏桃花,赞美桃花的美。“朵朵露凝”音量开始逐渐加强,“柔的匀的吐息”,“息”渐强,音色中强。“含着笑”,这一句和前一句“吐息”是在同一个位置上演唱的,表现桃花的生动形象。“顾盼”这里要注意气息控制住,轻唱,展现桃花婀娜多姿的韵味。低音区要大胆的使用自己的真声,使真假声没有转换的痕迹,要一气呵成。B段的咏叹调与A段宣叙调形成鲜明的对比,这里出现了渐强的符号也是提醒演唱者与A段作出对比,音色应该比之前更嘹亮。

“看”这里是整首歌曲的高潮部分,注意控制情绪和速度,声音要呈大线条走向,速度也要比之前的部分快。“那”音色和音量更强,更清晰。但要注意的是,与人物形象相结合,林徽因的性格特点是优雅、含蓄、内敛的,即使在感情表达最炽热的时候,也必须是委婉的。因此在演唱时要保持较高的位置,加强对气息的控制,音色要柔和婉转。“一瞥多情的痕迹”句,做渐弱渐慢处理,但是演唱者的意境要注意持续到音乐结束,不能从人物中脱离出来。

(三)咬字吐字

咬字要准确,发音要清楚,这是歌唱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完成一首歌曲的基本技巧。“桃”考虑到音高在小字二组D上,因此需要在高位置上演唱,这就考验到歌唱者的控制力,要注意打开喉咙,像平时说话那样去咬字,声音要从高位置送出来。归韵在“o”上。在歌唱的过程中,重点是要注意字正腔圆。在演唱一首歌曲中,准确的运用咬字和吐字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朵朵露”因为这里有一个大跳,在演唱上有一定难度。“露”的音较高是闭口音,容易出现喉头不稳,声音挤在喉咙里,高音站不住等问题。唱这个字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不能撑着喉咙。“三月的薄唇边”要像平常说一样歌唱。在演唱这首歌曲时一定要结合林徽因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林徽因的形象特点,在情感把握上要有层次,尤其是到音乐的结尾的地方。

“一瞥”注意发声后嘴形不能随意改变不能随意改变。“痕迹”要表现出女主人公心中的万千思绪。这一句也是作品的结束句,作者借用桃花来表达内心淡淡的忧愁,表达对已逝去的岁月的留恋之情,让人回味无穷。

结 语

这首歌曲从创作到现在经久不衰,是很多女高音在舞台上的常演曲目。这部作品是以林徽因的故事为主线,并且融合了中国民族曲调,也是一部比较成功而且有代表性的中国歌剧。本文介绍了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同时也对作品进行曲式分析,最后从作品的演唱处理来进一步的理解这部作品。本人对作品的咬字吐字也做了分析,深感一首歌曲的咬字吐字清楚对于欣赏者理解作品,演唱者诠释作品都有很大的帮助。另外演绎这部作品很重要的一点,要揣摩林徽因的性格特点,深入分析她的为人处事,家世背景,这样的话对于我们塑造林徽因的音乐形象也是非常有利的,在表演中举手投足都要贴近林徽因端庄优雅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形象,让自己投身于作品中。■

猜你喜欢

引子乐段首歌曲
贝多芬降e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曲式分析
挖掘文本特色 构建引子课文阅读教学模式
“引子”教材观:聚焦语文要素与课文范本的阅读教学模式——以部编版教材为例
视唱练耳与钢琴
二胡曲《新婚别》演奏浅析
浅谈《月儿高》的演奏技法
一类导函数流行题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