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笛与江南丝竹艺术的传统艺术精神
2022-11-22宋维
宋 维
引 言
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精神的根本所在,与对传统音乐的影响是怎样的?在江南丝竹艺术和竹笛艺术中,体现着哪些中国艺术精神,是我执笔写作的初衷。在大学4年的学习中,激发了诸多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在本文的阐述中,我将依次介绍竹笛艺术与江南丝竹艺术,以及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在江南丝竹艺术中的体现。文中所述皆为大学四年积累的个人所感,个人所得。
一、竹笛艺术与江南丝竹艺术
(一)竹笛艺术简介
笛—是我国目前出土距今最久远的乐器已有九千六百年的历史,根据其材质的不同可分为骨笛、竹笛等。根据时代的发展也有水晶材质或者陶瓷材质,而其中发展流传最为广泛的便是竹笛。竹笛是用纤细的竹子为材料,经过匠人师傅的打磨,刷漆,缠线等工艺制作而成。一只音质透亮的竹笛离不开竹子的品质,更离不开一方薄如禅翼的笛膜。笛膜是芦苇的内侧薄膜,加工而成的,不同的材质的笛膜,会使笛子发出不同效果的音色或清脆或沧桑。
竹笛的演奏对于演奏者的气息、手指、唇舌都有着相应的标准。气息,要在舒适、自然的前提下,气沉丹田腹部用力。孟晓洁教授曾具体化的将吸气的感觉比拟成闻一种气味,比如花香味。手指要迅速可以准确敏捷的完成音与音之间的转换与跳跃。在不吹奏竹笛的状态下进行练习,应可聆听出手指敲打笛身类似水滴低落的声音。唇舌,嘴唇不宜过厚,舌头要灵巧口腔打开。虽然有着许多具体的演奏上的标准,但竹笛演奏的学习仍十分具有挑战性,音乐的抽象性在竹笛艺术的学习中无处不在,从五六岁开始学习直到十八九岁仍然学习状况不佳的例子也很常见。在竹笛艺术的学习中,不只是要求演奏者可以努力的练习,做到熟能生巧,也要求演奏者具备对主体艺术有较高的审美感知力,从情感上能够充分理解与反应乐曲的内容。
在竹笛艺术中大概分为两个派别有南派和北派,北派泛指内蒙古地区东北地区和陕北地区,北方一带。演奏时尝使用小c调、小a调、G调、F调、E调等高音竹笛。南派,流行于江浙沪广东南方一带。演奏时常使用E调、D调、G调、C调大A调和大G调中低音竹笛。在北派的音乐风格中。二人台、陕北秦腔、内蒙古长调等比较突出,大多热闹非凡。而南派更具有代表性的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等曲风更为温柔恬静。这些音乐风格造就了竹笛艺术的多元性,使得这一文明灿烂发展,不断表现着华夏民族人民的生机蓬勃,勤劳勇敢。
(二)江南丝竹艺术简介
江南丝竹是我国音乐文化中的瑰宝,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着“人间仙乐”的美誉。追根溯源,它最早流传于我国江南地区的江浙沪一带。而丝竹,顾名思义,便是我国传统的拉弦乐器和吹管乐器。拉弦乐器,其中包括二胡、扬琴、琵琶等。整体风格淡雅,轻柔。吹管乐,包括竹笛、笙和萧等。音色表达更加清亮,透彻。江南丝竹由民间艺人组成的小乐队演奏而成,乐队编制多为五人至八人。在江南丝竹音乐中,著有八大名曲,分别为《欢乐歌》、《云庆》、《行街》、《四合如意》、《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板》八首。在曲目的曲式结构中,多采用曲牌连缀的手法。在演奏的技法中,多使用加花变奏的方式。早期的江南丝竹中并没有明确的曲谱记载。同一曲目艺人们会受自然气候,主观情感或状况场合等因素的影响,而演奏出不用的版本,这也是江南丝竹的自由洒脱之处。可以反映出水乡生活的每一刻静谧与喧嚣。多用于江南地区重大节日、婚丧嫁娶等场合。
江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文人骚客集聚之地。从宋朝开始就是我国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瓜果飘香,鱼肥味美。百姓在此,安居乐业。江南丝竹旋律闲适悠然,节奏轻快明朗,是对水乡生活最好的诠释。相比于北方风格的传统音乐,同样喜庆的场面,江南丝竹音乐不同于二人台的锣鼓喧天,热闹非凡。但多了几分吴侬软语的不急不躁,可人温婉。
