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的艺术特征
2022-11-22刘梓莹
刘梓莹
引 言
民歌作为我国灿烂文化的瑰丽遗产,是文化的一种传递和保存的方式,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内涵,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民歌以声音为表现手段,由古代人民身口相传才得以保存,因此,人的传承就显得十分重要。应当在现有的条件下最大限度的保持民歌的传统风貌,并一代一代的传承发展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歌,喜爱民歌。
历史以来,土家族先民长期在山区生活,与大山外的平原地带分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生活以及艺术形式。土家族民歌主要以祈福、劳动、歌颂爱情、庆丰收、感恩等内容为主,这种带着鲜明民族特色的歌曲,一直延续至今并广为流传,为此,笔者提出对土家族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的艺术特征进行研究的论题。
一、土家族民歌的艺术特色
(一)土家族的起源
土家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别名“毕兹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主要居住在我国湖南、湖北、重庆、贵州交界地带的山区。在古代,土家族的先民们通常被称为“蛮”“夷”,宋代以后逐渐改称为“土蛮”“土人”等,而“土家”这一族称则是在民国时期的书籍《咸丰县志》中,将土司的后裔称为“土家”,与汉民区分。
(二)土家族民歌概况
土家族民歌是一种传统的民族文艺表现形式。土家族先民们用民歌来表达对自然界和人类的认识,并通过口述、符号记忆等方式将其传承。很多民歌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对于先民的起源、神灵图腾等有着原始而又不失丰富的感悟,并对世人展示着他们征服大自然的力量和勇气。也有对于日常生活与情感的描绘,这些表达着民族精神和坚强意志、传统美德的民歌文化,对于土家族人民的精神生活起到了很大的丰富作用。
土家人生活在风景优美的山区,又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土家族人民热爱劳动、热情好客、勤劳勇敢的性格特点在民歌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按照传统的习惯,土家族民歌大致分为山歌、劳动号子、薅草锣鼓、摇儿歌、风俗歌五种。土家族民歌内容多样,通用土家语与汉语,歌词多采用比拟、夸张、反复等手法与本土语言衬词,表现出一种特殊的语言美感。既有提炼于平常生活的短小口语化歌词,也有叙事的长篇歌词,讲究押韵,生动再现了土家人丰富的生活场景。歌词内容大多都有励志正能量的教育意义,在简单的同时又不乏内涵,清新而质朴,从而体现出土家族人民丰富的智慧。
(三)土家族民歌的艺术特点
土家族民歌表演形式丰富,一般采用歌、舞、乐相结合的方式,例如土家族传统的摆手舞、梯玛歌等。歌曲一般以so,la,do,re,so这几个音列为基础,多采用五声音阶,偏重于小调的色彩。迂回的曲调与急进旋法与大多较为舒缓的节奏使得土家族民歌富有个性,十分动人。土家族民歌多见于宫、徵、羽调式,角调式出现较少。多有同音交替重复与主音上方大二度音润色,使得土家族民歌作品多体现出明朗的色彩。最突出的特点还是以三音腔为基调,旋律变化与歌词变化紧密联系互相对应,给人们一种简洁又不失动听的感觉。
和其他地区一样,方言衬词的运用也是土家族民歌的显著特征。土家族人民生活的山区地形险秀,因此,土家族民歌和山有着很大的联系。在歌曲的旋律中体现出山区秀美景色的旖旎之情。土家族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的曲调来自湖南桑植地区,歌词语言淳朴、感情真挚,反应了当地土家族人民忠贞不渝的爱情观。