(三)江南丝竹艺术中的竹笛艺术
如果说二胡、笙是江南丝竹文化中,存于市井的烟火气。那么竹笛便是飘在烟火气上方的云彩。相比于其他乐器的音色,竹笛的音色更加的明亮、清脆。如果说二胡是一位老者的自述,那么竹笛便是少女的吟唱吧!它轻柔、明亮又带有欢脱之气。江南丝竹中的竹笛演奏不同于竹笛在北方音乐中的表现。在北方音乐中竹笛演奏者们常使用梆笛演奏,梆笛笛身短小,音调高亢。就像北方人的性格,热情直接。曲目听起来,好似丰年秋收时,伴着急促马蹄声农民大哥的号子;也好像小姑娘送情郎时,那一嗓声振林木的“早些回家”。笛虽小,但也有着迸发似的力量。在演奏中也多运用历音、花舌、双吐、三吐和剁音等技巧演奏。而在江南丝竹中,演奏者们则常用曲笛演奏,相比梆笛曲笛笛身更加的粗长,曲笛的音色更加的低沉,婉转。就像傍晚树下摇椅上两个老者的对答;就像门前飘着船舶静静流淌的溪水声。曲中则常运用颤音、赠音、叠音、打音等装饰手段。
如《行街》,此曲又名《行街四合》。正所谓“行街”,就像一边逛一边演奏,走向街角的四面八方,常用于民间重大节日、婚嫁迎娶。全曲分别为《小拜门》、《玉娥郎》和《云阳板》三部分。曲中的慢版由《小拜门》和《玉娥郎》组成。《行街》就主要表现于我国南方的庙会场面。由表达安逸的闲逛行板,慢慢转变为被热闹气氛所渲染的快板兴奋心情。慢版部分平稳流畅,抒情柔美。就像庙会的刚刚开始,商户们还在准备中,三三两两的行人在游玩观赏。快板部分也是由小快板开始逐渐加速到急板,而后在热烈的气氛中戛然而止。在快板的演奏过程中,不同于慢版的悠闲,而像是到了庙会的高潮部分,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杂耍的艺人们在卖力的表演,小商贩们也不断的吆喝着,洋溢着欢脱的气氛。由街头巷尾中流动演奏,由此得名《行街》此曲虽然节奏较快、情绪热烈,但和二人台的锣鼓喧天相较,便是南方人和北方人性格的差别吧。快节奏中,依旧透着“慢”。
二、中国传统艺术精神——道、气、心、舞、吾、和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无论是古代文人骚客的吟诗作赋;民国时期艺术家们的救亡图存;还是当代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文化软实力的创新,成为了文化全球化的输出大国。无不展现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数千年传承与发展而来的我国传统文化精神。
(一)道—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性
在我国古典哲学中,最早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一书,有着“道生万物,天人统一于道”,“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认为“道”是一切万物之始,后而分为两种组成因素“有”与“无”。运用“有”与“无”的阴阳调和,从而生出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种观念引领着我国艺术美学中,“自然美”和“人文美”高度融合的审美取向。如诗中所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赞美大自然的同时,也寓意着人不设不施、品性高洁方为妙。赞美其事物本质中不经雕琢之美,朴素之美。
(二)气—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性
气为中国传统美学中美的本源,并倡导艺术要刻画和体现宇宙天地间的生生不息和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中国古典美学主张要求艺术家们,需“养气凝神”。早在我国古代著作《管子》中便提出了“精气神”的观点。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也提出了:“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美学观点。人民把“气”看作为事物内在的生命力。不断提升自身文化修养,艺术造诣,增强领悟力与创造力,将自身主观之气与客观之气想融合。就像我国著名绘画艺术家谢赫提出的“气韵生动”。有了精气神,艺术便灵动了起来,便有了生命与共鸣。