二、《马桑树儿搭灯台》的音乐特点分析
《马桑树儿搭灯台》是一首来自于湖南西部地区的民歌,可以说是土家族民歌的精品。在明代,就有湖南桑植土司率族中男子远赴战场,近代又有无数土家族男儿为了家国大义抛头颅洒热血。这首歌的歌词虽然简洁,但是意蕴深厚。歌词的意思大概是:郎君要去参军,写信回家中要妻子改嫁,劝妻子不要耽误青春年华,而妻子回信要丈夫莫要牵挂,她的心意永远不变。歌词中描绘灯台树奋力生长,缠绕到马桑树枝头的意象,好似一对有情人两相依偎,永不分离。刻画了一对土家族青年一生无悔的爱情故事,表现了在家国大义面前土家族人民舍弃自我无悔前行的伟大情怀。
(一)结构分析
《马桑树儿搭灯台》是一首表达夫妻间坚贞不渝的爱情的民歌,也是一首旋律极其深情动人的民歌。歌曲的题目与第一句相同,描绘了春天到来之时,灯台树冒出了嫩枝,奋力生长,缠绕上马桑树的枝头。用马桑树与灯台树的意象分别代表夫妻两个人,两树缠绕依偎好似一对情深义重的夫妻永不分开,用景物描述的方式来表达了爱情的美丽形象。
全首歌曲建立在民族五声羽调式上,2/4拍与3/4拍混合,由一个非方整性复乐段构成,因此该作品为单一部曲式。歌曲主要以“6”“1”“2”“3”“5”五个音构成,以“6”音开始歌曲的描述,又以该音结尾,旋律流动舒缓。整个乐段由五个乐句构成,是土家族民歌的特色风格。作品由“6-1”这一动机展开,情绪较平稳,缓缓上升后又以平缓的速度下降。作品在6-7,11,13-14,16-17小节中使用3/4拍,此处在歌词中刚好表达了主人公情绪的变化,感染力强,就好像心中有着千言万语却欲言又止,节拍的变化交替与过度在本作品中恰到好处的表现出了主人公的内心感觉,把一个等待郎君归来的妻子形象描绘的更加生动。《马桑树儿搭灯台》这首作品主体歌词与衬词配合着乐声来进行旋转或者平移,这种音乐语言的表达给人的思想传递胜过用大声的朗读来表达。
(二)风格分析
《马桑树儿搭灯台》从歌曲到旋律都是就地取材,浑然天成。有着明显的小调特征,多个附点四分音符的节奏运用使歌曲在深情婉转的同时又不失灵动俏皮,增加了感染力,为歌曲的意境渲染了略带忧伤的氛围。歌词中运用了“呀”“哟”等衬词,使歌曲生活化、口语化,富有湘西当地特色。另外本作品采用的是湖南方言演唱,舌尖前音的大量使用更加贴近歌曲中妻子在家一心等待丈夫归来那柔情娇然的形象。歌词中“郎去当兵姐也在家呀,我三年两年我不得来哟,你个儿移花别也处栽哟”,将妻子改嫁比作“移花”正表达出一个战场上的士兵为了家国人民不惜牺牲自己幸福,忍痛劝妻子改嫁的故事。整首歌曲在叙述中带着古朴苍凉的韵味,点点滴滴都牵动着欣赏者的心弦。
《马桑树儿搭灯台》结尾唱到“钥匙不到锁也不开哟”,再一次使用比喻将夫妻二人比作钥匙和锁,表达出土家族人民忠贞不渝的爱情观,没有运用华丽的辞藻,却恰如其分的道出爱情的真谛,因此显得更加自然贴切,仿佛能看到一个美丽深情的女子在马桑树下等待丈夫的归来。可以说土家族民歌的语言与土家族人民一样朴实无华,怀真抱素。
三、《马桑树儿搭灯台》的演唱
(一)发声方法简述
《马桑树儿搭灯台》属于高腔山歌,这首作品在演唱中通常运用“满口音”的真声唱法,即用本嗓演唱,真声效果贯穿完整的演唱音域,不产生任何换声现象。这种自然的歌唱状态是艺术歌唱中嗓音的基础。通常“满口音”唱低音时像说话一样自然,高音时如同高声呼喊远方,这也是运用纯真声唱法时感情自然的根本原因。在演唱过程中声带闭合较严,两片声带拉紧,完全根据声带的张力大小调整声音的高低,因此歌唱状态较为饱满但较为耗费体力。在演唱过程中,传统歌手会在小字二组的f音以上采用假声掺杂的发声方法,这种发声方法是当地少数民族歌手在山区的风土人情和语言习惯的长期影响下形成的。
在《马桑树儿搭灯台》的演唱中,由于歌曲速度较舒缓,故通常采用“慢吸慢呼”的呼吸方式。即鼻与口结合,用缓慢平稳的速度吸气,同时胸腔腰腹完全打开,气息上达头腔,下至腰腹,在呼气时同样速度平稳,缓慢吐出。在演唱中需要注意采用声音的共鸣器体,从声音的力度、情感的变化中使声线更加玲珑有致,丰富立体。