(三)心—中国传统艺术的主体性
在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中十分重视人的主体作用。主张艺为心之表,心乃物之军,心乐一元,心物一元。在同种艺术元素构成的形式中,主体对于艺术形式的排列也十分的重要。不同的主体性为根源,对于促进艺术的创新与多样性。在品鉴艺术品中,也常用“画如其人”、“歌如其人”等来赞美作者自身的品性。也更加强调主体性的作用,即“人品如艺品”。
(四)舞—中国传统艺术的乐舞精神
在古代艺术中,诗乐舞三者一体。经过时间的推移与时代的发展,这种乐舞精神逐渐分化、渗透到各种类艺术中。舞,表现性空间艺术,是空间中流动的线的艺术。宗白华先生说:“舞是一切艺术境界的典型”。无论是建筑艺术中的飞檐,书法中的一撇一捺,还是音乐中旋律线条的流动。都离不开各艺术领域中的“飞舞”,有“舞”方能“动”。
(五)悟—中国传统艺术的直觉思维
“悟”是体现在艺术家门身上敏捷的直觉思维以及超前的审美能力。它分为“顿悟”与“妙悟”。在悟的过程中,或是“顿悟”的瞬间了然,或是“妙悟”突如其来的灵感。虽在时间维度很短暂,但却也是艺术家门常年累月的自我提升,驶于无形之中快马加鞭而来的质变。时常“悟性”的高低也决定了艺术的创新力以及表现力。
(六)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
在中国古代哲学的朴素辩证思想观中,主张对立统一的思想,认为万事万物的发展中斗存在着矛盾。如时常相伴出现的“刚柔”、“虚实”、“情景”等对立关系。前文中所提到的“道分有无”中,也同样充斥着辩证统一的观点。而“和”便是我国传统艺术中的辩证思维,认为“中和为美”。了解矛盾双方,把握好“度”,使得“刚柔并济”、“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在音乐表演中,“和”的美学理念也比比皆是。在对于古典音乐的塑造中,大多不会形成高强度音量的情况,不会过多引起欣赏者的剧烈情绪,更倾向于给欣赏者以“平和”“中正”的感受。同时“和”也拥有着包容性的特征,“有容乃大”为多元性的“融合”与“和谐”之意。
三、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在江南丝竹艺术中的体现
江南丝竹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曲谱记载的时期,而得以流传下来便是靠着演奏者们主观的心有所想,音有所声。几人组成的默契团队演奏江南丝竹音乐,以此为生计为娱乐,掺杂着物质所托,又重叠着一生所好。彼此之间不断改变,有相互包容,经过无数次的排列组合,打磨出了属于江南丝竹音乐的“中和之道”。
许是岁月的迁移,又或是人生阅历的改变,使得师傅们的妙悟源源不断。让江南丝竹音乐戏说着吴侬软语反映着自然与生活的同时,又是那样贴合人的主观性,人的内心,自由而洒脱。使音乐留有自身鲜明特征的同时,不断丰富自身的表现形式。它不仅仅反应了水乡人民的小生活,更是华夏民族艺术中深深烙印着的宁静与祥和。虽地域上江南丝竹音乐仅流传于江南地区,可在我国传统美学中,“天下无心外之物”。灵动的音符,飞舞的旋律,走进了人心,便是走进了最广袤的疆域。江南丝竹虽为我国传统音乐,但也逐步的适应当下的时代发展。尝试着用新时代下的艺术语言,传播着更多的民族精神,走进更多青年人的内心。
结 语
综上所述,江南丝竹艺术与竹笛艺术,今日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中国传统美学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引领。反映着华夏民族的生活的点点滴滴与人情冷暖。本文对竹笛的艺术风格与竹笛本身的种类以及历史进行了大致的概括,而后简介了江南丝竹的编制以及常用技巧和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中的道、气、心、舞、悟、和等问题。最后阐述了这些精神在传统艺术中的作用与体现,进行了逐一的论述。音乐是一门,既具备抽象性又贴近人内心的艺术,作为一名音乐研究者将永远本着艺无止境的初衷,永远热泪盈眶的追逐艺术。学生尚才疏学浅,文章所表现为学生所感不足之处,请老师批评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