湖南地区高腔山歌的传统演唱方式虽然很有特色,但在有些作品中声音真假脱节,音色过于尖锐,换声点较为明显,在声音的运用上不能做到收放自如。有些传统歌手不能正确使用声乐中真假声共鸣系统,因此在演唱中声音往往显得很有局限性,真假声衔接不够自然,中低声区域显得有些单薄。在拔高音的过程中通常会影响咬字的清晰与情感的表达,声音的表现力较为死板,因此雷佳等新一代歌唱家在演唱《马桑树儿搭灯台》这首作品时,大胆地将传统唱法改革创新,在传统唱法的基础上将中西方声乐演唱技巧巧妙结合,使整首作品的表达更加松弛自然,更富有感染力。
(二)方言的探索
如前文所述,在歌曲中方言的运用也是土家族民歌中风格表现的重要特点之一。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方言,有些歌曲中仅凭歌词中的特殊方言就可以判断这是哪一地区的音乐作品。《马桑树儿搭灯台》这首歌曲采用湖南西部方言演唱,因此对湖南西部地区方言的探索显得十分重要。
湖南西部地区属于山区,是少数民族人民繁育的家园。湖南西部地区方言属于西南官话,与普通话有着较大的差别,主要特征表现在声母、韵母、和音调上。在声母上的显著特点主要是很少有舌尖后音的出现,如《马桑树儿搭灯台》歌词“写封的书信与也姐带哟”中的“书信”、“钥匙不到锁也不开哟”中的“钥匙”在演唱中均采用舌尖前音。这首歌曲在发音中另一显著特点是出现了很多“儿化音”,例如“马桑树树儿搭灯台哟”中“树树儿”、“你个儿移花别也处栽哟”中“你个儿”。在演唱中,儿化音的运用使歌曲更加亲切朴实,富有艺术表现力,不可在演唱时忽略这一地方特征。
《马桑树儿搭灯台》句尾某些装饰性音程浮动大,拖拍时间长,这种形式叫做句尾拖腔,如“郎去当兵姐也在家呀”“你个儿移花别也处栽哟”中“呀”和“哟”是当地居民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虚词。湖南西部地区人民在平常的生活中也经常使用叠字,如“马桑树树儿搭灯台哟”中“树树儿”。这些衬词富有当地特色,保留了原生态民歌的风格,同时也是情感表达的一种需要。
(三)情绪特征与当地唱腔的把握
优秀民歌作品的演唱者不仅要拥有优美的音色,声情结合的表达方式更加重要。《马桑树儿搭灯台》这首作品描写的是妻子在家中收到丈夫的来信,自己从军久久不能归家要妻子改嫁,而妻子仍然等待丈夫归来的那种略带忧伤的情境。在演唱中不仅要把握好这首歌曲的情绪,更要突出当地民歌的特色唱腔,不可忽略。
“波音”腔顾名思义,在演唱中声音的传播如同水的波纹。土家族民歌常用波音来装饰行腔,更好地表达出歌曲的情绪。“波音”的形成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在基础音的上方构成小三度波音,第二种是在基础音的上方构成小二度波音,第三种在基础音的上方构成大二度波音。
在《马桑树儿搭灯台》这首作品中采用的是第三种,即上方大二度波音。例如“郎去当兵姐也在家”中的“家”。“波音”腔的运用使旋律由高至低或由低至高的推动更加新颖俏皮。
《马桑树儿搭灯台》属于高腔山歌,这首作品在演唱中通常运用“满口音”的真声唱法,这种自然的歌唱状态是艺术歌唱中嗓音的基础。通常“满口音”唱低音时像说话一样自然,高音时如同高声呼喊远方,这也是运用纯真声唱法时感情自然的根本原因。
这首作品中出现了很多倚音。“倚音”通常用来装饰基本音符,民歌中倚音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变化的需要,更重要的一点是唱出倚音能够更好地表达歌曲的语气和情感,增加了抒情性和趣味性。
结 语
在国家的保护和一代代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者的发扬之下,《马桑树儿搭灯台》的旋律响彻神州大地。这首作品得到了很高的关注,甚至改编成了同名交响曲,登上了国际的舞台。但这还远远不够,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为保护民歌传承民歌做出自己的贡献。社会在不断的发展,民歌也逐渐走上了繁华都市的大舞台。作为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当在现有的条件下最大限度的保持民歌的传统风貌,并一代一代的传承发展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歌,喜爱民歌。■